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生活-第8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和去年的诚惶诚恐不同,经过社会的历练,现在的晓玲同学镇定了许多。
用过期的胶片拍摄纪录片?
三人长期从事电影工作,一想就明白了,这是为了增强片子的质感,看起来更有年代感和历史感,这种方法不常用,却很有效果。
虽说是个简单的小窍门,可如果不是在这一行做的久了,还真不容易想到。
他们看了看面前这个十八岁的女孩,脸庞还有些稚嫩,想来不是她能想到的,从这点可以判断,这女孩背后肯定有圈内人帮衬。
这个可以理解,有资源就要利用起来。
三位主考官问了林晓玲几个问题,像是怎么看待欧洲的新浪潮电影啊,你想拍摄什么样的电影,用一句话来构思一个故事等等。
林晓玲回答的中规中矩,不够出彩,她毕竟才十八岁,无论是见识还是生活阅历都不足。
主考官明白这不是那种拥有激情,天才式的学生,只能说是合格,不过今年招生的名额有限,光是合格还不够,要达到优秀才行。
他们还要面试其他考生,就让林晓玲回家等消息,能不能通过几天后就会有通知。
一天的面试结束,主考官还要看一看考生拍摄的作品,从中选出更为优秀的学生,有些考生可能不善于言辞,却能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想法。
一名导演最终还是要依靠电影作品说话,而不是靠嘴忽悠。
京城电影学院有小型的放映室,三人在里面一个个的看片子。
考生们提供的大多是三十分钟左右的短片,看起来很快,然后他们看到了林晓玲的片子。
片子的开头就是晃动的镜头,一个围着红围脖的女孩在京城的街道上奔跑,摄像机在后面紧跟着,红色的围脖和周围灰色的街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样跑动的开场一下子吸引了他们的目光。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一百七十五章 粗暴下的真实
这种晃动的镜头会让电影院的观众感到不适应,不过对于电影从业者来说,会觉得新奇。
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观众看电影看的是故事,顶多思考一下这个故事有什么内涵,圈内人看的是这部片子的导演手法、摄影构图、道具布景、以及演员的表演。
他们认出了片子里带着红围脖的女孩正是上午来面试的考生。
红色的围脖和古老的京城,女孩干净的面孔和奔跑的动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京城是老旧和安静的,女孩是鲜亮和运动的。
整个画面一下子鲜活起来。
作为电影学院的老师,他们习惯了在看片子的时候进行分析,想看出每个镜头所要表达的意义,这部片子第一个镜头就让他们振奋起来,有了看下去的欲望。
接下来,女孩在京城各处采访,大部分时间都在重复的问着同一个问题。
“你觉得京城的风大么?”
三位主考官一开始还在考虑这个问题有什么深意,是射影了什么,后来想明白了,这个问题没什么意义,就是一个话题,主要看的是被采访者的反应。
有点故弄玄虚了。
主考官们略有不满,他们教过许多学生,不怎么喜欢这种耍花招,投机取巧的人,这样的学生走入社会后可能取得一时的成功,却很难拍摄出真正深刻的作品。
然而,随着片中采访的进行,他们慎重起来。
他们发现女孩手里的话筒就像是一个探测器,能够探出被采访者真实的一面。
这是街头的突然采访,性格实诚的人会面对镜头,心虚的人会选择躲避,暴躁的人会恼怒,虚伪的人会假意迎合,所有的一切都在镜头前显露无遗。
这是电视上那些新闻采访看不到的一面,更为直接和真实,或者说有点粗暴。
就这样没有提前商量,不经过被采访者允许的情况下,粗暴的把这些人置身于镜头之下,不给他们思考的机会,具有极强的实验性质。
他们还能从中看出一些拍摄者或者说制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
整部片子带着一种讽刺的味道。
比如,那些在天安门前的受访者,很显然表达了人们对于权利的崇拜,受访的干部则是一副高高在上、颐指气使的模样,饭店食客的虚伪,酒店内穿着西装的有钱人一脸的麻木和冷漠。
对于工人和清洁工,还有刚结婚的小夫妻,在镜头里就显得温和很多。
制作者有意识的表达了对于权威者的蔑视,以及对于普通人的关怀。
在片子的结尾,是一家医院。
这时候,影片出现了难得的温情,对准了那些受苦的病人,听着他们诉苦。
这是冯晓刚的惯用手法,他擅长调侃和讽刺,最后还不忘给观众来一碗心灵鸡汤,让观众感动一把,觉得片子有关爱和情怀。
三位主考官对此意见不一。
有人认为最后一段的风格显然和先前不符,破坏了影片的整体风格,削弱了讽刺性,也有人觉得这才是真实的生活,生活中不光有讽刺,还有悲伤。
他们没有发现自己竟然把六十分钟的片子看完了,还不觉得无聊。
“你们怎么看?”讨论了一番片子的内容后,郑洞添询问道。
“这种片子绝不是那位考生能够完成的,一定有个专业的制作团队在后面策划,那个负责剪辑的人不简单,在圈子里应该有一定的名气。”江士雄分析道。
“片子拍的很粗糙,但这个创意很好,这可能是国产纪录片的新出路,就算是作为导演系的毕业作品也够格了,你们说这女孩什么来头?不会是专门请了电影厂的人来帮忙拍的吧。”作为唯一的女讲师,杨霖好奇道。
“用的就是京影厂的胶片,你们说呢?不过没听说有这个女孩啊,按理说京城电影圈子里的人咱们都熟悉,到底是谁家的孩子呢?”郑洞添疑惑道。
“那怎么办?要不要录取?如果是有人帮忙,那这片子就不算是她的作品,我觉得录取她不合适,这种口子不能开,对其他考生不公平,要不然考生都请人帮忙,就没有必要考试了。”江士雄建议道。
“这女孩显然参与到了拍摄之中,就算有人在一旁协助,也是一份难得的经历,如果她身边真有圈子里的人,对她以后的道路会有很大的帮助。”杨霖表达了不同意见,“再说,她只有十八岁,能做到这一步已经很不错了。”
她喜欢这部片子,觉得很有新意和锐气,而且华国缺少女性导演,她要争取一下。
不过最终能够做决定的还是郑洞添,他才是导演系的领军人物。
“通知她再过来一趟,把事情问清楚。”郑洞添想了想,决定道。
如果是往年,招生名额充足,这样的考生也就录取了,艺术类的院校招生时弹性很大,只要在面试的时候被主考官看上了就行。
当初姜闻考京城戏剧学院,其中两位主考官觉得不行,可第三位主考官就看中了姜闻。
艺术这种东西说不清楚,你怎么知道一个孩子有没有艺术细胞,这不是靠科学检查能查出来的,只能是凭感觉,或者说主考官看你顺眼。
京城电影学院喜欢招收像林晓玲这种有影视行业资源的学生。
因为都是圈内人,毕业后的路子好走,你要是没有任何资源,除非是天才式的人物,否则走的会很艰难,成就有限。
这就是为什么会有演艺世家的出现。
郑洞添想给林晓玲一个机会,如果这部片子完全是别人的作品,林晓玲只是一个演员,那他会建议林晓玲报考表演系。
如果林晓玲有参与到片子的制作,能够有自己的见解,那就还有机会。
他暂时不想去打听这女孩有什么背景,作为主考官,他知道没有绝对的公平,但至少要保证相对的公平,还是要看这女孩的能力。
林晓玲在家里等了一天,再一次进入了电影学院。
“要不要找张导和米导打声招呼?”慕姗姗担心道。
张亿谋是京城电影学院导演派的代表人物,在电影学院很有影响力,米佳山也是电影学院出来的导演,林子轩还认识不少电影学院的毕业生。
“看这次的结果吧,不行的话再找人帮忙。”林子轩盘算道。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一百七十六章 红围脖女孩
林晓玲怀着忐忑的心情来到电影学院的导演系。
她不是去年的菜鸟了,清楚面试流程。
一般来说,在第一轮面试后,该淘汰的就淘汰了,该选上的就选上了,像她这种要参加第二轮面试的,属于待定。
也就是说,还有机会,但机会不大。
这一次的主考官不是三个人,只有一个,也没有考试的氛围,就是坐在一块闲聊。
郑洞添1961年考入京城电影学院,1976年在电影学院任教,拍摄了多部优秀的电影,是华国第四代导演的中坚力量。
他不仅是一位老师,还是京城青年电影制片厂的厂长。
在华国的电影圈,属于举足轻重的人物。
他挑选学生不会找那种死读书或者性格呆板的人,就算你把理论知识学的再好也没用,他认为导演要知识面广,兴趣广泛,对社会生活有感悟能力。
只有了解这个社会,洞察社会中的人情世故,才能拍摄出真正有意义的好作品。
郑洞添和林晓玲随意的闲聊,就从那部纪录片聊起。
问起了怎么想到要拍摄这部纪录片,拍摄的过程,用了多少时间,遇到的困难和趣事……
林晓玲起初还有些紧张,后来逐渐放开,她本来性子就活泼,说起来也没什么顾虑。
林子轩和冯晓刚?
郑洞添记得今年入围金牛奖的那部《大撒把》的编剧就是这两位,还获得最佳编剧的提名,不过没能获奖,这部电影就是由京城电影制片厂拍摄。
京城电影学院和京城电影制片厂只有一墙之隔,他还是青年电影制片厂的厂长,对电影圈的事情非常熟悉。
一旦提起某个人名,他能很快的捋出一连串的联系来。
比如,他就想起张亿谋正在拍摄的那部叫做《活着》的电影,小说的作者正是林子轩。
也就是他不怎么接触电视圈,否则会联系到更多的事情,这只能说林子轩和冯晓刚在京城演艺圈还没到那种人尽皆知的地步。
有这两人帮忙,拍摄一部纪录片不是难事,林晓玲也确实参与到制作之中。
他们用了极少的资金和时间拍摄了一部很有新意的纪录片,这一点十分难得。
然而,郑洞添还是无法确定要不要录取林晓玲。
电影学院导演系今年的招收名额有限,很多人都比林晓玲更有资历,有几个人甚至在电影行业工作了好几年,实践经验丰富。
相比较而言,林晓玲在生活阅历上还略显不足。
只是如果不录取的话有点可惜,听得出这女孩为了报考导演系承受了很大的压力。
郑洞添想到了一个折中的办法,正是在1993年,京城电影学院进行了一项教学改革,允许每个班有一名旁听生。
这个旁听生的名额是针对那些专业课成绩优异,文化课成绩糟糕的学生,或者说有一定艺术特长,不过考试过不了关,还有那些来自香江和宝岛的学生。
对于这样的学生,先让他们在电影学院旁听,过个一两年再转正。
电影学院做出这种改革,是为了在招生的过程中更为人性化,照顾那些较为特殊的人员。
“小林啊,今年导演系的招收名额太少,你这个情况不符合招生要求。”郑洞添商量道,“不过呢,你可以先来旁听,等明年名额充裕了再转正,你觉得怎么样?”
林晓玲听到前半句的时候心情跌落到了谷底,听到后半句立马就满血复活了。
“我愿意旁听。”晓玲同学兴奋道。
“你先别急,还是回去和家人商量商量,旁听这一年不算学业,也就是说你要在电影学院读满五年才能毕业。”郑洞添介绍道,“旁听生和其他学生一样可以住宿和上课,不过没有补助和奖学金,还要缴纳学杂费和住宿费。”
林晓玲想了想,牵扯到钱的问题,还是要回去和父母商量。
她离开电影学院,回头看着这座不太起眼的学校,觉得自己离梦想如此的近。
晓玲同学没有回家,而是坐公交车先到艺术中心找到林子轩,把事情的经过说了一遍。
“那就先旁听呗,咱家又不差那点钱,你现在别想其他的,赶紧复习,高考别考砸了。”林子轩做出了决定。
这时候大学里学杂费和住宿费便宜,加上吃饭和零花,一年不会超过八百块钱。
他现在虽然还不是大款,但也有几万块的存款了,这点花销完全负担的起。
“谢谢老哥,保证能考好。”林晓玲高兴道。
“这算是郑教授对你的照顾,明天买点礼物,老哥带你去感谢人家。”林子轩叮嘱道。
这就是人情往来。
林子轩虽然不清楚这个旁听名额是什么来历,但能在电影学院自由上课就很能说明问题,何况还牵扯到林晓玲明年的转正,以及以后几年在电影学院的生活。
他带着妹妹去感谢郑洞添是应有之义。
林子轩在艺术中心里找从电影学院毕业的人打听了一下,知道郑洞添人品和风评不错,深受学生的喜爱,这样的人送礼不宜过重,买盒中等价格的茶叶就行。
郑洞添收不收是一回事,自己的心意要表现出来。
“连晓玲这孩子都要走上导演的道路了,时间过得真快,你说张亿谋他们这帮人被称作第五代导演,到了晓玲这一代就该是第六代了吧。”冯晓刚感叹道,“晓玲争口气,这第六代导演就看你得了。”
他们在艺术中心闲聊的时候,郑洞添把导演系四个年级几十名学生召集起来,到小放映厅里看片子,作为电影学院的学生,看片子是他们的必修课。
尤其是能看到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