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帝国往事:国史经典蚜 >

第38章

帝国往事:国史经典蚜-第38章

小说: 帝国往事:国史经典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陆荩蛟那赝跽氏戮裰恳砸嬖B矢┩鯐y密告世民曰:“太子语齐王:‘今汝得秦王骁将精兵,拥数万之众,吾与秦王饯汝于昆明池[饯汝:为你送行],使壮士拉杀之于幕下,奏云暴卒,主上宜无不信。吾当使人进说,令授吾国事。敬德等既入汝手,宜悉坑之,孰敢不服!’”世民以晊言告长孙无忌等,无忌等劝世民先事图之。世民叹曰:“骨肉相残,古今大恶。吾诚知祸在朝夕,欲俟其发,然后以义讨之,不亦可乎!”敬德曰:“人情谁不爱其死!今众人以死奉王,乃天授也。祸机垂发,而王犹晏然不以为忧,大王纵自轻,如宗庙社稷何!大王不用敬德之言,敬德将窜身草泽,不能留居大王左右,交手受戮也!”无忌曰:“不从敬德之言,事今败矣。敬德等必不为王有,无忌亦当相随而去,不能复事大王矣!”世民曰:“吾所言亦未可全弃,公更图之。”敬德曰:“王今处事有疑,非智也;临难不决,非勇也。且大王素所畜养勇士八百余人,在外者今已入宫,擐甲执兵,事势已成,大王安得已乎!”

    世民访之府僚,皆曰:“齐王凶戾,终不肯事其兄。比闻护军薛实尝谓齐王曰:‘大王之名,合之成“唐”字,大王终主唐祀。’齐王喜曰:‘但除秦王,取东宫如反掌耳。’彼与太子谋乱未成,已有取太子之心。乱心无厌,何所不为!若使二人得志,恐天下非复唐有。以大王之贤,取二人如拾地芥耳,奈何徇匹夫之节,忘社稷之计乎!”世民犹未决,众曰:“大王以舜为何如人?”曰:“圣人也。”众曰:“使舜浚井不出,则为井中之泥,涂廪不下,则为廪上之灰[“使舜”至此:据传舜的父亲及继母、异母弟欲害舜,命舜涂仓廪,从下焚火烧之,舜张草笠跳下;又使舜挖井,自上填土埋之,舜从预备的其他出口逃走],安能泽被天下,法施后世乎!是以小杖则受,大杖则走,盖所存者大故也。”世民命卜之,幕僚张公谨自外来,取龟投地,曰:“卜以决疑;今事在不疑,尚何卜乎!卜而不吉,庸得已乎[卜而不吉,庸得已乎:意谓如果占卜的结果不吉利,难道就停住不做了吗?]!”于是定计。

    庚申,世民帅长孙无忌等入,伏兵于玄武门。张婕妤窃知世民表意[张婕妤:唐高祖李渊的妃子],驰语建成。建成召元吉谋之,元吉曰:“宜勒宫府兵,托疾不朝,以观形势。”建成曰:“兵备已严,当与弟入参,自问消息。”乃俱入,趣玄武门。上时已召裴寂、萧瑀、陈叔达等,欲按其事。建成、元吉至临湖殿,觉变,即跋马东归宫府。世民从而呼之,元吉张弓射世民,再三不彀[再三不彀:三次都未射中],世民射建成,杀之。尉迟敬德将七十骑继至,左右射元吉坠马。世民马逸入林下,为木枝所,坠不能起。元吉遽至,夺弓将扼之,敬德跃马叱之。元吉步欲趣武德殿,敬德追射,杀之。翊卫车骑将军冯翊冯立闻建成死,叹曰:“岂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难乎!”乃与副护军薛万彻、屈咥直府左车骑万年谢叔方帅东宫、齐府精兵二千驰趣玄武门。张公谨多力,独闭关以拒之,不得入。云麾将军敬君弘掌宿卫兵,屯玄武门,挺身出战,所亲止之曰:“事未可知,且徐观变,俟兵集,成列而战,未晚也。”君弘不从,与中郎将吕世衡大呼而进,皆死之。君弘,显隽之曾孙也。守门兵与万彻等力战良久,万彻鼓噪欲攻秦府,将士大惧;尉迟敬德持建成、元吉首示之,宫府兵遂溃。万彻与数十骑亡入终南山。冯立既杀敬君弘,谓其徒曰:“亦足以少报太子矣!”遂解兵,逃于野。

    上方泛舟海池,世民使尉迟敬德入宿卫,敬德擐甲持矛,直至上所。上大惊,问曰:“今日乱者谁邪?卿来此何为?”对曰:“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惊动陛下,遣臣宿卫。”上谓裴寂等曰:“不图今日乃见此事,当如之何?”萧瑀、陈叔达曰:“建成、元吉本不预义谋,又无功于天下,疾秦王功高望重,共为奸谋。今秦王已讨而诛之,秦王功盖宇宙,率土归心,陛下若处以元良,委之国事,无复事矣!”上曰:“善!此吾之夙心也。”时宿卫及秦府兵与二宫左右战犹未已,敬德请降手敕,令诸军并受秦王处分,上从之。天策府司马宇文士及自东上阁门出宣敕,众然后定。上又使黄门侍郎裴矩至东宫晓谕诸将卒,皆罢散。上乃召世民,抚之曰:“近日以来,几有投杼之惑[投杼之惑:曾母在织布的时候有人来告诉说曾子杀人了,曾母不信,织布自若,当第三个人来说的时候,曾母相信了,投杼逾墙而走。]。”世民跪而吮上乳,号恸久之。

    延伸阅读

    中国传统寡头政治的弱点,基于统计无法著实,将民间无数的争执公平处理,尤其不是行政系统技术能力之所及。于是只能使皇权极端化,事实上的青红皂白不问,只要裁判的力量出诸“圣旨”,又有天命作背景,则不公平亦是公平,不合理亦是合理。这样操生杀予夺的大权,并且动辄以至善及极恶的名义奖惩臣下,使皇帝的宝座成为一个极其危险的位置。一到继承发生问题,更是变乱的渊薮。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第52章 关陇贵族长孙无忌() 
(五代后晋)刘等

    导读

    本文选自旧唐书卷六五长孙无忌传。

    长孙无忌生于第一等的关陇贵族世家,其先世为拓跋鲜卑贵族,北魏皇室的旁支。入唐以前,长孙氏历仕北魏、西魏、北周、隋。李渊太原起兵,长孙无忌追随李世民南征北讨,多有勋劳。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嫡称位时,长孙无忌也是其最为倚重的心腹谋士。

    太宗李世民执政后,长孙无忌是皇帝在政治上最得力的助手。长孙无忌的才华事后证明是值得皇帝信任的。对以道德告诫著称的魏徵,皇帝固然表示敬重。可是长孙无忌这样实干的政治家,更是皇帝的事业不可或缺的。

    在长孙无忌的支持下,他的外甥李治被太宗立为太子。李治登基后,长孙无忌的权势达到顶峰,并借机清洗了山东集团的政敌。但好景不长,李治宫廷中脱颖而出的武则天,终结了长孙无忌的政治前途。长孙无忌由隋入唐,历仕高祖、太宗、高宗三朝,一生之中经历了关陇贵族政治最后的黄金岁月。在武则天治下,恐怖政治大行其道,旧日的关陇贵族或者被迫屈服,或者遭到残酷清洗。相形之下,初唐的岁月不免令人怀念。长孙无忌被后世的作者视为卓越的政治家,他与太宗互相信任的亲密关系,也为后人称道。可是后人在描述这故事时不觉加入了许多理想化的色彩,并且伴以儒家的叙述语言。事实上,儒家学者万分钟情的贞观政治,不过是鲜卑贵族政治的遥远余音。在以后的年代里,儒家越发向往贞观政治理想,却越发无力付诸施行。

    长孙无忌字辅机,河南洛阳人。其先出自后魏献文帝第三兄。初为拓拔氏,宣力魏室,功最居多,世袭大人之号,后更跋氏,为宗室之长,改姓长孙氏。七世祖道生,后魏司空、上党靖王。六世祖旃,后魏特进、上党齐王。五世祖观,后魏司徒、上党定王。高祖稚,西魏太保、冯翊文宣王。曾祖子裕,西魏卫尉卿、平原郡公。祖兕,周开府仪同三司,袭平原公。父晟,隋右骁卫将军。

    无忌贵戚好学,该博文史,性通悟,有筹略。文德皇后即其妹也[文德皇后:即唐太宗的长孙皇后]。少与太宗友善,义军渡河,无忌至长春宫谒见,授渭北道行军典签。常从太宗征讨,累除比部郎中,封上党县公。武德九年,隐太子建成、齐王元吉谋将害太宗,无忌请太宗先发诛之。于是奉旨密召房玄龄、杜如晦等共为筹略。六月四日,无忌与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等九人,入玄武门讨建成、元吉,平之。太宗升春宫,授太子左庶子。及即位,迁左武候大将军。

    贞观元年,转吏部尚书,以功第一,进封齐国公,实封千三百户。太宗以无忌佐命元勋,地兼外戚,礼遇尤重,常令出入卧内。其年,拜尚书右仆射。

    或有密表称无忌权宠过盛,太宗以表示无忌曰:“朕与卿君臣之间,凡事无疑。若各怀所闻而不言,则君臣之意无以获通。”因召百僚谓之曰:“朕今有子皆幼,无忌于朕,实有大功,今者委之,犹如子也。疏间亲,新间旧,谓之不顺,朕所不取也。”无忌深以盈满为诫[以盈满为诫:指长孙无忌以“月盈则缺,水满则溢”为鉴,竭力请辞宰相一职。],恳辞机密,文德皇后又为之陈请,太宗不获已,乃拜开府仪同三司,解尚书右仆射。是岁,太宗亲祠南郊,及将还,命无忌与司空裴寂同升金辂[金辂:皇帝坐的御车]。五年,与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四人,以元勋各封一子为郡公。

    七年十月,册拜司空,无忌固辞,不许。又因高士廉奏曰:“臣幸居外戚,恐招圣主私亲之诮,敢以死请。”太宗曰:“朕之授官,必择才行。若才行不至,纵朕至亲,亦不虚授,襄邑王神符是也;若才有所适,虽怨仇而不弃,魏徵等是也。朕若以无忌居后兄之爱,当多遗子女金帛,何须委以重官,盖是取其才行耳。无忌聪明鉴悟,雅有武略,公等所知,朕故委之台鼎。”无忌又上表切让,诏报之曰:“昔黄帝得力牧而为五帝先,夏禹得咎繇而为三王祖[力牧:又名力墨或力黑,据传黄帝得之于大泽,用以为将。咎繇:即皋陶,助禹治水有功],齐桓得管仲而为五伯长。朕自居藩邸,公为腹心,遂得廓清宇内,君临天下。以公功绩才望,允称具瞻,故授此官,无宜多让也。”

    太宗追思王业艰难,佐命之力,又作威凤赋以赐无忌。

    十一年,令与诸功臣世袭刺史。

    无忌等上言曰:“臣等披荆棘以事陛下,今海内宁一,不愿违离,而乃世牧外州,与迁徙何异。”乃与房玄龄上表

    太宗览表谓曰:“割地以封功臣,古今通义,意欲公之后嗣,翼朕子孙,长为藩翰,传之永久。而公等薄山河之誓,发言怨望,朕亦安可强公以土宇耶?”于是遂止。十二年,太宗幸其第,凡是亲族,班赐有差。十六年,册拜司徒。

    十七年,令图画无忌等二十四人于凌烟阁,

    其年,太子承乾得罪,太宗欲立晋王[晋王:即后来的高宗李治,是太宗的第九个儿子],而限以非次,回惑不决。御两仪殿,群官尽出,独留无忌及司空房玄龄、兵部尚书李,谓曰:“我三子一弟,所为如此[我三子一弟,所为如此:原太子承乾曾勾结太宗的弟弟汉王李元昌意图谋反,在此之前,太宗的第五个儿子齐王佑发动叛乱,四子魏王泰又试图用阴谋手段取得太子地位,故太宗有此语],我心无憀。”因自投于床,抽佩刀欲自刺。无忌等惊惧,争前扶抱,取佩刀以授晋王。无忌等请太宗所欲,报曰:“我欲立晋王。”无忌曰:“谨奉诏。有异议者,臣请斩之。”太宗谓晋王曰:“汝舅许汝,宜拜谢。”晋王因下拜。太宗谓无忌等曰:“公等既符我意,未知物论何如?”无忌曰:“晋王仁孝,天下属心久矣。伏乞召问百僚,必无异辞。若不蹈舞同音,臣负陛下万死。”于是建立遂定,因加授无忌太子太师。寻而太宗又欲立吴王恪,无忌密争之,其事遂辍。

    高宗即位,进拜太尉,兼扬州都督知尚书及门下二省事并如故。无忌固辞知尚书省事,许之,仍令以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

    六年,帝将立昭仪武氏为皇后,无忌屡言不可,帝乃密遣使赐无忌金银宝器各一车、绫锦十车,以悦其意。昭仪母杨氏复自诣无忌宅,屡加祈请。时礼部尚书许敬宗又屡申劝请,无忌尝厉色折之。帝后又召无忌、左仆射于志宁、右仆射褚遂良,谓曰:“武昭仪有令德,朕欲立为皇后,卿等以为如何?”无忌曰:“自贞观二十三年后,先朝付托遂良[先朝付托遂良:指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太宗病危,托后事于褚遂良、长孙无忌。],望陛下问其可否。”帝竟不从无忌等言而立昭仪为皇后。皇后以无忌先受重赏而不助己,心甚衔之。

    (显庆)四年,中书令许敬宗遣人上封事,称监察御史李巢与无忌交通谋反,帝令敬宗与侍中辛茂将鞠之。敬宗奏言无忌谋反有端帝竟不亲问无忌谋反所由,惟听敬宗诬构之说,遂去其官爵,流黔州,仍遣使发次州府兵援送至流所。其子秘书监、驸马都尉冲等并除名,流于岭外。

    敬宗寻与吏部尚书李义府遣大理正袁公瑜就黔州重鞫无忌反状,公瑜逼令自缢而死,籍没其家。无忌既有大功,而死非其罪,天下至今哀之。

    延伸阅读

    房遗爱“谋反案”

    自从北魏立国以来,北朝皇室、贵族内乱不断。宇文泰灭西魏,杨坚灭北周,隋末关陇旧贵族叛乱,暗示着关陇贵族政治具有天然缺陷。入唐之后,李渊重用皇族子弟,却引发了帝位争夺战。玄武门之变前李渊、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之间的角逐,其实是变相的贵族内战。

    李世民夺嫡自立后,不久也发觉选择继位者相当困难。李世民的朝廷远非同心同德,他一边着意笼络贵族,同时也谨慎地镇压有不轨之心的密谋者,后者中不乏被“图形凌烟阁”的功臣宿将。在继位问题上,朝廷大臣和将领各自倾向不同的皇子,而李世民的犹疑不定更增加了继位问题的变数。在最后时刻,李世民决定选择关陇贵族元老、功勋重臣长孙无忌的外甥李治为太子,期望这位权臣可以辅佐未来的皇帝化解统治前期的危机。

    李世民去世后,继位问题的后遗症,以及贵族之间的新仇旧恨很快就表露无遗了。房玄龄是李世民的另一位重臣,在非关陇世家出身的贵族中颇有影响。李世民将女儿高阳公主嫁给房玄龄的次子房遗爱,以奖掖和笼络这位重臣。房玄龄去世之后,房遗爱、高阳公主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