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农妇山泉有点田 >

第66章

农妇山泉有点田-第66章

小说: 农妇山泉有点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都要算计,周敏也没有拿出去卖的意思。
  最后齐老三拍板,这些杨梅都用来泡酒。
  但这么多杨梅,不可能从齐老费家里拿酒,于是周敏干脆弄了一套酿酒的工具,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大树以前在齐老费家时就曾经负责过这些事,对酿酒的程序都很熟,甚至还会发酒曲!所以周敏就将这个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交给了他,自己只负责出谋划策,不干涉具体执行。
  烤一次酒需要好几天时间,等到周敏的酒出来,正好将杨梅放进去封坛,存到地窖里去发酵。——考虑到有些东西需要特殊的存储环境,所以虽然这边已经建了仓库,但还是挖了个地窖,用来存酒倒也恰如其分。
  放酒的时候,周敏用从冬叔家要来的油漆在坛子上写字,石头见了,不由问,“这是在做什么?”
  “写上酿酒的年份日期。”周敏道,“以后每年都酿一些,留几坛一直放着,存个三五十年,想来味道会更加醇厚吧?也许传到后世,说不定会成为难得的珍品。”
  她一边说,一边在坛子上写了永嘉十一年五月二十六的字样。
  石头有时候不太明白,周敏明明是个很利落很能干的性子,为什么又会经常发这种神经。他根本无法明白周敏这种从小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对某些故老相传的故事的期待与向往。
  传说古时候,若是有人家生了女儿,就会在院子里种下两株香樟树,树下埋着两坛女儿红。等到十里红妆嫁女的那一日,便伐下香樟树做嫁妆,取出女儿红待客。
  这种缱绻浪漫的故事,太能够戳中有几分文艺感的姑娘的心了,只不过绝大多数时候,她们都清醒得不会相信这种童话,只在某种特定的时间里爆发出来。
  不过周敏对这种藏东西的兴趣,来源于小时候学过的一篇课文。标题和主角的名字都忘记了,就记得故事里的“我”在战乱来临必须要离家的时候,模仿母亲将自己重要的东西都埋在了菜园子里。从菜园子入口起数十四步,就是埋东西的地方。但几年后已经长大的“我”回到故地,却怎么也挖不出东西来,被母亲提醒才注意到自己长大了步伐也变大了。
  这个故事的后半部分完全可以忽略,前半部分让小时候的周敏蠢蠢欲动,每次去乡下都试图往爷爷家的菜园子里埋点儿东西,然后被完全不理解这种小女孩心思的母亲暴力镇压。
  好容易现在轮到自己做主,自然不会吝啬这种机会。
  但不了解却不影响石头纵容周敏折腾,所以这会儿他在旁边帮着递东西的态度十分积极。
  每个坛子都写好之后,周敏将其中一坛单独搬到角落里,用稻草掩盖起来,然后朝石头做了个“嘘”的手势,“这事只有我们两个知道,不能说出去。”
  石头建议道,“这里地方太小,随便一找就找到了,要不咱你的小楼下面也挖个地窖,搬过去藏起来?”
  周敏仔细思考了一下这个提议的可行性,最后觉得太过兴师动众,还是算了,“咱们家又没人会偷喝酒,都知道是我放的酒,就算发现有一坛单独放着,应该也没人会动。”
  是了,她现在可不是小时候不管什么东西老妈都想帮忙规整好的年纪,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进行各种安排和规划了。
  最近周敏经常会想起以前的事。——或者确切的说,是现代的事。
  也许是时间过去了太久,她已经不会像最初的时候,不敢去回想过往,甚至只要一想到就湿了眼眶。周敏不知道这是因为自己成长了,还是时间抹去了那些过于浓烈的情绪,但她忽然喜欢回忆了。
  周敏发现,回忆真是一种神奇的,历久弥新的东西。
  按理说,小时候经历过的那些事情,应该都逐渐淡忘了。但来到这里之后,她却时常能够在某些提示之下,又重新想起来。然后发现,记忆中的画面仍旧如此鲜明,并不因为其发生的时间遥远而变淡几分。
  在童稚的年纪,她曾经有过无数天真的想法,其中大多数不曾实现过,就被淹没在了时光之中。
  所以现在能够想起来的,周敏都不吝将之一一促成。
  也许这也是自己“返老还童”的附加品之一?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是连绵不绝的雨季。周敏不喜欢这种天气,外面到处都是泥泞不说,连自家山上的雨水都跟着暴涨,池塘也有满溢之势。如果不是提前挖好了排水沟,或许山脚的一部分土地会直接被淹没。虽然那里目前并没有种太重要的东西,而且水退了就没问题,但还是让人心情不快。
  不过石头倒是提出了一个想法,或许可以引池塘水到山脚,然后营造出一片水田出来。
  水田和旱地的分别显而易见。因为万山村的水田有限,到现在更都是有主的东西,所以虽然齐家现在已经赚了不少钱,但名下田产仍旧只有向族中换来的那两亩,种出来的水稻,也只堪堪足够自家吃,有时候还得跟村里人换一些。
  若是能够在山脚营造出一片水田,周敏的各种谋划自然更从容些。毕竟谁也不能否认,因为雨水会带来山上淤积的泥土,所以水田的品质往往比山地好很多。
  而且有山有水,有田有地,也更符合古人寻求的自然之道。
  齐家山的规划本来就只有一个笼统的概念,大部分地方还没有具体决定,所以石头提出这个想法之后,一家人研究了几天,觉得好像不错,便将此事给定下来了。不过挖土改田是大工程,也不用着急,可以等冬天农闲的时候再去做。
  七月里,又到了吃嫩玉米棒子的季节,唐家楼跟往年一样,开始出售那种味道极好的玉米棒子。
  但不同的是,今年他们家的玉米棒子,居然也分出了等级。
  而且县城里不知怎么突然开始流传,这种玉米与普通的玉米品种不同,名字叫做“黄金米”,不但滋味更好,而且还别有神效,尤其是对于读书人而言,若能时时食用,大有裨益。
  这种流言一开始出现的时候,自然谁都不信,但是三人成虎,传的时间长了,自然有人将信将疑。
  又有人将两种不同等级的玉米进行比较,发现果然其中一种味道更胜,另一种则略淡一些。这反倒更证实了黄金米的特别之处,毕竟其中对比也算得上明显了。
  有人向唐掌柜询问,他却只是笑而不语。
  但就是这种态度,不但没人觉得他是心虚,反而都觉得也许这种传言并不是空穴来风。毕竟唐家楼每年所卖的玉米有限,而大多数只供给那些富贵人家,价钱也不贵,若不是好东西,那些人怎么会争抢着买?之所以不往外宣传,就是想独自占下这等好处。
  这种情况下,自然有一部分读书人心动,主动进行尝试。只不过暂时除了味道好之外,没感觉出有什么特别来。不过流言里也说得清清楚楚,要时时食用。
  像这种传闻,处在可信可不信之间,自然免不了会有人不差这点钱,选择相信。
  于是唐家楼一时生意火爆。
  人皆有从众心理,别人买了,自己少不得也要尝试一下。尤其是家里有苦读的孩子的人家,更是估量着家底,多少都要买一点回去。毕竟同窗同科的竞争对手都在吃,如果没有效果也就罢了,如果真的有,不买岂非自误?
  这种东西就像时文集一样,买了未必有用,但不买却可能会很糟糕。
  说起来,也不知道是不是齐家的运道来了。县城里有一位年近四十的秀才,家中条件尚可,尤其喜爱玉米的滋味,所以每年到了季节都会过来品尝。他买不起更多,就每天吃一棒。今年唐家楼开始出售另一种价钱更低的玉米棒子,他就多买了一些。
  县城不大,在这里秀才也算是读书人中的稀缺资源,人人都要口称一声秀才公的,他的事情自然不少人都知道。
  合该这位秀才命里富贵,八月府城秋试时,竟是一举高中,成了举人老爷。
  高顺县不是什么人杰地灵的好地方,整个县境内的举人也不过只有那么寥寥数位,三年一考的秋闱,更是十几年都未见得能考出一个来,自然引得整个县城都跟着轰动起来。
  然后不免倒回去抽丝剥茧,分析他能够高中的原因,逐渐的,唐家楼的“黄金米”就被显出来了。
  要说能够考中是不是跟“黄金米”有关系,谁也说不清楚,但是新任的举人老爷的确当着人的面称赞过黄金米的味道非常好,甚至还曾经赋诗夸赞,这却是不争的事实。更有跟他关系亲密者爆出,举人老爷经常秉烛夜读,曾经亲口说过吃了黄金米之后夜里看书似乎都更精神了。
  不管真不真,反正一传十十传百,消息就那么传出去了。
  举人老爷回来之后,唐家楼又主动请他过来开了一场庆功宴。这时候嫩玉米棒子没有了,但唐家楼借助这个机会,却开始推出黄金米饭,准备趁着这个机会,一举将牌子给打出去。
  今年的“黄金米”,已经陆续开始收成了。
  周敏听说这件事之后,也只能感叹一声老天保佑。如果没有这样的巧合,黄金米要传出这么大名声,估计需要几年的积累。他们甚至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方案。但现在天降助力,就算大部分人仍旧将信将疑,但买起黄金米来却是不会手软的。
  这就是广告效应。别管有没有用,每年科考之后这种封建迷信的活动都不少。举人老爷曾经吃过的用过的赞过的东西,销量都统统暴涨,毕竟说不准就能沾沾举人老爷的文气,读书有所进益。
  黄金米恰逢其会,夹在其中也不显眼。最多是让同行眼红几天罢了。
  牌子打出去之后,高顺县城里,一家专门出售黄金米的店铺悄然落成。这里出售的有玉米粒,也有已经磨好筛好的玉米面,更有一挂挂的玉米棒子——最后这个是给人请回去挂在家里讨口彩的。
  虽然开张这一点并没有搞什么宣传,但是因为不少人亲眼看到唐家楼负责采买的人从这里拉了一车黄灿灿的玉米回去,自然立刻知道了这是什么地方。
  于是县城里的人蜂拥而至,差点儿将店里的黄金米买断货。
  但实际上,高顺县城就那么多人,购买力有限,经过了最初几天的火爆之后,生意便逐渐冷清下来了。毕竟粮食这种东西,总要吃完了才会再买,不可能天天都去光顾。
  当然,一些酒楼饭馆也跟着推出了黄金米饭,作为吸引客人的噱头,这也是一部分生意。不过这家店既然是唐家开的,自然严格限制这个流出方向,以免有人挤兑唐家楼的生意。
  但最重要的是,种了玉米的不止他们一家,县城各大粮店也开始供应玉米,还打出了黄金米的招牌。因为这些玉米种子都是齐家提供的,一时还真难以分辨。
  不过这是个比后世更认牌子的年代,唐家的举动抢占先机,只要卖出的东西品质不差,自然能够牢牢地绑住一大部分客人。只有图便宜或者方便的人,才会转向别家。
  好在这是第一年,之后只要齐家控制种子流向,这些竞争对手大部分都只会没落下去。就算还能坚持住的,也只能去争低端市场。
  重阳节之前,唐一彦和唐掌柜又去了一次万山村。这一次,就是纯粹去庆功的了。今年运作得宜,黄金米的名声已经传出去了,甚至还有外县乃至府城人前来购买,明年将生意扩大到整个征州府,之后应该就有外地行商主动前来采买了。
  当然,这一次过来,还有一件事情需要商量。
  “之前的计算有些失误,实际上万山村的地不算多,种出来的黄金米供给整个征州府都有些吃力。所以我的意思是,扩大种植范围。”唐一彦道。
  扩大种植范围,将周边几个村子都囊括进来,这是原本就在计划之中。不过应该没有那么快,毕竟要经过几年的发酵,不光是外人,就算是高顺县的人,也需要逐步适应他们这里出了一样新的拳头产品。
  “但贸然扩大种植范围,一旦市场消耗不了那么多的黄金米,东西就会烂在手里。”周敏不同意这个提议,“今年是借了东风,生意才会如此火爆,明年未必还有那么好。”
  “那你们说怎么办?就这么白白看着好机会流失?”唐一彦摊手。
  周敏道,“我最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黄金米的生意那么大,高顺县其他人又不是傻子,能让咱们自己独占了?”
  唐一彦闻言脸色沉了下来,唐掌柜的看了他一眼,站起来开口道,“周姑娘,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当初将唐家拉进来做这份生意的可是他们齐家,这会儿才觉得不能独占生意,是不是太晚了?唐家在这里头费了不少功夫,可不是为了跟别人——尤其是什么都没做过的人分享功劳的。
  “我不是这个意思。”周敏道,“大家先看一样东西吧。石头。”
  石头闻言,拿出几张纸分发下去。
  唐一彦哼了一声,低头一看,面色不由微微一变。这是目前黄金米在县城的市场调查统计,这种落在纸上的数据调查对几人而言十分新颖,他们也能一眼从上面看出问题。
  实际上,唐家虽然牢牢占据优势,但高顺县的份额争夺始终没有停止过。从八月中旬开始直到现在,几乎每天的销售额都在变动——唐家的店在减少,其他店铺在增多。
  这种趋势实在是太明显,明显到根本无法反驳对方不成气候。
  照这个速度下去,也许不要明年,他们就能够跟唐家分庭抗礼了。到时候,焉知对方不会生出别的想法?
  正所谓强龙不压地头蛇,所以唐家虽然生意遍地开花,但一直都秉承着和气生财的念头,跟当地的大户们关系相当不错,所以才安安稳稳。从表面上看,占据其他份额的是一群商人,单独每一个都无法跟唐家竞争,但如果联合起来……
  唐一彦吸了一口气,问道,“那周姑娘是什么打算?”
  “这件事是石头负责,让他来说吧。”周敏适时让出了位置。黄金米的事从头到尾都是石头在负责,周敏只不过帮忙出个主意,这会儿自然不会抢了他的风头。
  石头道,“其实黄金米前景良好,大家与其将精力放在内耗上,不如一起将蛋糕做大做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