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搏年代-第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今,这里还是泉南的北郊,一套建筑面积200以上的带小院别墅,顶多10来万。
泉南人却很少来这买房子,一是偏,二是乱。
整条街道上面,密布着几十甚至上百家大大小小的舞厅、歌厅和洗浴中心。
至于附近的胡同,可以自行想象。
有首歌怎么唱的?好像是: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在。
这条大街,繁荣昌盛了最少15年。
吕冬和红星回到大学城时,已经六点多了。
工地正好下班,吕冬让红星拉着东西进工地。
之前吕冬买好的大拖斗,已经送到了工地上,就放在电焊区里。
吕冬和红星从车上往下卸东西,吕建仁拿着盒尺量材料,时不时还自言自语几句。
卸完东西,吕冬过去:“七叔。”
吕建仁耳朵上别着根铅笔,问道:“就按昨天晚上说好的来?”
吕冬点头:“能固定的都固定住,以操作台为中心,放蜂窝煤的地方一定要跟食物区分开,最好再加个盖子。”
“放心,小活。”吕建仁活动手脚:“我今晚就给你弄好。”
他招呼俩徒弟:“小光,红兵,开工了!”
吕建仁拿下铅笔画线,这就准备干活。
吕冬跟七叔不用客气,对他俩徒弟说道:“麻烦了。”
红兵笑呵呵说道:“冬子,你这话太见外了。”
小光说道:“论起来,你还是我俩大师兄。”
吕冬无言以对,真要严格说的话,倒也不算错。
吕建仁挥手赶人:“冬子,忙你的去,别在这添乱。”
吕冬应一声,回去骑上小嘉陵,跟红星回村卸货。
货车停在果园门口,吕坤骑着自行车从北边过来,见到卸货,主动伸手帮忙。
“冬哥,咋买了这么些东西?”吕坤帮着一起抬冰柜。
吕冬含糊说道:“我不是干了点小买卖嘛,进的货。”冰柜搬到屋里放好,他问吕坤:“你啥时候去部队?”
吕坤回答道:“我爸找好人了,冬季征兵就走。”
吕冬说道:“也没多长时间了。”他问道:“李林呢?还整天瞎晃荡?”
“去工地了。”吕坤走在吕冬后面:“跟着李二叔学装修,每天早起晚归。”
吕冬点头:“这也好,有手艺,啥时候都能挣到钱。”
装修这门活,未来十几年只会越来越红火。
这年代,只要肯下力,认真干,挣钱不是问题,头脑再活泛一点,甚至能混个小富。
卸完货,硬塞给吕坤一瓶饮料,吕冬跟红星结了账,骑上嘉陵车又回到大学城。
晚上八点多,吕建仁和李家柱完成新拖斗改装,吕冬把货物和新拖斗分别拉了回去。
后面的一天,摊位暂时交给乔卫国,吕冬开始为新生意做最后准备。
家里煮上鸡蛋,买来的肥瘦肉按照胡春兰的方式小火慢卤,去刘湾村的煤站进了一批蜂窝煤,挑出一天用量放在新车斗专门焊接上的箱子里,整理好一个大的废涂料桶当垃圾桶,到时好放煤灰之类的。
本村有做烧饼的,用的发面工艺,做出来的烧饼个头大,饱腹。
吕冬跟他谈好了1元钱4个,如果每天能要200个以上,可以2块钱9个,还能送货。
在自家打得烧饼,没有房租。
老赵跟他说过,3毛钱一个的烧饼,如果没有房租,用煤炉子,最少对半挣。
然后又去县里,找门头印刷了一些广告海报,薄薄的一张纸,价格低廉。
忙完这些,回到果园,卤肉卤蛋已经做好,吕冬尝了一下,老娘亲手做的,比曾经他做的味道好多了。
吕冬也考虑过开个卤肉摊位,但目前条件不合适,他本人忙的团团转,胡春兰需要照料果园,不可能抽出大量时间去卤下水。
等果园下完苹果,大学城夜市开了再说。
到时肯定要规划固定摊位,学生也能有固定去处,生意更有保障。
第66章 和气生财(求推荐票求收藏)
清晨,吕冬到的特别早,连续跑了两趟,分别将货斗和小吃斗拉到大学城,让乔卫国支摊摆货,他拿上海报骑着自行车去各个学校门口。
先来到财政学院门口,时间很早,隐约能听到学校内有军训的声音,吕冬刚想进学校,一个中年保安拦住他。
“小伙子!”中年保安一眼认出吕冬:“干嘛去?”
这人认识,吕冬笑,掏出根大鸡烟,塞保安手里:“我进去贴个广告海报。”
中年保安好奇的看了眼,故意问:“贴大字报?”
吕冬展开手里海报,让中年保安细看:“就卖东西的广告。”
中年保安边仔细浏览一遍,说道:“你这小伙子,生意做的老精!开学前跑过来,是不是刺探消息?”
吕冬翘起根拇指:“老哥厉害,一眼就看透我了。我当时就跟人说,老哥仗义,照顾老乡,所以才放我进去。”
说话间,他掏出剩余的那盒大鸡烟,全都塞到中年保安手里。
“老哥,咱老乡照顾老乡。”吕冬直接把乔卫国的自行车放在门卫室前:“自行车我再压这里。”
中年保安看看手里的大鸡烟,再看看吕冬,态度好,会说话,满脸笑,说道:“咱说好了,只能往宣传栏里贴,我这看老乡份上!”
吕冬连忙保证:“你放心,我贴上就出来。”
中年保安让开路,吕冬一路小跑,来到一个宣传栏前面,上面贴着不少东西,学生会招人,社团纳新等等。
他手脚麻利,三下五除二贴好广告海报,又去主教学楼前,然后大食堂,宿舍楼等等,也贴了几张。
至于后续效果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说不定走后就会让人撕掉。
但他也不能在这盯着,很快离开。
接着去师大,在师大门口,吕冬遇见了黄勇。
“你这是干什么?”黄勇诧异的看着吕冬在校门口树上贴广告。
吕冬笑了笑:“卖点特色小吃,贴个广告。”
黄勇仔细看了眼:“卤肉烧饼?改行了?”
“谈不上改行。”吕冬大致说道:“开学期过去了,外面生意不好做,顺带着卖点吃头。”
他问道:“老哥你那边咋样?”
黄勇是要面子的:“还不错。”
一天能有2000多流水,校内商店的位置优势越发明显。
吕冬记得上次避雨,连师大门卫室都进不去,估计这次还进不去,他迎新时在学校对面摆摊,保安都认得他这张脸。
“老哥,麻烦你个事?”吕冬脸皮厚,试探问道:“帮忙在学校宣传栏里贴几张?”
黄勇有点犹豫,但上次已经跟吕冬和解,随着开学期结束,双方也没那么激烈的竞争关系,本着与地头蛇处好的心思,应了下来:“行,我帮你贴。”
这就随手而为的事:“叫人撕了我可不管。”
吕冬笑着说道:“谢了,老哥。”
彼此间又没有深仇大恨,和气生财。
黄勇拿着吕冬交给的广告海报进了师大,路经的宣传栏挨着贴了一张。
真的就是顺手而为。
省大大门敞开,迎四方来客,吕冬推着自行车进校门,保安都不正眼看他。
吕冬骑上自行车,一口气在省大贴了十来张。
大半个上午,吕冬跑了很多地方,包括远一些的学校,能进校门的进去贴,进不去的正门侧门树上贴。
力争能让更多人注意到。
太阳转到南边,回到路口摆摊的地方,老赵父女已经来了,看到吕冬的小吃拖斗,老赵脸色有点不自然。
拖斗挂在嘉陵车上,保持着平衡,吕冬先看了眼蜂窝煤炉子,端下盛卤肉的大砂锅,放在拖斗内固定砂锅的位置,打开箱子盖夹出新蜂窝煤,换掉底下烧透的,夹进塑料垃圾桶。
接着在拖斗上竖起个小条幅,红底白字,字分两行,上写——青照特色小吃,传承百年风味。
下写——卤肉烧饼!
这都是为了吸引眼球的需要,况且也不算胡扯。
严格算起来,吕家村的卤煮下水,确实百年前就有了。
装卤肉的大砂锅从固定的位置端出来,放在炉子上面,随着加热开始散发出阵阵香气。
如果有人单要卤肉,吕冬照样卖。
这卤肉其实与猪头肉差不多,不过卤的更烂更入味,可以夹烧饼,也可以当肉菜。
吕冬又穿上白围裙,帽子罩住头发,嘴边戴上防飞沫餐饮口罩,看上去就干净利落。
接着,打开盖板,露出焊接操作台,上面放着硬木案板,前面焊接好的几个大格子里放置塑料盒子,里面有香菜末和青辣椒碎等辅助材料。
再往右,是盛放烧饼的泡沫保温箱。
这样,大部分东西都能固定在车斗上,不会因为骑车散落的到处都是。
曾经,吕冬在2010年从瞎胡混状态清醒之后,就靠着这项小生意,逐渐让生活走入正轨。
东西不大,卖起来同样很赚,曾经吕冬能在大学城偏僻地段开起一个山寨炸鸡店,靠的就是这门小生意和夜市摆地摊。
提前十多年,又没有激烈竞争,吕冬希望小生意也能带来大利润。
这几天非常明显,红利期结束,日用品摊位人流量下降非常大,他和乔卫国俩人守在一个地方,属于人力资源浪费。
吕冬做不起高大上的东西,大学城的现实条件摆在这里,也做不了。
在他看来,吃这个行业,大有可为。
今天试卖,吕冬只带了一百个烧饼。
“你这是卖啥?”老赵摆好豆腐脑摊子,凑过来,别有意味说道:“咋突然改行?”
吕冬说道:“卤肉烧饼。”
他在事先备好的小桶里洗过手,打开锅盖,舀出一块肉,熟练剁碎,又拿出烧饼平刀切开,放肉进去。
“尝尝。”吕冬直接递给老赵。
看到烧饼,老赵脸上的风霜刻痕似乎更深了,接过烧饼,小心咬了一口,肉香弥漫。
比起干巴巴的烧饼,好吃太多了。
老赵勉强笑了笑:“手艺挺好。”
吕冬大致明白了一些,却没有多说,这本就是他在大学城开学前就计划好的,总不能因为有个人摆摊卖烧饼,就不卖了。
况且,他卖的比老赵的烧饼贵多了,本身就是两种商品。
他又做了俩,先冲地摊那边喊:“卫国!”
乔卫国兴高采烈接过去,大口吃起来。
另一个给赵娟娟:“尝尝。”
赵娟娟笑着接过来:“谢谢。”
她回到豆腐脑三轮车后面,咬了一口,笑得更灿烂了。
另一边老赵马起脸来,压低声音斥责:“笑!整天就知道笑!除了笑,还会干啥!”
赵娟娟低下头,吃的更带劲了。
中午十二点多,陆陆续续有学生出来,这些天吕冬的摊位也算有点名气,大学城很多人都知道十字路口有摆摊卖东西的。
有之前买过吕冬日用品的学生,凑过来问道:“老板,改行了?”
吕冬指了指乔卫国那边的摊位:“东西照卖,加了点特色小吃。”
这人抬头看看条幅:“卤肉烧饼?”
那股卤肉香味从砂锅里飘出来,勾的最近光吃大锅菜的肚子馋虫直叫。
“怎么卖?”这人问道。
吕冬快速说道:“只要卤蛋一块,只要肉一块五,加蛋加肉两块。”
这人呲牙:“这么贵!”
吕冬直指招牌:“百年厨艺,从我太爷爷那辈传下来的。”
价格其实不贵,与这年代腊汁肉夹馍一样。
跟日用必需品不同,学生在吃上有太多选择,食堂里还有小灶,价格不能定太高。
这人掏出两块:“来个肉的!”
吕冬指了指前面的铁盒子:“钱放里面,自个找。”
钱盒子就在吕冬面前,这人打开放进两块,拿了张五毛出来。
吕冬曾经常年做过这营生,又在家里练过,制作速度极快。
这人接过来,迫不及待咬了一口,那被大锅菜折腾了好几天的味蕾,在呼唤,在雀跃。
“挺好吃。”他笑了。
吕冬很客气:“好吃下次再来。”
这人的话大概被旁边另一个学生听到了,他带着有点怪异的口音,也要了一个。
但咬了一口,眉头就皱起来。
“怎么样?”同伴口音类似。
这学生递给他:“你尝尝。”
同伴接过来,换个地方咬一口:“一般,不怎么样。这地方,做的东西味道都怪……”
吕冬听到了,也没在意,地域口味差别很正常。
一中午下来,其实没卖多少,不到三十个。
吕冬之前算过成本,不算他的人工费,单纯夹肉成本7毛左右,加鸡蛋利润更高,一中午挣了没二十五块钱。
这是很正常的收入,但跟乔卫国那边一中午卖出去200块钱货没法比。
老赵的豆腐脑生意也一般,中午回去时没有卖光,还剩下不少。
这小吃生意似乎都不太给力。
到了下午军训结束之后,也没多大改观,卤肉闻起来挺香,但隔远了想勾动人食欲并不容易。
这也不是臭豆腐,隔着几十米就能闻到。
宋娜带着同学过来买日用品,吕冬干脆邀请七八个女生免费试吃。
这些人全都太东省的,连平时不太喜欢吃肉的,也说味道不错。
也就是说,卤肉烧饼味道不存在问题。
“你第一天开始,没打响名气。”宋娜琢磨着对吕冬说道:“这个路口,人流量不少,可能过几天就好了。”
吕冬也发现了这点,下课或者军训结束之后,愿意出校门逛逛,看看新环境的人很多,而这个路口就处于中心点上。
人来人往,所谓的百年传承招牌并不好使。
宋娜指了指车上:“广告给我一些。”
吕冬给了她一叠,宋娜摆摆手:“我走了。”
“周末聚餐,别忘了。”吕冬提醒。
看着宋娜和同学离开,吕冬盯着来来往往的大学生,广告海报效果不明显,这又不是生活必需品,怎么才能勾起他们的好奇心?
(98年还在上高中,参考的我读的高中的物价。)
第67章 从众效应(求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