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周琳的古代幸福日常 >

第14章

周琳的古代幸福日常-第14章

小说: 周琳的古代幸福日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许是一大早就开张,是个好兆头,后来又陆续来了几个妇人,卖出了一根双股木钗,三根单股簪子,两个木雕小动物。而做工最细致的两对男女娃娃问的人不少,买的却没有。这是因为簪钗寻常就多见,做得又简单,三两文就卖了。木雕娃娃却更用心些,他要价二十文钱,虽然很多人听了就走了,他倒也不急。
  果然,不大一会儿,摊子前又来了一对小夫妻,只见那小娘子望着一对娃娃面带羞意,又明显心生欢喜,丈夫一眼就看出来了妻子的想法,见她不好意思说,赶紧主动买下。
  男子听到二十文钱的报价有点意外,不过细看这雕工,倒也值得,更何况他一个男子在街头为了一两文钱与人斤斤计较也有失颜面,就果断付钱走人了。背后的福生还能隐约听到两人的对话:
  “青娘,这个送你”
  “谭郎,多谢你,只希望日后我也能为你生一个这样惹人爱的孩儿……”
  “我与青娘的儿子自然……”
  福生听着小夫妻的对话新生羡慕,决定等回去就照着自己和媳妇的样子雕两个小娃娃,以后摆在新房里,要是也能生上这么一双儿女,就再好不过了。
  眼看着福生接二连三卖了不少东西,挨着的卖风筝的大叔眼馋得紧,语带酸意地跟卖泥人的大爷谈论,“不过几块烂木头,胡乱刻上几刀就卖得这样贵,买的人也真是钱多烧的慌?”
  卖泥人的老大爷笑笑没有接话,与其羡慕别人卖得好,不如把说算话的时间拿来琢磨自己的手艺,东西做得好,客人自然就来了,活了大半辈子的老大爷心思极其清明。
  卖风筝的看到没人搭理他,悻悻地打住了话题,扯开嗓子招呼,“来一来,看一看,卧牛镇手艺最好、样式最全的风筝唉……”大嗓门引得不少路人回头,也听得路对面卖风筝的同行对他怒目而视。
  福生虽然也挺到了对方之前的话,但他并不想跟他解释自己的木雕之所以好卖,是自己背后花了不知多少的心思。从小在农忙之余,他就喜欢揣个木头雕着玩,他也就这点爱好,若是能藉此养活家人,就更好不过了。
  过了中午,福生又卖出了几个木雕,日头渐渐偏西,赶集的人群也开始散去了,路边的临时摊子都收起来了,只有两边的店铺还开着,掌柜的悠闲地坐在柜台里面,他们大多都住在镇上,并不急着回家,而且除了赶集的客人,他们最大的客户其实是镇上的富人。
  福生把剩下的东西装进包里,找了一个茶水摊子,花了一文钱喝了一碗粗茶,就着自带的饼子胡乱凑合了一顿。他向来是不挑食的,能填饱肚子最重要,更何况还要攒钱娶媳妇,他是吃不起店里卖的热腾腾的饭食的。吃过饭之后,福生抹了抹嘴,背着包就去了集市东头一处民居聚集的地方。
  这里住的多是家境好一点的人家,午后这段时间,来来回回的人还是不少的,福生还是不好意思叫卖,就在人流较多的一个路口摆开了摊子,等到路过的人问上一句,他再答一句。
  待到大约丑时末,福生准备收拾东西回家,这个时候回去,到家也约莫到酉时了,不能再耽搁了。此时,最后一对娃娃和生肖动物都卖了干净。簪子和木钗这里住着的妇人大多是看不上的,不过集市上也卖了不少,包袱布上如今已经不剩下几样东西了。
  现在福生心里也有了数,以后捡些精巧别致的东西来雕就行了,虽然花些时间,但是回报也丰厚。数了数怀里的铜板,足足有253枚,顶自己做上三两个月的零工了,不过就这些东西要做也得花上不少时间,来钱还是慢了点。
  福生脚步匆匆赶着路,一边想着,明年媳妇就要进门,最好年前把房子盖好,仔细算了几遍,还是觉得到秋里能盖得起一栋竹篾为筋,黄泥为墙的泥肧房就不错了,虽然村里九成的人家都住的这种房子,但想想媳妇家里的青砖大瓦房,他心里颇不是滋味,也不知道媳妇会不会嫌弃。
  回到家里,蒋大媳妇吴春华看着小叔早上还满满当当的包现在变得瘪瘪的,禁不住试探,“小叔雕得这些玩意还能卖出去?不知道卖了多少钱,要不回头教教你哥哥?”她只觉得木头都是不值钱的东西,雕出来的东西倒是好卖,不如让丈夫也学了去,回头自家盖房子都要花钱,这些年好容易攒的私房都要掏干净了,也该添些别的进账。
  没等福生说什么,陈氏就横了儿媳妇一眼,“早年刘木匠教福生的时候可没漏了老大,我还送了一袋子苞米过去,最后也只有老二学到点东西。老大没有这天分,吃不了这碗饭,想挣钱自己想点别的门路去,别两只眼净盯着别人。”
  吴春华见没有问出什么,反倒惹来婆婆一阵排暄,忍不住憋气,埋怨婆婆一碗水端不平,偏心两个小的,也不知道老二娶亲,婆婆贴了多少钱进去。
  她倒忘了,陈氏已经说过,等分家的时候,他们是要分去一半家产的,老二老三各两成,陈氏两口子留一成。手心手背都是肉,陈氏没想着挖了老大贴老二,她只是维护了老二应得的利益,偏吴春华总觉得婆婆偏爱老二,她这个人向来都不记得自己碗里有的东西,只知道盯着别人锅里看。
  陈氏知道自己这个儿媳妇也是个有心没胆爱面子的,说她两句也够了。回头又跟两个儿子说,“老二媳妇明年三月就及笈了,婚期大约也就在五六月份,你们的房子也该盖起来了,知道你们手里没有什么钱,我先给你们一人一贯钱,你们自己再添点,收了秋季庄稼就把房子盖上吧。”
  福生拿了钱回屋收起来,想着媳妇还有大半年才能嫁过来,不免有些着急,为什么小媳妇要这么小呢,真是等得人不耐啊。算了,还是好好挣钱,把新房盖好吧。
  就在福生哀怨媳妇太小得再等近一年才能成婚的同时,周琳家已经开始筹备婚事了,他不讲义气的大舅子周磊六月初八就能抱得美人归了。

☆、第23章 五月槐花香

  刚进入五月,村子里的杨树柳树都开始吐絮了,漫天飘舞着的白絮雪花一样纷纷扬扬,周琳每次出门都要眯着眼睛,同时还要小心口鼻,不然飘进去眼里或者吸入口鼻就要难受半天了。
  为了解决这个困扰,周琳把口罩苏了出来,给家里每个人都做了一个,可惜自家人虽然给面子接受了她的心意,出门的时候并不怎么戴。而且村子里人见她戴着出去了几次,并没有多少人跟风,反而有点异样的眼光,这原因一是乡下人皮实,并没有周琳那么娇气,二是一般人家都比较爱惜布,舍不得拿来做这种没有大用的东西。
  周琳此时非常羡慕那些穿越后,虎躯一震,八方拜服,随便苏点什么东西出来,就风行全国,各种被模仿,从不被超越的前辈。连受打击,她终于接受自己无法成为一个成功穿越者的事实了。
  她还没为自己伤怀三秒,赵氏就打断了她难得的伤春悲秋,“家里都忙着筹备石头的婚事,你还有心思弄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赶紧把你的喜服做好,回头好拿给梅子绣点花样上去。”
  真是个没心没肺的,梅子八月里出嫁,眼看没有多少时间了,还惦记着自家闺女的嫁衣,她自己倒不上心。赵氏深深地觉得,摊上这么个不省心的孩子,当娘的真是操不够的心。
  周琳闻言拉上赵氏的衣袖摇了摇,睁大圆圆的杏眼,讨好地看着她娘,“知道啦,娘,我这就去。”被她这和自己一摸一样的大眼睛一看,赵氏不由得软下了心肠,没有再说什么了。
  嫁衣周琳前几天已经裁好了,就差缝上了,家里来来去去忙着置办喜事用的东西,她为了不碍事,就抱着衣服去梅子家了,刚好做好后直接就放在她那里,让梅子绣点花样再拿回来,再省事不过了。
  到了梅子家,周琳发现她又在做绣活,顿时生气了,“你后娘这是又给你找活儿干了?”
  梅子一听就知道好友误会了,抿嘴笑了笑,“没有的事,你气什么。我不过是习惯了,出去也没什么事做,还不如绣点东西,这是我的爱好,也能顺便换点钱,攒点私房。”
  周琳松了一口气,是梅子自己愿意做的还好,谅许氏也不敢再磋磨梅子了。据说见信大伯现在对许氏也没那么热乎了,越来越寡言了,对着梅子说话也总有几分讨好,一把年纪的人了,看得人觉得可怜又可悲。
  两个人一边说着闲话一边各自干着活,周琳总觉得有种清甜的香味萦绕在鼻尖,使劲闻了几下,发现源头在窗外。她打开半掩的窗户,正看到一枝浓绿的槐树枝伸到了头顶上方,清风吹过,或开或拢的雪白花朵就散发出阵阵带着甜意的香味。
  “槐花已经开了啊!”周琳感叹,这可是个好东西,又好看又好吃。
  梅子看着好友的垂涎的眼神有点好笑,“走吧,看你也坐不住了,咱们找我爹帮忙摘槐花去吧。”
  “这怎么好意思?”周琳嘴里说着客气话,心里却在想,槐花什么的,最喜欢了,脚下毫不犹豫地跟了梅子出去。
  “听说咱们卧牛镇的槐花开得算晚了呢,别的地方四月里就开得差不多了。我们家这棵树有点小,不过还是够你吃的。”梅子边走边说。
  周见信正在后院劈柴,听自己闺女说要吃槐花,高兴得不行,难得有机会为闺女做点什么,他赶紧放下斧子,拿了镰刀和竹竿出来,“你们小女孩家的,就不要沾手了,等我给你们收拾好了就行。”
  梅子唔了一声没有说话,气氛有点不对,周琳只觉得自己尴尬症都犯了,赶紧主动接话,“阿伯,您给我们削几枝下来就行,我们自己把槐花择下来就行。”
  周见信有点失落地走向院墙边上的槐树,把镰刀用草绳绑到竹竿上。绑好后他就举着竿子刷刷削了好几根树枝,每枝上边都挂着一串又一串半开的槐花,没多大一会儿这棵不足碗口大的槐树就只剩下了主干。
  眼看周见信还要往上削,周琳赶紧制止,“阿伯,够了,这些就够吃了。”这棵可怜的小槐树都已经成了光杆司令,总不能再秃了头。
  周见信地头看了看地下的一堆槐树枝,觉得都是叶子,这些花也不知道够不够吃,怕闺女嫌少,他拎着竿子跃跃欲试,“这还没多少,要不我把树头砍下来?树顶还有不少花子。
  梅子看他爹这样,有点心酸,小时候这个爹在她心里一直是伟岸不可超越的,身影永远那么高大,现在看来,他老了不少,也更瘦了,佝偻着背,远没有记忆中那么高壮,忍不住说了一句,“不少了,吃一顿尝个鲜就行了,又不准备多吃。”真要不够,槐树的嫩叶也是可以吃的,一并择下来就是了。
  周见信这才放弃给这棵小槐树剃光头的想法,周琳也松了一口气,吃个槐花而已,也不能断了人家的头啊。
  接下来梅子搬了两个小木凳出来,两个人坐在树下择槐花。这是个需要细心的活儿,因为槐树枝上有一种黑刺,扎到手特别疼。担心不够吃,两个人把枝头新发的微红的嫩叶也择下来了,这个也很好吃。
  择了不到两刻钟,装槐花的簸箕就满了,“还以为不够吃,没想到看着不显,择下来倒挺多的。这下能让你吃个够了。”梅子笑着回身去灶房拿了陶盆出来,留了一盆自家吃,剩下的都让周琳带回去了。
  回到家,周琳把槐花泡了一会儿水,洗了两遭后沥干水放着。因为槐花比较多,她就分了一大一小两份,一份做槐花麦饭,另一份做槐花米粥。
  把米洗净煮上,周琳取了大份的槐花,淋上一点油,撒了盐拌匀,这样蒸好的槐花就不容易粘成一团,而是粒粒分明,好看又好吃。然后按2:1的比例放入麦粉和苞米粉搅拌均匀,上锅蒸一刻,闷上一会儿,就可以出锅了。
  去年的蒜头已经没了,周琳用的是蒜地里挑出来的瘦小的蒜株,剁下根部还没长成的蒜头捣碎,拌进槐花麦饭里,又撒了切碎的葱姜和青红椒,青红白黄相间,色彩鲜明,这时香气扑鼻的槐花麦饭就完成了。
  周琳静静欣赏了自己的作品一分钟,为自己点了32个赞。看到那边米已经开花了。她赶紧把另一份洗净的槐花放进粥里,重新煮沸后就盛出来了。感觉菜有点少,她炒了一大碗春笋端上桌,然后就招呼家人出来吃饭。
  周奶奶很喜欢槐花米粥,也许年纪大了更喜欢软烂一点的食物,她看着碗里微绿的粥水夹杂着洁白的槐花,一口喝下去,舌尖还萦绕着一股微微的甜意,不住夸自己孙女厨艺有天分,夸得周琳都差点要以为自己是当世易牙了。
  “还别说,二丫弄的饭吃着就有春天的味道,特别是这个蒸槐花,比你伯娘蒸的好吃多了,她那槐花蒸出来一坨一坨的,样子不好看不说,吃着也一般。”大伯周德山更喜欢槐花麦饭,边吃边夸,却没留意自家婆娘黑了的脸。
  自己大伯娘可是素来喜欢掐尖要强的,大伯这样踩着她夸自己,周琳有点坐不住了,赶紧解释,“我做得也一般,不过是放的东西多点罢了,只要舍得好东西,谁还能做不好。”
  李氏不承认自己技不如人,她也觉得自己只不过是节俭一点,“我蒸槐花也不过放了点杂面,拌点蒜就难得了,哪比得上二丫这又是白面又是油的。就像二丫说的只要舍得下好东西,素菜也能做出肉味来。”
  不过李氏话锋一转,说起了周琳,“也就咱们家能禁得起你折腾,来年嫁了蒋家可不能这样了,你们分了家可是就一穷二白了,过日子要知道俭省,半年吃了一年的粮,下半年还过不过?”
  周琳暗自叫苦,战火还是蔓延到自己身上了,自己现在不是还吃得起米面嘛,吃不起的时候再说呗,再说了,她不相信成婚以后会一直过苦日子,她相信蒋福生,更相信自己。
  直到晚上睡下,赵氏忍不住跟丈夫说,“我现在都有点后悔把二丫许给蒋家了,当时还是太轻率了。这二丫过惯了家里的好日子,嫁了人却要吃苦,我总觉得不忍心。”
  周德山何尝不心疼女儿,只是“不管怎么说,婚事已经定下了,不是不得已还是不能退的,总不能让别人说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