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宝宗师-第47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色’。”
“但是,龙泉窑也烧过‘秘色瓷’的。宋人庄绰《鸡肋编》中便有记载:‘处州龙泉县多佳树,地名豫章,以木而著也,又出青瓷器,谓之‘秘色‘。钱氏所贡,盖取于此。宣和中,禁庭制样须索,益加工巧’。”
“庄绰一生大约经历了北宋神宗、哲宗、徽宗、钦宗和南宋高宗五代。曾在南北各地的郡县做官,足迹遍及京西、淮南、两浙、闽省、赣省、荆湖和广南。交游甚广,见闻颇丰,其记载应比较可信。”
稍歇口气,唐顺不疾不徐的接着讲述:“从这一点来看,‘秘色瓷’的第二阶段是后来居上的龙泉窑青瓷产品。”
“这一方面是因为当时进贡的瓷器数量很大,《宋史》卷四百八十列传世家二(吴越钱氏)记载:‘太平兴国三年三月来朝,俶进……越器五万事,金扣越器百五事’。”
“又有《宋会要》:‘太平兴国三年四月二日朝,俶(chu)进……瓷器五万事,金扣瓷器百五事’。”
“太平兴国三年即公元978年,当时贡奉北宋太宗的秘色瓷器达十万多件。如此巨大数量的贡瓷应该不是在自愿条件下进行的。”
“而这样庞大的生产量也是越州窑所无力承担的。另一方面,越窑因为各方面原因而逐渐衰落,导致南方的制瓷中心向龙泉窑转移。”
“在这样的情况下,越窑先进的制瓷技术传入龙泉,一批优秀的瓷匠陆续在龙泉安家落户,龙泉窑产品的质量迅速提高。”
“龙泉窑以担负‘和平’的贡器使命,换来了它自身发展的契机。从北宋开始,龙泉窑逐渐取代越窑,一跃而为江南第一名窑。”
说到这里,唐顺话锋一转,接着阐述道:“另外,有关龙泉窑的创烧争议,其实也大可不必。”
“据史实考证,龙泉窑创烧时间,应在五代之前。只是,那时候刚刚建窑,而并未扬名。因此,断断续续,作品不多。”
“之所以后有争议觉得它是从北宋创烧的,主要是龙泉窑的发展,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崛起的。崭露头角,从而广为人知。”
“另外……”
唐顺话锋再次转换,淡然道:“龙泉窑的发展是跟大的社会背景分不开的,跟当时的天下局势息息相关。”
“北宋覆灭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北方的汝窑、定窑等名窑又被战火所破坏,其制瓷技术传入到南方。”
“这时的龙泉窑结合南技北艺,迅速走向成熟,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进而形成一个较大的瓷窑体系。”
“不仅胎釉配方、造型设计、上釉方法、装饰艺术及装窑烧成等有了重大的改变和提高,器形种类更是大大丰富。”
“由于熟练掌握了胎釉配方、多次上釉技术以及烧成气氛的控制,釉色纯正,釉层加厚,在南宋晚期烧制成功粉青釉和梅子青釉,达到青瓷釉色之美的顶峰,这才在我国瓷器史上谱写下光辉的篇章。”
唐顺侃侃而谈,娓娓道来,显得从容不迫。
“另一方面,南宋立国水乡、海隅,水上交通发达,有利商业、贸易的发展。北宋时,官方就在我国东南沿海的粤城、明州、杭城、泉州设立了‘市舶司’,直接与海外各国进行贸易,南宋政府更把海外贸易作为解决财政困难的有效途径。”
“对外贸易量的增加更刺激了瓷器的出口,龙泉青瓷在东亚及东非、阿拉伯诸国都是受欢迎的商品。”
“据史料描述,当时‘窑群林立,烟火相望,江上运瓷船往返穿梭,日夜繁忙。’瓷器内销运往临安,外销经瓯江出海,远销日本、韩国、东南亚一带。”
说到这里,唐顺看了一眼计时器,发现时间仍有富余,他才继续不疾不徐的讲述:“据史记载,从13世纪开始,龙泉窑出现了两大系列的精美产品,分别是‘黑胎厚釉青瓷’和‘白胎厚釉青瓷’。”
“黑胎厚釉青瓷的产品数量比较少,迄今只在龙泉大窑、溪口两地近十处窑址中发现这类瓷器。而且都是与白胎青瓷同窑同烧的。”
“其中溪口瓦窑垟窑以生产黑胎厚釉青瓷为主,其他瓷窑以烧白胎厚釉青瓷为主,兼烧一部分黑胎青瓷。”
“黑胎青瓷的特点是薄胎厚釉,釉层开片,紫口铁足,有些器物还采用支钉垫烧。”
“这些在龙泉窑青瓷的内部发展脉络中都找不到相应的发展轨迹,尤其裹足满釉支烧的工艺对于龙泉窑来说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工艺风格上的骤变显然是受到外界制瓷技术冲击的结果,最有可能的就是朝廷的干预。”
唐顺神色从容,讲得十分详尽:“至今高科技测试也表明,龙泉窑的黑胎、开纹片青瓷、造型、纹片,以及化学组成和郊坛下官窑都有着诸多相似之处。”
“另外,白胎厚釉青瓷的制作工艺也是承接南宋官窑的。略有创新,在胎釉配方上有些差异。”
“与黑胎青瓷相比,白胎青瓷的釉层光滑细腻不开片,胎色洁白,釉色青翠有如碧玉,胜似翡翠。”
“并且这两大系列瓷器还出现了一批仿南宋官窑器的器形,官窑器是不允许民间随意仿造的,仿官窑的出现不能简单地诠释为‘仿制’。”
“另外考古发掘也证明,南宋龙泉窑青瓷在临安京城皇宫遗址和绍兴市攒宫宋六陵墓地都有大量出土。”
“至今大窑龙泉窑遗址还保留着南宋古道,遍布南宋窑址,在当地村民中还流传着种种关于南宋时的故事。”
“从这一切,都大致能够佐证,当时的龙泉窑与宫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九百九十九章 小小打击
“其实,南宋时期,宫廷内部是拥有修内司官窑与郊坛下官窑的……”
唐顺稍作停歇,话锋一转,讲述道:“既然官方有着自己的官窑,那为什么还要派遣技术人员和官员在龙泉等地监烧‘供器’呢?”
“有关于这方面的原因,最主要的,是杭城本地的瓷土资源并不太理想。而古代制瓷业对地理环境和资源的依赖性是很强的。”
“研究发现,南宋官窑器的胎质比较疏松,易破碎,还有开片,所谓‘无片不成官’。开片是南宋官窑瓷器的一大特点。”
“但无论是冰裂纹也好,梅花片也好,美则美矣,却不实用。相比之下,龙泉窑青瓷的胎质比较缜密坚硬,尤其是白胎厚釉青瓷,釉面光洁不开片,既美观又实用。”
“因此,官方才会征用龙泉窑,烧制‘供器’。也因为这样,才给予了龙泉窑发展的契机。”
说完这些,唐顺微微一笑,话锋一转,道:“有关龙泉窑的发展历史,我就大体说这些。其他的,就不多做赘述。”
说着,唐顺看了一眼计时器,还有三分钟时间,随即笑道:“时间还有富余,我便再简单地讲讲,龙泉窑在各个时期的工艺特点。”
“作为文物业和考古业的人员,相信都知道,陶瓷器的发展,在各个时期,或多或少,都会受到时代局势的影响,而不停演变,从而出现不同的工艺特点的。”
“龙泉窑作为我国最大的瓷窑体系,纵观一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它在各个时期的烧制工艺,自然也是不可避免,会随着时代背景而不断更迭的。”
微微一笑,唐顺再次侃侃而谈起来:“北宋时期的龙泉窑,烧制的作品施石灰釉,釉层薄而透明,光泽较强。”
“早期产品胎薄而较白,施淡青釉,器物以盘、碗、壶为主。罐、盆等十分少见。中期以后胎呈灰或浅灰色,釉色青黄。”
“装饰普遍使用刻花,辅以篦点或篦划纹。另外还有团花、波浪、蕉叶纹等纹饰。”
“盘、碗内常刻团花和波浪纹,内填篦纹,外壁常划篦纹和直条纹。瓶、执壶腹部常见刻牡丹纹。图案花纹一般对称。”
接连讲述,嗓子略微发干,唐顺松了松领结。
但他口中没停,持续讲道:“南宋以后施石灰碱釉,釉层厚,柔和淡雅。南宋胎色白,深中泛灰。”
“而在造型上,除了继续生产北宋原有器物之外,还出现了八卦炉、鼎式炉、奁式炉、盆、塑象、渣斗、胆式瓶、五管瓶、龙虎纹瓶等等。”
“五管瓶腹部呈多节葫芦状,瓶上部的竖管;三至七管都有,以五管多见。碗、盘器底较厚,挖足一般很浅,圈足宽矮,外底露胎。”
“装饰手法以刻划花为主,线条花口五出,花口下碗壁凸起五条直线,碗内刻云纹的较多,也有内划‘S’形纹饰的,碗心印阴文‘金玉满堂’或‘河滨遗范’四字的也较多见。”
“在北宋末期的时候,浮雕莲瓣纹开始流行,在盘、碗的外壁较多使用。至南宋晚期,莲瓣纹变得短而宽,互相紧靠;瓣中脉线突起。”
眼看着时间所剩不多,唐顺的语速,逐渐加快。
“南宋以后,元代时期,其造型高大,胎体厚重。在胎色方面,与南宋基本相同,釉色青中泛黄。”
“在样式方面,仿古器物少见,多是新创器型。如高足杯、菱口盘、环耳瓶、凤尾尊、荷叶盖罐等等。”
“其中,高足杯的杯足较短,上下大小基本一致,元竹节装饰,足内空心且较深。装饰采用划、刻、印、贴、镂、堆等多种方法,以划花为主,划花纹粗略;线条奔放,并出现了褐色点彩。”
“器物普遍饰有花纹,纹饰题材以云龙、飞凤、双鱼、八仙、八卦、梅、菊、马上封侯等多见。另外,还大量出汉文和八思巴文字款铭。”
“盘、碗外壁的莲瓣纹长而窄,排列较疏,瓣中间一般无脉线突起,不同于南宋。盘、碗底足一般挖足较深;有的深过外墙壁;外底足中间刮去一圈釉,露胎泛红;中心有釉。到元代晚期有的底足内全无釉,中心有乳丁状凸起。”
“延续至明朝时,器物造型大体和元代基本相同。只是随着龙泉窑发展衰败,其质量逐渐趋于粗糙。”
唐顺的语气,略显惋惜:“明代时期,其胎质较粗;釉色青灰;釉薄而透明,光泽较强,盘、碗器底一般不施釉,也有如元代底足中间刮去一圈釉的。”
“器物以高足杯、菊瓣纹碗、玉壶春瓶、执壶、盖罐多见。高足杯的足较高,有竹节装饰,一节或多节,挖足粗率且较浅。纹饰有人物故事及花托吉字、福、寿、金玉满堂等字。”
“明朝之后,龙泉窑彻底衰落。到清朝康熙年间,彻底退出历史舞台,结束了它延续一千多年的辉煌历史。”
“叮!”
话音刚落,计时器响起。
十分钟时间,宣告结束。
唐顺舒了口气,微微一笑,向着日国使团拱了拱手,道:“其实,有关龙泉窑的知识,还有很多。比如,各个时代的器物底部,特点都各有不同。”
“只是,时间有限,无法再言明。这方面,就有劳贵国,代为补充了吧。”
说完,唐顺挥袖落座。
从容又平静的态度,尽显无遗。
“好!”
“唐老师好棒!”
刹那间,身边培训班的成员,纷纷叫好,鼓掌称赞起来。
日国使团的人见状,脸色都是颇不自然起来。
唐顺把能讲的,都讲完了。
最后,还随口提点了下。
这让日国方面,感到有些羞恼。
原本这些知识点,还可以再做阐述的。
但随着唐顺这么提点出来,他们如果再阐述的话,未免就显得拾人牙慧了些。
这也算是小小的打击了下他们的嚣张气焰。
“呵呵……”
日国使团的负责人,讪讪一笑,不得不赞誉道:“果然是英雄年少,这份学识,让人钦佩。”
“不敢当!”
唐顺摆手,淡然一笑:“在下年纪轻轻,才疏学浅,不及我国诸位前辈万分之一,可当不起这样的赞誉。”
第一千章 青铜器
唐顺的从容表现,赢得一阵赞誉。
这让宫本酷一和宫本次郎的脸色,都不怎么好看。
他们原本是打算让唐顺丢脸的,结果却弄巧成拙,反让唐顺涨了回脸。
这无疑很让他们恼怒!
这该死的家伙,居然小看了他。
宫本次郎暗哼,眼神示意宫本酷一,一定要找机会,狠狠地教育他。
宫本酷一心领神会,当即开口:“这局差不多就这样了,进行下一题吧。”
他打断了周围的赞誉声,强势的转移话题。
四周渐渐平静,殿内安静了下来。
唐顺坐回座位,抬手示意:“请出题吧!”
日国使团负责人微微点头,略作思索,随即笑道:“这第三题,我们就广泛地探讨一下,青铜器的渊源吧。”
青铜器?
唐顺眉头微蹙,这个问题的内容,确实很广泛。
比起之前的青花瓷,龙泉窑这些,都要广泛得多。
因为,无论是青花瓷,还是龙泉窑,都是中国范围内的。
而青铜器,却是世界性的考古问题。
青铜器是由青铜合金制成的器具,诞生于人类文明时期的青铜时代。
最早的青铜器出现于6000年前的古巴比伦两河流域。
苏美尔文明时期雕有狮子形象的大型铜刀是早期青铜器的代表。
青铜器在2000多年前逐渐由铁器所取代。
中国是青铜器生产地域之一,因为制作精美,工艺高超,才在世界青铜器中享有极高的声誉和艺术价值。
如果探讨这个问题的话,那可考究的内容,就更复杂,更繁琐得多。
“怎么样?有问题吗?”
看到唐顺他们纷纷沉默,没有言语,日国使团负责人含笑询问。
“没问题!”
唐顺淡然一笑,没有反对。
在这样的重要场面,且在自家的主场,提出反对意见,岂不是显得自己怕了怂了?
“请!”
唐顺坦然一笑,抬手示意。
日国使团负责人满意的点点头,随即说道:“上回合由我们开始阐述,按照规矩,这回合,就由贵国先吧!”
“承让!”
唐顺也没客气,拱手致谢,坦然应承了下来。
随即扭头看向周围的培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