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塔-第8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鲍里斯跟在他的身后,微微低着头,眼睛已经在那个缝合处看了一会儿了——不得不承认,在这个年代里,整个苏联的国家都是积极向上的,至少主要基调是如此的,类似赫鲁晓夫这样的人,在这个时代,也还保持着朴素的作风。
“有没有兴趣调到总参谋部去?”说着话,赫鲁晓夫突然停下来,侧过身看着鲍里斯,问道。
“总参谋部?”鲍里斯有点走神,这时候清醒过来,下意识的问道。
“总参谋部,”赫鲁晓夫给了一个肯定的答案,又说道,“等到斯大林格勒的战斗全部结束之后,我想推荐你去总参谋部任职,恩,现在的考虑,是将总参谋部作战部部长的职务交给你。”
鲍里斯心中一阵剧烈的颤动,这个职位对他来说,真是非常的有有吸引力。
如今的苏联总参谋部作战部长是个很重要的职务,原因很简单,他不仅要对总参谋长负责,还要直接对斯大林负责,毫不客气的说,在苏军的整个体系内,与斯大林本人相处时间最长的,既不是总参谋长也不是军事委员们,而是这个作战部部长。
作为总参谋部作战部的部长,每天都要不定时的向斯大林汇报各个战区的最新情况,还要随时准备接受斯大林的咨询,另外,还要为大本营的军事计划提供有效建议,有的时候,甚至要亲自参与计划的制定工作。
当然,这么重要的一个岗位,肯定也不是一般人能干得了的,因为处在这个岗位上的人,需要具备很强的综合能力。
skbshge
第139章 竞争人选()
可以简单的排列一下作战部部长这个职务需要具备的能力:首要一点,军事理论水平,这个是必须有的,不具备这个能力的人,也进不了总参谋部。
其次,组织协调能力,这个同样不可或缺。很多时候,一个大规模战役的组织,考验的就是这个能力。明白的说,整个苏联红军就那么300多个师,而需要应对的战线却有数千公里,还需要防备远东那边来自日本的威胁。因此,调兵遣将实际上就是个拆东墙补西墙的活,而且东墙拆了之后,还不能让野狗之类的东西从东边闯进来,这个考验的就是组织协调能力。
再有,宏观的眼光和通盘考虑问题的思维,这个同样不能少。不要以为作战部部长只需要考虑军事问题就够了,那种认知太过片面,也太过简单了。因为作战部部长不仅要考虑军队和装备,还得考虑国家的经济问题,考虑这个国家的经济基础能支撑多大烈度的战争,能经受住多么大的损失。至少,他需要考虑敌我双方的战争资源、经济潜力对比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为总参谋部制定的战略计划提出最稳妥的建议。
另外,他还得有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洞察力。在战争期间,来自情报部门、谍报部门、战争前线的各类信息,都会汇总到总参谋部作战部部长手下,他必须在这些错杂复杂的情报信息中,提取最关键、最准确的信息,并以此为参考,向总参谋长提出建议。
还有,与人相处的能力,尤其是与上级领导打交道的能力,这个也必须有,毕竟斯大林不是那么好伺候的。除此之外,良好的身体素质、好的记忆力,这些都不能少了。
在记忆力这方面可以打个比方,斯大林可能抽冷子把作战部部长叫过去,很突兀的询问某个师的情况,这个师目前在哪里,谁是师长、谁是政委,部队是否满编,有多少坦克,有多少火炮,诸如类似的问题。若是作战部部长一问三不知,还得回去查查明细再说,那好了,这部长也别干了,至少是干不长了。另外,斯大林可能有关注到了哪里正在发生的战斗,很突兀的询问那里的情况,诸如有哪些部队在那里,谁在指挥,前几天的战况如何,德军方面的参战部队有哪些,谁在指挥之类的,如果作战部部长说不上来,同样也该滚蛋了。
综合这些来看,就能知道总参谋部作战部部长这个职位有多么难干,又有多么重要了。
也正是因为这个岗位的要求高,所以,它也显得愈发重要,毫不客气的说,在如今苏联的军事体系中,真正全面掌管战局的诸多角色里,总参谋部作战部长绝对能排到前五之内。
另外,总参部的作战部下属部门众多,诸如情报处、通讯处、测绘处、高参局、装备处、作训处等等等等,可以说是部门庞杂,而这些部门本身并不是负责相应具体事务的,他们是负责与相应部门打交道的。比如装备处,它并不负责生产和调集装备,而是负责与苏军后勤装备部门打交道的,再比如情报处,它也不负责搜集情报,而是负责与包括国家安全委员会在内的一系列情报部门打交道的。
因为部门的特殊性,再加上正处在战争时期,因此,作战部部长这个职务,等于是要跟众多的国家机关打交道,其人脉的积累是惊人的。
可以细数一下,凡是苏联历史上站在过巅峰的军方实权人物,几乎都在参谋部作战部部长这个职位上干过,试想,这样一个职位,对鲍里斯怎么可能没有吸引力?
不过话说回来,有吸引力是一回事,真正要不要去做则是另一回事。
自从参战以来,鲍里斯的理想就是能在战场上博取自己的功勋,以功勋为踏脚石,一步一步走向人生的辉煌。
而现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已近尾声,他也通过之前的努力和拼搏,熬到了集团军级指挥员的地位上。按照他的思路,下一步应该就是朝方面军指挥员的位置上努力了,若是在这个时候选择去总参谋部任职,那这份赫赫战功又从何而来?他的大将军衔呢?他的元帅军衔呢?
“是不是有些犹豫?”赫鲁晓夫是个人精,他显然看出了鲍里斯的心事,因此笑了笑,说道,“鲍连卡,你有犹豫的心态我是能够理解的,不过,你还应该有更加敏锐的政治嗅觉才对。”
在这里,赫鲁晓夫没有称呼鲍里斯的名字,而是改用了昵称,这样显得更亲近一些。
“你还不到30岁,已经是将军了,这已经打破了高级将领的任命记录,”在鲍里斯的肩膀上拍了拍,赫鲁晓夫继续说道,“考虑到平衡的因素,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国防人民委员会,在对你的晋升问题上,可能会偏于保守和谨慎,对于这一点,你应该已经感觉到了。“
鲍里斯微微皱眉,实际上他还真是有些感觉,像这次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他在城内坚守数个月,期间,还曾经全权指挥过第62集团军,可即便如此,他除了接到几次大本营的嘉奖令之外,就再没有任何收获了。相比之下,像崔可夫等一干第62集团军的指挥员,都有传言会得到新的晋升机会。
另外,罗科索夫斯基曾经推荐他就任诸兵种合成的第65集团军指挥员,而这个推荐却未能获得批准,最终,他只能就任步兵第57集团军指挥员,这个事实显然也是一个征兆。说到底,自己的年龄限制了自己的继续晋升。
最最重要的一点,目前,在苏德战场上,苏军的处境已经发生了逆转,由过去的被动变为了现在的主动,在这种情况下,苏军需要的指挥员,更多的还是老成持重、稳扎稳打的作风,而他的年轻似乎也不符合这一点。
“鲍连卡,我很看好你,所以,也愿意给你提供更多的建议和机会,”赫鲁晓夫说道,“以我的观点来看,你不应该将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前线,你应该更多地注重一些别的东西,嗯,比如说,站在更高、更全面的角度来考虑这场战争,掌握一些更新的、更重要的东西,而在这一点上,作战部部长这个职务显然更适合你。”
鲍里斯有些举棋不定,从理性的分析上,他认可赫鲁晓夫的建议,可是在感性的冲动上,他更希望留在一线,从而在战场上更多的表现自己。
“你可以慎重的考虑一段时间,不过,我希望在这场战役结束之前,你能够做出一个最终的决定,”赫鲁晓夫对鲍里斯是绝对的包容,他并没有催促,也没有让鲍里斯立刻做出决定,“当然,我的提议现在也只是一个提议,就算你愿意回到莫斯科去,能不能得到这个职务,现在也不能完全确定。”
说到这里,赫鲁晓夫皱着眉头停了一会儿,他抬起左手,用中指在头顶上搔了搔,这才说道:“据我所知,贝利亚同志、朱可夫同志以及华西列夫斯基同志,都推荐了各自属意的人选,至于最终的决定,还是需要由斯大林同志亲自做出。不过,考虑到之前几任作战部长,都得不到斯大林同志的认同,而你,你给斯大林同志留下的印象很不错,所以,如果我推荐你的话,成功的机会还是很大的。”
对于作战部长频繁换人的时,鲍里斯倒是多少了解一些。斯大林很难伺候的,最重要的是,他对军事问题并不是一无所知,谁要想在他面前打马虎眼也没那么容易。因此,在过去6个月的时间里,总参谋部作战部部长的人选,已经换了9个,有的人甚至做不到两周就被解职了。现在,这个职务还是由总参谋部第一副总参谋长安东诺夫兼任的,原因就是没有人能够胜任——貌似斯大林对安东诺夫也不是很满意。
实际上鲍里斯不知道的是,之前赫鲁晓夫已经与包括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在内的一些军事将领讨论过这个问题了。
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属意的人,分别是格里戈里·阿列克谢耶维奇·沃罗热伊金和谢苗·巴甫洛维奇·伊万诺夫,同时,他们也不赞同将鲍里斯从一线部队中调走。
罗科索夫斯基同样不同意这个提议,他更属意将鲍里斯留在顿河方面军,他甚至认为方面军参谋长的职务,更加适合鲍里斯。
至于贝利亚,他推荐的人选则是谢尔盖·马特维耶维奇·什捷缅科。此人是个刚刚35岁的年轻人,没有什么名气,知道他的人不多,贝利亚之所以推荐他,是因为两人的关系很好,他们曾经在几个月前作为大本营的代表,一同去往高加索视察战况。
仅就这些人选而言,鲍里斯真是没有什么优势,毕竟其他几个人都是从参谋岗位上成长起来的,经验丰富,而且他最为年轻,资历最浅。但就像赫鲁晓夫说的,他也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他的战绩辉煌,自从指挥战斗以来,未尝一败,因此,斯大林对他印象很深。
skbshge
第140章 进入角色()
冬季的莫斯科干了干冷的,幸运的是,昨天下了一场雪,雪下的很大,三寸厚的积雪将整个城市都覆盖了,到处一片银白,宛如进入了童话世界。
克里姆林宫的总统楼,在帝俄时期名为枢密院大厦,这是一栋三层建筑,黄色的外墙将它装点的庄严肃穆。列宁在世的时候,选择了这栋楼三层的一个小房间作为办公室,而斯大林同志上台之后,将自己的办公室从三楼转到了二楼,名为1号办公室。
而就任总参谋部作战部部长一职的鲍里斯,现在在这栋楼的一层也拥有了一个办公室,他每天有将近8个小时需要在这里办公室,随时等候斯大林同志的召唤,剩余时间,才会回到位于基洛夫街的总参谋部。
这年月,后世位于阿尔巴特大街的总参谋部大楼还没有建,在莫斯科战役爆发之前,总参谋部是在白俄罗斯地铁站附近,后来,莫斯科战役打响,德军展开对莫斯科的轰炸,因为总参谋部旧址所在地交通不便,所以就转移到了基洛夫大街临近基洛夫地铁站的一处普通大楼内,一直到现在。
鲍里斯是在就任作战部部长职务之后,才知道现在的总参谋部大楼下面,有一条直通克里姆林宫的秘密地铁线路,一列由四节车厢组成的地铁,承担着这条秘密线路的运输任务,而类似的地铁线在克里姆林宫地下一共有四条,国家安全委员会第9局的警卫们,负责这些地铁线路的安全保卫工作。
鲍里斯出任总参谋部作战部部长职务,这个提议在最初的时候,还是遭到了不少人的反对,就连抱病在身的沙波什尼科夫同志,都认为鲍里斯没有在总参谋部任职的经历,很可能无法胜任这个重要的职务。而在斯大林询问朱可夫意见的时候,这位将军给出的意见,是鲍里斯能够胜任一个集团军,甚至是一个方面军的指挥员职务,但作战部部长这个职务,他可能做不好。而最近一段时间,很受斯大林看重的罗科索夫斯基也专门给斯大林打了电话,他认为鲍里斯更应该留在前线指挥作战,而不是调到后方去制定作战计划。可以这么说,整个最高统帅部,包括国防人民委员会以及军方系统内,认可鲍里斯出任这一职务的人,也就只有一个赫鲁晓夫,再没有别人了。
不过,真正的决定权毕竟是掌握在斯大林同志的手里,没有人能够揣摩出他的想法,这位有着钢铁意志的领袖,在最后一课,否决了由贝利亚亲自推荐,并得到诸多军方将领认可的什捷缅科,硬生生的将鲍里斯放到了这个岗位上。
就这一点,鲍里斯曾经在侧面向赫鲁晓夫询问过看法,赫鲁晓夫当时只是微笑,却没有给他任何答案,事后,鲍里斯经过自己的思考,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状况,是因为贝利亚作为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头头,本身权力已经很大了,所以,斯大林不希望他再把手伸到军队中去。
作战部部长的人选问题,不仅要看候选者的能力足够与否,斯大林肯定还要考虑更多地平衡因素,这是一种政治上的考量,是权术,是一种隐蔽的斗争。
从正式接到通知返回莫斯科办理调任手续,再到今天,整整半个月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在这段时间里,鲍里斯只去过一次克里姆林宫,却还没有见到过斯大林,他的主要任务是熟悉这份全新的工作,同时,等候着斯大林同志的召唤。
鲍里斯很刻苦,很努力,他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14个小时以上,但即便如此,他仍旧感觉时间不够用,主要是需要他记录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
就现阶段而言,鲍里斯首先要搞清楚的,就是苏军几个主要作战方向上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