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八零之不做圣母-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得收下。
“没事,二叔,我没打算去念书了,豆腐摊子还没稳定我得自己管着,要不你年后来给我帮忙吧。”余喜龄辗转反侧了大半夜,最后还是想通了,让余二叔来帮忙。
不是原谅了余二婶,而是家里老的老,小的小,确实需要一个劳动力来减轻压力,去外头雇人余爷爷肯定不能同意,但二叔应该没问题。
“别别别,你那活我干不来,我出了初五就得去县城干活,年前和老板说好了的。”也怪他没事先跟余二婶说明白,县城那里还约了活,怎么可能留在乡下做豆腐。
余奶奶本来一直沉默地听着,这会赶紧拉着余二叔的手劝他,做豆腐再累也是在家里,去外头工钱不多还要受气吃苦,还是留在家里好。
不过余二叔如果能这么容易劝得动,当年就不会留在乡下不去参军了,余奶奶没有办法,只叮嘱余二叔,“这事你还是回去跟你媳妇商量商量。”
送完东西把事情说开,余二叔就赶紧走了,余奶奶怕余二叔闷着不说,为难地看了眼余喜龄,最后踮着脚小跑着跟了过去。
“你奶奶她老糊涂了。”余爷爷无奈地叹了口气,这老婆子怎么就是说不通呢。
你就是要劝,也得背着人再去劝,当着喜龄的面,让这孩子怎么想。
他们二儿子是个老实人,但二儿媳妇可不是,想到她昨天说的那些话,余爷爷心里原本的打算通通打消,也绝了劝余喜龄的心思,却没想到喜龄自己提出来让她二叔帮忙。
余爷爷心里很欣慰,对余二叔却是更恨铁不成钢,如果他能管得住他媳妇,他舍下老脸帮着说两句话又有什么关系。
“我奶这也是人之常情,她心里明白的。”余喜龄不觉得有什么,老人的想法很容易理解,手指还各有长短,人心自然也有偏爱,余奶奶这都算不上偏心,一般父母大多有这种“劫富济贫”的习惯。
过得好的帮扶一下过得不好的,在她们看来,完全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这件事余奶奶从头至尾也没有干预过什么,是她自己先松的口,“奶奶要是能劝动二叔就好了,明年杨叔那里要的货肯定不能少,还有乡镇府的货,我一个人忙不来。”
余爷爷无奈地叹气,“你二叔跟你爸一样,一根筋,认定了的事,你二婶也无可奈何,没事,忙不过来还有爷呢。”
余奶奶有没有劝动余二叔,余喜龄不知道,不过她没想到竟然会在村里遇着乔志梁和魏敢?
第21章()
她们这边的习俗,三十晚上来家里的小孩子,叫做送恭喜,初一早上的,才叫拜年。
每个小孩子都会随身带着个布兜,到一户人家冲着主人家大声喊了吉祥话,主人家便会给他们塞一把瓜子或者花生,条件很好的人家会给饼干或者糖块。
除非实在太穷的人家,大家伙都是把门敞开,等着孩子们来,逗着他们说话,小孩子们不仅是来送恭喜,还是来给各家各户送福气的,挡住了孩子便是把福气挡在了门外。
小时候余龄也特别期待这样的活动,早些年的时候只能装些瓜子回家,但在少吃少穿的年月里,一把瓜子也是难得的零食,到了现在,家家户户条件好了之后,基本在本村转一圈便能把布兜塞满,要是去到亲戚家还会受到特别的优待,比别的小朋友多颗糖,或者多两片饼干。
到了三十这天,十岁以下的小孩子巴巴地早早准备好布兜,先从邻居家开始,然后送完恭喜顺便领走没来及得出门的邻居小伙伴,队伍逐渐扩大,走到最后基本上浩浩荡荡,每个队伍至少有十来个孩子。
下午四点多,最早一批来送恭喜的小孩已经来了,一人一块饼干,大家都小心翼翼地放进布兜里,发完饼干后,喜安被邻居家的小姐姐给牵走了。
稍大点的孩子会仔细照顾着年纪小的,喜安被带走,余喜龄并不担心。
余爷爷余奶奶也高兴,往年家里穷,到了三十,都是早早地把门掩上,就怕孩子到了家里讨不到东西,会让他们失望。
至于福气不福气,老两口也没什么期待。
今年就不一样了,余爷爷和余奶奶亲自守着饼干袋子,等着小娃娃从他们手里接过饼干,再甜甜地说句吉祥话,心里就和吃了蜜一样甜。
小家伙们消息灵通,遇到队伍大家伙也会交换消息,哪家发的是糖果或者饼干,便会优先往那家去,余喜龄准备的饼干大受欢迎,送恭喜的孩子来了一波又一波,好在她准备充分。
五点多钟的样子,余喜龄就起身准备去村口接余喜安。
五岁以下的孩子走完附近的两个村就不会再走,年纪小体力不够,兜子也装满了,五岁上八岁下的孩子会把弟弟妹妹们送回来,把讨来的零嘴卸下,继续往更远的村落去,往往要到晚上八九点钟才会回家。
天还没黑家家户户早早都点亮了电灯泡,也不怕费电,只盼着来年红红火火,前途光明。
提前回村的小孩子已经走了两波,还没有看见余喜安的身影响,余喜龄眉头不自觉收紧。
“姐姐。”余喜安被乔志梁抱着,远远就看见了余喜龄,兴奋地冲她招手,胸前挂着的小布兜鼓鼓的,看来收获颇丰。
乔志梁大步走向余喜龄,眼底有着极淡的喜意,“来接喜安?”
余喜龄点头,把喜安从他怀里接过来,余喜安抱着自己的小兜兜从里面掏出一个大苹果,“姐姐,姨婆婆给的苹果。”
姨婆婆?哪里来的姨婆,村里都是叔公叔奶辈的,余奶奶姊妹几个早就过世,堂姊妹也都不在本地。
“是魏敢家的姨婆,他听你说了送恭喜的事,硬闹着要来乡下过年。”说起这事,乔志梁都不大好意思开口,魏敢自己来还不算,硬拖着他来不说,还拉着他跟着一帮小娃娃各家各户地乱窜。
好在遇到了小喜安,他才赶紧找借口回来,不然以魏敢那个劲头,指不定要跟着大孩子们混到晚上才能回。
余喜龄这才看到跟在他身后的魏敢,见余喜龄看到她,魏敢不好意思地把手里的兜子往身后藏了藏,咧嘴冲她乐。
跟个傻子似的!
“去我家坐坐吧。”余喜龄不忍直视地撇开脸,都到了家门口,总得请人进屋去坐坐才行。
乔志梁有心想看看余喜龄现在生活的环境,前段时间的事,叶暖暖回到乔家时已经全部给他说了一遍。
当然是添油加醋地说余喜龄不好,包括余喜龄顶撞叶听芳的事,叶暖暖也十分生气地告诉了他和爷爷。
想到这些年的事,乔志梁微叹一口气,当年他妈带走妹妹没多久就传来父亲牺牲的消息,他当时也是怨过余建国的。
但他心里也明白,父亲牺牲的事情并不能怪到余建国的头上,保卫祖国,为了祖国流血牺牲,是军人的使命,也是荣誉。
他保护的不是余建国,而他的战友,这个人不是余建国也会是别人。
何况这么多年来,余建国一直倾尽全力照他们母子几个。
喜龄被逼得离家,大概跟他们也有关系吧,其实他劝过他妈,不要那么依赖余家人的帮助,但是没用。
乔志梁只希望自己快点长大,能够早点担起养家的重任。
“志梁,我们得赶紧回去。”魏敢在后边吱唔了一声,他兴冲冲地来,跟着小孩子闹腾的时候还挺兴奋,也不觉得羞耻。
乡亲们也特别热情,知道他是外地过节的,也不嫌他年纪大,还特意多给他掏些吃的,明明一开始他的想法是坐在姨婆家里发零嘴,感受一下节日气氛的。
这会遇到余喜龄才真的觉得不好意思起来,这小丫头该不会心里在笑他吧!
要是去余爷爷家里,被老人家知道了,感觉会更丢脸。
差点忘了身后还有一个魏敢,乔志梁笑笑,再看看时间,晚上他还得赶回县里和爷爷团年,“下次有机会再去。”
魏敢犹豫了几秒,快步上前把自己藏了又藏的布兜一股脑塞到余喜龄怀里,“哪,这些给安安吃,你是姐姐,你帮她收着,安安,再见。”
说完也不等余喜龄回应,拉着乔志梁火烧屁股似地要跑。
“喜安说,魏敢哥哥再见。”余喜龄忍住笑握着余喜安的手教她,魏敢蹭地一下耳朵尖都红了,脚步又快了几分。
“魏敢鸽鸽,再见。”
余喜安的声音软糯糯的,魏敢已经听不见了,他现在躁得想一头扎进结了冰的河里去。
“都怪你,说了让她们村里的孩子送回来就成,这下被喜龄儿撞见了,我肯定要被笑死了。”魏敢感觉自己从来没有这么丢脸过,拍了拍自己发烫的脸,“哎呀,算了算了,看都看见了,这下喜龄儿更不肯喊我哥哥了。”
“”乔志梁。
余喜安一个布兜出门,挂了两上满满的布兜回家,谁也没有她的收获多,还有她抱着的那个大苹果,也算得上的孩子里头的头一份。
“给奶奶吃,。”余喜安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把苹果塞给余奶奶,然后拖着兜兜跟余喜龄分糖果。
余奶奶愣了愣,没有再把苹果藏起来,而是和余爷爷切了一半分了吃,剩下一半留给余喜龄姐妹。
她白天跟着去老二家里,还没来得及开口,就听了不少二儿媳的酸话,一口一个怪她们偏心,她想掏把糖给小孙子,也被二儿媳冷冷硬硬地给拒绝了。
后来她好不容易把余喜龄让她二叔帮忙的事说出来,二儿媳却根本不信,阴阳怪气的,只差没说喜龄是让她二叔去做白工。
刚刚喜龄出门,老头子也给她讲了好多,余奶奶抹了抹眼睛,浑浊的双眼里透着水光,儿子媳妇靠不住,以后她和老头,大概就只能靠着喜龄这孩子了。
儿子媳妇让他们寒心,她不能让喜龄寒心。
“喜龄真让你去给她干活?”另一边,余二婶阴着脸问闷头抽烟的余二叔。
余二叔看了她一眼,点点头。
“你是个死人哪!你妈在的时候你怎么不提醒我一声!”余二婶鼻子都要气歪了,她还以为是老太婆哄她的,没成想竟然想真的,“说了多少工钱没有?”
做工就做工,反正工钱不能比卖对联低,七毛钱一天,一个月也有二十来块钱,在家里吃饭不用钱,这可都是纯收入,再加上每年卖粮的那几百块钱,省着点没两年就能省出彩礼钱了。
余二叔领着余喜荣在县城里干活,一个人一个月可挣不到这么多钱,县城里吃饭要钱,也不是天天都有活干。
“我不去,我没那个脸去。”余二叔扭过脸不理她,他现在心里还有气呢,他娘再偏心那也是他娘,这婆娘简直是无法无天了。
“你不去是吧?”余二婶气得双眼红通通的,扯过旁边剥花生的余壮壮,一把抱在怀里就往外走“你不去,我走!余老二,你说会让我过上好日子我才嫁给你的,可你看看我嫁给你这么多年,我跟着过过一天好日子没有?”
余二叔起身去拉她,“今天过年!能不闹不?”
“我闹?”余二婶捶着自己的胸口,“我这是为了我自个闹吗?就你余建业要脸,我姚元珍就不要脸,我要不是为了你和喜荣,我至于舍下脸皮给人踩吗?”
余二婶这下是真伤心了,抱着余壮壮二话不说就出了家门,老余家容不下她,她回娘家还不成。
反正家里喜华在,饿不着他们父子俩,至于她余二婶抱着懵懵懂懂的余壮壮,在大年夜里吹着冷风往娘家走,眼泪成串地往下落。
余二叔抱着脑袋闷了不知道多久,才拔腿去追。
余喜龄知道余二婶负气回娘家的事时,已经是夜里十来点钟。
过年夜本来应该围着炉火看春节联欢晚会,不过家里唯一的电器是余喜龄刚买的手电筒,和屋里新装上了一百瓦的大灯泡。
村里倒是有几家有电视的,不过大年夜时人家里肯定挤满了本家人,他们就不去凑热闹了。
一家人干脆围在火炉边听余爷爷讲过去的事,顺便守岁。
等余爷爷赶到二叔家的时候,家里冷冷清清的,堂屋里的炭火都灭了,余喜荣余喜华兄妹两个对坐着发呆。
得知余二叔已经去追人,余爷爷啥也没说,硬拉着把两人拉回了家里。
第22章()
堂兄妹几个没有什么共同语言,再加上这晚上闹的这事,大家也没什么说笑的心思,坐在一起大多时候是余奶奶拉着余喜荣的手问他在外头干活的事情。
好在凌晨三点多的时候,外面就渐渐响起了鞭炮声,余二叔也拉着别扭的余二婶回了家。
大早上地天凉,余喜龄没让余喜安跟着来拜年的孩子走,把她留在了家里,等小孩子串完门,大人们便开始相互拜年了。
余二叔领着一家人最早上门,正式拜过年才开始期期艾艾地说起年后来干活的事情。
“行,初六开工,二叔你直接来就行。”余喜龄没有半句为难的话,“不过做豆腐很辛苦,半夜就得开始干活,做完了还得赶着去送货。”
“能干能干。”余二婶眉眼带笑,“你二叔啥都能干。”
“先试用一周吧,能干就留下,要是太辛苦不干也没事,工钱我照发,当然做不好我也不能收,工钱呢还是一天七毛,管早饭,干得好有奖励。”余喜龄笑了笑,丑话先摆在前头,省得到时候麻烦,余二叔要是干不来她肯定是不能收的。
余二婶自然是没有不应的,余二叔也一直没张口,全凭余二婶同余喜龄谈条件,反正媳妇说什么就是什么吧,他拗不过她。
得了准信,工钱跟预想的一样,唯一可惜的是余喜龄不肯收她家喜荣,喜荣干活也是一把好手,可惜了。
余二婶喜气洋洋地大笑着,摇着余壮壮的手,要他跟余喜龄道谢,“壮壮谢谢喜龄姐,长大了要对喜龄姐好,知道不。”
余壮壮懂个什么,张着手要下地跟余喜安一块儿玩。
余二婶干脆就把他丢在老宅,自己和余二叔带着两个大的挨家挨户去拜年。
“大哥三十晚上没回,今天也没回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