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悲歌:梦断莱茵河-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手中的兰草蘸湿,轻拂她的头肩与双足。待她朝那女生起身行礼时,忽有人好奇问道:“那么,我且问,他们身上的服饰究竟是古装呢?还是和服或韩服?”
那女子陡然黯下神色,微蹙眉宇:“这便是属于我们的民族服饰——汉服!自黄帝即位至明末这近四千年中,华夏儿女一直身着的族服。然而满清初期,满洲统治者执行血腥的剃发易服政策,禁止汉人穿此衣服。从此它便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距今已有数百年了。”
雨薇握紧红枣、花生等物,直起身子,“可是,为什么别人都说旗袍才是传统服饰?”
女子扬眉一哂,不答反问:“何为‘旗袍’的‘旗’?满洲八旗也!你觉得,一件为了迎合洋人眼光,而将满清的‘旗装’改良的衣服,其历史积蕴能否代表我们这拥有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古国?难道我们的祖先,都是穿那种开了叉的服装,游走于民间?请诸位仔细想想吧!”说完她抱紧怀里的几本书,拎着一只袋子,转身离开。
雨薇一时怔住,只觉多少困惑如巨浪般翻涌于心,急欲悉数排解。她顾不得其他,追上了那女子,朝她略一躬身,自我介绍道:“这位学姐,我是医学院大三的蓝雨薇,不知能否耽搁你一些时间,谈论一些事情?”
42。第42章 断章3:蓝雨薇篇 愈【四】()
“蓝氏?据闻蓝氏族人发源于产玉的蓝田县。”那女子微微一笑,牙齿如葫芦籽般齐整莹白,“完全可以,我是陈美亦,耳东陈,美丽的‘美’,亦么……刘亦菲的‘亦’。其实我并不是这所名校的学生,只是替我的好友探望她的母校,最近她实在太忙了。”
雨薇下意识地抚摸了垂在脖颈间的玉观音,笑了笑。她瞥了眼陈美亦手中的书,却是她最近阅读的小说,暗忖话题不妨从此处着手:“你也看《东临碣石》?不过恕我直言,作者作册溦的进度很慢,才写到陈维伊被丹支掳掠至漠北一事。真不知我毕业之前,可否看到它的结局。”
“完结的故事是衡量作者职业道德的标准。”陈美亦闻言淡笑,偏转话锋,“所谓‘一些事’,可否逐一说来?”
雨薇点点头,正色道:“古有屈原九问于天,我眼下也有九问,请多加指教。”
“指教不敢,切磋而已。”陈美亦与她并肩走到一块草坪处,盘腿而坐。
“我承认汉服很美,可如今恢复它有什么用?你觉得那种服饰,可以与当今社会融合么?此为一问。”雨薇想起那些男女身着的服饰,将手中的花生、红枣分与对方后,直截了当地问道。
陈美亦神色清浅,不慌不忙地回复:“我方才说过,这是我们汉族的文化遗产。难道你希望任其埋汰在历史的尘埃中,以致让我们的子子孙孙彻底忘记了它,并将它视为和服或韩服?难道让未来的孩子指着孔子画像问我们‘为啥他穿着和服’!?汉服确实是件衣服,与时装相比,并不简便,可它是族服,承载的是我们的民族文化,是我们的民族精神!
三百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为了守护它,‘宁死不为旗装奴’,被满清大肆屠杀,比如嘉定三屠、扬州十日等等。难道我们这些后人,要辜负先辈的牺牲吗?换言之,当年日军在中国推行所谓禁止中国人学汉语的‘奴化政策’,你觉得这是不是类似于‘剃发易服’的政策?那时,是否说汉字不该被复兴,因为‘有什么用’!?至于与社会融合,那么我问你,你可见韩服、和服与韩国、日本社会格格不入?”
雨薇闻之愣怔,旋即浅笑道:“确实如此。那么第二问:由于国家如今忙于经济建设,疏于文明建设,多少历史为政治服务,导致了上巳节、正坐等风俗礼仪已不为我们这些90后所知。学姐觉得如何普及这些?”
陈美亦微蹙眉梢,复又镇静一笑:“历史既然由人民创造,那么正义与公理则永远在人民手中。只要有心,何愁不能发现史实?掩盖了一时一世,掩盖得了永远么?譬如研究明朝历史,有《明会典》、《国榷》、《明实录》等;研究满清,有《满文老档》、《清实录》等;研究汉史,则需参考《史记》、《汉书》、《风俗通义》、《后汉书》等。
43。第43章 断章3:蓝雨薇篇 愈【五】()
当然,这些书素来是春秋笔法,细节省略而文字晦涩,读者没有坚实的文言文基础,必然不能完全知晓,因此将其用一种让民众易于接受的浅显记述,是个普及的好方法。此外,研究及普及历史,务必学会去伪存真,譬如《清史稿》,编写此书的遗老遗少们将抗清人士的污蔑为‘汉奸’,而汉奸是什么?历史上皆定义为投敌出卖华夏利益者。你觉得,这种史书又有多少价值?”
“提及清朝,最近很流行清宫戏和清穿小说。”雨薇轻轻剥开花生,端量着手中的红皮果仁,“虽然清朝末期丧权辱国,但我仍认为它有历史功绩。且不提它设立了新军、北洋水师等现代化军队,最主要是它奠定了中国版图,特别是东北土地。”她直视陈美亦面庞,坚持己见地道,“所以,异族虽曾屡次入侵中原,屠杀汉人,可没有他们,比如新疆、内蒙及西藏,如今便不属于我们。”
这席话令陈美亦眸光骤寒,温文语声转为冷冽:“满清为华夏带来了大片领土?好个无耻的强盗逻辑!先说东北,据录孟森《清朝前纪》所载:‘东北交通计划,明代实有过于清。……清代入关之后,满洲人之荒惰过于汉人,又不许汉人过问关东之事。’该书又记载:‘可见明全盛时能为边择将,而久任以责其成。当时奴儿干拓境设卫,治理不紊,正非偶然”【5】。由此可见,东北已归属明朝的奴儿干都司管辖。而建立满清的满洲人,他们原本发源于西伯利亚森林,即通古斯。被我明朝收容后,逐步迁移于东北定居【6】。
不想他们乘明朝衰败,趁机作乱,入关后很快惫懒腐朽,不思进取,以致让沙俄以《瑷珲条约》、《北京条约》迫使我东北外兴安岭、库页岛等达180万平方公里领土沦丧至今!如此可笑的‘领土嫁妆论’,虽在民国光复以后被史学家揭穿,但仍有些不明真相与事理的人推波助澜,甘愿继承为满清及其遗老遗少制造的历史谎言。譬如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便提及了你所谓的‘东北是满清带来的嫁妆’,其实那是满清从大明手里掠夺的财产,经营远不如明朝。如今东北土地实际只有历史上东北领土一半面积,那一半便是满清断送的!”
“那么维族与新疆呢?”雨薇紧接着问,看样子她是决心要打破沙锅问到底。
陈美亦嚼了一颗花生仁,朗朗开口:“再论新疆,目前可以考证当地的原住民是西汉的月支、大宛、楼兰等西域国民。据马大正主编的《新疆史鉴》记载,西元前2世纪,张骞出使西域前,已有不少内地居民来新疆,也就是西汉时的‘西部大开发’。西元前101年,西汉开始在天山以南的轮台、尉犁一带屯田,尤其西元前60年建立西域都护府后,派戍边官吏、屯田士卒、商人和家属等人大批来到新疆开垦,逐步形成了大分散与各个屯田点小集中相结合的分布格局并延续到东汉、魏晋时期。那么,维族是不是我先提及的‘月支、大宛、楼兰等西域国民’呢?非也!维族形成过程甚为复杂,其族源大致追溯到西元前3世纪游牧于我国北方与西北贝加尔湖以南、额尔齐斯河、巴尔喀什湖之间的‘丁零人’,至隋、唐朝时期产生了回纥人。”
注释:
【5】该史料摘自录孟森《清朝前纪》。
【6】史料参考《满文老档》、叶赫那拉根正《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等。
44。第44章 断章3:蓝雨薇篇 愈【六】()
“西元788年,回讫首领派使臣朝见唐朝皇帝,请求将“回讫”更名为“回鹘”,意为健壮灵巧,如空中翱翔的大鹘鸟般。之后,由于接连战乱,从蒙古高原西迁的回鹘由游牧民族变成农耕民族,逐渐成为如今的维族【7】,比汉人进入西域晚了近一千年!换言之,所谓维族带来了西域领土之说分明是‘孙子生爷’的谬论!”
听了对方的论述,雨薇面露讶异之色:“也就是说,如今的维族与他们所声称的祖先‘突厥’其实是不同的民族?”
陈美亦扬起一抹冷笑,语声夹杂着些许嘲讽:“何止不同?先说突厥,原本就是一个由十余支主要部落结合的‘部落联合体’。据《新唐书·突厥上》记载:‘突厥阿史那氏,盖古匈奴北部也。居金山之阳,臣于蠕蠕,种裔繁衍。’再论维族,我刚才已讲过它发源于回鹘,最古老追溯至零丁。隋唐期间,回纥先后瓦解了西域、漠北三个突厥政权,至西元646年,回鹘人在这些突厥人的尸骨上终于建立了回纥汗国。所以,这两个民族简直是世仇。如今一些维族人竟可笑地认突厥为祖宗,也不怕让突厥人的亡魂在地下咒骂他们的不齿?”
“而所谓内蒙及如今的外蒙古,那就更加可笑。”陈美亦道完了维族与新疆历史后,继续分析,“在唐朝,当地被称作‘漠北’。西元647年,即贞观21年,唐太宗在漠北各部设置羁縻府、州,共计六府七州。唐朝任命各部首领为府、州的都督、刺史;回纥部设立瀚海都督府。唐朝为维护地区稳定,民族团结,不改变漠北各部落的生产方式与风俗。
同时,及时救济当地灾荒,平息内乱,明确各部领地。这难道也成了所谓领土‘嫁妆论’或文化‘输血论’!?”她顿了下,微托下颌,“至于西藏,其情况确实比新疆、东北等地特殊。但你别忘了,吐蕃,即古代西藏与内地的交流一直不曾中断,譬如唐朝文成公主入藏。之后,无论蒙元、明朝对西藏宗教领袖的册封、管理,皆以之前历代彼此交流互通的基础上得以实现。到了满清,则在明朝的管辖制度上得到进一步完善。若没有之前历朝历代所奠定的基础,满清可以轻易地管辖当地!?”
雨薇敛眉叹息,但仍勉强问道:“你连番痛斥满清的罪恶,既然满清如此不堪,为何能在中原盘踞数百年?此为第四问。”
陈美亦瞬时攥紧手中的塑料袋,轻蔑笑了声:“统治者若不能借鉴前朝的治国得失,江山将一夕崩溃,所谓‘兴亡勃忽’之理。崖山之后,蒙元占据中华,却由于颁布残酷无道的民族政策,激起广大汉人的反抗。然而蒙元不曾对汉人的精神进行阉割,所以仅统治了97年便被朱元璋率军驱逐,光复中华。
满清时期,为了避免蒙元的悲剧,首先以残酷的屠杀剥夺了汉人的衣冠礼仪,其次罗织文字狱禁锢汉族士子的思想,肆意篡改、查封华夏经典,妄图混淆是非,颠倒黑白,当时宋应星《天工开物》有八个版本,独无满清一家,这又说明了什么!?最后,满清为了确保汉人不得反抗,竟在《大清律令》中规定异姓结拜者杀,喧哗罢市者杀,拥塞官府者杀,奏事不当者杀,以致母女妻妾为披甲人之奴,子孙阉割发配,百万人流放至宁古塔!如此高压统治,又被阉割了民族精神,试问这反抗谈何容易!?可惜,反清复明的口号始终贯穿了整个满清统治时期,光复华夏的呼声从未间断!”
注释:
【7】该史料摘自马大正《新疆史鉴》等。
45。第45章 断章3:蓝雨薇篇 愈【七】()
听到此处,雨薇垂眸喟叹,越发揪紧了衣角:“满清罪恶,总结共有几点?此为第五问。”
“三点,民族压迫、民权沦丧、民不聊生!”陈美亦直视对方凝重的面色,激昂陈述,“首先是民族压迫,且先不提汉族,满清究竟如何对待蒙古等少数民族?满清对蒙古虽以联姻、官爵极力拉拢,实则防范甚严,将蒙古分为200多盟和旗且束缚在各自地域,不相统属。
康熙《大清会典》记载:‘外藩蒙古不得越旗畋猎。越境游牧者:王罚马十匹;贝勒、贝子、公罚马七匹;台吉罚马五匹;庶罚牛一头。’更以阴险的‘减丁策’削减蒙古人口。何谓‘减丁策’?即从康熙朝开始,在蒙古地区大力提倡喇嘛教,以宗教鸦片麻醉广大蒙古人民。
满清三百年中,一户蒙古人若有三至五个男子,则必须有二至三个出家当喇嘛,而喇嘛不能娶妻生子,《冯玉祥自传》中曾有这般记载:‘谈到人口,蒙古本有一千二百万人。在满清长期统治之后,今已减少至五十万人。满清利用喇嘛教以统治蒙古人民,凡有兄弟八人者,七人须当喇嘛;兄弟五人者,四人须当喇嘛;仅有一人可为娶妻生子的平民……’;
再则,男不婚女不嫁,必导致不正当的性*行*为,造成蒙古地区性病流行,长此以往,人口岂不下降?可见满清之心何其毒也!如此倒行逆施,岂不给外**立以凿凿借口?不想如今,那些所谓史学家与不明真相的蒙古人,竟将满清罪孽悉数摊在汉人头上,妄图让汉人为它背这天大的黑锅,岂不是无耻之极!?对待自己的‘盟友’尚且如此,其余少数民族的命运更是可想而知!”
言至此,陈美亦语声微有哽咽:“而国家主体民族汉族,更是惨不忍睹。先前由于满清的剃发易服令,强命汉人‘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发式不为金钱鼠尾者,定斩不赦,这如何不激起汉族的强烈反抗?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湖广填四川’等一系列惨案后,举国‘县无完村,村无完家,家无完人,人无完妇’!
明末人口一亿五千万,清初只剩了五千万!难道这减少的一亿人都病死、饿死了不成!?况且汉族者,华夏族也!何以谓之‘华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我泱泱华夏虽饱经千年风霜,前有犬戎灭周、五胡乱华,后有蒙元侵犯,但仍有汉、唐、明三朝光复,重新崛起,汉疆唐土、汉人、唐人之称深入人心,明朝风仪惠及朝韩。
然而试问满清之后,我华之‘服章之美’何在?夏之‘礼仪之大’何在?今人复兴汉服,恢复礼仪,本是民族之幸,国家之幸,却落得被本族人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