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周琳的古代幸福日常 >

第13章

周琳的古代幸福日常-第13章

小说: 周琳的古代幸福日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舅档模腋鲎ň闶醯南壬蒙狭侥辏丛谡蛏峡似套右埠米龈稣乒瘛!
  李氏这才放下心来,赶紧提点儿子,“去了学堂要好生读书。为了你家里老底都要掏出来了。”周德全也接着威胁,“要是调皮捣蛋不爱学习,小心回家棍棒伺候。”
  周鑫看上学的事情已经铁板钉钉了,也只能认下,不过他还是高兴能去上学的,毕竟在村里,能进学的一把手都能数得过来。
  一家人都高兴着,只有周雪莲有些黯然,小三儿倒正是能进学的年龄,但她自己都是寄住在娘家了,也不好提这事。知女莫若母,周奶奶第一时间发现了女儿神情的不对劲,略一思索就知道了怎么回事。
  “杂货店也有雪莲的一份子,现在看店的也多是她和几个孩子,每个月也有些进项,再供个孩子读书也没有问题,我看把小三儿也送去学堂吧。”周奶奶替女儿提议。
  周琳这才想起忽略了姑姑家的几个孩子,也是这几个孩子太懂事,就连五岁小四妞都不闹人,经常主动要求照看宝儿,明明自己还是个孩子。忍不住开口帮腔,“我一直都羡慕石头哥能认字呢,就让小三儿也去学堂吧,回来还能教我和二妞四妞,一个人的束脩教四个人,再划算没有了。”
  她这段时间已经发现了,这个名为庆的朝代类似宋代,从春联上的字就能看出比较接近繁体字,她也能认个七七八八。现在刚好也能把自己认字的事情过了明路,还能对照着多认一些字,她是不想做个半文盲的。
  赵氏向来是个心肠好又大度的,自然不会说什么。就连李氏都没有意见,小三儿在家也帮不上太多忙,束脩大部分也是小姑子出,万一大小考个功名,也是全家的荣耀。既然没有人反对,周鑫和小三儿上学的事情就定下了。
  为了小三儿也要进学,周琳又赶出了一个书包,因为小三儿年龄还小,特意做成了双肩背的样子,喜得小三儿一拿到手就背着在村里转了几圈,惹来一群大大小小的孩子羡慕的目光。
  既然小三儿要上学了,总得有个正经名字,周爷爷拎了一只鸡到村里的廪生周怀谨家,给小三儿求个正经的名字,顺便给八个多月的宝儿也求一个。
  周怀瑾根据小三儿哥哥的名字,给他取了“树文”二字为名,宝儿单名一个“森”字,随了两个哥哥的字形,也因为宝儿是周德山家的独苗,还有几分枝繁叶茂的寓意。
  书包有了,名字也有了,备上束脩,两人各自就被送去了学堂。
  周鑫上的是镇上一个专重算数的学堂,学些九章算术之类的,毕竟是为了开铺子经营之类的事。因为先生不包住宿,他暂时跟周磊的朋友王满仓住在一起,每月分担一半房子租金。
  小三儿年龄不大,可塑性也好一些,上的自然是正经的私塾,先生是隔壁牌坊刘村的一个屡试不第的老秀才,因为年纪大了,就放弃科举回村开了私塾,据说是个有能耐的,村里唯一的廪生周怀瑾就是他教出来的。
  由此也可见家人对小三儿的期望了。

☆、第21章 灌溉

  春天已经过了大半,只下过两三场蒙蒙细雨,对田里正在拔节抽穗的麦苗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庄稼可是农人的命根子,因此全村人都忙得热火朝天,引水灌溉,生怕麦子衍花时水肥不足,收成打折。
  周琳家送了两个孩子上学后,也开始忙了起来,毕竟家里有五十几亩地,全部灌溉一遍可不是个小工程。家里的男人都恨不得吃住在地里。家里女人虽然不用下地,也要做好一日三餐,再送到地里,还要清洗男人晚上回来换下的沾满泥水的衣服。
  周琳跟着李氏和赵氏忙活的时候,还在想自己的挎包暂时是送不出去了,只能在心里跟蒋福生说了句抱歉,毕竟家里的事情更要紧。
  到第三天时,周琳家的地才浇了十七八亩,要浇完怎么还得再有三四天,眼看着麦子就要衍花,周家男人忙得脚打后脑勺,早出晚归的。
  早上男人吃过李氏送来的汤饼,正要继续浇水,就看到远远有个人朝自家地头走过来。李德全眯着眼睛看了看,问兄弟,“德山,那是蒋家二小子吧?”
  说着话人已经走近了,确实是蒋福生。他走过来之后就问,“阿爷,周伯周叔,还有多少地没浇啊?”
  “还有三十来亩。你家里忙完了?”周爷爷说完又问蒋福生。
  “我家里的地昨天刚浇完,想着您这里肯定还得几天,就过来帮两天忙。”蒋福生一身打了补丁的短打,做好了干活的准备。
  周德山对女婿十分满意,虽然订了亲,农忙时节女婿来老丈人家帮忙干活也是约定俗成的了,但是有没有心还是能看得出来的。有的小伙子去丈人家说是来干活,穿得却光鲜亮丽的,一点都不实诚。
  既然都是实在人,话也不多说,就开始干活。多了一个壮劳力,明显这效率高多了。蒋福生和周磊两个年轻力壮的小子轮番踩得水车飞一样旋转,只见溪水被引到竹筒里,哗啦啦不停歇地流向麦田里,周德山兄弟两个不时得调整竹筒,把水引到没有浇到的地方。
  老了,老了,还是年轻人能干啊。看这样子,说不得后天不到摸黑就浇完了,周爷爷坐在田埂上,悠闲地喝了一口水,心里美美的。
  多了一个人,还照前两天那样送饭自然不够吃,干着体力活总不能连饭也不给吃饱。于是,周爷爷喝完水就先回家说了一声,交代备上孙婿的饭之后,没有多歇就又回地里了,活还等着呢。
  农忙时节的饭菜本来油水就多些,原本准备中午炒个水芹肉片,一个瓜片炒蛋,有肉有蛋,算是丰盛了。但是知道女婿在地里,赵氏又杀了一只小公鸡炖上。到了中午,就让自家闺女带了周雪莲家的二妞送了过去。
  周琳提着装着面饼和菜肉的竹篮,二妞拎着装了熬得浓稠的黍米粥的陶壶跟在后面,一路向自家田地走去。路上遇到同样送饭的妇人,时不时地打个招呼。
  “二丫也去地里送饭啊?”——“是啊?”
  “做的什么好吃的啊”?——“不就平常地里那几样菜。”
  “上午看到你家蒋福生了,这么早来帮忙,真是实诚。”——这话她就不回了,假装羞涩,拿袖子遮了脸就小碎步溜走了,反正我是未嫁的小姑娘,脸皮薄天经地义。
  好似唐僧取经一样,不知道跟多少人打了招呼之后,周琳才走到了自家地头,抬起衣袖抹了把汗,她把篮子放下,冲着田地中央的几个人喊道,“阿爷——吃饭啦!”
  听到喊声,蒋福生第一个放下竹筒,就要大步走过去,走了两步想到丈人几个还在后面,又讪讪地退了回来,跟大舅子一起走在了最后。等走到地头,周琳已经把碗筷摆好了。
  干了一上午活儿,饥肠辘辘的几个人并没有多客气,各人拿起一个杂面饼,抄起筷子就着菜吃了起来。
  也许是小媳妇在边上,蒋福生的吃相比着边上的父子仨明显要斯文一些,只看那三个已经啃了两三块鸡肉了,他一块肉才刚啃完就知道了。不过,难怪他吃得悠哉,都说秀色可餐,他可比别人多了一道菜呢,自然要细细品味。
  周琳被他时不时瞟来的目光看得待不下去了,领着二妞去了路对面沟边,随手扯了朵路边开得正好的小黄花,一下一下扯着花瓣。还好这种类似小雏菊的野花花瓣很多,不待她扯完,对面几个人就吃完了。
  被叫过去的周琳赶紧收拾碗筷,蒋福生也殷勤地上前帮忙,几个大人笑而不语,看着蒋福生拿着碟子碗跟着周琳走到地中间,在竹筒出水口就着汩汩的水流你争我抢的洗刷起来。
  争抢间,周琳的手指无意碰到了蒋福生的手背,她并没有留意到这个意外,继续洗着手里的碗,毕竟现代男女之间握个手什么的都是稀松平常的事,对这种程度的肢体接触很不敏感。
  但蒋福生可是土生土长的古代纯情小少男,他只觉得手背被触到的那一片肌肤烫得厉害,心扑通扑通仿佛要从嗓子眼里跳出来,手里拿着的陶壶都险些掉下来,惹来周琳一个白眼,只觉得这憨子笨手笨脚。
  洗好之后,蒋福生看了看地头,老丈人爷几个已经歪在田埂边眯了起来,想着得有好一会儿顾不上这边,就悄声问,“那个,琳琳,上次的楚不就你吃着怎样?还喜欢吗?”
  “挺好吃呀,我们家里人都很喜欢。”周琳不假思索地回道,现在还能回忆起那鲜美的味道,就是少了点。
  似乎看出了小媳妇的想法,蒋福生有点赧然,“我家就两棵树,我给你送了一半,剩下的前两天我嫂子摘了吃了,你要是爱吃,我看别人家有没有,去换点回来。”
  “可别!”周琳一急声音都高了几度,回头看看地头,并没有人注意这边,才继续说,“你是想全村人都知道我是个爱吃的?回头……我还有什么面子?”
  看小媳妇急得好像下一秒就要哭出来,蒋福生暗道自己失策,只想着让小媳妇吃得尽兴,却忘了女子对名声的看重,一迭声地道歉。
  周琳再三确认他不会真厚着脸皮帮自己讨要楚不就后,终于放下心来,不用丢人丢到夫家整个村子了,这才想起挎包的事,又问他,“你最近在镇上都做什么呢?”
  “哪里用人我就去哪里,也不拘什么活,能挣到钱就好。”蒋福生挠挠头,有点不好意思,他不像大舅子,认得字,算得帐,随便就能找到轻省工钱又高的活,他凭借的只有一把子力气罢了。
  周琳帮他出了一个注意,“我看你雕工挺好,没事的时候可以雕些姑娘孩子喜欢的小动物和娃娃之类的小玩意,在女人爱逛的地方摆个摊位来卖,也可以去有钱的富户聚集的地段试试,有钱人都喜欢有野趣的东西,想必能多赚几个钱。”自古以来女人孩子的钱最好赚。
  蒋福生虽然不知道可行不可行,但媳妇既然说了,总得试试不成,遂一口应下,说不定真的会卖得好呢,毕竟村里老木匠都夸他的雕工有灵气的呢,如果能多赚些钱,日后媳妇嫁过来也能过上好日子。
  “我给你做了一个挎包,你平时去镇上可以单肩挎着,也可以斜着背着,装些小玩意或者干粮都好用。”周琳说起挎包有点不好意思,“我针线活不大好,你可不能嫌弃,晚上去我家吃饭,我拿给你。”
  蒋福生不曾想还有意外之喜,连声说,“不嫌弃,不嫌弃,我哪里敢。”不过他是不想晚上也过去吃饭的,自己是来干活的,又不是来蹭饭吃的,“晚上从地里回家就晚了,我直接回家吧,明天我还来,你到时候再给我送过来吧。”
  等第二天拿到挎包时,蒋福生有点吃惊,媳妇说自己针线活不好,他还当了真,没想到这挎包做得这样别致,觉得媳妇还是太谦虚了。浇地时怕弄脏了,他还特意找了干净的草垫在下面,干完活更是仔细洗了几遍手,才小心捧了回家。
  等到他再一次去镇上时,陈氏才发现儿子身上眼生的包,就问怎么回事。听完就忍不住笑自己儿子,“你倒沉得住气。还别说,你这媳妇心思倒是巧,许给你倒是亏了,以后要好好待她。”
  在陈氏这里,向来都是帮着儿媳妇说话的,这样也有利于家庭关系的和睦,她向来看不上各种挑刺儿媳妇的婆婆。对儿媳妇客气些不是坏事,只要不是个坏心的儿媳妇,等自己老了,看在之前的情分上,伺候自己时也会更尽心一些,虽然碍于孝道,大多儿媳妇都要奉养公婆,但尽心不尽心区别可大了。
  蒋福生随口应了,心里还在想,这还用说,我媳妇我不对她好,还对谁好。这次他去镇上并不急着找活,之前为了送媳妇最好的成品,他还雕了不少次一点的小玩意,加上以前没事雕的一些,够摆一次摊了,先去看看卖得怎样,行情好的话,他就多做些。

☆、第22章 试水成功

  福生背着媳妇亲手做的爱心包包到了镇上,在卖头绳首饰的街上,找到街尾的一间房屋,给管理摊位的人交了两文钱后,租了一个临时摊位。
  找到自己的摊位后,福生铺了一块包袱布在地上,就把包里装的木雕倒了出来:只见有十几个掌心大的小动物,七八根钗簪,还有几个陀螺,两对胖嘟嘟的男女娃娃,吃手抱脚,咧嘴而笑,想必很得一些求子心切的妇人喜欢,这是他听了媳妇的话,花了两天时间赶出来的。
  把倒出来的东西摆好,福生寻了一根尺长的棍子将就坐下,看着面前的摊子耐心等人来问。虽然东西不是太多,但今天若是能卖出大半,也能赚个百十文钱。
  等到日头一竿高的时候,首饰街上渐渐上了人,本来赶集的就女人居多,首饰街上更甚,偶尔经过的也有年轻的夫妻,大约是新婚,陪着新媳妇买首饰的,结婚有些年头的男人多是没有这种耐性和心思的。
  福生看着眼前来来去去的女人觉得很不自在,只能低下头看着自己的摊子,也不叫卖。所幸很快就有一个妇人带着一个约莫四五岁的男童走过来。男童走在前面扯着娘亲的手,迫不及待地喊着,“娘;娘,有大老福(虎)”,给我买!
  妇人约莫二十岁左右,约莫是头一个孩子,被急切的孩子拽得踉踉跄跄也不生气,反倒担心孩子挣脱被人挤散,赶紧一把抱起来,快步走到福生跟前,放下孩子蹲下身询问,“小郎,这个木头老虎怎样卖?”
  “五文钱。”福生有些心虚地抱了价格,都说女人爱讲价,他便多说了一文钱,谁想妇人腿间的孩子已经一把抓起自己看中的玩具,眉开眼笑玩了起来。年轻的妇人看孩子这样欢喜,也就没有还价,掏出一个灰蓝的素色荷包数了五枚铜钱出来。
  福生自然也不会少收,傻子才跟钱过不去,只是心里一阵咋舌,难怪媳妇说女人孩子的钱好赚,果然还是女人了解女人,往常每次赶集都看见卖糖葫芦、泥人、陶俑的摊子总是围着许多孩子,东西卖得飞快,怎地就没想到呢?
  也许是一大早就开张,是个好兆头,后来又陆续来了几个妇人,卖出了一根双股木钗,三根单股簪子,两个木雕小动物。而做工最细致的两对男女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