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大明奇女子 >

第92章

大明奇女子-第92章

小说: 大明奇女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徐家的人已经返回杂学院,晚春在此之前已经拜访了徐冀,柳心一来,王徐两家也当成了正式的亲戚关系走动起来。

    王天书到顺天府不到两年,不过民生有了很大改善,他一力主导的番薯种植,已经在北直隶普及,目前京郊百姓生活条件有了大幅改善,最起码面黄肌瘦的人少了,家里都能吃上顿饱饭。去年的京察,王天书得了一个“优”,而且由于推荐了孙传庭,崇祯对王天书也有比较好的评价。

    在王洽的教导下,王天书开始融入了京城的官场。

    本来按照王家的计划,再有个三五年,王天书就能在京城得到朝廷重臣的认可。

    可是晚春到京这一年,成功的开展了夫人外交,不但在一品二品的大员后院进进出出,而且通过生意和京城的勋贵也拉上了关系。

    通过晚春给王天书积攒的人脉,王天书这个三十多岁的三品官,在皇城里已经成了一个耀眼的政治新星。

第167章 太子也想当个状元郎() 
明远参加了崇祯八年的北直隶乡试,虽然名次不是十分靠前,可也算中了举。

    正准备着和木川等四个人一起参加三月的春闱。

    明远在宫内和太子读完书,就把自己关在东宫的小书房里不出来了。

    这个小书房是专门为明远准备的,以往明远和太子听老翰林讲完课,就会回到东宫在小书房聊一会儿天,或者下下棋,过得很悠闲。

    可自从明远回了一趟登州,回来后就像变了一个人,每天废寝忘食,也没空和太子说话了。

    朱慈烺在东宫里没意思,就拉着王贵和张公公闲逛,王贵是太子的近侍,张公公就是跟孙传庭在陕西立功后被皇帝安排到东宫的,现在已成了太子的贴身太监。

    目前东宫里,明远和这两个太监是太子朱慈烺最亲近的人,而且这三个人还没有勾心斗角,都属于秦家一派,因为王贵和太子一样是被明远所救的,而小张公公是因为孙传庭才有这般造化,他也自然知道孙传庭能做钦差是王天书、秦牧和柳心的缘故,自然秦家就是自己的恩主。所以明远在东宫,不是仆从的身份,太子把他看成大哥哥,两个近侍把他当做恩主,他想做什么事情,并没有什么顾虑,地位是超然的。

    太子三个人在宫里转了一圈,觉得没什么意思了,就回到东宫。一会工夫三个人就大眼瞪小眼,没话说了。

    太子闭着眼睛打了一阵瞌睡,然后站起来拿扇子敲了敲,同样打瞌睡的王贵的脑袋,懒洋洋地说:“你们也不懂什么诗书,也没什么和你们说的,明远天天还憋在书房里,太无聊了!你们俩也别就想着睡觉,精神精神,都说说,明远这次春闱能不能上榜?”

    “太子殿下,明远一定能中,他多有学问哪,小的虽然不识几个字,但你看他天文地理无所不知,那还不中个状元郎!”王贵立刻拍着胸脯说。

    “状元郎,那可不是要参加簪花宴,还能打马夸街,想想就威风,要不我也去参加春闱,我当这个状元郎,让明远当榜眼,不,让他是当探花郎,说书的不都是说找状元郎和探花郎当驸马吗,我当状元郎,自然不能当驸马,那就让明远当,然后让父皇赐婚,哈哈,媺娖才五岁,比我还小,明远就得叫我皇兄,哈哈哈!”太子殿下一时脑洞大开,手舞足蹈起来。

    “太子殿下,状元郎还得经过殿试,皇上钦点,都得是从春闱上榜排前面的人中产生。何况春闱也不是那么容易上榜的,你看朝中的那些进士哪个是少年郎,明远毕竟才刚刚十五岁,不是那么容易的!”张公公看太子和王贵志在必得的样子,倒是没有附和,而是上去泼了盆凉水。

    “那么难考啊!”朱慈烺听张公公这么一说,小脸顿时皱起来。

    “那当然了,春闱是咱们翰林院最有名的翰林出题,礼部尚书亲自任命主考官,考试的学子也不知道主考官的文风,谁知道能不能入了他们的眼!”张公公自从一次西行,跟着孙传庭长了见识,再回到宫里,就对读书人的事感了兴趣,什么科举呀,座师房师呀,都弄个门清。

    “主考官重要?”朱慈烺抓住张公公说话的一个信息点。

    “那当然了,十年寒窗苦,全在一张卷子上,合了主考官的心意,那就取上了。有一年,一位大才子文章写得那是一个好,就因为其中有一句话不和主考官的意,就没被录取,大才子一生气,就再也不参加春闱了,在江南眠花宿柳,没几年失足落水死了,听说京南不少名妓都为他流泪伤情,哎,他这辈子也值了!”张公公把自己听到的小道消息颇为感慨地告诉太子,说着说着竟然跑了题,情绪转到大才子那边去了。

    “主考官,主考官,春闱,状元郎!”朱慈烺嘴里叨咕着沉思了好一会儿。突然一拍大腿,笑道;“我真是笨,找姜逢元不就行了!”

    朱慈烺已经八岁,崇祯前段时间开始选择东宫侍班讲读官。命令礼部尚书姜逢元,詹事姚明恭,少詹王铎、屈可伸侍班;礼部侍郎方逢年,谕德项煜,修撰刘理顺,编修吴伟业、杨廷麟、林曾志讲读;编修胡守恒、杨士聪校书。

    这日轮到姜逢元讲读,侍讲完成,姜逢元正要施礼告辞。

    太子突然开了口;“姜大人辛苦了,孤还有些疑问要请教与你,请到东宫说话吧!”

    “是,殿下!”姜逢元心里一凛,太子殿下头一次自称孤,很是郑重的样子让他不敢怠慢。

    东宫的书房,太子和姜逢元面对面坐着,明远也被叫着坐在旁边。

    姜逢元已经喝了两杯茶,太子还没开口,他心里有点毛。

    实际此时太子殿下正在暗中给自己打气,想着如何开口。

    “殿下,不知唤老臣前来,有何吩咐?”姜逢元小心翼翼地问。

    “姜大人,三年一度的春闱即将开始,不知礼部安排何人为主考官?”

    “这……”姜逢元一怔,不知如何开口,因为朝堂大事还真没有和东宫汇报的必要。

    “怎么,不告诉我!”朱慈烺小脸腾的一下红了。

    “殿下勿恼,只是事关朝廷大典,老臣惶恐!”姜逢元就要跪下请罪。

    “哼,你以为我闲的没事愿意管你礼部的事,还不是哪次春闱都要搞出一些事,不管人家文章做得好不好,只要入不了主考官大人的眼,就不取中,搞得大才子都会投水而亡,我问问就不应该!”朱慈悢直接就把张公公说的话当证据了。

    “老臣惶恐,老臣惶恐,老臣就是本次主考官,请殿下放心,老臣一定公正取士,不负殿下教诲!”姜逢元这次是真跪到地上请罪了。

    “这次策论如何命题?”

    “这,……殿下,此次以“农为国本,并行兵事”为题。”姜逢元稍一迟疑就赶紧做答了,他现在觉得太子殿下是在震怒之中。

    太子刚一发问,旁边的明远就看了太子一眼,想立即起身回避,免得涉嫌透题。

    太子看了一眼明远,眨眨眼睛,示意他稍安勿躁。

    “好了,姜大人用心国事吧!”过了好半天,太子才端起茶杯,让姜逢元下去了。

    姜逢元没敢抬头,抹了下额头的汗,诺诺地退了出去。

    “明远,还不快回去准备,你得考个探花郎!”朱慈烺洋洋自得地对明远说。

第168章 君王修身() 
今年的春闱一共九天,农历二月九日、十二日、十五日,共三场,每场三昼夜。由于中间要两次换场,实际是九天七夜。

    因为今年二月皇宫有几件大事要办,之前崇祯要把春闱时间定在三月,明远他们几个知道消息也是按照三月份准备的。

    可是临近二月,翰林院和一些文官不干了,搬出祖制规矩,国家轮才大典时间不能改,这又把春闱时间给生生地挪回来,按照旧例进行。

    木川他们乡试的时候是秦富带队去的济南府,柳心虽然知道科考不容易,但还真的不知道考生会这么辛苦,这一打听才知道春闱和乡试一样,居然九天不出考场。实在是得有个好体力,要是年迈老翁,都容易出师未捷身先死。

    柳心在考试之前,让五个人放松,养足睡眠,准备了考试必备的物品和不易变质的食物和水。

    二月九日四更天,柳心带着两个侍卫给明远等人送到贡院外围就进不去了,这里已经布满兵丁,严禁百姓靠近。

    贡院的外面建有两道高墙。两墙之间留有一丈多宽间距,形成一圈环绕贡院的通道。围墙的四角又建有四座两丈多高的岗楼。

    明远随着人流进到贡院,又经过三道门搜查,每道门都要对考生及其携带的衣服、笔墨、油灯等严格检查,为防考生在食物中夹带作弊答案,在进考场时,兵士用刀将明远带的糕点全部切成不足一寸见方。

    明远的考号是丙字房二十三号,这里的号舍一律南向成排,大约七八十间,巷口门头大书某字号,备置号灯和水缸,可供考生夜间行路,白天饮水之用。

    明远按着顺序找到自己的号房,位置算在中间,没有靠近臭号,也没有在边缘漏风漏雨,还算比较好的位置。

    号舍四尺见方,面积一平方多一点,左右两壁砖墙在离地二尺的地方,砌出上、下两道砖托,上面放置上、下层木板。

    明远知道这木板白天是桌晚上是床,白天考试时,上层木板代替桌案,下层木板为坐凳,供考生坐着答题,夜晚取出上层木板并入下层,用来当睡觉的床。

    明远打开包裹,把笔墨纸砚摆好,然后拿出一块油布挂在门口当门帘。

    第一场考的是八股文,是从四书五经里边选择材料来出题,这次的题目出自《尚书》的几句:

    曰若稽古。皋陶曰:“允迪厥德,谟明弼谐。”

    禹曰:“俞,如何?”皋陶曰:“都!慎厥身,修思永?。淳叙九族?,庶明励翼,还可远,在兹。”

    这几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呐,说的是:

    考察古代传说。

    皋陶曾说:“要真正履行先王的德政,就会决策英明,大臣

    们团结一致。”

    禹说:“是啊!怎样才能做到呢?”

    皋陶说:“啊,对自己的言行要谨慎,自己的修养要持之以恒。要使亲属宽厚顺从,使众多贤明的人努力辅佐,由近及远,首先从这里做起。”

    一般科举从《尚书》出题的并不多,因为治《尚书》的人少,而明远知道此次主考姜逢元是治《尚书》的,这段时间才重点关注了一下。

    明远在这儿打着草稿,琢磨着如何开题,想着想着,越发觉得这题出的有些怪异。

    因为《尚书》这一段对从政者训诫的话,还有几句:

    禹拜昌言曰:“俞!”

    皋陶曰:“都!在知人,在安民。”

    禹曰:“吁!咸若时,惟帝其难之。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能哲而惠,何忧乎讙兜?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

    这几句话的意思是:

    禹十分佩服这种精当的见解,说:“是这样啊!”

    皋陶说:“啊!重要的还在于知人善任,在于安定民心。”

    禹说:“唉!要是完全做到这些,连尧帝也会感到困难啊!知人善任是明智的表现,能够用人得当。能安定民心便是给他们的恩惠,臣民都会记在心里。能做到明智和给臣民恩惠,哪里会担讙兜?哪里还会放逐三苗?哪里会惧怕花言巧语、察言观色的奸佞之人呢?”

    作为完整的《尚书》中的一篇,皋陶是对参与治理国家的人提出了修身、知人、安民三项要求。

    而这次试题就提了修身,这就有些偏门了。

    虽然科考经历这么多年,从最开始的完整议题作答,后来为了避免重题,也会抽出几句作为考题,可即使抽出来的考题,也会是这论断中的中心句,不会如此弄出个开头几句的,真不知道这次出题的大儒们是怎么想的。

    明远琢磨了小半个时辰竟无法下笔,索性把笔放在桌上闭目养神,慢慢思量这次出题的意图,想着想着,明远突然明悟了。原来这竟然是东林党的试探,看看考生对天子的态度。

    如果考生写天子该修身立德,就会指出天子德行有失,迎合了东林党,也可能入了这次姜逢元的眼。那么就站在了皇上的对立面,以后只能成为东林党的党羽,做党争的棋子。

    可如果不顺着东林党的意,那主考官和把持成绩的人就会看你不顺眼,自己就可能上不了榜。

    怎么办哪,明远不禁出了一身冷汗。

    明远又想到木川几个人,不知道他们是不是领悟了其中的意思。

    号场里木川看着试题也皱起了眉,明远在考前给几个人透露了一下主考官是姜逢元,让他们关注下《尚书》。

    对试题的这一段木川也看过,他倒没有明远想的那么多,不过也没有谄媚东林党的意思,内容还是偏向了皇上。

    李厚德年长,他经历的事多,特别是这几年和秦家以及柳心的接触,也逐渐窥得了朝廷的一角,对皇权和东林党的矛盾还是看在眼里的,一看这试题,没有犹豫,开题就是一个标准的保皇党立场。

    秦昌明和秦明文看见题目后,像其他考生一样,没有想到它的政治性,就把它当作一个论断,结合自己对其理解,中规中矩的做了答,没有明显的倾向性。

    在号场里,明远的心乱了,一上午都没有动笔,中午的时候吃了点干粮,又假寐了一会儿,这才坐下来。

    明远甩了甩头,把这些患得患失的思绪抛开,想着自己是太子伴读,深受皇恩,娘还受到了东林党的迫害,这次自己宁可落了榜,说什么也得站在皇上这一面。

    明远终于下定了决心,顿时文思如泉涌,洋洋洒洒的一篇大文章出炉了。

第169章 考场舞弊() 
号场的第一个夜晚来临,明远把木板拆下来安上床,打算睡觉,突然隔壁传来几声低低的鸽叫声,不一会又咕咕两声飞走了。

    这号场里怎么飞进了鸽子。明远有些疑惑,侧着耳朵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