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耽美辣文电子书 > 罗辑思维 >

第20章

罗辑思维-第20章

小说: 罗辑思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现在有了互联网,全球越来越平了,大家的协作越来越密切。这个时候,国家之间的差异消失了,全球都是通用的商业规则,包括信用都是统一的了。合作双方的信用都可以事先了解到,所以很容易找到合作伙伴。一个特别好的产品出现以后,大家都愿意跟他一起拼积木。大公司需要的所有功能,现在用一个叫“产业生态”的办法就做出来了。这个公司的成长速度就会变得极快,大公司已经收购不了了。

    同时,因为它用的是产业生态的办法,所以和过去的企业经营有两个地方不同。第一个不同,企业规模比过去小多了。facebook在2012年上市的时候,用户数量接近10个亿。当时,中国移动在中国的用户数量也接近10个亿,但是中国移动有10万名员工,而facebook上市之前只有3400名员工。员工数量这么少怎么做业务呢?就是通过大量的协同。

    第二个不同,因为它自己的员工数量很少,所以靠协同做事的时候,就不能用过去的管理,管理的核心是控制。我们都知道泰罗制。最早的时候,工厂就是把人像机器一样去使用,那时强调的是控制。但是现在,国外开始兴起一个新词叫leadership,就是领导力。有点像部落首领去打仗一样,靠的不是让你们在前面冲锋陷阵,而我像皇帝一样在后面躺着,反正打不着我,而是我要身先士卒、我要英勇善战、我要带动大家,我让大家感受到我的个人魅力、个人的号召力、领导力,大家才会跟我一起协同。毕竟,大家跟我没有从属关系,之所以跟我协同是因为共同的愿景。所以,咱们共产党带兵打仗那一套东西正在国外兴起,都是因为协同生态造成的。

    我经常碰到这种难堪的局面,就是我跟别人说我在美国做投资,一年有一半的时间在那边,对方下一句话一定会说:“你在硅谷啊?”或者说:“硅谷怎么样?”我说不是硅谷,是在美国。

    为什么这么说呢?硅谷曾经辉煌过,而且确实是很多创新公司的源头,甚至可以说是风险投资的一个主要的源头。但是今天,创新已经扩散到了全美,创新现在的主流模式是一个企业家从高校拿到科技成果以后,做5~8年的研发,把这个产品做上市。可想而知,真正需要的协作者是高校那个科技发明人,就是教授。现在的创新企业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我称之为“双长制”。一定有一个特别棒的ceo,加上一个特别棒的教授,只要这两个条件具备,这个公司应该就差不了。

    而且,这两个条件是互相衡量的。也就是说,如果这个教授特别牛,那么他的专利一般不会随便给人,他会给一个特别牛的ceo。反过来讲,一个ceo如果已经连续创过两次业,把两个公司都带上市了,现在他又重新出来创业,没有好科技肯定是说不动他的。所以,基本上找到牛ceo就能找着牛教授。两个都牛,这个公司就差不了。

    在这种情况之下,你会发现,创业不再是和硅谷相关,而是和高校相关。所以,今天美国的创业公司呈一个扩散状态,但是扩散背后又有它深层次的原理,这个原理就是都在高校周边。

    硅谷依然有它的优势,但是这个优势已经发生了转化。第一代硅谷是电子产业的硅谷、是硬件的硅谷,是惠普,是intel(英特尔)。现在,这个硬件还在延续,大量电子产品还是在硅谷制造的,但已经不是主流了,或者说不是风头最盛的那部分了。

    第二代硅谷是互联网的硅谷,包括这之前的软件的硅谷,就是比尔盖茨、乔布斯这些人的硅谷,包括现在扎克伯格的硅谷。但这个硅谷的核心不是科技,而是创新,是反传统,甚至有一点点反社会,因为这些人初出茅庐的时候都是一二十岁的小伙子,而且和社会的主流文化格格不入。

    如今,第二代还存在着,因为它没什么壁垒,互联网公司就是靠业务模式创新。我们过去老指责中国人抄袭老外,似乎外国人的道德很高尚,从来不屑于干这种事。现在,你会发现,中国的很多业务模式美国人也在抄,尤其是在这个业务模式没有注册为专利的情况下,抄袭不犯法,不犯法又能赚钱的事谁都会干的。所以,如果你出了一个新的业务模式,要想让人不抄袭,想要创业成功,就必须得加速快跑,跑得越快越好。最好快到什么地步?当你的用户积累到一定程度,开始滚雪球了,新用户加入一定先选你这个应用的时候,你就赢了。

    前提就是,你的增长要越快越好。怎么做到?要用最牛的人员,给他最高的薪水,再加上最好的vc(风险投资),投了很多钱,估值也很大,未来估值更好。这种时候,大家就会玩命给你干活,加班加点、熬夜给你干,也许就是下一个facebook。

    这种模式,现在全世界都扩散出去了,但是硅谷依然有它的优势。全世界技术最好的人依然愿意跑到硅谷去找工作,因为他们知道在硅谷可能被下一个facebook这样的公司雇到,待遇很好,而且给的期权也很好。他在这样的公司里面可能工作5年,这个公司一上市,自己后半辈子就不用干活了。

    风险投资家也喜欢这种模式,因为投这种公司叫轻资产,而且加速快跑。也许几年就做出来成了facebook,死掉了也无所谓,因为风险投资本来就是投风险的。这种砸大钱、找牛人、玩命快跑的模式在硅谷是最显眼的。

    但是,这个模式有它的局限性,因为符合这个模式的公司数量不会太多,全世界各个行业不会因为业务模式被全部颠覆。真正搞生产的公司还是要产品过硬才行,绝大多数领域里面是没有产品模式创新的。或者说,当一个领域里的一个公司启动了产品模式创新以后,很多传统领域的人就可以学会了。

    比如图书领域,美国出了个亚马逊模式创新,在网上卖图书。那么,卖运动衣的传统公司看到你在网上卖图书就会受启发,就会开网店去卖运动衣。就不会再有另一个在网上卖运动衣的电商公司崛起了,因为传统公司在借鉴业务模式上也不慢。所以这种时候,业务模式的机会其实是相当狭窄的,这个还有点硅谷特色。

    积木式创新

    其实,硅谷和其他地方没有区别,硅谷里面有斯坦福大学这样的好高校,旧金山北边有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里面有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这些都是一流的大学,很多创业公司都是围绕着这些大学来的。但是坦白讲,这种创业已经不是硅谷特色了,而是新的一轮开放式创新的明显特色,就是围绕高校、利用知识产权来创业。

    造成今天硅谷现状的因素都仍然存在,但是曾经属于硅谷特色的部分,并不是未来特别重的一部分,真正重的部分硅谷并没有特别明显的优势。

    它带来的结果,在我们的投资上显示了出来。我们投了很多美国东岸的项目,因为斯坦福大学的机械工程、电子工程、计算机专业都很好,但是麻省理工学院也不差。从高校创业这个大趋势来讲,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这样的时髦领域,斯坦福大学确实还有优势,但是总的来说是硬件较好的高校都有优势,不光是斯坦福大学。

    比如,过去哈佛大学的创业者比麻省理工学院要多,但是这几年麻省理工学院的创业者比哈佛大学多,而且好的项目要比哈佛大学更亮眼。还有卡耐基梅隆大学,因为它有机器人系。所以,这些高校孵化出来的科技项目会更有优势。斯坦福大学硬的部分也不错,但早已经不是一枝独秀了。

    比如,现在最时髦的工业机器人rethinkrobotics。我们都说,工业机器人会改变整个制造业的结构,但是传统的工业机器人,尤其是在中国过度宣传了的日本和德国的工业机器人。他们的特点是什么?就是强调精度,强调产业的整合。德国人讲工业4。0,强调的是整个产业的无缝整合。但是实际上,创业者最不适应的就是无缝整合,就是一堆规则,因为没有一个创业者是在大公司里干了好几十年出身的,你给他一堆规则反倒束缚他了。而美国的工业机器人是用来思考的,rethinkrobotics的设计原则就是:我本身就不是让你来支持我,让你来懂我,应该是我来懂你。

    所以,它的要求是:任何一个创业者、一个创新者,只要能够做出一个产品,我的机器人照着模仿一遍,就能把它做出一百个、一千个、一万个来。不需要你懂我,不需要创业者会编程,我的机器人会学你。而日本、德国的机器人都没有这种学习能力,也没有这个柔性,高下立现。

    前面讲过,未来的趋势将是由这些小公司的创新者带动的,而不是大公司持续地去创新、创业。这种时候,就要求所有资源应该以小公司的创新者为核心来配套。他要做大,你就能赚钱,如果你不为他配套,自吹自擂自己的制造能力有多么多么强、多么多么先进,核心的问题是没得可造了,因为新产品不在你这儿,在人家那儿。

    全球工业集群最亮眼的一颗明星叫rethinkrobotics,哪里来的呢?麻省理工学院的大学教授创办的。

    最近,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华人科学家张峰经常被各大媒体提及,因为他有一个专利技术,叫crispr…cas9,就是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技术将会改变整个基因产业,就像搭积木一样,能随便加入或者减少某些东西。这就意味着我们对基因的处理能力大大增强了,甚至有机会创造新物种了。我们暂不谈那些伦理问题和风险问题,这个技术本身将使科学进步,甚至使得医药研究跨上一大步。

    前不久,美国有个大学宣布,他们正是在基因编辑技术的帮助下,已经成功地从人体细胞内把hiv(艾滋病)病毒删除掉了。艾滋病最恐怖的地方就在于,它会钻到细胞里头,让这个细胞看似还是正常细胞。而我们人体所有的防御机制只能识别普通的细菌和病毒,看似正常的人体细胞它是识别不出来的,就进不去、杀不掉。但现在利用基因编辑的工具,就可以把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细胞里面的艾滋病病毒去掉。这是个惊人的发现,如果进展顺利的话,可能三五年之内,人类就可以宣布克服艾滋病了。

第22章 创新,升级认知的工具(8)() 
这只是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之一,其他应用就太广泛了,比如也可以用在农业上。这个技术是2013年1月初次发表于nature(自然)杂志上的,基本上是三家大学同步研究出来的,现在拿到所有专利的就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张峰团队。拿到专利后,张锋与人联合创办了editasmedie公司。这个公司是2014年才成立的,现在已经上市了。这个公司也不在硅谷,而是在美国东部。

    这样的例子其实非常多,很多亮眼的公司都在美国东部,包括我们投资的一家无线充电的公司,是麻省理工学院的marinsoljacic教授创办的。他是个天才,拿过美国的麦克阿瑟天才奖。这个奖是专门颁发给各个领域内具有非凡创造性的杰出人士,获奖者一般被看作本专业内的领军人物。

    他为什么能拿到这个奖呢?我们都知道电的发明者是爱迪生和特斯拉,特斯拉发明了交流电。特斯拉有个遗愿,就是实现无线充电。他死后n多年也没人做到,一直到2005年,marin教授正式在物理学杂志上声明,他利用磁共振的原理实现了超距离的电磁传送。这个是非接触式的,而且是有一定距离的。今天,这个公司做到什么水平了呢?它主要给电动车供电,因为电动车的供电电流是最大的,要6。6千瓦。这个功率比电缆还要高,就是说电缆的供电效率还不如无线充电高。

    既然做到了这个水平,要搁以前肯定是被ge这样的大公司买了,但是现在它是一个成长得特别快的独立公司,根本不要ge的钱,只要战略投资人的钱。而且,它自己是要独立上市的,因为它眼看着就是下一个世界500强了。

    如果说开放式创新是个大帽子,积木式创新就是开放式创新的一种。积木式创新的特点,就是它的科技来自高校,高校是其中一块积木。而企业家是核心积木,把高校积木拿进来,协同研发者做积木,然后再生产销售这些积木,围绕它做起来。

    算法没有专利

    另一个类型是什么呢?现在很多时髦的技术,比如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它们都有一个特点:它们也有研发者,但研发者往往研发出来的只是一个算法。这个算法往往还是公开的,当然,也会有一些技术秘密,因为毕竟研发者对这个算法用得最熟,但总的来说很难保证研发者一定是掌握得最好的,因为别人看到这算法以后没准儿也能掌握。

    这和前面说的专利有天壤之别,因为专利是即使你掌握了同样的技术还是做不了,因为专利是人家的,你用了就是侵权。可是,算法没有专利,你能掌握就拿去做好了。

    比如,轰动一时的谷歌alphago战胜了李世石。alphago背后的公司叫deepmind,被谷歌收购了。这家公司之所以有进步,也是因为有一个加拿大的教授叫戴密斯哈萨比斯(demishassabis),他发明了一个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新算法。这个算法被业内普遍接受了,所以现在人工智能的整体水平有了一个质的提升。

    但是,没有人会给这位教授钱。这一学术成果一旦公布,就是全社会共享的资源。这种开源(opensource,开放源码),就是软件项目上的公共协作,在美国不光在学术界,在很多领域都是广泛使用的,包括无人机技术。无人机做到今天各种的飞控,甚至协同,算法其实都是开源的。

    美国ted的负责人克里斯安德森,也提出来一个理论,叫作“群体加速的创新”:如果每个人的创新都可以共享,而且可以辅用,最后这个创新一定会越来越快,因为每个人都会跟人比,要在别人的创新技术上往前再走一步。

    但是很不幸,这个理论有一个问题,它是没壁垒的。你发展得快,我可以比你更快,所以今天你看似领先,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