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奇女子-第5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天的时间很快就回去了,柳心就是每天按照丧仪哭灵上香,安排各种祭奠事情,但只要一想起和徐老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想着自己只叫了一声义父,还没有在膝下尽多少孝,老人家就离开了,泪水就止不住的往下流,每日里哭得昏天黑地。
徐老没有按官员丧仪的规格,停灵一月、三月那样的风光大葬,甚至连停灵七天的规格也没达到,三天就决定出灵。
杂学院的学生今天一大早就来到徐府等候,依次上前给徐山长上香辞灵,个个奉上各种奠礼,有的孩子用衣袖掩去泪水,有的失声痛哭,徐光启虽然没有教过他们一天课,可他们知道用的教材有些就是徐老编著的,免费教学的杂学院,就是皇上赏给徐老的农庄。
人都是感恩的,孩子们心里有杆秤,他们心里对徐光启这名誉山长饱含感情。
卯时三刻,随着出灵的哀乐响起,二十四人抬杠的送葬队伍开始缓缓出了徐府,柳心在秦宅门口进行了路葬,然后自己在南堂外等候,义父要在这停一程,进行天主教徒最后的仪式。汤若望,约翰还有其他十几个天主教徒已经在教堂等候。
柳心随着众人来到教堂,义父的棺椁放在中间,众人随着汤若望的指导开始一项项天主教徒的葬礼仪式。随着洋人教徒开始唱诗,祈祷、洒圣水等等仪式。
在为亡者祈祷时,柳心的思绪又回到初次遇到义父时,他一身青袍和自己在玉米地里看庄稼时的情景,又浮现在京城徐府,他病重时慈爱地看自己整理书稿,一幕一幕在脑海中划过,仿佛他还没有离开,就在自己身边。
教堂的仪式在降福礼中结束,徐冀和几个孩子就要扶棺南下,到松江府安葬入土为安。
柳心随送葬队伍到城口,就随着京城众人跪下送行。
看马车拉着棺椁渐渐远去,柳心在心里默默祈祷:“愿义父一路走好!”
第93章 整顿学院()
徐冀和几个孩子扶棺南下,徐府就交给了柳心。
柳心这下忙起来了,自己家、徐家,还有杂学院就都要管起来。
自己家还好说,一切都井然有序。
而徐府本来人就少,这次主子都走了,还带走了几个下仆;目前徐府只剩下一个看门的和一个做饭的。虽然徐冀已经开始闭门谢客,但徐府毕竟是朝廷阁老府邸,不可能像平常老百姓,小门小户关上门过自己日子,总的有些关系走动吧。要是徐府一个主子也没有,连管家也没有,这就实在不像话了。
徐府在京里近亲只有徐光启的外甥陈于阶,他可以平常来照应一下,可徐光启死后,就应该是徐冀当家,一个表亲出面来管家就与礼不和了,况且陈于阶已经成家,不是客居徐府的表少爷,就更是不妥当了。
柳心是徐光启的义女,徐光启离世,她戴了重孝,全京城都知道了,那她就是徐家的姑奶奶。娘家有事,没有掌家夫人,她要是去娘家管家就说的过去。
再就是明远,它本身跟徐光启学习,和徐府有师生之谊,还是徐光启的干孙子,也算是徐冀侄儿,况且他未成年,去徐府管家也说得过去。
可现在明远去宫里做了伴读,虽然太子没有要求必须在宫中居住,可也不能总回家,而且在后宫待着,也不能有点事儿就出宫,照管徐府也指不上明远。
柳心还有杂学院一大摊子事儿,现在就心纯在那儿盯着,自己不能总在京城待着,得赶紧去通州。
思来想去柳心只得把秦小山和杏花嫂子叫来。让杏花嫂子把内务抓好,秦小山负责把秦家和徐府的事都抓起来,让元宝和二宝加上两个护卫去徐家,明远要是从宫里回来也到徐府那边,两个护卫照应徐府和明远的安全,元宝和二宝到徐府整理徐光启留下的各种讲义手稿,明远要是回来就陪明远读书。
安顿完家里的事儿,柳心带着两个护卫赶紧去了通州。
柳心到通州杂学院一上手就发现目前学院存在的问题还是挺多的。
一个问题是各专业的人数明显失衡,农学专业二百一十人、会计学专业二十三人、西方医学专业十人,天文历法专业仅有三人。
农学班人数太多挤在两个教室,都有些喘不上气,可约翰和汤若望的班级冷冷清清。心纯累的头昏脑涨,两个洋人还闲的没事。
另一个问题是学生不融合,京城的学生和通州的学生各干各的,完全两个派系,没有同学的意思。
最严重的一个问题是后勤太混乱,当时是谁来就安排谁住下,结果现在宿舍有带着书童和小厮的,有自己一个人的,京城来的住一边儿,通州这面的住另一边儿。
因为是饮食自理,结果有小厮给做饭的,有自己动手的,还有离得近家里给送饭的,一到饭时就是乱哄哄,有时还为谁先做饭谁后做饭打口水仗,总之混乱不堪。
好在现在时间还短,要是时间长就得矛盾升级,打架斗殴免不了。
也不能怨学院管理没上去,实在是这学院办得太匆忙了。因为徐光启的关系,只准备了几天,就匆匆忙忙的开学了。而且开学以来,柳心只在学院呆了两天,就回去参加皇后娘娘的千秋节,之后徐光启病重,柳心就没有来,后来徐家的人也回去了,只有心纯在这儿顶着了,这段时间把心纯累的小脸瘦了一大圈,已经尽力了。
柳心把心纯、约翰和汤若望叫来,一起研究下学院的工作,目前学院师资只有这四个主力,陈于阶和王崇只能偶尔来转转,朝廷沐休时候太少了。
柳心看出的问题,其他三个人也看出来了,只是没有想出办法,等着柳心拿主意。
四个人商量了小半天,拿出了一个初步方案。
把农学专业分成五个班,分别叫农学一班、农学二班直到农学五班,加上原有的会计学、西方医学和天文历法学一共八个班,每班按学生学习成绩和能力选出班长和小组长。
因为语文和数学是公共课,上这两样课的时候,后三个班合在一起上课,到专业课的时候再分开。
在课程设置上,每天上午增加一刻钟体育课,就是秦家岗族学的间操课程,正好柳心带来俩护卫都是秦家岗那儿的,对这事熟悉,可以直接上手。另外就是要设置实践课,这个分专业在细研究。
在假日设置上,每旬放假两天,各节令都照常放假,逢农忙等特殊时期再因时单独设计假期。
在后勤管理上,按班级分宿舍,现在房子紧张就十人一屋,书童小厮不能住在学生宿舍,在对面有一排小房,在那儿住着,平时可以到学堂旁听。
马上就要冷了,学院每天统一供应热水,每餐供应各种热汤,看学生的要求,再研究需不需要统一做饭。
研究完这个初步方案,柳心四人就马上着手干,让他们三个负责学堂的事,柳心抓起后勤。
农庄的房子都挺大,分宿舍的时候就发现每个人带的床大小不一,横七竖八,而且冬天也冷,还是搭火炕最方便。
农庄外面就有一大片树林,柳心安排学生去捡树枝,树叶子、打干草,在农庄边上放置好大垛,用作冬天烧炕取暖。
捡完柴火,就领着农学班的孩子搭火炕。柳心指导,学生们上手,也算是农学实践课了。
在通州雇了几个木匠师傅,还从学生和小厮中找到几个会简单木匠活的打下手,给每个屋做一排柜子,每人一个放生活学习用品。
这样折腾了一周,后勤这块弄完了。学生们重新分好宿舍,都住到火炕上,每天安排一个人烧炕。
学院整天供应热水,每餐供应菜汤,这样孩子们都能吃到热乎饭。而且自己动手做饭的学生以宿舍为单位,主动多人合伙,均摊粮食,每天两个人负责做饭,也不想以前那么乱哄哄。
而且经过捡柴,搭炕还有做木匠活儿,学生之间互动多了,京城和通州的孩子也在一起上学吃饭了。
心纯他们几个三个在分班,又设置了体育课,这下孩子们高兴了,八个班在一起做间操,还真有些后世学校的模样,杂学院总算上了正轨。
第94章 温室大棚和食堂()
学院整顿完毕,柳心和心纯两个人就把课程分开讲,语文数学心纯出力多些,会计学和农学就主要是柳心的事儿,总算让心纯喘口气儿。
几个专业课程的时间又串了一下,这样约翰和汤若望也会在柳心讲会计学和农学的时候带着他们的学生旁听,一来二去有时也会有别的专业的学生有空去约翰和汤若望的课堂旁听,学习氛围浓了不少。
柳心这几天就琢磨实践课的事,天已经很凉了,庄稼收完了,做什么实践哪。
有一天课余,柳心在农庄里来回转,一下子看到一大排砌了一面墙的半截子工程,看起来是要盖一排房子,可能有什么事耽搁了,所以一面墙砌的挺高,左右两面弄了一小块,有一面还没来得及弄。柳心脑袋忽然灵光一闪,这不就是温室大棚的雏形吗,自己怎么把这事忘了。
就是这个时期没有玻璃,还没有塑料,采光是个问题,但有这现成的温室,要是不用起来也太可惜了,如果尝试当成农学实践基地,种些生长周期短的蔬菜,只要能出个一两样也能鼓舞人心,况且柳心又想起自己在登州冬天还种过蒜苗,发过豆芽,这都可以尝试呀。
说干就干,柳心找了几个泥瓦匠,把这一排房子简单的修补些,变成比较整齐的温室模样,去集市采办些竹坯子和窗户纸,还大量采购了棉花粗布雇佣通州几个大嫂给做成棉帘子,甚至害怕柴火不够烧,又买了些下等碳,买了各色蔬菜种子,把东西置办齐,就让学生动手,指导大家把温室大棚建起来。
经过前几天捡柴搭火炕,学生对于动手的事都非常有兴趣,不但是农学专业的,其他专业的学生也都跑过来凑热闹。
柳心一看这事挺好,就给大家都分了工,算作全学院的实践课。学生都要做好实践记录,农学的主要负责记录温室的构造,怎么下种,多少天发芽、开花、结果等等,会计学的要把温室的投入,都记上账,倒时要是收获了,有收入也得记账,天文历法和西医专业的负责记录节气,温度,天气变化等等。
这是全学院第一块实践基地,大家迸发出了最大的热情,连约翰和汤若望每天都到这来看看有什么变化,研究自己相关专业的课题。
这一共二十多间温室,每个班分三个温室是实践区,在自己班的实践区,学生都种了十多样东西。每天都有天文专业和农学的学生来记录温度,决定需不需要在温室里烧炭,农学各班轮流出学生来负责收放棉帘子和烧火盆以及浇水等。
温室的蔬菜种下后,柳心就交给学生负责了。
她开始研究把食堂建起来,以前是让学生自己解决,实际上是学院害怕麻烦,再就是怕学生家里条件不一样,众口难调。前一段开始烧热水做点菜汤儿,学生反应都挺好。
现在通过建这么个温室大棚,学生空前的团结,而且京城里来的官宦子弟也都开始动手干农活,没有多少纨绔子弟的模样。这些学生年龄都不大,还都是对科举不感冒的,也没那么娇气,整个食堂吃大锅饭还是能接受的。
大多数孩子就是成本钱,还能吃上热乎的吃食;
如果个别条件好的,还可以另外花钱吃小灶。
柳心和心纯、汤若望、约翰四个人再次开了个工作会议,研究些食堂的事情,研究出标准一天需要多少米,大家拿多少菜,然后到各个班级和同学说一下,大家自愿报名,学院根据报名情况请几个厨娘来做饭。
建食堂这个事在这时还是挺稀奇的,因为大多数私塾只有十几二十几个人,学生离得也近都送饭,偶尔有的午饭在私塾用,也不过是能有人给热一热,成名的学院也是学生自己带书童小厮自己开火,很少统一吃饭的。
杂学院的学生这段时间总接触新奇事,一听说要有食堂都纷纷报名,最后通州的孩子都报了名,京城的孩子还在犹豫。
柳心四个人根据报名情况又研究了一下细则,这杂学院本来就是免费的,柳心和徐光启是自掏腰包赚吆喝,学生也是看着免费才来的,而且大多数孩子家境都不太好,这让大家拿粮食的事就要说明白,让家长也明白不是学院变相收费,是为了孩子们好。
在上间操的时候,柳心在前面都办食堂的细则给大家读了,征求下大家的意见,也让学生回去和家长再商量一下。
学生一听细则明白了,要求大家带的粮食和菜就是目前学生每月正常饮食标准,没有增加,可孩子们都是吃两顿饭,家家日子不富裕,老百姓几乎都吃两顿,可学院却是给大家一天做三顿饭,相当于变相给大家贴补一顿,孩子们都不傻,知道是老师对自己好,还哪有不愿意的,不少孩子都低下头,眼里含着泪,记下了学院的恩德。
京城本来犹豫的孩子也听明白了,学院是照顾大家,而且如果你有钱还可以额外花钱让厨娘给你单做,这些大家全都报名了。
会计学专业的小胖子张学成是威武将军府的,从小就不爱上学堂,四书五经也听不明白,就愿意往出跑着玩。柳心这有个杂学院,他老爹是硬拽着耳朵给他送过来的,他带着书童和小厮都这混了二十来天,看看也没什么意思,就想不念了。
张学成正琢磨怎么和老爹诉苦回家哪,柳心来了。这山长一来学院一下就变了,首先是有了体育课,对他来说太高兴了,可以伸伸胳膊练练腿,挺有意思。接下来还捡柴火,还要搭炕,还建了温室大棚,自己这会计学也没那么枯燥,自己天天记记账,上学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他是不想走了。
一听可以吃食堂,他马上报了名,今天一听细则,更加高兴了。小胖子高高举起手说:“不用雇厨娘了,我让我爹弄几口行军用的大锅,家里还有几个火头兵,就让他们来学院做饭,我家还有个厨娘菜做得好,她就来做小灶。”
看小胖子积极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