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鉴宝宗师 >

第484章

鉴宝宗师-第484章

小说: 鉴宝宗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是唯一不同的是,了解得深浅多少罢了。

    唐顺作为宗师级的人物,对这些知名文物的了解,无疑是极深的。

    所以,培训班学员讲述的知识对不对,唐顺稍加思索,便能分辨出来。

    单凭青年讲述出有关斗彩的名称定义的年限,唐顺就已经肯定了青年的才识。

    对方绝对是深入研究过斗彩的,百分百是。

 第一千零九章 假的

    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斗彩,外行人都知道,这是国内极为珍惜的瓷器品种。

    但却很多人都会认为,斗彩这个定义,是从明朝成化时期就有的吧?

    毕竟,斗彩创烧于成化,且成化斗彩最珍贵嘛。

    由此一点,足以肯定,阐述斗彩定义的青年是学习过相关知识的。

    在唐顺暗暗肯定时,青年稍作停歇,接着讲道:“斗彩,一直以来,也有人称之为‘逗彩’和‘豆彩’。”

    “其依据是因为斗彩的釉上彩和釉下彩泾河分明,大有相互逗趣的架势。所以,便传出了‘逗彩’这个定义。”

    “又因为其中彩青色如同豆青,所以,又有称呼为‘豆彩’。有关这些定义,其实都是错误的。”

    “有关这些错误,不少文献都有记录的……”

    说到这里,青年停顿了下,随即举例道:“比如清同治、光绪年间的寂园叟所著《陶雅》卷下有称‘何以谓之豆彩,豆者豆青也。……杂以他色曰豆彩。’”

    “此书后面还说,‘豆彩始于康熙,盛于雍正,而式微于乾隆,嘉道以后殆未之见也,亦名之曰斗彩。”

    “这里作者将豆青色称为斗彩,实际上说的是康熙豆青地五彩瓷器。这种五彩瓷器始于康熙年间,终于嘉道之时。”

    “如康熙豆青地五彩花果纹盖碗,以豆青釉色为地,五彩绘酸浆果纹饰,盖面与碗身各绘两枝。”

    “浆果包含在桔红色的囊状花萼内,绿色的枝与叶,乳白色的花冠,非常艳丽,是件精美的釉上五彩瓷器,而不是斗彩器。”

    “这种豆青地五彩器为康熙新创,以后各朝很少发现。其工艺时限,跟斗彩完全是两个概念。”

    “除了这个,还有民国时许之衡先生在《饮流斋说瓷》中也有更正:‘何谓豆彩?盖所绘花纹以豆青色为最多,占十分之五六,故曰豆彩也。或称斗彩,谓花朵之攒簇有类斗争。或称逗彩,谓彩绘之骈连有同逗并,实则市人以音相呼,辗转讹述。’

    “这些文献瓷书中用‘斗’字的同音字讹传出‘豆彩’或‘逗彩’之说。其‘攒簇有类斗争’为景德镇当地方言,有‘凑近、拼凑、聚集’之意。”

    “将多种彩色凑在一起为斗彩,这种说法与传统的成化时期斗彩瓷器特点完全是不相符合的。”

    一番细致的阐述,将斗彩的定义,解释得淋漓尽致。

    “啪……啪……啪……”

    不少人听得情不自禁,鼓起了掌来。

    这番讲述,十分详细,让不少人受益匪浅,豁然开朗。

    特别是那些外交部的工作人员,一个个看向青年的眼神,如同看待高人的样子。

    在这番讲述之中,他们无疑是学到最多的。

    一阵掌声响过,时间已经悄然结束。

    青年微微鞠躬,便是坐了回去。

    这一回合的阐述,中国方面已经结束。

    日国使团却是一阵沉默,彼此对视,都有些精神恍惚。

    斗彩的知识,几乎都被讲了。

    这让他们感到茫然,不由绞尽脑汁,仔细思索,还有什么释义,是可以继续讲下去的。

    “咳……”

    等待片刻,日国使团负责人轻咳了声,提醒着身边的才俊们。

    终于,这些人才从恍惚中醒悟过来。

    一番犹豫,宫本酷一站了起来。

    扫了一眼唐顺和故宫培训班的成员,随即拍手道:“说得很赞,关于斗彩的知识,讲述得很详细。”

    一番称赞之后,却是话锋一转:“不过,这轮的交流,是依据实物鉴赏。而我们奉呈的实物,是天字罐。”

    “虽然这也是出自斗彩系列的品种,但是,只言斗彩,而不说天字罐。未免……跑题了吧?”

    说完,一脸笑意的看着唐顺。

    眉目之间,带着几分嘲弄。

    这话一出,培训班的成员,不由纷纷愤怒。

    这是故意找茬的是吧?

    分明是无言以对,才故意偷换概念。

    天字罐出自斗彩系列的品种,其鉴赏的依据,无疑都跟斗彩息息相关。

    其鉴定的方式特征,都必然是脱离不了斗彩的工艺的。

    其鉴定的手法和依据,跟斗彩其他器型,是没有差别的。

    鉴定陶瓷器,主要讲究看胎质、釉色、造型等。

    无论是天字罐,还是鸡缸杯,都是一样的鉴定的。

    中国方面虽然讲述的是斗彩的释义,但无疑也是在讲述天字罐的释义。

    如果没有斗彩,哪来天字罐?

    唐顺的眉头,也是微微一蹙。

    但是,稍作沉吟之后,便是反驳道:“阁下未免强词夺理了些。”

    洒然一笑,唐顺站起身来,坦然道:“如果时间允许,我们完全是可以,为您准确无误的鉴赏这件天字罐的。”

    言外之意,无疑是指时间有限,根本还没来得及讲述到天字罐。

    “是吗?”

    宫本酷一轻笑一声:“既然如此,那便请阁下仔细地鉴赏一下这件天字罐如何?”

    这话就说得很直白了!

    这是故意挑衅唐顺的。

    唐顺眼神略有变化,对方这是铁了心,想给他找麻烦呢?

    但唐顺并没有在意,淡然一笑,道:“如果贵方无法补充的话,我们倒是不介意,代为补充一下。”

    “不不不……”

    宫本酷一见状,摆手一笑:“阁下没有明白我的意思。”

    “是吗?”唐顺狐疑。

    “我的意思,是指,由阁下亲自来阐述。”

    宫本酷一看着唐顺,认真说道:“我听说,阁下对文物研究,造诣极深。在贵国之中,享誉极高。所以,我想请阁下,亲自指教。”

    指教?

    这摆明了是挑衅了。

    唐顺的脸色,微微严肃起来。

    颜知礼、董春华等人都是察觉到了状况。

    宫本酷一明显针对的态度,傻子都感受得到。

    但是,二老却并没有紧张或担忧。

    以他们对唐顺的了解,是很相信唐顺可以应对的。

    倒是培训班的成员,略感不忿。

    唐顺神色平静,迎视着宫本酷一的目光,对视好一会儿,才询问道:“阁下真的需要我来讲述?”

    “没错!”宫本酷一坦然应道。

    “如果我说的,会略显偏激,阁下会如何?”

    “怎么偏激?”

    “贵国这件天字罐,是假的。”

 第一千零十章 殿堂激辩

    假的?

    唐顺的一席话,犹如平地惊雷,炸得殿内所有人都是神情骤惊。

    即便是稳如颜知礼、董春华都是豁然坐直,一张老脸都是浮现惊色。

    培训班的学员,和日国使团的人,更是骇然失声。

    “怎么可能?”

    “他们居然带来一件假货交流?”

    “这件天字罐弥足珍贵,居然是赝品吗?”

    满场人都是不可思议,一脸见鬼。

    外交部的人更是一脸懵逼,满是茫然。

    谁都没有想到,好好地交流会,居然闹出这样的幺蛾子。

    短暂的惊骇之后,宫本酷一神色骤沉,看向唐顺的眼神,变得愤慨。

    “八嘎!一派胡言!”

    宫本酷一拍着桌子,愤怒斥道:“你凭什么说我们的天字罐是假的?睁大你的眼睛,好好地看清楚,这件天字罐,哪里像假的。”

    “我看分明是你不懂装懂,所以语出惊人,故意混淆视听,恶意中伤。”

    唐顺淡然一笑,神色不骄不躁,从容不迫的道:“阁下不必着急,是真是假,待我说完,再做分辨吧。”

    “说?还有什么好说的?”

    宫本酷一斥道:“不知所谓的家伙,能说出什么好话来?”

    “阁下此言差矣!”

    唐顺反驳道:“既然是交流,那便自然得有来有往,有是有非。我若说错,阁下再来反驳,也是不迟,何必急于一时,而恼羞成怒?”

    “哈哈,好一张巧嘴。”

    宫本酷一怒极反笑,他指着桌上的天字罐,道:“睁大你的眼睛,好好地看清楚。”

    “我国这件天字罐,胎质坚实,胎薄体轻,釉色细腻洁白,润泽晶莹,釉彩纯净精致,跟文献记载的成化斗彩如出一辙。”

    “你却说它是假,莫非,贵国文献记载的资料,都是假的吗?贵国的研究,岂不是荒谬可笑?”

    宫本酷一的愤怒斥喝,引得故宫培训班成员的诸多不满。

    居然攻讦他们的研究文献虚假不实,这无疑是对他们这些研究者的大不敬。

    唐顺却是神色淡然,不恼不羞。

    轻轻地摇了摇头,唐顺懒得理睬宫本酷一,而是看向了日国使团负责人,问道:“本是交流会,畅所欲言乃是本质。莫非,贵国才俊,都是这般狭隘之辈吗?”

    日国使团负责人眉头微蹙,沉思了下,随即看向宫本酷一,招呼道:“酷一君,坐下吧!”

    宫本酷一见状,十分恼怒。

    但是,看了负责人一眼,最终却不得不顺从下来。

    宫本家势大不假,但眼前这位人物,也不是寻常之辈。

    在日国境内,声名地位都是不低的。

    不敢不敬,只得服从。

    但坐下之后,宫本酷一仍然不忿,看向唐顺,冷哼道:“既然你说是假的,那好,我便听你说,它如何是假。”

    总算是安静了下来。

    唐顺淡然一笑,随即也不拖沓,坦然说道:“如阁下所说,贵国收藏这件天字罐,无论是从釉色,还是造型,以及胎体等特征来看,都很符合成化斗彩的特征。”

    “据相关研究显示,成化瓷器大部分都胎薄体轻,胎体坚实、胎质纯净精致、细中腻洁白,润泽晶莹。”

    “这点自然没错,但是,成化斗彩瓷器,还有一个特点,却是极容易受人忽视的,也是辨别明代瓷器的一大要点。”

    说到这里,唐顺略作停顿,戴好手套,捧起了那件天字罐,讲述道:“成化年间,制造瓷器时的原料为‘麻仓土’。”

    “这种土壤烧制出来的瓷器胎体,在光线下会呈现肉红色,透影时还会有牙黄色的特点。”

    “其他瓷土制造出来的,胎色透光一般为青白色的,便没有这个特点。成化瓷器底足常常露胎无釉,有较多的黄褐色或黑褐色斑点,这称为‘米糊底’。”

    说着,唐顺举起天字罐,示意宫本酷一,道:“阁下请看,贵国这件天字罐,是否符合这一特征?”

    “哼!”

    宫本酷一冷哼,不屑一顾,道:“就凭这个,你就敢断定它是假的?难道你不知道,物体在不同程度的光线下,折射的亮度,也会有所不同吗?”

    “哈哈……”

    唐顺洒然一笑,颔首道:“阁下所言甚是,不过,判断贵国这件天字罐不真,我却并不只是依据的这点。”

    说着,唐顺放下了天字罐,将其倾倒在桌面,露出底部,道:“据《浮梁县志》卷十《陶政·陶土》记: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麻仓土膏已竭,掘挖甚难,每百斤加银三分。”

    “麻仓土,在明代万历年间,就已经枯竭,再难挖掘。所以,后世制造瓷器时,都是采用的高岭土。”

    “而高岭土和麻仓土在烧制瓷器时,却有着本质上的不同。比如,麻仓土瓷胎即使表面不平整,摸上去仍然有光润的感觉,象有滑石粉在上面一样,而其他种类的瓷胎则有干而涩手的感觉。”

    说着话,唐顺指着天字罐底部圈足,示意宫本酷一上手尝试。

    宫本酷一不信邪,抬手轻轻地摩挲了下。

    结果发现,果然如同唐顺所说。

    “单凭这个,就可以断定了吗?未免也太肤浅了吧?”宫本酷一快速收手,果断冷哼,依旧很是不忿。

    唐顺见状,淡然一笑,接着讲道:“自然不只是这点。”

    “还有什么?”

    宫本酷一蹙着眉头询问。

    不只是他,日国使团的其他人,都是纷纷目光紧绷,紧盯着唐顺,目不转睛。

    特别是日国使团的负责人,眉眼挑动,略显欣赏。

    唐顺没有理睬,在瞩目下依旧表现平稳从容。

    扶着天字罐,倾倒在桌面,唐顺手指着罐子底部的款识,道:“让我推断,贵国这件天字罐不真的根据,最主要的还是这个款识。”

    “款识哪里不真?”宫本酷一质询。

    “自然是落款字迹!”

    唐顺坦然笑道:“阁下或许不知,据我国针对明代各时期出土的瓷器文物的相关研究表明,明代瓷器在各个朝代时,所落款识都各有不同,风格迥异。”

    “明代款识,自永乐时起,嘉靖时终,有着‘永乐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的说法……”

 第一千零十一章 枢府瓷

    唐顺的一番讲述,让得宫本酷一哑口无言。

    一张脸色,也是青白交加,变得精彩起来。

    唐顺的几点论述,都讲得十分清晰,十分明朗。

    特别是底部款识的字体笔记,更是一针见血。

    虽然这个底部款识写得十分工整,但比较起成化瓷器稍显肥润的字体,就要纤秀消瘦了些许。

    另外,底部圈足的露胎处,虽然经过粉饰,但摸上去的感觉,确实跟成化瓷器有些不一样。

    宫本酷一尽管很不想承认,但是,却也找不到任何反驳的措辞。

    “哈哈哈哈……”

    眼看着宫本酷一陷入尴尬处境,日国使团的负责人朗声笑道:“果然是英雄出少年啊,年轻人真知灼见,了不起!了不起!”

    一番竖指称赞,对方拍手讲道:“你说的没错,这件天字罐,确实不是成化年间的,而是清廷时期的仿品。”

    不愧是前辈高人,心胸坦阔,跟年轻人完全是不一样的。

    对方居然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