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文艺生活 >

第94章

文艺生活-第94章

小说: 文艺生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家分配的房子不行,那属于集体所有,不允许出售和出租,用于获取利益。

两人讨论的就是到底买一套商品房呢,还是买一套四合院。

“我觉得应该买一套小的四合院,以后肯定升值,再说了,四合院的空间大,住着舒服。”林子轩提议道。

“要是拆迁了呢,谁知道能赔多少。”慕姗姗担心道,“商品房至少十几年都不会拆掉,有三十年的土地使用权,方庄那儿我去看过,周围的环境挺好。”

此时国家在拆迁补偿上的政策还不明确,房地产开发还是摸着石头过河。

“你没听人说么?住在方庄的都是大领导,在那儿说错一句话都可能得罪大人物,要是开车的时候刮蹭了一下别的车子,那就要倒大霉了。”林子轩夸张道。

“哪有你说的那么夸张,咱们认识的不少人都住哪儿呢。”慕姗姗轻笑道。

“想结交领导的人自然往那儿跑,咱们没必要去凑热闹,住着太憋屈,还是找间四合院,周围都是平常人,过平常的日子舒坦。”林子轩劝说道。

“随你吧,反正你住着高兴就成。”慕姗姗随意道。

“要不咱们先看着,碰到合适的就入手,要真没有适合的,再去方庄。”林子轩商量道,“其实以后京城肯定还会有其他的楼盘,价格比方庄便宜,那儿的房价都是被炒起来的,前几年还不到一千呢,现在都三四千了,太浮了。”

林子轩想买四合院一个是住着舒服,还有就是升值的空间大。

可以预见,京城的房价以后会一年一个样,随着住房需求的猛增,房地产行业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未完待续。)

第二百一十五章生活不容易

也难怪慕姗姗担心,从1990年开始,京城进行了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工程,拆除了大量的老房子,其中大多是四合院。

至于拆迁补偿,只保证让原本住在四合院的居民有房子住,这就是回迁房,回迁房的面积和居民原有住房面积等同。

对于旧城改造工程,社会上有不同的意见。

在政府看来,这些四合院都是大杂院,破败不堪,一个是住着危险,还有就是影响市容,改造之后建成居民楼,这是一项民生工程。

不过,不少学者认为四合院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古建筑,是传统民居的典型代表。

它是老京城文化的载体,应该保护而不应拆掉,否则京城就没有了原有的历史文化风貌。

到底哪些四合院应该保留,哪些四合院应该拆除,一直是政府和学者争议的焦点。

这是城市在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矛盾。

对于住在四合院里的居民,老年人念旧,不愿意搬走,他们在这儿住了大半辈子,周围都是熟悉的街坊邻居,住着舒服。

年轻人则希望离开拥挤和衰败的四合院,住进新楼房,有自己单独的空间。

这是两代人之间的代沟和矛盾。

林子轩不这么认为,他觉得楼房才是真正的拥挤,让人舒展不开,心情都会压抑。

住在四合院抬头能看到天空,院子里自成一方天地,心胸为之开阔,这才是真正的舒展。

他既然想要购买一套四合院,就不能是那种随时会被拆迁的院子,而是要找处在文化保护区里的四合院。

这属于文化部门的事情,通过慕致远很容易打听到。

京城市政府在旧城改造的同时,决定把故宫、景山周围、西四北、南北锣鼓巷、国子监、什刹海等地区为重点的25片传统四合院和胡同列为文化保护区。

这些地方的四合院不属于拆迁范围,是林子轩重点关注的对象。

这个年代没有网络,也没有正规的房产中介公司,想要买卖房子需要找到专门的中间人。

京城里三教九流,五行八作,什么人物都有,这种中间人在以前叫做掮客,现在有着各种新式的称呼,做的还是原来的买卖。

他们吃的就是这行饭,拿钱办事,讲究职业操守。

林子轩找的就是这类人。

像这种牵涉到几十万的买卖,中间人能拿到几千块的好处费,他要是狠一点,买家和卖家两边收钱,这一笔生意就有上万块的收入。

一般来说,都是事成后收钱,事情没办成顶多是拿几百块的辛苦费,算是茶钱。

林子轩划定了四合院的区域,价格在30万到40万之间,其他的事情就不需要他操心了,自然有中间人代劳。

中间人很卖力,没过几天就有了消息,在什刹海哪儿有人要出售一套四合院。

林子轩和慕姗姗抽空过去看了。

整座院子不大,有十几个房间,略显破败,地理位置倒是不错,靠近后海,交通便利。

只是价格贵了点,要40万,前两年还不是这个价,也就28万左右。

不过92年的时候什刹海被认定为历史文化风景区,相应的房子价格就升上来了,更何况,京城的物价这两年一直在涨。

好处是这儿住的是同一户人家,不需要太多的纠纷。

在这个年代,一套四合院里住的大多不是一户人家,多的有十几户,这就是被称为大杂院的原因,你要是购买四合院需要这些人都同意才行,否则会很麻烦。

有人愿意卖,有人不愿意卖,有人嫌卖的贱了,有人会提奇怪的要求,人一多就容易乱。

林子轩不想惹这种麻烦,提前说好了要是一家人才行。

这家人之所以要卖掉四合院,据说和家里的儿子结婚有关,他们要拿钱去购买商品房。

这儿不属于拆迁范围,政府不提供回迁房,想住进楼房只能自己出钱买。

每个人的想法不同,有人想住楼房,觉得干净洋气,说出去有面子。

比如在谈对象的时候,如果说你家里是楼房,那成功的几率就会大很多,年轻人一般都不喜欢住四合院,觉得过于脏乱。

他们受西方影视剧的影响,认为住小洋楼是富裕的象征,是时尚,四合院就是贫穷落后。

林子轩不管别人怎么想,他觉得这儿不错,只是需要重新修缮一遍。

两人走在院子里,低声商量着。

把这儿当成客房,哪儿是书房和娱乐室,父母有时间也能过来住上一阵子,院子里弄一个小花园,再盖一个小亭子,孩子有地方玩耍。

这个改造恐怕需要很长的时间,好在他们以后会有大把空闲来经营这座院子。

这不像是单位分的房子,这是他们自己的家。

在中间人的周旋下,这套四合院最终以38万元成交,先付5万元定金,等办好过户手续再付余款,这是正常的流程。

加上过户时要缴纳的各种税款和中间人的劳务费,这套房子共计用掉40万元。

慕姗姗出书的版税和林子轩从《炊事班的故事》里拿到的酬劳,以及他们平时的存款,凑出40万绰绰有余了。

至于院子改造和修缮的事情可以慢慢来,不用急。

原来的房主急于拿钱买商品房,过户手续办的很干脆,不过需要半个月的时间才能搬出去,也就是要到五月底。

这倒没什么,只要房产证上是他们的名字,就不怕这些人打歪主意。

林子轩和慕姗姗把房产证收好,和其他的证件放在一起。

这可是他们用全部家当换来的。

在华国,人这一生需要很多的证件,最重要的恐怕就是出生证、结婚证和房产证了。

一个代表着你来到了这个世界,一个代表着你找到了相伴一生的人,一个代表着你有了栖身之所,不再漂泊。

“真是不容易啊!”看着房产证,林子轩感慨道。

在他的记忆里,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了这个房产证,无数人倾其所有,向银行贷款,成为房奴,每月省吃俭用,只为了能在大城市有一个立足之地。

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未完待续。)

第二百一十六章脾气

这一届的法国戛纳电影节在5月12日开幕,葛尤提前一天启程。

林子轩和冯晓刚到机场送行,预祝葛尤旗开得胜,拿个奖杯回来。

这样好梦公司就有了一位国际影帝坐镇,《甲方乙方》有了国际影帝出演,说出去都带着一股国际范,拍出来肯定大卖。

“尤子,咱们的片子就指望你了,拿个影帝回来,也让我过过指导国际影帝演戏的瘾。”冯晓刚说笑道。

“拉倒吧,别埋汰我了,我这会正紧张着呢。”葛尤担心道。

他不是担心自己能不能拿奖,而是对坐飞机有心理阴影,他觉得在空中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心里不踏实,基本上能不坐飞机就不坐飞机。

“嚼嚼泡泡糖吧,挺有帮助的。”林子轩建议道。

他拿出一盒大大泡泡糖递给了葛尤,这种牌子的泡泡糖在华国很受欢迎。

“其实和空姐聊天也能缓解紧张情绪,尤其是漂亮的空姐,她们肯定找你要签名什么的,你就和她们聊聊人生,保证你还没聊完人生呢,飞机就降落在戛纳的机场了,那时候你就会埋怨这一趟飞行的时间太短了。”冯晓刚调侃道。

一般来说,国际航班上的空姐都很漂亮,不比女明星差。

“你净出馊主意,我要是真拉住人家小姑娘聊天,被人当成流氓抓起来就坏了,在飞机上想跑都跑不掉,总不能让我跳窗户逃跑吧。”葛尤开玩笑道。

“那你再背个降落伞,空降法国,攻占巴黎,解放全人类就靠你了。”冯晓刚鼓动道。

大家说说笑笑,葛尤也没有那么紧张了。

张亿谋为了避嫌一直没出现,倒是给葛尤打了不少电话,从他得到的消息来看,戛纳电影节的组委会很看重《活着》这部片子,这次很有希望能拿到一个大奖。

送走了葛尤,林子轩和冯晓刚走出机场。

冯晓刚正在进行《甲方乙方》的筹备工作,他要和摄影师研究拍摄方式,和布景师讨论外景的搭设,和服装师沟通需要的服饰,这都要他亲力亲为。

和他合作的是京影厂的工作人员,说实话,双方磨合的并不顺畅。

京影厂作为老牌的电影制片厂,华国电影行业的龙头企业,人才济济,这些人是有真本事,不过正因为如此,他们不大看得起民营影视公司。

更何况,这是冯晓刚第一次拍电影。

他们觉得民营影视公司就应该去拍电视剧,电影你们玩得转么,知道怎么导演电影么,还不是要靠我们来拍片子。

带着这样的情绪,自然没办法好好的工作。

一个是对民营影视公司的抵触,一个是对冯晓刚能力的不信任,即便冯晓刚能拍出热播的电视剧,也不见得就能拍电影。

这种心态在华国非常普遍,就是国有企业的职工对私营企业员工的看法。

他们觉得就算是被厂子拖欠工资,我们还是铁饭碗,你们拿高薪,也只是个合同工。

听起来有点可笑,不过却很现实,国有企业的职工也只剩下这么一点骄傲了。

再说,当初为了拍摄《大撒把》,林子轩和冯晓刚光是剧本问题就被京影厂折磨的不轻,没办法,谁让他们是新人呢。

现在,新人当家作主了,要指挥他们拍电影,这些人心里难免会不舒服。

“他们的态度还那样?”林子轩询问道。

“我和他们谈过,已经好多了,只有几个人还是不太配合。”冯晓刚无奈道。

这是他第一次拍电影,正在摸索之中,还没有养成导演的霸气来。

国内的影视圈一向是导演中心制,导演在剧组里具有绝对的权威,说什么就是什么。

只是这次用的不是他们自己的班底,而是京影厂的人,拍摄《京城人在纽约》的时候用的都是艺术中心的人,那才是他们的班底。

林子轩原本想这是好梦公司的第一部电影,用京影厂的熟手会好一些,没想到这些人不仅没有帮助,反而在拖后腿。

他虽然一向讲究与人为善,却也不会任人欺负。

“那些不配合的人就让他们回去,明儿不要再来了,咱们从艺术中心叫人过来顶替。”林子轩决定道。

“要不要和韩厂长先说一声?”冯晓刚提醒道。

“把人赶回去再说。”林子轩坚持道。

如果剧组一有事就找韩三评,会显得林子轩和冯晓刚没有能力,连一个剧组都搞不定,还拍什么电影,双方是合作关系,这样会降低自己在合作对象心里的评价。

再说,韩三评刚到京影厂,不一定能掌控局面。

这么做是试探一下京影厂的反应,他们想必不会因为这件小事和好梦公司一拍两散,如果真的散伙,那也没什么,再找其他电影厂合作就是了。

冯晓刚可以借机在剧组树立威信,这个剧组是他说了算,少了谁都能找到替补。

这件事让林子轩意识到好梦公司要尽快建立自己的班底,艺术中心是他的根据地。

拍电视剧的人一般都想拍电影,他们只是缺少一个进入电影圈的机会。

林子轩给这些人提供机会,他要带着这帮人闯入电影圈,打造一个坚实可靠的班底。

冯晓刚回到剧组,又和那些不愿意配合的人谈了一次,结果不太理想。

“你们明儿别来了,咱们这剧组小,容不下你们这些大神。”冯晓刚冷着脸,沉声道。

说完这句话,他觉得心里很爽。

他这些天受够了窝囊气,只因为这是第一次拍电影,怕弄砸了,这才忍到现在,以他敢和姜闻硬碰硬的脾气,早就骂上了。

京影厂的人气冲冲的走了。

第二天,韩三评打电话过来。

他批评了那些人一顿,想让京影厂的职工返回剧组继续工作。

“不用了,韩厂长,我们找到合适的人了,剧组一切正常。”林子轩回应道。

在这部电影上,韩三评是出品人,林子轩是制片人,剧组人员的安排由林子轩负责。

韩三评挂了电话,觉得这件事有点意思,看起来是冯晓刚拿京影厂的人立威,不过背后肯定得到了林子轩的许可。

他一直觉得林子轩的性子偏软,没想到也是个有脾气的人。(未完待续。)

第二百一十七章班底

韩三评不是那种外行的领导,他在巴影厂从最底层的照明工做起,一路从场记到导演,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到现在。

他熟悉电影行业的每个环节,是真正的内行。

这正是上面把他调到京影厂委以重任的原因所在,外行领导内行是国有企业的一大弊端,京影厂要摆脱过去的包袱,发展振兴,需要一位有魄力的内行人来领导。

每个圈子都有自己的规矩。

在华国的电影圈,导演是剧组的核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