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鉴宝宗师 >

第478章

鉴宝宗师-第478章

小说: 鉴宝宗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十分钟时间结束时,对方正好将黄地青花的知识讲述结束。

    计时器被按下,日国使团的负责人含笑看着唐顺他们,询问道:“你们还有补充的吗?”

    培训班的成员,蠢蠢欲动。

    但都被唐顺制止了下来。

    这一局,已经输了。

    继续补充下去,也只是拾人牙慧,没有任何意义了。

 第九百九十六章 龙泉窑

    青花瓷的品种,还有不少。

    如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等,都是属于青花瓷器。

    从青花瓷器之中,衍生出来的品种。

    如果细说下来,足以再讲述好几个回合。

    但是,继续下去,却没有丝毫意义。

    这些东西,中国知道,日国同样明白。

    而且,日国率先提出的这些衍生品种的阐述。

    他们如果再说下去,无疑有跟风的嫌疑。

    这也就难免会授人以柄,拾人牙慧。

    所以,唐顺制止了下来,不打算再继续下去。

    “这一局,我们受教了。”

    唐顺作为交流队的代表,向着日国使团抱拳笑道。

    这算是认输了。

    泱泱大国,要有气度。

    柳芸燕等人都很不服,但看唐顺已经盖棺定论,也只得无奈跺脚,暗暗不忿。

    “承让!承让!”

    日国使团的负责人淡然笑道。

    唐顺微微颔首,随即问道:“请出第二题吧!”

    “好!”

    日国使团负责人颔首一笑:“第二题嘛……我们就讨论一下龙泉窑的相关历史吧。”

    “龙泉窑?”

    唐顺微微挑眉。

    “嗯,这个问题,还算符合主题吧?”对方笑问。

    “自然是算的。”

    唐顺颔首应承。

    古文物考察,自然是离不开瓷窑的。

    瓷窑一体,互不分家。

    瓷器的历史,跟烧窑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只是让唐顺讶异的是,对方会挑选这样大众且极富名声的瓷窑系。

    龙泉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名窑,属于宋代六大窑系。

    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

    因为主要产区在浙省龙泉市而得名。

    它开创于三国两晋,结束于清代,生产瓷器的历史长达1600多年,是中国制瓷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瓷窑系。

    它的产品畅销于亚洲、非洲、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影响十分深远。

    龙泉窑以烧制青瓷而闻名,在北宋早期以前的产品风格受越窑、瓯窑、婺州窑的影响,特征与三窑的产品相似。

    有关龙泉窑的历史,同样很复杂,也很漫长丰富。

    许多陶瓷类的珍贵文物,都跟龙泉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

    征得唐顺他们的同意,日国使团负责人随即笑道:“上一局贵国先手,这一局,我们先手,可以吧?”

    “请!”

    唐顺坦然示意,没有计较。

    “很好!”

    日国使团负责人微微一笑,随即看向身边的青年才俊道:“酷一,你来吧!”

    “哈依!”

    宫本酷一应声而起,随即扫了一眼唐顺他们,目光在唐顺身上着重停顿了下,随即淡然讲道:“龙泉窑是贵国历史上的一个名窑,属于宋代六大窑系,因其主要产区在龙泉市而得名。”

    “它开创于三国两晋时期,结束于清朝,生产瓷器的历史长达1600多年,是中国制瓷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瓷窑系。它的产品畅销于亚洲、非洲、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影响十分深远。”

    “龙泉窑的产品,釉色苍翠。北宋时多粉青色,南宋时呈葱青色,没有开片在器皿转折处往往露胎呈现胎色,瓷釉厚润。”

    “在装饰上很少刻花、划花,而流行用贴花、浮雕。如在盘中常堆贴出双鱼图案,在瓶身上贴出缠枝牡丹图案等。”

    简单地概述之后,宫本酷一侃侃而谈起来:“龙泉窑以烧制青瓷而闻名,在北宋早期以前的产品风格受越窑、瓯窑、婺州窑的影响,特征与三窑的产品相似。胎质较粗,胎体较厚,釉色淡青,釉层稍簿。”

    “北宋中晚期是龙泉窑发展的重要时期,并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胎体较为厚重,但造型规整,釉色由淡青转为青黄。”

    “产品多生活用具为主,有碗、盘、杯、壶、瓶、罐等。在装饰工艺上有刻花、划花和蓖纹。图案有花卉,飞鸟、鱼虫和婴戏纹等。”

    “南宋时期龙泉窑得到空前的发展,龙泉青瓷进入鼎盛时期。这时,曾在唐和五代盛极一时的越窑青瓷业已凋零,唯有龙泉青瓷质量显著提高,驰名中外的粉青、梅子青釉瓷色就是在南宋龙泉窑中烧制成功并把青瓷釉色之美推到顶峰。”

    略作停顿,宫本酷一接着讲道:“从现目前业内搜集到的窑址的瓷片来看,龙泉窑的产品有白胎和黑胎厚釉两大类。”

    “其中白胎青瓷约百分之九十几,黑胎青瓷只是少量的,但质量很好,胎簿釉厚有紫口铁足的特征,与南宋郊坛下官窑瓷器有许多相同之处,这应是南宋绍兴元年至绍兴十九年时及其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南宋朝廷令地方州府为宫廷代烧的官窑瓷器。”

    “南宋龙泉窑器型有碗、盘、盆、碟、盏、壶、罐、渣斗、水注、水盂、笔筒、炉、琮、投壶、瓶等应有尽有。”

    “元代龙泉窑比宋时又扩大了好几倍。浙省、瓯江两岸的窑址已发现有200多处。元代龙泉窑瓷器的特点是造型大多胎体厚重。”

    宫本酷一越说越醇熟,语速也是渐渐加快:“元代龙泉窑除继续生产宋时的器型外,创新品种有高足杯、菱口盘、荷叶盖罐、环耳瓶、凤尾樽等。”

    “只是,质量不再如南宋,产品胎质粗糙,釉面光亮者多,温润如玉者少。装饰技法上有划花、印花、贴花、堆花、镂刻、点彩等。”

    “纹饰题材更丰富,有云龙、飞凤、花鸟、鱼虫、八仙、八吉祥、杂宝等,个别有文字装饰。”

    “在龙泉窑的精湛技艺和精美的釉色及高超的质量影响下,除浙省境内多处窑址如大窑、金村、溪口、大白岸、小白岸、梧桐口、笔架山、项户、道泰、山头窑、松溪、马垃力、安福口、安仁口、大方、大棋、下村、武溪等300余处外,还有赣省、闽省的多处窑址也仿烧龙泉青瓷。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龙泉窑系。这在宋、元民窑瓷器中也是屈指可数,名列前茅的……”

    一口气细数下来,宫本酷一面不红心不跳,显得十分的从容不迫。

    仅从这番表现,足以看出,对方有备而来。

    并且,相关知识都掌握得十分熟悉,可谓倒背如流。

    这家伙可别一口气全都说完了啊……

    柳芸燕等人都是忍不住的心中紧张,惴惴不安起来。

 第九百九十七章 宫本酷一的挑衅

    宫本酷一的讲述,十分流利。

    将龙泉窑的背景,讲述得淋漓尽致。

    这让培训班的人员,都感到了极大的压力。

    眼看着时间居然还剩几分钟,宫本酷一丝毫没有思索犹豫的节奏,众人都是蹙起了眉头。

    即便是沉稳如唐顺,神情都是有了细微的变化。

    但宫本酷一却没丝毫在意,依旧口齿流利的讲述着:“其实,有关龙泉窑的创烧背景,一直以来都有争议。”

    “至今通常的说法是龙泉窑开创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也有说始于五代或者宋代的。”

    “在古文献中,关于龙泉窑的开创年代的记载极少,目前所见最早的记载是成书于南宋绍兴三年庄绰的《鸡肋编》…‘处州龙泉县,又出青瓷器,谓之秘色。钱氏所贡,盖取于此。宣和中,禁庭制样需索,龙泉青瓷益加工巧。’”

    “庄绰曾在包括浙省在内的南北各地郡县做官,交游甚广,见闻颇丰。他在上述文中清楚地描述了处州龙泉县是五代吴越钱氏所贡青瓷的产地。‘宣和中’,龙泉窑已成为朝廷青睐的宫廷用瓷生产窑场。”

    “正因为朝廷向其订烧青瓷,使得‘龙泉青瓷益加工巧’。过去,许多学者在引用此条文献时并不认可‘五代秘色瓷出龙泉’的观点。”

    “然而,在乾隆二十七年修的《龙泉县志·大事记》中又提到‘五代贞明五年龙泉金村、刘田等地制瓷作坊已具规模’。这说明在有限的古文献中,至少有两处提到了五代以前,龙泉就已经开始烧造瓷器的事实。”

    一口气不停的说了这么久,宫本酷一终于有所停顿。

    咽了口唾沫,清了清有些发干的嗓子,才放缓语速,沉声道:“龙泉境内山岭连绵,森林茂密,瓷土等矿藏资源极为丰富,又居于瓯江。”

    “不仅具备充足的原料、燃料和水资源,还有便利的水路运输,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早在三国两晋时期,当地的老百姓便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吸取瓯窑、婺州窑等周边窑场的制瓷技术与经验,开始烧制青瓷。”

    “但当时烧制的青瓷非常粗糙,窑业规模也不大。这一状况到了五代和北宋早期,却出现了突然的变化,这一时期也被称为龙泉窑青瓷的‘迷惑期’。”

    “这一时期的代表性器物就是淡青釉瓷器。这种淡青釉瓷器,器形规整,釉面均匀光洁,透着淡淡的青色。”

    “有些还经过刻划修饰,与粗糙的早期龙泉青瓷相比缺少过渡,与后来著名的梅子青、粉青相比似乎也不存在承启关系。”

    说到这儿,宫本酷一略作停顿,看了计时器一眼,才接着道:“据笔者实地考查证实,当时这类淡青釉的烧制地点主要是在龙泉金村一带。”

    “明代陆容《菽园杂汜》曾载:‘青瓷初出于刘田,去县六十里。次则有金村窑,与刘田相去五里余。外则白雁、梧桐、安仁、安福、绿绕等处皆有之、然泥汕精细,模范端巧,俱不若刘田’。”

    “刘田也叫‘琉田’,即今大窑,是龙泉窑的传统制瓷中心。但笔者认为是先有金村后有大窑的。主要依据之一就是大窑至今还尚未发现有烧制淡青釉瓷器的迹象,而淡青釉瓷片在金村则随处可见。”

    “从这一点来看,金村制瓷在当时是很辉煌的,金村地狭靠河,因此初期时运输十分方便。”

    “后来制瓷业规模扩大,金村狭窄的地势便不适应当时的发展。而地势开阔的刘田离金村仅五里,于是便……”

    “叮!”

    宫本酷一还没讲完,计时器终于响了起来。

    时间结束!

    宫本酷一有些意犹未尽的瘪了瘪嘴。

    侃侃而谈,戛然而止。

    吸了口气,宫本酷一微微鞠了鞠躬,便是坐了回去。

    “呼……”

    培训班的成员,也是纷纷暗松了口气。

    他们真是紧张得不行,很怕宫本酷一一口气将所有的资料都讲完了。

    日国使团很满意宫本酷一的表现,那位负责人颔首轻笑,随即看向唐顺问道:“该你们了。”

    唐顺微微抱拳,随即看向柳芸燕他们。

    众人你看我,我看你,都有些迟疑。

    宫本酷一的讲述,十分详尽。

    将龙泉窑的背景,几乎讲述了一遍。

    再想补充,就很考究基本功的。

    不仅需要深厚的学识,更需要胆魄和口齿。

    毕竟,十分钟的时间,是很有限的。

    看到培训班的成员,都有些紧张忐忑,不敢轻易出面。

    宫本酷一的目光,看向了唐顺,随即轻笑道:“阁下也是这次交流会的成员吧?”

    “嗯?”

    唐顺微微一怔,看向宫本酷一,迟疑了下,随即微微颔首,道:“正是。”

    “那为何不见阁下发表言论呢?”宫本酷一当即质询起来。

    这是挑衅吗?

    唐顺的目光,下意识瞥了一眼后面评审席坐着的宫本次郎。

    早在会面的时候,唐顺就发现了宫本次郎和宫本酷一之间的私下交流。

    不难猜测,宫本酷一在这个时候质询他,很大可能是有宫本次郎的授意的。

    莫非,他们是想借此找茬?

    眼看着唐顺沉默不语,宫本酷一淡然道:“阁下既然是这次交流会的成员,那便应该畅所欲言,又何必推辞谦让呢?”

    “莫非,阁下只是来走走过场。或者说是……本无才学,而滥竽充数呢?”

    滥竽充数?

    对方居然觉得他滥竽充数?

    唐顺洒然失笑,宫本酷一这话,已经将挑衅的态度展露无遗。

    微微拱手致意,唐顺站了起来,目光扫了一眼日国使团所有人,随即看向宫本酷一,道:“既然阁下盛邀,那在下就发表些许拙见,还请斧正。”

    说完,唐顺看向培训班的成员,道:“这局,我来!”

    “嗯嗯!”

    “好!”

    “唐老师加油!”

    柳芸燕等培训班成员纷纷赞成,鼓舞起来。

    颜知礼、董春华等老古董也是满怀期待起来。

    唐顺清了清嗓子,向着日国使团负责人,致意道:“请计时吧!”

    “好!”

    日国使团负责人微微颔首,按下了计时器:“请!”

 第九百九十八章 唐顺发言

    唐顺神色淡然,扫视了一眼日国使团,随即看向宫本酷一,开口道:“先前这位兄台阐述了龙泉驿的发展背景,其中略有不足,在下就厚颜一些,再做部分赘述。”

    “据史实考证,龙泉窑的兴起很大可能和龙泉窑为宫廷烧造‘贡品’有关。因为当时江南一带属于吴越国的钱氏王朝统治,钱氏王朝一直奉行与中原修好的策略,于是瓷器成了重要的‘贡品’。”

    “有关专家在考古搜集时曾找到这样一件淡青釉罐,其外壁釉下写着‘天福元年,重修窑炉,试烧官物,大吉’。”

    “天福元年也就是公元936年,天福是后晋高祖石敬瑭年号,吴越国是宗后晋的。据此推测,当时所烧的‘官物’除了吴越国宫廷自用以外,很可能还向石敬瑭进贡。”

    说到这里,唐顺略作停顿,才接着道:“不过,在当时担任贡器烧造任务的主要是越窑,其贡器也称‘秘色瓷’。秘色瓷起于晚唐,因为供奉之物,臣庶不得使用,故曰‘秘色’。”

    “但是,龙泉窑也烧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