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文艺生活 >

第80章

文艺生活-第80章

小说: 文艺生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讲的是眼下华国城市里在单位上班的普通人日常的生活状态,男主角刚刚毕业,在机关单位上班,还没有分到房子,只能在局促中和女友经营着他们琐碎而微小的幸福。

    在单位里,办公室里的人为了一点点小利益而勾心斗角。

    在这种环境下,男主角从刚开始的无所顾忌到逐渐适应了这种氛围,并成为其中的一员。

    这就是这个年代大部分华国小市民阶层的日常生活,细碎而真实。

    整部剧的场景不多,投资不大,主要还是靠演员的演技支撑,男主角邀请的是陈导明,女主角是徐繁,不出意外的话两三个月就能拍完。

    “那行,这部戏我挺喜欢,够真实,贴近生活,导明要到七月份才有档期,那就七月中旬开拍,十月能拍完,不耽误咱们年底的事儿。”冯晓刚估算道。

    “你看着办吧,听说陈导明喜欢改剧本,别弄得拍摄资金超支了,我可没钱给你补上啊。”林子轩玩笑道。

    “放心吧,姜闻都被我摆平了,对付这样的演员我有经验。”冯晓刚得意道。

    说到姜闻,《阳光灿烂的日子》目前还在选角阶段。

    四月下旬,闻隽带着资金来到了京城,住在山城饭店,这是姜闻设定的办公地点,就像林子轩喜欢友谊宾馆一样。

    姜闻知道自己是第一次执导电影,特意请了圈内一位有能力的副导演帮衬。

    林子轩找来一些工作人员,副导演带着人全京城的找十五六岁的少年,在各个中学拍摄照片拿回来给姜闻看。

    姜闻看了都不怎么满意,觉得现在的孩子没有他们那时候精神,他还把自己上中学时候的照片拿出来作比较,认为就该是照片中的模样。

    林子轩看了看,很小的黑白照片。

    他不觉得那时候的姜闻有多精神,反而看起来又黑又瘦,眼神黯淡,似乎带着点偏执。

    可见回忆总是美好的,在姜闻的记忆中他的少年时光应该是鲜活的,充满激情,所以他在现在的孩子里找不到记忆中的样子。

    林子轩估计这个过程要不少日子,闻隽也跟着大家一起忙活。

    闻隽负责监督资金的使用,无论是找外景,还是购买道具,他都会跟着,觉得很新鲜。

    为了尽可能真实的还原七十年代初期的场景,剧组需要寻找那个年代的物品,比如主席的纪念章和革命语录,还有各种海报。

    这种东西京城里有不少,有些在弄古玩的人手里,有些在旧报摊上,还有的是在废品收购站里,只要想找总能找到。

    “拍完别丢了,藏起来,十年后肯定升值。”林子轩提醒道。

    这话引起大家的哄笑,这种东西有不少,不稀罕,值不了什么钱,十年后的事谁知道呢。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一百七十三章 人情

    五月初,京城怀柔区杨宋镇,正在举行一个开工典礼。

    经过两个月的筹备,华国怀柔影视基地即将破土动工,来参加这个典礼的有总局的领导,怀柔区的领导,艺术中心的李虹,药企的一位副总等等。

    这个影视基地受到总局的重视,认为是华国影视市场繁荣的标志。

    以前各家影视制作单位都会自建摄影棚,和艺术中心的摄影棚一样,规模小,条件差,各种设施不完善,拍戏的时候剧组苦恼,演员抱怨。

    也只有电影厂才会有大型的摄影棚,但那是人家厂子里自个用的,想要借用很难。

    影视基地建成后面向京城所有的影视公司,只要是正规的剧组,缴纳了租金就能过来拍戏,基地还提供拍摄设备和道具的出租,以及群众演员的招聘和管理工作。

    影视基地的日常管理由艺术中心负责,李虹是总经理,总局会派人监管。

    现在这里还是一片荒地,这些人只是来做做样子,旁边还有华国电视台的记者在拍照采访,应该会在明天新闻里播出。

    林子轩作为影视基地建设规划小组的负责人,也接受了采访,说了几句冠冕堂皇的话。

    不过今天来了这么多领导,每个人都有采访,估计在播放新闻的时候他这段会被剪掉。

    典礼结束,领导们陆续离开,林子轩和李虹坐车返回京城,杨宋镇在京郊,离京城有上百里路,开车都要两个多钟头。

    “小轩,你觉得宝钢怎么样?他有没有要出去的心思?”在车上,李虹询问道。

    李虹说的是赵宝钢,艺术中心的老人了,当初拍摄《渴望》的时候就在李虹手底下,艺术中心刚成立就跟了过来。

    赵宝钢为人低调,心思沉稳,擅长拍摄都市题材的情感剧,一直很认真的做着自个的事,不像冯晓刚那么的活泛,总想着搞个大新闻。

    在艺术中心,或许因为林子轩太过抢眼,赵宝钢有点被人忽视。

    其实,光是《渴望》和《编辑部的故事》这两部热播电视剧的导演,在京城电视圈就没有人能忽视他,在拍摄《编辑部的故事》的时候,冯晓刚只能给他打下手。

    冯晓刚从赵宝钢那里学到不少东西,为他成为导演铺平了道路。

    “赵导?没听他说啊,赵导的性子稳着呢,估计不会出去。”林子轩猜测道。

    “你离开后,我打算让宝钢来主管制作部门,我先和他谈谈,下半年你把手里的事儿移交给他,空出时间去忙你自个的事吧。”李虹安排道。

    林子轩离开艺术中心,李虹就要考虑接替人选了。

    如今艺术中心早已经步入正规,要人才有人才,要电视剧有电视剧,其中多部电视剧都可以拍摄续集,这时候不需要冒险,只要按部就班的走下去就行了。

    所以,选择一个性格稳重的人最为合适。

    下半年林子轩要忙电影,还要筹建自己的公司,弄项目拉投资,时间很紧。

    “那行吧,赵导人缘好,能力强,肯定没问题。”林子轩认可道。

    “我就说是你推荐他的,这个人情你来领吧。”李虹交待道。

    以李虹的位置,已经不需要用这段手段来笼络人心了,让林子轩来领这个人情,是为了林子轩好,人情这个东西摸不着看不见,却真实存在。

    华国就是个人情社会,你今天帮了别人一把,别人记在心里,当你需要帮助的时候,就会有人来帮你,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赵宝钢正在制作《过把瘾》,这部剧的女主角是江姗,男主角是王志闻。

    王志闻是沪城人,京城电影学院毕业,毕业后在京城戏剧学院工作,他在戏剧学院就认识江姗,和赵宝钢是朋友,都是一个圈子里的熟人。

    《过把瘾》属于言情剧,说白了就是讲男女之间谈恋爱的事,篇幅很短,只有八集。

    这是一种新的尝试。

    在这个时代,提到言情剧,观众就会想到宝岛的那些电视剧,内地的电视剧一般都会有一个宏大的主题,传递一种思想。

    比如,《渴望》就赞扬了生活中的真善美,《编辑部的故事》则讽刺了生活中的假恶丑,《京城人在纽约》表现的是出国潮的问题。

    就没有一部专门讲男女恋爱的电视剧,没有大主题,也不讽刺什么,就是纯粹的谈恋爱。

    《过把瘾》就是这样的剧集,算是华国电视行业言情剧的开山之作。

    当然,不是宝岛那种男女主角爱的哭天抢地,死去活来,腻腻歪歪,而是展现内地男女青年那种平实的爱情,有磕磕绊绊,有吵吵闹闹,有浪漫却不煽情。

    这部剧已经进入了后期制作,六月份就能完成。

    华国电视台并不看好这部剧,倒不是因为题材通不过审查,谈恋爱又不犯法,主要还是以前没有人这么拍过,他们拿不准观众爱不爱看。

    好在只有八集,以李虹的关系还是能在华国电视台播出,不过并不是在黄金档,而是放到了晚上十点的《晚间新闻》之后播出。

    这个时段是林子轩争取的结果,他觉得不错。

    像《过把瘾》这部剧四十岁以上的人应该不会喜欢,这些人一般在十点之前就会睡觉,能够坚持到十点以后的大部分是年轻人。

    这部剧刚好对年轻人的胃口,放到这个时段播出正合适。

    这其实就是市场调查,在国外的影视行业很常见,哪种类型的剧集放在哪个时段播出,受众是哪些人群,他们会有调查公司进行专门的调查。

    在华国国内,这些还都是一片空白,看似市场繁荣了起来,其实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林子轩在艺术中心进行了电视行业的收视率调查和市场调查,这是走向专业化的第一步。

    几天后,赵宝钢请林子轩吃了顿饭,两人谈了不少,主要是艺术中心以后的规划,林子轩会把手头的事情逐步和赵宝钢进行交接。

    “赵哥,面对外边的大好山河,你就没想法?”林子轩说笑道。

    “我不急,等你们把市场弄清楚了,我再下场还来得及,现在乱糟糟的,什么都没准。”赵宝钢摇头道。

    在这个大时代,有人拼命朝前跑,怕跟不上潮流,有人则笑看风云,等待着时机。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一百七十四章 考试

    进入五月份,林子轩还有一件事需要关心,那就是妹妹的专业课考试。

    去年他远在美国,没有办法,林晓玲自己懵懵懂懂的跑去考试,勉强通过了笔试,在面试的环节被刷了下来。

    这一次不能再那么毫无准备了,要搜集情报,积极备考。

    林子轩打听了一下,情况不容乐观。

    京城电影学院这一届导演系只招收十二名学生,为了给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人才,除了京城考区外,还会在桂省和滇省分别录取两名学生。

    也就是说,在京城考区只录取八名学生。

    林子轩虽然不知道今年有多少人报考电影学院的导演系,可只录取八个人,这难度不是一般的大,他甚至想劝说妹妹报考广播学院算了。

    京城广播学院也有戏剧影视专业,只是没有电影学院出名罢了。

    林晓玲倒是没有退缩,她准备了一年,就是想证明自己的选择,她不是瞎胡闹,而是真的想从事这个行业。

    或许刚开始有点赌气的成分,现在则是意志坚定。

    这一年,晓玲同学的压力很大,父母不支持,亲戚朋友不理解,街坊邻居议论,觉得她太任性,不懂事,女孩子能上大学就不错了,还要挑三拣四。

    她知道就算有老哥撑腰,家里父母也不会给她下一次机会了,所以这次一定要考上。

    带着这种悲壮的心情,林晓玲走进了京城电影学院。

    其实,她就算考不上也没关系,想成为导演不是只有一条路,还可以报名进修班,这是京城电影学院设立的短期培训班,学期是一年。

    主要针对那些有一定影视行业经验,却没有系统学习过专业知识的人。

    这种进修班招收人数多,管理宽松,找找关系就能进去学习,当然没有本科专业学的系统,说出去也不好听。

    她还可以像冯晓刚一样从剧组的底层做起,通过实践逐步成为导演。

    这个世上有不少大导演都没有接受过专业学习,凭着个人的兴趣爱好从而成为导演,否则第一个拍片子的导演从哪里来的,还不是自个摸索出来的。

    不过对于晓玲同学而言,眼下通过考试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导演系的笔试题目相对来说简单一些,就是电影和社会常识,主要用来刷掉那些门外汉,只要认真准备了,熟悉欧洲电影史和华国电影史,基本上问题不大。

    在华国,电影学院偏重于艺术电影的教学,认为艺术电影才是真正的电影。

    所以在影片分析方面,多看国外和国内的艺术电影才能获得高分。

    笔试结束,林晓玲颇为自信,这次比上次考的好,果不其然,她接到了面试通知。

    电影学院的考试要持续一周左右,笔试后三天是面试,也叫做复试,有时候还会有第三轮考试,非常的严格。

    电影学院导演系的主考官有三位,分别是郑洞添、江士雄和杨霖。

    这三位也是导演系的教授,江士雄负责一二年级的教学,郑洞添和杨霖负责三四年纪的教学,他们三位教学经验丰富,培养了不少华国的著名导演。

    他们在普通观众中名声不显,但在电影圈备受尊重。

    面试主要是考察考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对电影的认识,对国产电影的看法,或者拿出自己拍摄过的作品,总之,你要让主考官有眼前一亮的感觉,认为你值得培养。

    当初张亿谋正是凭着自己拍摄的照片被电影学院摄影系录取,这才成为如今的大导演。

    去年林晓玲什么都不懂,讲不出新意来,只能照本宣科的把书上的论点复述一遍,自然没办法让主考官满意。

    这一次,她再次站到这里,虽然还是没有太过高明的见解,但总算不是人云亦云了,而是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和思考。

    尤其是在剧组实习和拍摄了《京城的风很大》之后,她想要透过镜头拍摄生活中的真实。

    林晓玲没有忘掉能给自己加分的杀手锏。

    “三位考官,你们好,这是我自己拍摄的一部短片,请你们指教。”林晓玲礼貌的说道。

    她从背包里拿出一个圆形的盒子,里面放着拍摄完成的片子,她把盒子送了过去。

    三个人点点头,这种事很常见,他们也想从片子里看出考生的拍摄手法。

    “是用胶片拍的?”郑洞添看了看,询问道。

    这种盒子就是存放胶片用的,很普通,不过上面有京城电影制片厂的标记,作为一名导演,他很熟悉这个标记。

    能用京城电影制片厂的胶片拍一部短片,应该不是一般人,家里或者朋友肯定有圈内人。

    “是过期的胶片,拍的是纪录片。”林晓玲回答道。

    和去年的诚惶诚恐不同,经过社会的历练,现在的晓玲同学镇定了许多。

    用过期的胶片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