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重生抗战之豫西北传奇 >

第7章

重生抗战之豫西北传奇-第7章

小说: 重生抗战之豫西北传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府大力提倡纺纱织布;在延安,为保障抗日军民的供给,边区政府发动大生产运动,其中包括纺纱织布、开荒种田等,伟人**还亲笔题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既然纺纱织布有前途那就必须要做,要做就要抢得先机,抢得先机就能赚钱。前世李青林最爱做的两件事是搞钱和搞女人,今生能赚钱的事情他没理由不去做。

    李青林需要给李万全增强信心,他对李万全斩钉截铁地说:“我敢打赌,纺纱肯定能赚钱!并且棉纱价格一定会上涨!”

    李万全有点不乐意。他认为两家的棉花,不应该一家垫钱;况且如果纺棉纱不赚钱,自己垫的钱不一定收得回来。他见刘玉珍和李青林意见一致,就勉强同意了。

    他嘴里都都囔囔地对李青林说:“反正这二十个大洋是准备给你娶亲用的,你愿意怎么用就怎么用吧!”

    转过一个小山坡,山坡下有个小村子,村子路边有一颗大槐树,钱多福的老婆姜秀枝抱着儿子在树下站着。她旁边有一个姑娘,姑娘手提着一个篮子,篮子里面装着一些东西。

    这姑娘今年大概有十五六岁,眉眼长得有点像姜秀枝,但比姜秀枝显得有富贵之气,她圆脸,大眼睛,眉毛又弯又黑,梳着一条又黑又粗的大辫子。姑娘个子和卫三丫差不多高,身体比卫三丫健壮,发育得比卫三丫要好,小胸脯挺得高高的,看上去已经有些规模了。

    刘玉珍下了骡子,和姜秀枝打招呼:“秀枝,这大冷天咋在道边站着呢?多福今天没和你一起回家?”

    姜秀枝用手对旁边一条路上一指,答话道:“一起回了,你看,他不是在那边?”

    钱多福正在那边和两个人在说话,三个人叽叽咕咕也不知在说些什么。钱多福见李万全一家三口来了,远远地喊:“你和二婶一起回家吧,我今晚到根旺家喝酒打牌,你回去跟我爹说我晚上不回去了。”

    姜秀枝冷笑一声,说:“打牌?我看不是去赌钱,就是抽大烟去了!”

    ;

    

第十三章 而今迈步从头越11() 
王秀珍接过姑娘手里的篮子,把篮子挂在骡子身上。她看回家的路程已经不多了,决定步行回去。

    青骡子很乖巧温顺,姑娘走到它身边它也一动不动,只是用它水汪汪的眼睛看着姑娘。那姑娘大概很喜欢青骡子,大着胆子用手轻轻摸了摸青骡子的头。说来也怪,青骡子好像和姑娘挺有缘,反而主动把头往姑娘手上蹭了蹭。

    姜秀枝见青骡子和姑娘亲近的样子,她咯咯一笑:“美枝,咋这么喜欢青骡子啊?不如就让它把你驮到青林家去,你天天都可以见到它了。”

    在民国时期,农村娶媳妇是用轿子抬新娘的。要是新媳妇家路途远,一般人家就用大牲口把新娘驮到离新郎家比较近的地方,再换轿子抬。

    姜秀枝的话有点暗示意味。姑娘听出了话意,不禁脸一红,她用眼睛瞟了瞟李青林,对姜秀枝嗔道:“姐,你胡说啥呢。”

    说完一扭身,往村里跑了。

    姜秀枝笑道:“这妮子,还害羞呢。”

    接着扭头对李青林说:“青林,这是俺堂妹,叫姜美枝,俺堂妹俊不俊?”

    李青林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只好讪讪的笑了笑。

    刘秀珍接口道:“我看美枝不赖,是个好姑娘!”

    姜秀枝说:“美枝可能干呢,家里地里的活,哪样不是拿得起放得下?今天我回娘家,听家里人说腊月里媒人都来了好几拨呢!”

    刘秀珍道:“一家有女百家求,好姑娘谁家都稀罕啊。”

    姜秀枝道:“美枝不光能干,我看她还会生养呢!二婶,你看她身子骨壮实,大胸大腚的,说不定一胎就能生俩!”

    刘秀珍连连点头,深以为是。

    在农业时代,粮食生产是最主要的经济来源。耕地种粮需要强劳力,只有男丁才能下地干繁重的农活。家里壮劳力多,那种地的人就多,一家人生存下来的机会就比劳力少的人家大,因而会不会生养是农家挑选媳妇的首要条件。

    李青林走在后面听母亲和姜秀枝的议论,心中暗自腓腹,看一个姑娘怎么能象相牲口一样呢?李青林把事情的整过过程回想了一遍,隐隐觉得这里面有一丝阴谋的意味。

    回到小李庄已经到了傍晚时分,只有四户人家的小村庄,自然很宁静。还没到家门口,就看见李万祥在院子门口蹲着等他们回来,像是很焦急的样子。果然一见到李万全的面,李万祥就着急的说:“万全,棉纱涨价了呢!”

    李万全见他着急的样子,忙说:“不急不急,进屋再说!”

    进了屋,李万祥把事情详细的说了一遍,正如李青林所预计的,过年期间棉纱大幅度涨价了。涨价的原因不是因为别的,是因为军需棉布紧张,接着拉动棉纱涨价。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日本侵略者很快又把侵略矛头指向了华北地区。一九三三年一月一日晚九时,日军在抚宁县榆关打响了侵略华北的第一枪。一九三三年三至五月,中日两军在长城沿线展开激战,史称“长城抗战”。长城抗战中著名的战斗有喜峰口罗文裕战斗,古北口南天门战斗、冷口战斗等。

    虽然在长城前线的东北军、西北军、晋绥军殊死战斗,给日军予以沉重的打击,但是中日之间武器装备差距巨大,加上国民政府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前线军民得不到有力的支持,奋战两个多月后,中**队被迫撤离长城各口,一九三三年五月三十一日,中日签订《塘沽协定》,中方被迫在事实上承认日本占领东北和热河,并把冀东置于日伪势力范围之内。至此,中日两军在华北紧张对持,两军在华北地区不断增兵,双方尽一切可能在储备战略物资,都在为即将发生的下一次战斗做准备。

    这次在豫北定做大批军服的是原西北军的二十九军,二十九军现在正驻扎在京津唐一带。西北军自中原大战失败后被张学良东北军收编,因为是杂牌军又反过蒋,武器装备等得不到中央的支持,在长城抗战时的主要作战武器竟然使用冷兵器时代的大刀。转眼就要到四五月份部队换夏装了,二十九军军服还没有着落。国民政府不可能给二十九军换装,二十九军那就只好自行解决。二十九军军费不足,置办不起咔叽布的军服,只好转而求其次,定做价格便宜的土布军服。豫省棉产较大,布匹价格低廉,二十九军大部分夏季军服的订单下在了豫省。

    自古以来纺棉能挣钱,这能让李万全理解。这这几年手纺棉纱价格下跌,只不过赚钱比以前少一些罢了;但是棉纱能涨价,并且能被李青林预言,这可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了,现在李万全对李青林简直有点崇拜了。

    这时李万祥的老婆也来了,即将到来的财富激起了大家的热情,四个大人七嘴八舌讨论起纺纱具体细节来,结果有些有共同意见,有些意见相左,统一不到一起来。

    李青林在一边没有说话,其实他心里并不好受。

    今天棉纱涨价了,是因为军队订购军装,而军队订购军装是因为日本人打进中国了。眼前的人们现在为能挣点小钱而狂热,还没有意识到日本人到来之后是什么样的情形。这些祖祖辈辈只知道种田纳粮的农民经历过内战、土匪、灾荒,从心里深处自认为做本分人就不会有什么生命危险,大不了财产有些损失罢了,以前的乱世不也就是这么过的么?李青林知道那些禽兽不如的侵略者在中国都干了些什么,他们从来都没有人性,甚至连“人”这个称呼都不配。只要你是中国人,不管你是不是贫民,都是他们猎杀的对象,在这个时候你有钱没钱没有任何区别,手无寸铁的农民能够保住自己的生命就是最大的胜利。

    面对即将到来的血腥岁月,李青林很是无奈。“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李青林心里很悲哀。

    刘玉珍见大家七嘴八舌也理不出个章程,正好看见李青林在一边默默地想心思,说:“都别乱吵吵了。家有千口,主事一人,先听听青林有什么好办法!”

    有着现代教育、有在私营公司工作经验的李青林对这种家庭作坊式的生产安排自然是不在话下。这种小作坊式的生产其一要理顺采购、生产、销售、分红几个环节,其二是从一开始就要把财产权确定,私人财产不能和共同财产混在一起。这第二条特别重要,后世中国好几个家族的财产分配权之争就是因为先期财产权属不明,等企业壮大以后大股东争权夺利,导致红红火火的家族企业轰然倒闭。

    见大家都在听他说话,李青林慢条斯理的开口说道:“第一,我认为两家出钱凑股份,共同买棉纺纱。本钱越大,买棉花价格越低,成本就会降低,赚的钱就会多些;第二,选择好纺纱场地,准备几架纺车。地点我看就放在小叔的空房子里,反正那里空着也是空着;第三,亲兄弟明算账。棉花、纺车以及其他费用只能从本钱里出钱,以后所有财产都是两家共同财产,所有分红按股份比例分红;第四,大家既互相信任,也要互相监督,我看买棉花和卖棉纱的事由爹和大伯共同去,生产和算账由我妈和二婶共同管。另外,卖一次棉纱分一次红,如果要加本钱还是按第一次合股的股份比例两家出钱。我就说这么多了,如果你们认为能行就这么办。”

    李青林的见识自然不是这个时代四个农民可比的,于是大家纷纷点头说:“中!就按青林说的办。”

    每个人的职能都安排到位,剩下的就是细节问题了。那些细节李青林就不愿去管了,其实他现在想管也管不了,他不知道棉花在哪里可以买,也不知道纺车在哪里可以做,既然什么都不知道,那还不如让大人们伤脑筋去。

    ;

    

第十四章 而今迈步从头越12() 
吃过晚饭,天色还没有完全暗下来,院子里还有点微微亮,刘秀珍端着油灯和李万全去牲口棚子里去铡草。

    三十年代农家的贫穷和节省是现代人所不可想象的,李家只有一盏桐油灯。这桐油灯只在必须点灯的时候点亮,平时只要有一点光亮是不会点灯的,甚至为了不点灯,晚饭都会提前吃。李青林不愿意吃了饭就去睡觉,正好他也想多多了解现在的生活,以便尽快融入现在的所处的时代,因此他也跟着进了牲口棚。

    进了牲口棚,李万全从腰间拿出一个什么物件,拿到手里敲击起来,李青林就听到“咔咔”的声音。伴随着李万全的敲击,便有火星闪耀,接着李万全从那个物件上拿起一段绳子状的东西吹了吹,有火苗燃起来,李万全将火苗凑近桐油灯灯芯,桐油灯终于点亮了。

    李万全使用的是这个年代农家取火的工具-火镰。

    在前世,李青林从来都没见过火镰这种取火工具。现在见到这种传说中的东西,李青林很想把火镰拿过来研究一番,但是他想最后还是忍住了。作为农家子弟,使用火镰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如果现在表现出一种好奇的样子,恐怕会露出重生而来的破绽。李青林决定还是等以后有了机会再把火镰拿来悄悄的研究,这样才比较保险。

    铡草需要力气,续草需要技术。铡草的要是没有力气,饲草就不容易铡断;续草如果续得不好,铡出来的的草长短不齐,牲口不爱吃。另外续草的人还有危险,如果出手没有章法,还容易被铡刀铡到手,甚至有不稳重的人整只手被铡掉。所以铡草是两个人配合着才能干好的活,这样饲草会铡得又快又好,还不会伤着续草的人的手。

    准备好草料和铡刀后,李万全夫妻俩开始铡饲草。李万全两只手将磨得锋利的刀片抬到将近直立,两只脚后跟也随之抬了起来;这时坐在地上的刘秀珍已把谷草理好,准确地往铡刀下一续,续进去的长度不长不短,一指来长正合适;李万全用力一按,铡刀落下,刀落草断,同时发出“刷、咔”的声响。这一“刷”一“咔”是续草和铡草密切配合的和谐音律。李青林估计一下,他们铡草象钟表走秒一样有规律,象钟表每“咔哒”一下,铡草声也“刷咔”一下,不快不慢,节奏悦耳,很有韵律。

    李青林看得兴起,对李万全说:“爹,您歇会,我来铡几下!”

    “哟,咱家的先生也想干活了?”刘秀珍戏谑道。

    看来以前的李青林是个不爱劳动的家伙。李青林忙说:“咱是庄户人,哪能不干活呢?”

    “人勤聚金山,人懒家败光!庄户人只要好好干活,都有一口饭吃的!“说着李万全把手里的铡刀把交给了李青林,

    李青林手握刀把,学着李万全的样子把铡刀片立起,看准了刘秀珍续好草,用力往下一按。事情就这么怪,李青林明明用了不少力气,可刀口下的草竟然还有一小半没铡断,李青林闹了个大红脸。

    刘秀珍安慰他说:“儿啊,高抬猛按,铡草不用好汉!你下刀的时候只要下得快,草就断得齐。俗话说得好,寸草铡三刀,无料也长膘。草铡得好,咱家骡子才爱吃呢!”

    李青林回忆了一下刚才的动作,刚才他看见刘秀珍的手离铡刀不远,下刀的时候就有点犹豫,生怕铡到了刘秀珍的手,这大概就是没铡好的原因。找到了原因,李青林第二刀下的又快又准,只听得“唰、咔”的声音,铡刀下的草一刀两断。

    劳动是最美的,劳动也是最快乐的。李青林动作越来越熟练,下刀越来越快,铡一段时间后也隐隐有铡草老手的样子了。

    刘秀珍看儿子越干越有劲的样子,不禁自豪的对李万全说:“怪不得万祥非要青林给他顶门户呢,那老东西的眼睛比谁的眼睛都毒,看人一看一个准。你看咱儿子多聪明,干活多利落!”

    李青林奇怪道:“他自己不是有儿子吗?为什么要我给他顶门户?我给他顶了门户你们怎么办?”

    刘秀珍道:“这不碍事。你大伯清早就来和我和你爹商量这事,今天事情多,我还没来得及跟你说呢。万祥和你婶子都说青奇看来是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