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可能会说,我也想成为乔布斯,我不想变成居里夫人,有没有什么路径呢?我也不知道。不过,大家可以看郑也夫老师的社会学著作文明是副产品。
这本书通盘考察了人类早期的那些文明成果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在这本书里有一章浓墨重彩地给大家介绍了五种创新机制。这五种创新机制一直存在着,只不过在现代的创新条件下,我们看着它更加刺目而已。下面,简单地介绍一下这五种创新机制。
第一种叫给予。就是自己有什么好东西,别跟憋宝似的憋在家里,要多跟别人分享。这不是搞慈善吗?不是,给予这种行为不仅是慷慨地帮助别人,还可以塑造对方的行为。大自然就是因为慷慨地赠予了人类所谓的“天赐圣米”,最后把人类逼到所谓的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里面。人类不愿意,但是没办法,谁让你刚开始接受了老天爷的给予呢?
一个叫张小龙的人开发了微信,非常好用,我们被免费给予了,于是就用了。用完了之后,今天我们再也离不开微信了,我们的很多信息接收,甚至是购物,都要在上面完成的。所以,我们的行为实际上被这种慷慨的给予所塑造了。
因此,如果你想做一个创新的节点的话,就要慷慨地把自己的东西给予出去。比如,去年特斯拉把自己的专利全部公开了。我们当时觉得这是多么高尚的情操,现在一看,原来它是一种驯化和塑造其他人的商业利益行为。
第二点,借用和移用。就是把别人的好东西拿过来使。现在,很多人还在喊,要独立创新、自主创新,不是有毛病吗?这套话术是很多年前的老古董,现在是什么年代了?
现代西方文明建立在一个底座上,这个底座就是字母表。没有这套表达系统,西方文明什么都没有。但字母表是怎么来的呢?它的源头是古埃及人的象形文字,后来传到闪族人那里,被变成了字母文字。
这套字母文字由腓尼基人传给希腊人的时候,不包括元音。希腊人的语言是有元音的,所以把元音字母补了进去,变成了希腊字母表。然后再传到古罗马人手里,改造成了拉丁字母表,这就是我们今天熟悉的26个字母。然后,我们中国人在近现代的时候借用过来,变成了我们的汉语拼音。整个借用过程有付一毛钱的知识产权费用吗?没有,但是整个文明就是这样传播的。
第三点叫杂交。从别人那儿借用过来的东西是不是可以和我原有的东西放在一起,产生一种全新的创新呢?比如活字印刷术是我国宋代的毕昇发明的,但是活字印刷术在中国本土并没有开花结果,因为我们汉字的字数太多,所以这套印刷方法其实无法大规模提高效率。但是在欧洲就不一样了,欧洲只有26个字母,再加上活字印刷术,迅速地推动了印刷术的传播,盛开了一朵非常璀璨的创新之花,这就是杂交的效果。所有的创新本质上都是杂交。
第四点叫发明。但是,郑也夫老爷子讲的发明跟我们平常理解的可不一样。就是说,当一个创新成果摆在你面前的时候,你先别着急,它的很多本性还没有暴露出来。随着时间的演进,它会逐渐把自己的天赋本性发扬出来,你作为一个创新者来推动这个过程,这就叫发明,是发扬明显出来的意思。
凯文凯利在必然这本书里讲得好,现在很多创新在刚开始的时候是伪装成其他东西的,电视就是这样。电视刚发明的时候,接到老百姓家里,大家说这玩意儿不就是在家里可以看戏剧和电影吗?刚开始,电视的内容就这两样:第一,转播一台戏;第二,放个电影。
但是,电视的本性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才呈现出来的,后来发现了那个eng(便携式的视频采录系统),电视的内容于是得到改观,再也不是只有戏剧和电影了。它变成了我们看到的电视新闻、纪录片等各种各样属于电视这种媒体样式的内容,它逐渐把自己发明了出来。
第五点,叫互动。现在的创新不存在什么单人独舞了,往往都有一个对象跟你互动,这叫双人交谊舞,甚至不止双人,是群魔乱舞,一堆公司在一起互动。有的公司就有这样的体会,之所以玩命地向前创新,就是因为竞争对手跟得太紧,像狗一样撵着自己创新,自己不得不创新。
很多大国的精彩创新也是这样,往往源于激烈的军备竞赛。所以,敌人的存在不见得一定是坏事,没准儿是一个非常好的互动对象。如果你真的把敌人干掉,你独霸天下、垄断市场之日,没准儿也就是你的创新停止之时。
我再归纳一下刚才讲的这五点:一个是给予,一个是借用,一个是杂交,一个是发明,还有一个是互动。这五个东西就是在别人的创新、创造上,编织一个创新之网的五种办法,都是综合其他人创新的五种办法。只要你掌握了这五种办法,创新之树就是由你亲手推动成长的,创新之网就是由你亲手编织的,而创新的果实就由你来品尝。
03认知升级与摆脱窘境
王煜全
楔子:我的朋友王煜全
我的朋友王煜全不算大众名人,但是在小圈子里也是高山仰止似的人物,因为他有一些能力和他正在做的事情,是别人永远要隔着一层玻璃的东西。
我说两方面。第一方面,他的外语能力。外语好的人多了,但是能够大量而快速地阅读英文原著,这种能力在我身边的朋友中仅此一位。所以,王煜全的很多视角是非常新锐的。私下聊天的时候,我经常听他给我讲最近正在发生什么。
还有一方面,王煜全的公开身份是一个投资人。但是,他跟我们看到的所有投资人都不一样。一般的投资人都是在美国融钱,然后到中国来投资,因为中国创业者的市场机会是最发达的,而美国人有钱,这貌似是一个很顺畅的逻辑。
但王煜全做的正好相反,他是带着中国新兴中产阶级的钱,跑到美国去投资那些创新企业。在我认识的所有朋友中,对于美国的创新,他的理解是最深的。
他的很多结论和我们的日常认知大相径庭。他会告诉我们,美国式创新正在怎样发生,它对中国人的命运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硅谷已经out了,大家要硬起来
以前,我们理解的创新,必须是一个巨大的公司,它很有钱,设一个研究院,找一帮专家在里面鼓捣n多年,然后出来一个产品。但是,美国的创新,尤其是美国主导的创新是一帮小公司做的。按照北京大学薛兆丰老师的观点就是,谁也想不到路边一个二层小楼里边一个几十人的小公司,再过5年就是下一个世界500强。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就是因为大公司的效率转化是极低的。大公司看似雇了很多人、花了很多钱,很多科研成果往往需要好多年才能搞出来。
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诺贝尔奖。我上大学的时候,曾经立志献身科研来着,然后我去找教授请教。教授给我写了封信,说我要立志献身科研,就做好一辈子做研究的打算吧,也许到我退休的时候能做出点成绩来。听他这么一说,我被吓着了。
事实的确如此,拿到诺贝尔奖的那些人年龄确实很老,大多都是七八十岁、八九十岁了,甚至可以说但凡寿命不够长的,就拿不着了。但是实际上,他们做出成绩的时候都很年轻,都在30岁上下。就是说,他们做出成绩以后,需要等待50年左右的时间,诺贝尔奖的评委们才知道,原来他们的东西是有价值的,可以给奖了。
现在,我们会看到一个倒逼的现象。很多科研成果已经在市场上得到运用了,这个时候诺贝尔奖委员会如果再不给奖,压力就在它那儿了,所以现在给奖的速度大大提高了。比如,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的主题是石墨烯,这个研究成果是2002年左右的事,才出现不到10年的时间。为什么不得不给奖呢?因为与石墨烯相关的公司已经有一堆了,生产石墨烯的厂子也不少了。这个概念已经是路人皆知了,这时候那些诺贝尔奖评委也不好意思了,于是赶紧给奖。
还有日本的蓝光dvd,因为它的发明者不是学术界的,本来得奖的概率是非常非常低的,但是这个产品一出来就在市场上热卖,最后没办法,也给奖了。
过去采用的就是顺势推动的方式,高校找一帮人慢慢去研发、慢慢去转化,最后推向市场,效率极低。现在反过来了,变成谁来选择哪些科研应该被推到市场。所以,美国现在有一大批非常优秀的企业家就干一件事,去高校里找最好的专利,然后跟专利所有人谈,拿他的专利做成产品推向市场。这些人基本上是光杆司令,他们成立公司就干这一件事,就是花很长的时间把高校的成果孵化出来。评估了一下,差不多要5~8年的时间,要有上千万美元的投入,才能孵化出一个产品。
可想而知,这个难度有多大,风险有多大,因为这个公司在这5~8年里基本上没有任何收入,都是在研发,都是在付出。
但是,这些公司往往是优中选优的,因为它要靠持续地融资,要融1000万美元以上才能把产品做出来。但凡它的科技不够好,但凡研发中途发现没有前途,它的经费就断了,这个公司就死了,所以这个产品,包括这个科技必然是最强的。
另外,我发现5~8年这个规律是跑不掉的,不可能比5年更短。也就是说,它拿了5年前最好的科技,真正做上市的时候,它一定是世界最优的,所以往往能够焕发出来巨大的活力。这些公司一旦上市,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上升成真正的跨国企业。
国外也有很多数据来证明这一点,比如财富500强,老外有个更长的榜单叫财富1000强(fortune1000)。财富1000强显示,1973—1983年这10年里,有350家财富1000强企业换了位置,就是说有350家下去了,又有350家上来了。但是,2003—2013年这10年换了712家,就是说变化的速度在大大加快。变化为什么会加快?不是因为老企业的更迭,而是更多的新企业上榜了。很多新企业就是凭着高科技、凭着自己用全球最先进的科研成果研发出来的产品,和别人竞争的时候优势极其显著,于是迅速获得了领导地位。
这是现在我们在关注全球热点的时候很容易忽略的,这些企业往往是某个领域里的先进科技企业,别人可能未必会了解,除非是业内人士。它不像互联网,大家都很关注,一说facebook(脸谱网),所有人都知道,但是如果你不在这个行业里,你根本不会知道这些公司。
各个行业里的颠覆者组织到一起,我认为才真正地改变了全球的科技,包括各个产业的格局。互联网相对而言有它的价值,但是它并不是全部,甚至可以说只是比较小的一部分。
第21章 创新,升级认知的工具(7)()
大企业并不会因为小企业的竞争立刻就消亡,为什么?因为当一个企业做大了以后,它就有了持续提供服务和持续提供产品的能力,就平台化了。比如腾讯,它原来只提供qq服务,但是它一旦平台化,一旦有众多数量的用户,它就可以搭载别人的业务了。所以,它现在成了最大的游戏渠道,甚至也可以说是最大的内容分发渠道。也就是说,当它平台化以后,如果它承担了更多的服务,而且都能够有所保障的话,它其实就有了生命的延续。
但是,我们很难期待这些人再去自我革命了。不是完全没有机会,而是概率是非常低的。这个时候,他们想要完成革命,往往要靠并购。即使最广为称道的,号称拆散成了无数个内部创业公司的google,它的自我革命也不是每次都能成功。比如,google最近收购了一堆机器人公司。大家都觉得google机器人很快要做起来了,但现在看起来好像是消化不良,它又准备把其中最有名的bostondynamics(波士顿动力)吐出去了。
公司一大,人员必然臃肿,哈佛大学教授克里斯坦森在创新者的窘境这本书里试图找到解决方法,但我认为他没找到。当人数众多了以后,根本就没法避免人员臃肿的问题,这是一个不可解的问题。话说回来,是不是非得要解?
我有一个观点,人类进化到今天,成了地球上的统治物种,并不是因为我们的祖先追求长生不老,而是因为我们的祖先追求他们的后代更优秀。
坦白讲,我们的知识水平、能力肯定比一千年以前的人类祖先要强。企业其实也是一样,因为商学院的教授们拿的钱是大公司给的,所以要帮大公司研究大企业如何不朽,但真实的情况是无数个小公司在不断地冲击大公司。
这种时候,大公司会说:“我可以用收购的办法来解决,我财大气粗,我看谁长起来了就收购谁。”但是,这些年小公司成长的速度大大加快了。就像刚才讲到的财富1000强的替换速度都加快了,快到什么程度?快到很多优秀的小公司,大公司还没机会收,就已经大到它收不了了。咱俩已经一样大了,或者我比你还要大,你收不掉我了。现在,这是一个很明显的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有很多原因,第一个原因就是风险投资。小公司慢慢靠利润滚动来积累、来发展,肯定很慢。但是,人们一旦看到这个公司有非常强大的未来,就会砸大钱进去帮它长大。而风险投资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用来抵御大公司并购的。
另外一个原因是积木式创新。过去的企业是内生式的发展,搞完研发还要去搞产品设计,搞完产品设计还要去搞产品生产,搞完生产还要全球去铺渠道,全球铺完渠道还要全球做营销。基本上是线性的,一件事一件事地做完,才能把这个企业做大。所以,一个企业要做到全球化,没有百年是做不到的,没听说过5年、10年就做到国际化的。
但是,现在有了互联网,全球越来越平了,大家的协作越来越密切。这个时候,国家之间的差异消失了,全球都是通用的商业规则,包括信用都是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