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抗战之豫西北传奇-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97两白银、运输成本2。5两白银的日产水泥,在上海以3两白银的价格销售,每袋水泥亏损2。47两白银。
特别是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日本武力侵占了我国东北之后,为了掠夺中国的财富,许多日本公司利用东北丰富的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开办了很多工厂。为了独占中国市场,他们对中国的商品倾销变本加厉,对华倾销的品种扩大到各个方面,像火柴这样大宗的消费品正是他们可利用的工具。
李青林听后点了点头,问:“他对生意倒是很精通。那他还留下了什么样的信物呢?”
刘正生探头对门外看了看,接着回身关上门,一探手从腰里拔出一把带鞘的匕首递给李青林。
匕首鞘很普通,是用牛皮做的。为了防止浸血后握把滑手,匕首的握把上用细细的牛皮条精心缠绕,用细牛皮条缠绕着,牛皮条呈整齐的八字型,很好看。
李青林轻轻拔出匕首,青幽幽的寒光映入眼帘。李青林知道这是一把钢口极好的匕首,一般人即使有钱也不一定能够得到。
匕首上刻有两行篆体小字,一行为“忠义救国”,另一行为“大有可为”。
看到这两行字,再结合刘正生刚才的叙述,李青林沉思了片刻,他已经基本确定了潘可为的身份,于是对刘正生说:“你做得很对!”
;
第十一章 而今迈步从头越9()
李青林已经基本确定潘可为的身份,潘可为应该是国民党复兴社成员。
复兴社全称为“中华民族复兴社”。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内忧外患,为了加强对政府内部的控制、对日备战和镇压中*共运动,实行更集中有效的统治,蒋介石授意由黄埔系精英人物贺衷寒、桂永清、康泽、戴笠等人于一九三二年三月一日成立中华民族复兴社。复兴社总社设在南京,下设支社、分社、小组。复兴社成立初期即一九三二年四月,戴笠任复兴社特务处处长,而复兴社特务处就是以后大名鼎鼎的“军统”前身。
由于复兴社干部均穿蓝衣黄裤,故又称“蓝衣社”。一九三三年九月,在该社领导下成立了一支谍报武装部队-别动总队;一九三四年又建立了一个外围组织-忠义救国会。
复兴社活动范围最初在国民党军事系统,后来扩展到全社会各方面。
豫省地处中原腹地,自古以来就是产粮大省。豫省土地肥沃,人口众多,民虽贫瘠,却忠勇尚武,民风彪悍,实为中央政府所倚重的省份;自日本入侵东北以来,日军依仗武力,对中国步步紧逼。民国二十三年,日本关东军扶植的伪满洲国恢复帝制,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又当上了康德皇帝,并宣布将“满洲国”改为“大满洲帝国”。目前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正虎视中原,中日大战一触即发,而豫省作为战略后方,地位极为重要。
一九三一年,蒋介石派心腹嫡系刘峙围剿大别山红四方面军鄂豫皖根据地,迫使红四军离开根据地,刘峙被任命为豫皖绥靖主任,三五年四月被任命为豫省省长。作为黄埔的精英、蒋介石的心腹,刘峙自然对复兴社特别照顾,于是复兴社势力在豫省快速发展。
据此,李青林可以确定潘可为就是复兴社忠义救国会成员。鉴于他对日本在华经济情报的熟悉,这次他应该是在执行对日情报工作,而且极有可能是被日本人所追杀。
“该来的终于来了,该死的日本鬼子!”李青林心里对自己说。
日本鬼子,在前世这个词汇对于李青林来说无比的熟悉,又无比的痛恨。熟悉这个词汇并不是因为这个词汇有多可爱,而是从小就从家乡那些目不识丁的老人口口相传的那些往事中熟悉的。在和这些老人交谈中中,老人们对于自身所经历的灾害、贫穷、瘟疫等都是用一种平静而又无奈的口气叙述,但几乎所有的老人对日本人在抗战中的所作所为都用一种极为痛恨语气描述,甚至有的老人提起那一幕幕惨景,还不由自主的全身颤抖。
时光虽然流过了几十年,但是岁月没有让这些老人忘却那些禽兽不如的东西曾经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从他们那激动的神情、无言的愤怒,甚至恐怖的颤抖中,李青林体会到一个狂妄、残暴、自大的民族给中华儿女带来的灾难有多么巨大。
中午吃饭的时候,舅舅对刘正生的事情还在嘟嘟囔囔的,李青林笑道:“舅舅,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我觉得表哥做的不错。不管这个人是不是骗子,最起码表哥救了他的命吧?要是这个人不是骗子,我看他还会给表哥一大笔救命钱呢!”
舅舅不以为然:“我看那就是个骗子!”
李青林以前在网络看过军统发展史,现在只记得这个时候复兴社在开封设有总部,是以一个什么通讯社的身份作掩护,总部具体地点已经不记得了,只隐约记得是在东华门附近。
于是他用确定的口吻对舅舅说:“那个人没有说谎。我一个同学的叔叔也有一把一摸一样的匕首,他说他叔叔就在开封东华门附近一个什么通讯社做事,只有通讯社的人才每个人都发那样一把匕首。”
“同学说的”、“书上看的”现在成了李青林的杀手锏,李青林不好解释的事情都推到这个上面。反正庄户人社交圈子小、也没什么文化,他们也不可能去证实李青林说的是不是真的。而最后往往李青林所说的都会被证实是真的,这样别人就会越来越相信他所说的话。
见李青林说的这么确定,舅舅也有点将信将疑,对刘正生说:“过完年,你托人到开封打听一下。人家要给救命钱就不必收了,把自己的十块大洋拿回来就谢天谢地了,家里还等着你的大洋给你娶媳妇呢!”
吃完饭,刘正生拉着李青林,悄悄的问他:“青林,那人真的在开封?”
看来连他自己都有点不相信潘可为会还钱给他。
李青林笑道:“过完年,你托人打听一下,我敢确定他就住在东华门附近。”
刘正生心中一块石头落了地,道:“青林,这次真的要谢谢你给我解了围,要不然我爹要把我骂死!等潘可为找到了,我把你介绍给他,让他带你到城里安排工作,像你这样有文化,脑子又这么好的人窝在村里太可惜了。”
李青林笑了笑,没有答话。
李青林是不可能加入复兴社、军统这样的特务组织的。虽然抗战时期军统通过情报、暗杀、锄奸、敌后游击等手段打击日本侵略者,但是这种阴森恐怖的组织对李青林来说,是避之不及的。特别是作为长在红旗下的现代青年,李青林已经知道历史的走向,他不可能跟着必然会灭亡的国民党政府一直走下去的。
今年和往年一样,拜完年的刘玉珍一家人不会在娘家留宿。因为还有十八里路程,李万全一家三口吃完午饭,早早的就踏上回程的路。
刘玉珍还是骑在骡子上,和上午来的情况不一样,这次李万全没有牵骡子,而是让骡子自己驮着刘玉珍走在头里。
前世的李青林小时候生活在南方农村,那时候农业机械化开始在农村普及,他看到在农村干农活的牲口只有耕牛,像骡子、马、驴之类牲畜是没有的,所以他对这类牲畜一点也不了解。
李青林昨天第一次看到骡子,他还以为是一匹马,后来在父母的对话中才知道这种象马的动物叫骡子。李青林当时还庆幸没有乱问,不然作为一个北方农村的孩子连骡子都不认识,那就成为一个大问题了。
李青林家的骡子是匹青骡子。他看母亲把缰绳随意搭在骡子背上,也没有像以前在影视剧里看到的用“吁”、“驾”之类的口令指挥骡子,而骡子竟然自己往回程的路上走,并且方向一点都没错。他就感叹道:“咱家骡子好像认得路呢!”
刘玉珍回头对李青林说:“咱家这大青骡子可聪明呢,只要是不太长的路,走过一遍两遍它都记得。这条路它走过三回,现在即使我不骑着它,让它自己独自走也不会认错回家的路!你爹这个人啊,一辈子被别人占便宜,但是这头骡子啊,他可是占了别人便宜哦!”
;
第十二章 而今迈步从头越10()
李万全得到妻子的口头表扬,只是憨憨的笑笑,看来平时妻子是很少表扬他的。
“咱家骡子是匹马骡呢!”刘玉珍自豪的夸耀道。接着她开始介绍起这匹骡子的来历。
这匹骡子能到李万全手里和王常善的大老婆还有很大的关系。
李万全平时给人家打短工。他除了干农活是行家里手,没什么其他的技术,所以给人家干的都是体力活。
前年王常善大老婆的弟弟办了个烧砖的窑厂,王常善的大老婆在砖厂入了一大股,李万全农闲的时候就去给她家窑厂做砖坯。
本地有句顺口溜形容农村四大累活:“割麦子,脱大坯,养活孩子,Х大B。”这“脱大坯”就是四大累活之一。
脱坯分脱土坯和脱砖坯两种。两者的共同点是将泥巴和好,再放到木模子里成型,然后把木模子脱下,让土坯在阳光下晒干。区别是土坯的木模子比较大,而砖坯模子较小;脱土坯的泥巴较烂,脱砖坯的泥巴较硬;土坯晒干就码起来,等建房时候用,砖坯等干透以后送进砖窑烧制成青砖。
在机械化制砖机发明之前,烧砖所有的程序如和泥、脱坯、翻晒、码垛、运送都是人工去做,而且都必须在阳光下完成。越是盛夏季节,阳光越强烈,越有利土坯干燥,因而盛夏季节正是脱坯黄金时间。除了烈日爆晒、泥土肮脏、土坯沉重之外,这些工作都需要人们不停的弯腰,因此特别的累人,所以一般人不愿意干这样的活。
前年李青林进了镇上的文庙小学,每学期学费要交十块大洋,加上住在学校寄宿还要好几个大洋,李万全经济压力巨大。因为别人不愿意干这样的活,所以工钱很高。李万全迫于经济压力,不得不去干这样的累活。
除了干好自家田地地里的农活,前年整个夏季里李万全都在窑厂打短工。脱坯、码垛、窑内出砖,李万全最后差点累吐血。可是到了前年年底李万全去找窑主结工钱,王常善大老婆推三阻四,就是不他结账。
这一个夏天李万全工钱应该有十五个大洋,这可是李万全累死累活应得的血汗钱,也是李青林来年的学费钱,李万全去年一有空便去找窑厂要工钱,王常善大老婆的嘴脸越来越难看,就是不给他结账。
由于李万全的坚持不懈,王常善大老婆也被他缠烦了。去年九月李万全再去找他要工钱,她把窑厂角落上一匹四个月大的青骡子和一辆破破烂烂的木车抵给李万全。
这骡子和木车也是别人抵给窑厂的。王常善的老婆虽然寡毒,可她也有惹不起的对头。这个她惹不起的对头就是保安团的团长红秃子。红秃子当了保安团长后翻盖了自己的大院,所用的青砖就是这家窑厂的。红秃子盖完了房子,最后欠窑厂二十多个大洋的砖钱,保安团团丁不知道从哪里弄来骡子和大车,抵了砖款。
骡子很小,毛暗体瘦,大车破破烂烂,加在一起顶破天能值十个大洋。王常善老婆吃了大亏,偏偏沾她家便宜的人她又惹不起,一肚子气闷在肚子里,有苦说不出。此时正好李万全来讨账,她在气头上就把骡子和车抵给了李万全,也算是给自己减少了损失。
李万全讨不到工钱,自感无奈,只好把骡子和大车赶回家。
这头抵账骡子虽然又小又瘦,但是颈长、胸阔、腰瘦、胫细,是匹上好的骡子,只是暂时没喂养好而已;那辆大车虽然破烂,但是车轴很好,修修补补后还能用。
骡子在农村是大牲口。马骡子聪明、温顺,它能拉、会跑、特别能干重活,对饲料也不讲究。只要细心喂养,好好调教,它在犁田耕地和驮运货物上绝对能抵得上四五个强劳力,所以在农村有“一头骡子半个家”的说法。
李万全对骡子极为爱惜,经过他细心调养,精心调教,这头九个月大的骡子膘肥体壮,看见的人无不赞叹。再过几个月大青骡子就一岁多了,这时它就可以干一些轻活;等到再过一年这匹骡子成年以后,卖个三四十个大洋都没问题,所以王秀珍觉得前面虽然吃了亏,现在是占了便宜。
前世那个世界里,和骡子干同样的活的是汽车、拖拉机,今生拥有骡子和骡车,也算是有“车”一族了。骡子既可以干农活,又可以跑运输,李青林决定以后就向运输专业户方面发展,这样既可以挣钱,又少干农活——李青林现在还真不会干农活呢!
三个人说着说着,又说到了纺棉纱的话题上。父亲说等桐油卖了钱再买棉花,但母亲不同意。母亲的意思是等卖了桐油再买棉花,起码要过十五以后,这么多天人闲在家里不值得;不如拿自家的钱垫上,先把棉花买回来乘这几天空闲把棉花纺成纱。
李青林同意母亲的想法,建议用手头的钱先垫上买棉花,先把棉纱纺起来,等卖得了桐油钱再把垫下的钱收回来。
李青林以前看过中国近代棉纺织相关史料。民末清初,国外的机器纺的棉纱大量进口,冲击本土手工纺的棉纱市场日益萎缩,但是中国手工棉纱从来都没有真正退出市场,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国产棉花的产量不断提高,棉花、棉纱成本不断降低;二是手工纺纱的主要从业人员为农村妇女,其最低工资要求可能是仅仅是吃饱三顿饭,因而人工成本极为低廉;三是由于民国时期黄金十年经济期的刺激,整个市场需求扩大,而土布从古自今为农民所喜爱,因而手工纺纱织布在农村普遍存在。
李青林还了解,全面抗战爆发以后,日本为了削弱国民政府经济实力,对华实行“经济遮断”,象食盐、棉纱、钢铁、化工原料等战略物资实行禁运。为保障军队所需的大量军服需求,国民政府大力提倡纺纱织布;在延安,为保障抗日军民的供给,边区政府发动大生产运动,其中包括纺纱织布、开荒种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