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长随-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与此同时喧哗声也渐渐的响了起来……
喧哗声终于把贾宝玉惊醒,随即他揉了揉眼睛,问道:“到了吗?”
“二爷,这就到了。”
而林之孝话音刚落,王荣就‘吁’了一声……
下了马车,天色依然漆黑,不过学监考场的门前已经是红灯乱舞,人影幢幢。
“二爷、李桂,咱们往里面去,一回有大人唱名,可别听不清,哦,对了,入场前还要检查,检查完后会给个考场位置的牌子,拜完孔圣就可以凭牌子找位置了。“
林之孝把打听来的入场程序细细的说了一通,然后和茗烟一起往前挤,李桂和贾宝玉紧随其后,最后终于挤到了前排,而后李桂就看两个身穿甲胄,腰悬长刀的士兵守在学监考场的门口,目光炯炯,威风凛凛。
”看来从古到今国考都是大事!“
见此,李桂心里感慨了一下,而就在这时,他耳边突然响起贾宝玉的欢呼雀跃声:“卫公子、冯世兄……”
“冯紫英、卫若兰……”
听到贾宝玉的呼喊声,李桂立刻立刻想起了《红楼梦》的两个人物,冯紫英李桂见过,但卫若兰李桂却没见过。
《红楼梦》里卫若兰的身份十分神秘,前八十回中只出现了一回,身份是公子王孙。而后世红学家按照曹公草蛇灰线的写法,加上史湘云嫁给了他,再加上《红楼梦》第四十四回金鸳鸯三宣牙牌令,史湘云大牙牌时突然说了句日月双悬照乾坤。
封建王朝乾坤只可一人独照,岂可双悬!史湘云嫁给了卫若兰,又说出这样的牌语来,因此卫若兰的身份已经昭然若现——他是太子之子,皇孙,只是不是太子的嫡长子。
“这样的身份,来考什么科举?”
李桂一边疑惑着,一边顺着贾宝玉去的方向看去,只见学监门东的木柱旁,一个十六七岁的青年正站在冯紫英的上方,灯火中那青年的面目看的分明,长形脸,眉清目朗、鼻梁高挺,下颚微抬,再配上闪着淡淡银光的白绸也撒,很是给人以一种高傲冷峻的感觉。
而冯紫英的方脸则是满是笑意。
“这人,只怕是用错了法子……”
一边跟林之孝、茗烟、贾宝玉、一起往卫若兰处挤着,李桂一边想到。
他现在已经想通卫若兰为什么来参加院试了,绝非是闲的蛋疼,也不是显摆才华……
或许是看到贾宝玉衣着非凡,世人大多有畏权惧贵的心里,林之孝、茗烟一挤,他们跟前的考生让出了一条缝。
“冯世兄,卫公子,你们怎么也来了?”
到了卫若兰、冯紫英跟前,贾宝玉一边行礼,一边兴奋而疑惑的问了句——他和冯紫英交往甚密,可从没冯紫英要来院试!至于卫若兰,以他的身份居然来院试……
真正的目的卫若兰当然不会透露给贾宝玉!
“我只是想测测我所学如何……”
卫若兰一边回礼,一边故作漫不经心的说着,见李桂也向他行礼,立即用李桂转移了话题:“这位是?”
“他是李贵,贾世兄原来的长随……”
冯紫英笑着向卫若兰说道,眼睛却没瞧李桂一眼,而他的言语动作很自然,仿佛介绍一个与他们不想干的人。
这也是正常的,并非是故意贬低李桂,毕竟他对李桂知根知低,两人身份差别巨大。
而贾政让李桂入学之事朝野都知,他们所在的圈子更是无人不知,固然对此事有人说贾政有君子之风,有人说贾政钓名沽誉,但不论怎样李桂的名字是进入了他们耳中的。
因此卫若兰也是知道李桂的,随后可能是想看看贾政抬举的是什么样的人,有何特别之处,见李桂只是面目比较俊郎而已,并无什么特别之处,又估计贾政和自己一般,是用李桂来钓名沽誉,因此扫了李桂一眼之后,就把头扭了过去,嘴里轻轻的‘哦’了一声,算是对冯紫英的回答。
李桂知道他们对他不以为意……他也清楚荣国府顶层贾母、贾政、贾宝玉等在心里都对他不以为意,甚至在内心深处依然把他当奴仆看待,但对这些李桂在内心深处也是不以为意的,因为他知道这个看门第出身的时代,而李贵的门第出身摆在那里。
也知道所有的一切都在于他没有功名,同时在他身上这些人也看不出他何时能有功名!
于是李桂自觉的退到了一旁,随意听着他们交谈,而大约过了一刻钟,‘咚’的一道锣声响起……
第二十九章 闺阁
李桂循声抬头一看,灯笼的红光里,朦胧不清的看到两个穿着绿色官服毛、头戴乌纱的官员走在前面,后面跟着一群穿着黑色镶红边衣裤的牙医,那个敲锣的倒是走在一侧。
须臾之间,两个官员已走到人前,而跟随的衙役也在两人身前铺开,随即圆脸的官员向瘦脸的官员嘀咕了几声,然后那胖脸的官员重重的咳嗽了一声,待场面寂静后,那官员才继续说道:“承接天恩,今年院试开考,现在卯时已到,开始唱名,唱名后移步检房不到者后面会再来一次,再次不到者视为放弃,现在开始。”
随着他的话音,偌大的场面完全寂静,甚至有些肃静。
而他话音刚落,他身侧一个长脸、瘦高杆、师爷模样的人从宽袖中抽出了一沓纸,抖开后,拉长腔念到:“濮阳李毅,潘宁王远扬;丰台柳承风……”
名字前冠以地名,是为防有重名者。另外考生名单前面冠以地名其实还有另一个作用,那就是考生上榜后好抄录,然后按图索骥去报喜。
当然对于衙门里的衙役来说,报喜是假,讨赏钱才是真!
而那瘦高师爷每念一名,也必有一人称到,然后往学院大门东侧的侧房走去。并无不到者。
“荣国府贾宝玉。”
喊到贾宝玉的名字时,贾宝玉应了声,然后抬步往检房走去。
而他刚刚抬步,那师爷模样的就喊了声荣国府李桂,而刚刚喊完,可能是因为荣国府接连出现了两个考生,那师爷模样的轻轻的‘咦’了一声。
不过那师爷立可想起了贾政的事情,于是眉头舒展了,继续念道:“灞阳柳湖……”
而于此同时,那两个绿袍官员也瞧李桂一眼。
……
所谓的检房在李桂眼里就像是大些的学校的传达室兼保安室……进去后是一排黑漆长案,长案后做着六个穿着青袍文书打扮的人,长案的对侧则是四个衙役,个个身材雄健,目光犀利。
随后按照文案的吩咐李桂打开了考篮,又解开了长衫……这主要是防止夹抄的。
在衙役搜完衣服之后,最后一个文案递给了李桂一块长方形的涂着黑漆木牌,然后手一直,让他进去。
木牌仅可一握,李桂一边往里走,一边举牌,木牌上面正中写着一个‘丙’字,下面是肆陆。
出了检房的门就是一个小广场,广场面南背北树立着一个孔子的塑像,远来唱过名的学生都已经站在塑像的下方。
而可能是因为有孔子在上的缘故,也可能是因为将要上场的原因,稚子皓发虽然很多人站在那里,但并没有发出多少声音,场面有些肃穆。
而当天色露出鱼肚白时,那两个绿袍官员走到了人前,随后那胖脸官员道:“吉时已到,大家随我拜孔圣。”
拜完孔子,那官员一转身,脸一沉,胖脸不怒自威:“诸位听好,本官现在把考场规矩给你们讲一遍。”
……
考场一排排的,前沿上扬着,最前方用石灰粉圈了一个圆,圆里写着甲、乙、丙、丁等序号,考位用粗糙的白麻布遮挡着。见此,不知怎的,李桂想起了农村的猪圈。
找到丙字第肆陆号李桂钻了进去……里面大约有两平方,正中一张矮案,随后李桂盘膝而坐,打开烤篮,拿出毛笔、砚台、水罐,往砚台里到了点水,磨起了墨。
俄而一声锣响……没过多久白麻布一挑,一个纸袋伸了过来。
李桂接过,然后不慌不忙的打开了纸袋。他不会像许多初考者那样紧张,从考生到监考,这样的场面他早已司空见惯……
姓名的空格里填上李桂,籍贯的空格里填上荣国府之后,李桂展开了卷面,一条竖写的黑字就出现在了他的眼前:圣喻六条。
圣喻六条是大虞朝开国皇帝的教化万民之言,院试必考科目,而且很简短,李桂早已背的滚瓜烂熟,只看这题目,李桂就胸有成竹。
再翻下一个卷面,只见上面写道: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这是一文。
再往下最后一张则是一诗:《中秋》。
一语一文一诗这是大虞朝院试第一天的定例。其实就科举开始的内容而言,历朝历代多有变化,有的重点考察考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在考试内容上就偏重于文、制、表、诏的写作,王安石改革科考,甚至把诗赋都去掉了!而有的朝代则注重个人的灵气与才华,那么诗赋占考试的内容与分值就多些。
不过总体而言,科考趋向于考察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过这种解决是以圣人之言为基础的。
看完题,李桂抽出了草稿纸……
……
此时宝玉的房间里,晴雯和麝月坐在杌凳上,身前各自一个针线筐,她们正在给贾宝玉缝制冬天的衣裳,而袭人和秋纹则分别拿着拂尘,抹布,细细的擦拭着贾宝玉书桌上的金狁猊香炉、汝窑美人瓢以及书架。
“袭人姐,你们说二爷能榜上有名吗?”
可能已经习惯了围着贾宝玉而转,也可能是看到了书架上原封没动的崭新的经书,秋纹突然问了一句。
“嗤!”
她话音刚落,晴雯就头也不抬的笑了声。
“你没听太太说吗,老爷这次让二爷和李桂取考,只是让他们熟悉一下考场,以备来年……”
袭人回应着,说到这里,淡淡的瞅了晴雯一眼,像是反驳她的笑声似的,继续说道:“考不上也没什么,二爷终究要做官的。”
“我不是问这个,我是说凭借二爷的学问……”
说到这里秋纹忽然觉得这问题不妥,好像有贬低贾宝玉才学的意思,于是嘴巴一抿,不再言语。
而袭人、晴雯、麝月个个都是伶俐的丫头,哪个不晓得秋纹话里的含义,一时间都不再说话。
场面有些尴尬,不过晴雯毕竟刀子嘴豆腐心,而且是喜欢热闹的,随即解围道:“你们说二爷要是当了官去哪里好?”
“你觉得去哪里好?”
言多必失,有了刚才秋纹的例子,众人都不想回答,倒是秋纹感激晴雯回问了句。
“我呀,我想让二爷去海边做官。”
说着,晴雯停下了针线,抬起了螓首,美丽素洁的脸颊上一脸向往。
“海边?”
袭人、麝月与秋纹蓦然愣了一下,但看着晴雯的样子,笑意渐渐出现在了她们腮边……
“是你想去海边吧!”
“是啊!我想坐坐欧阳锋的那条大船。”
“你想的倒美!”
“我想去草原看看……”
帘子一掀,金钏儿走了进来,笑意盈盈的继续说道:“长河落日,铁马秋风,才令人神往!”
“你这个野丫头,也不怕胡人把你抢了去!”
“咯咯……”
深闺狭小的天地,并没有多少娱乐与谈资,于是李桂所讲的《射雕》自然就成了谈资。不过,当耳闻了远方,心儿也随之变得宽广。
第三十章 烟花
一直到傍晚李桂才交卷。
其实他早就做完了,不过他不想出风头,另外还要等贾宝玉,所以才在考监提醒后交卷。
将卷子交给考监后,李桂随着考生出了学监的大门。
而刚出大门,因为贾宝玉和卫若兰、冯紫英等衣着鲜亮的缘故,李桂一眼就看到了他们三个正在学监前大榆树下攀谈,李桂没上前,他不想惹人闲,更不想去讨没趣。
随后他往王荣方向走去——他已经把马车驱赶了过来,停在距离贾宝玉约七八丈的榆树下。
“李桂,考的怎样?”
到了马车跟前时,王荣、林之孝面带微笑的问了句。
李桂明白他们只是随口而问,因此他也随意答道:“囫囵写完了。”
“哈哈,写完就好。”“能写完就不错了。”
在林之孝和王荣眼里,李桂并没有上几天学,因此随口安慰着。
而这时贾宝玉和卫若兰、冯紫英交谈完毕,和茗烟一起走了过来,而他毕竟还没经过这样一天的考试,脸色有些疲倦,不过看到李桂还是问了句:“大兄考的怎样?”
“囫囵写完了。”李桂再次回道。
贾宝玉闻言,疲倦的笑了——他也是如此。随后上了马车……
到了荣国府大门,下了马车,贾宝玉和李桂又闲谈了几句考试的事情,不过是贾宝玉感叹考试的规矩森严,以及听到的考生的闲谈预测下一场考题之类的杂事,随意闲谈间,到了二门,随后李桂就看到袭人、秋纹、晴雯、麝月正从二门里走来。
李桂向贾宝玉一抱拳,别过。
……
第二天,八月八号,按考试规定休息一天,八月九号却是大考,内容是三文,两小一大。
这场大考最是重要!不过表面的程序没什么变化,锣声响后,结果递来的纸袋,李桂和前天一样,填好姓名、籍贯后,看了下试题。
试题正是三个,大题是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小题是君子慎独,其为人而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写文最重要的是紧扣题意,不偏离中心,即使八股文也是如此,只是格式化了而已!
以李桂系本科生的水平,一下子就看出了这三道题的立意所在,第一个大题立意在于上位者引导示范的作用;第一个小题是‘独’,第二个小题立意在于道德的教化作用。
这三道题其实只有第二道小题相对容易些,思考了一下,李桂抽出了草稿纸……
……
和前一天一样,直到考监提示后李桂才交卷……
出考场的时候,李桂就注意到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