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奋斗日常-第4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妙珠,你说的是,是我欠考虑了。以后我会注意,尽量避免让他们两个多接触的。”
其实关于婉云的未来,宁太妃早已考虑过了。
她觉得裴清殊这个皇帝心里头一直都惦记着她们,还有毅亲王和太上皇一直都对婉云心怀愧疚,想要补偿她。这一个外公加上两个舅舅,都是在大齐位高权重、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的大人物。不管是谁出面,都能为婉云寻一门好亲事的。
可是,如果对方是敬安的话……
敬安这孩子她虽然喜欢,可宁太妃私心里觉得,婉云的命已经够苦的了。如果她将来嫁给了敬安,那只会苦上加苦,一辈子都生活在别人的白眼之中不能解脱。
她不希望自己疼爱的孩子过上那样的生活。
所以,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
春闱结束之后,除了给新科进士们授官之外,官员们定期考评、调动的时候也到了。
裴清殊趁此机会,将许多得用的能臣提了上来。他身边的近臣,诸如陈起、宋池等,都从四品晋升到了二品,已经能与出身于荣国公傅的傅煦平起平坐了。
说起傅煦,雍定四年五月,傅煦的大伯、身为神枢营指挥使的荣国公正式告老。
根据大齐默认的规则,在荣国公告老之后,他的嫡长子傅然继承了他的位置,于雍定四年六月正式顶替其父,成为神枢营指挥使。
这样一来,除了京军统领是五六十岁的卫国公之外,其下的三大营指挥使,平均年纪只有三十多岁。
裴清殊身边的武将队伍,一下子就显得年轻了许多。
其实荣国公告老,提醒了裴清殊一件事。根据他的了解,驻守在西北的慕老将军已经年过七十,身子是一日不如一日了。慕老将军一直有心回到京城来养老,和唯一一个和她有血缘关系的孙女、也就是卫国公夫人慕氏团聚。只是裴清殊一直没有松口,同意其养子慕云康继承慕家军,慕老爷子才一直没有告老。
现在裴清殊是得好好考虑一下,要不要让慕云康来接慕老爷子的班了。
对于这件事情,卫国公夫人慕氏自然是乐见其成的态度。
襄乐宫里,慕氏一边嗑瓜子一边说道:“祖父要是能回京城来,那可就太好了。西北那地方,条件太差。他老人家受了一辈子的苦,也是时候该回来享享清福了。”
娴妃喝了口温水,徐徐说道:“慕老爷子要是回了京城,你就不怕慕家军会落入旁人手中?皇上可没说过,一定就让你那义兄来继承慕家军啊。”
慕氏好笑地说道:“妙珠,在我面前,你还装什么傻呢。皇上当初,可都把你的妹妹嫁给我那义兄了,要是有这层关系在,皇上还不重用他的话,那可真是太说不过去了。”
“你啊,”娴妃摇摇头道:“妙玥是庶女,我们姐俩又是这么个出身,皇上怎么想,还真是吃不准呢。当初要是你这个慕家嫡系子孙,能嫁给慕云康的话,他继承慕家军的可能性倒是还挺大。”
“话虽如此,可我才不要一辈子都留在西北吃沙子呢!”
慕氏嘴快,说完之后才知失言,连忙捂住了嘴巴,“对不起啊妙珠,我没有说你妹妹的意思……”
“不碍事的。”娴妃慢条斯理地说道:“我同妙玥本就并非一母同胞,再加上她曾经试图勾引皇上……这姐妹情分虽有,但早也淡了。远嫁西北,是她的命,也是她自找的。”
“你看事情就是明白,”慕氏不知想到什么,突然露出一个兴冲冲的表情来,“你们家亭哥儿也像你,聪明伶俐,真是叫人喜欢。”
娴妃闻弦歌而知雅意,心里已经知道慕氏在想什么了,但却并没有急着说出来,只是抚着隆起的肚子,浅笑着说道:“云霏你过奖了,亭儿这孩子可是调皮得很,不知道像谁呢。”
“不必担心,等过些日子,他搬去庆宁宫,跟着夫子们开蒙,自然也就有人管教了。”慕氏说着,假装不经意地提起:“对了,二殿下的伴读,可是都有人选了?”
“按照惯例,一般都会从皇子生母的娘家挑选一个适龄的子弟作为皇子伴读。我想着,我大哥家的老二比亭儿大两岁,刚好可以进宫做亭儿的伴读。”
慕氏奇道:“那他不学医了吗?”
“有二弟在先,现在钟家的孩子们,读书的热情可比学医的热情高多了。”
第75章
慕氏羡慕地说道:“这样啊。那可真是不错,要是你们钟家的子弟都能像你弟弟那样有出息; 不出三代; 钟家便可以飞黄腾达了。”
钟氏的弟弟钟悦十四岁中进士; 在翰林院待满六年; 连晋两级之后,于两年前被调去了国子监,任从四品国子监司业。
在国子监任职看起来没有什么太大的权力,但国子监的历届监生,都要尊称钟悦为老师。所以这个差事,说起来还是很清贵的。
到如今,钟悦为官八年; 才不过二十二岁而已; 也难怪慕氏会感到羡慕了。
很多人在这个年纪; 就连举人都还没考出来。
“飞黄腾达说不上,只要能安安稳稳的,不受人欺负就好了。”钟氏说着,招呼慕氏吃襄乐宫的点心师傅刚做的新式点心。
慕氏却是一点胃口都没有。
她见钟氏说了半天; 都没有说到自己最感兴趣的话题上; 不禁有几分意兴阑珊。
她是个藏不住心事的性子,见钟氏避而不谈,索性便直接问道:“那二殿下的另一个伴读,娘娘打算选谁呢?”
为了不给钟氏转移话题的机会,慕氏干脆直接说道:“你看我们家先儿如何?”
慕氏有此一问,娴妃并不感到奇怪。毕竟以她们的关系来说; 慕氏和卫国公的儿子,看起来的确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只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娴妃早就在心里决定了,不能选慕氏之子作为敬亭的伴读。
之前娴妃是觉得人家也没直说,自己主动说什么不能选她儿子做伴读这样的话,未免显得有些太过自作多情了,就一直不曾开口提起这件事。
不过既然现在,慕氏都说的这么明白了,娴妃也没有什么可遮遮掩掩的了:“云霏,不瞒你说,先儿这孩子是我看着长大的,我很喜欢他,敬亭和他玩儿得也很好……只是对于一个皇子伴读来说,先儿的身份实在太高了,敬亭他承受不起。”
其实除此之外,娴妃还有一个不能说出口的原因。
打从当年慕氏嫁回京城起,娴妃就已经看出了慕氏的野心。
她欣赏慕氏这样有魄力、也有行动力的女子。但她有时候也会怕,怕慕氏有一天会不会像当年的全贵妃叶氏一样,被权力迷了心智,走上歧途。
或多或少是因为这个原因,她虽和慕氏交好,却并不想和慕家捆绑在一条船上。
听娴妃这么说,慕氏有些着急地说道:“怎么会呢?以往国公之子给皇子做伴读的事情,也不是没有发生过啊!皇上的伴读傅大人,不也是出身于荣国公府吗?”
娴妃摇摇头道:“先儿和傅大人不一样。说句不该说的话,傅大人的父亲是庶子,只是荣国公的异母弟弟。可先儿却是卫国公的嫡子,还是他唯一的儿子。你这个母亲就更不必说了,背后还有一整个慕家军……云霏,你仔细想想,如果你是皇上,或是皇后的话,你会放心让先儿做敬亭的伴读吗?先儿的身份,可是比大殿下的那两个伴读都要高啊。”
“那又怎么样?”慕氏根本就不在乎,“妙珠,你就是把自己的位置压得太低了,所以才会有这么多没必要的顾虑。大皇子是皇子不假,可你的儿子就不是了吗?为什么要为了刻意低皇后的儿子一头,就处处委屈二殿下呢?”
娴妃摇摇头道:“不,你不了解皇上。虽说他表面上对所有皇子都一视同仁,可他心里最看重的一定是嫡长子。谁越过了嫡长子,都不会让皇上喜欢的。”
“可皇上自己又不是嫡长子……”
“云霏!”娴妃难得提高了声音,“这可不是咱们该说的话。”
慕氏说完之后,也自知失言了,但她就是一时没忍住。
娴妃不想和好姐妹的关系闹僵,于是和缓了语气劝道:“好了好了,我们换一个思路想想看吧。一般选伴读,都是要选比皇子大一些的。可你们家先儿太小了,比敬亭还小一岁呢,根本就没到应该读书的时候。”
“那倒也是。”慕氏的心事来的快去的也快,“要是让先儿现在就读书,搞不好他会大闹长华殿呢,哈哈……”
……
慕氏的笑容并没有持续多久。回府之后,她就听说了一个让她气愤不已的消息。
“什么?!你想像荣国公一样告老?”慕氏看着眼前的丈夫,气不打一出来地说:“你是不是疯了?”
卫国公虽是武将,可他在这个年轻貌美的娇妻面前,向来百依百顺,没有一点脾气:“云霏,你先别急,听我慢慢说嘛。你不是经常觉得京城里太闷,想要出去转转吗?我一直忙于军务,没时间陪你们母子。等我告了老,从京军都督的位置上退了下来,我就有时间陪你和先儿了。”
“去你的吧!谁要你陪?!”慕氏气得肺都要炸了,“你不就是看人家荣国公现在在家里含饴弄孙,羡慕人家悠闲吗?我告诉你,想都不要想!”
卫国公一脸无辜地说:“为什么啊?”
“因为你没那个资格!你也不想想,人家荣国公为什么能退下来?因为他知道,就算他不管事,他儿子傅然也能顶替他的位置。可是你也不想想,你儿子才几岁?他一个还整天闹着要吃奶的孩子,你告诉我你退下来之后他该怎么办?就让他长大之后继承你这个有名无实的国公之位,整天游手好闲吗?”
“那样也没什么不好啊……”卫国公小声嘟囔道。
“你说什么?!”慕氏差点用眼刀杀死丈夫。
卫国公弱弱地说:“云霏啊,你这么聪明,还看不出来皇上这样重视军务和武举,是盘算着想要打仗吗?京军都督的权力是大,可是一旦开战之后,危险也是最大的啊!”
“你个没出息的东西!”慕氏压根听不进去卫国公的话,“富贵险中求,这个道理你都不懂吗?房家先祖跟随太祖皇帝出生入死,立下汗马功劳,怎么会生出你这么懦弱的子孙?”
“云霏,你别生气,你听我说啊。我都这把年纪了,就是死在战场上,也没什么可惜的。可先儿不一样,他完全可以靠着祖宗的荫蔽,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啊……”
慕氏摇摇头,冷冷地看着卫国公:“你错了,你真当我希望先儿出息,仅仅是为了争权夺利吗?你也不想想,如果人人都像你这样,不让儿子参军的话,大齐的军队还有什么战斗力可言?难道让老弱病残上阵杀敌吗?”
“云霏……”卫国公一脸不情愿地说道:“我可就只有先儿这一个儿子!你……你不能这样!”
“呵,那你可就要好好保重身子,别走在我前头了。”慕氏十分坚定地说道:“只要有我在一天,我就不会让先儿做一个只会靠祖宗吃饭的窝囊废!”
……
事实上,裴清殊最近,正在考虑该如何处理慕家军的问题。
他一方面想要逐渐减少家族军队这种现象,另一方面,又怕动作太大,会触及固有世家的利益,引起大齐内部的动荡。
像延和二十四年时候的那场内乱……裴清殊实在是不想再经历一遍了。
除了和心腹大臣们商议此事之外,裴清殊还想查一查历史上有没有类似的情况。于是他便传来了当值的两个翰林,让他们代为查询。
现在正当值的两个翰林,都是雍定四年的新科进士。一个叫韩歇,是平民出身,和裴清殊同岁。
另一个叫谢治,是定国公府的三公子,也就是谢嘉妃同父同母的哥哥,比裴清殊大两岁。
这两人中进士时年纪都不大,都可以说是青年才俊了。
因为是裴清殊亲自主持的殿试,所以他对这两个人的文章都有印象。
谢治文采华丽,引经据典,还写得一手漂亮的好字。
韩歇文笔朴实,观点非常新颖有趣,给裴清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虽说他们和裴清殊年纪相仿,可在裴清殊看来,这两个都是“年轻人”。
谢治和韩歇相比之下,谢治的功底要更深一些。最后给裴清殊以启示的那篇文章,就是谢治找出来的。
为了鼓励“年轻人”的发展,裴清殊赏了谢治一把自己亲笔题字的扇子。
谢治出身世家,身上虽有几分世家公子的浪荡之气,不过他多多少少还有些先祖的遗风。
得了裴清殊的赏赐之后,他心里虽得意,但也不过是同身边亲近之人提一两句罢了。
倒是他妹妹谢嘉妃,现在逢人就会提起这件事,尤其是在皇后面前。
因为她知道,皇后的哥哥和谢治一同参加春闱,可却再次落第了。
她一直都很想看看,这位端庄贤淑,宽容大度的皇后,如果露出嫉妒的表情,该会是什么模样。
第76章
只可惜,宋皇后注定是要让谢嘉妃失望了。
尽管宋皇后的心里; 的确是会为自己的兄长宋羲感到一丝可惜; 但她并没有因此而嫉妒过别人。只是不可避免的; 会有一丝羡慕罢了。
不过在皇后心里; 她始终坚信,宋羲是一定会考中进士的。毕竟她哥哥并不笨,读书也很用功。最重要的是,有宋尧这个帝师亲自教导他。考中,也只是早晚的事情而已。
谢嘉妃向来不会在旁人面前直说谁的不是,不过那日给皇后请完安,从坤仪宫里出来之后; 她实在没忍住; 和魏僖嫔一起在背地里嘲讽了皇后几句。
魏僖嫔向来看皇后不顺眼; 不等谢嘉妃开口,她便不屑地说道:“这皇后也忒能装了,明明心里嫉妒姐姐嫉妒得要死,却装出一副大度善良的模样; 真是令人作呕。”
谢嘉妃轻哼一声; 低声说道:“这就是人家的精明之处呢。妹妹你可得学着点儿,毕竟皇上就吃她这一套。”
“姐姐,我觉得要说家世,皇后可是远远不如你。她能稳坐中宫之位,靠的还不是膝下的那两个皇子吗?要是我能像你们一样,为皇上生个皇子就好了……”
自打皇后因为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