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重生八零之不做圣母 >

第13章

重生八零之不做圣母-第13章

小说: 重生八零之不做圣母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时余二婶舍不得,余二叔心里对外头怯,也不太乐意去当兵,就选择了放弃,余建国也犹豫来着,结果被余爷爷强逼着去报了兵,顺利征上了兵。

    一人当兵全家光荣,刚开始的时候余二婶心里还挺骄傲,开始也好好地相安无事,但时间久了心里就越来越不平衡,凭什么余建国当兵出息领津贴,他们两个要在家刨地养老人挣工分?

    尤其是余建国退伍回来进了乡镇府后,余二婶心里就怨上了,都是儿子,怎么两老当年压着大的去怎么没压着小的去呢?

    如果不是两个老的偏心大的,自然会把其中的利害关系说给小的听,而不是二哥一说,就顺理成章地应下来,转头就去给大哥找关系,留他们在乡下种田,说不定她现在也能混上个连长夫人或者主任夫人当当。

    更别说余建国当兵没多久,她就进了门,忙活家务伺候田地老人,余建国的津贴却一分落不到她手里。

    两个老不死的咬死了要替大儿子存老婆本,她闹也闹了最后没法子怂恿着分了家,眼不见为净,只是心里难免意难平。

    都说老儿子大孙子,到了老余家这里全掉了个个。

    本来两家不远不近地处着,也还过得去,后来却因为镇上木器场招工的事,两家彻底闹翻。

    余二婶想让余二叔去上班,当个吃皇粮的工人,正好余建国有认识的人在里头管事,不过就是一句话的事情,结果求到余建国那里却直接被拒绝,转眼余建国就介绍了别人进去,两家的关系坠入冰点。

    再后来就是余建国因伤退伍,想拿回他存在父母那里的津贴,补偿乔爱国的老父遗孀。

    但那时候余奶奶身体不好,那些津贴每个月吃药看病就要花去大半,这些余爷爷、徐招娣每次托人给余建国去信的时候都说清楚的,余建国最后拿到手上的只有小小一部分。

    余建国自己算了一笔帐,觉得钱应该不止这么点,尤其是看着余二叔家新砌的砖瓦房,更加认定了父母是拿了他的津贴去补贴弟弟弟媳一家,心里也有了疙瘩。

    两兄弟互相责怪父母偏心,到最后闹得他们小一辈也是这样认为,上辈子余爷爷余奶奶为了两个儿子劳累一辈子,也不过落得孤苦终老的结局。

    “我说这些也不是怪你们两老,当初二哥自己不长进怪不得别人,这些年也是我一直转不过弯来,一直阻着二哥尽孝,在这里我给你们二老赔个不是。”余二婶说得动情,端起酒杯敬了一杯酒,说得余奶奶两眼泪花。

    不管余二婶这话是真是假,听着总是顺耳的,余爷爷眼光微润,心里也止不住感叹。

    好好的一家人闹成这个样子,心里最苦的还是他们两个老的,但儿子是他们生的,也是他们教的,余爷爷余奶奶打落牙齿和血吞,这些年两老相互扶持着,也过了过来。

    “爸,妈,喜荣今年都十八了,村里这个年纪的小伙子都结婚了,我家喜荣却一直处不上对象,还不都是嫌弃家里穷。”余二婶说着抹了把泪,余喜荣脸一僵,缓缓低下头去。

    “他爸领着他在外头打零工,年纪轻轻的小伙子,这才几年看着都老相了好多岁,我和二哥没本事,一不能供他们念书有出息,二不能替他置办家业,我和二哥心里苦。”

    余二婶说到这里是动了真感情,眼泪哗哗往下掉,这哭声哭得人心里酸酸的,余二叔拉开凳子走到院坪里迎着冷风站着,他心里难受。

    绕了半天,余二婶瞅着众人的神色,终于转入了正题。

    “我知道喜龄现在有出息,我和二叔是长辈,扒着她说出去也没脸,但这不是没办法了吗,爸,你就看着你的大孙子。喜龄,你帮帮你大堂哥吧,二婶一辈子记你的情。”

    “明年喜龄就要上学了,二哥和喜荣都是劳力,正好接下豆腐摊子,我们也不贪心,就是想攒点钱给喜荣娶上门好媳妇,等喜龄毕业了,肯定还给她。”

    东西落到她的手里,怎么还会有还回去的可能!

    原本余爷爷听到余二婶说起豆腐摊子的事,心里是有怒气的,但有一点她说得没错,开了年元宵节一过,不管怎么说他都得把孙女送回学校去,喜龄聪明不能再被耽误了。

    再看看闷头不语,眼里闪着期盼的余喜荣,余爷爷长叹了口气,不知不觉,最大的孙子都十八岁了啊,他们这把老骨头还不知道能活个几年。

    “我和二哥,保证好好干。”见余爷爷若有所思,余二婶眼里的光越来越亮。“以后也能多照顾照顾喜龄姐妹,毕竟她们还这么小。”

    余爷爷心头一动,下意识地看向余喜龄。

    屋子里一下子静了下来,见着余爷爷担忧的表情,余喜龄笑了笑,“二婶,这摊子我就没打算交给别人,我自己能干。”

    “可是你要上学。”

    “我没打算上学。”余喜龄没看余爷爷和余奶奶震惊的表情,面向余二婶,“所以这摊子我得自己看着,二婶,对不住。”

    余二婶想了很多种可能,就连分份子钱这个可能她都想到,并说服自己要接受的,却万万没想到,余喜龄压根就没打算去上学,也不打算把摊子交给他们,“可你总有一天会嫁出去,喜荣才是老余家的根,他才是支撑余家门户的男丁!喜龄,你可不能这么自私。”

    余喜龄摇头,没提醒她,她虽然从那边家里出来,但她还有个哥呢。

    “那留你二叔给你干活总成了吧,按先前的工钱算。”余二婶退而求其次,能够学到豆腐手艺也不错。

    “不行。”

    最终余喜龄都没有松口,一家人闹得不欢而散,就连余二叔这一次都没有站在余二婶这一边,当叔婶的抢侄女的饭碗,他心里愧得慌。

    余二婶心头暗恨,巴望着余喜龄最好识趣一点,不要逼她去找大伯哥,她可是知道余建国一直反对余喜龄做豆腐来着。

第20章() 
夜里余喜龄起床喝水,刚出房门就听到余奶奶压抑的哭声,和断断续续的说话声,声音压得很低,听不太清楚,想来也只可能是晚上余二婶提的那个事情。

    可能是听到外头动静,里屋的声音很快就停了,余喜龄在房门口站了一会,才去倒水。

    躺回床上,余喜龄翻来覆去迟迟无法入睡。

    余二婶的主意,她一眼就能看穿,目的就是为了这门豆腐手艺,如果她去上学,在余建国极端反对做生意的情况下,交给二婶一家确实是最亲近最合情合理的选择。

    余家两兄弟不和,最主要是余建国和余二婶不和,徐招娣和余二叔都是本分没什么主意的人。

    关系不和,余二婶想方设法地在她们兄妹面前抹黑挑拨,再加上余建国本身就偏心眼,更是让余二婶找到了机会,说徐招娣重男轻女,余建国偏心眼,甚至偷偷跟说她过她是捡来的。

    说得有鼻子有眼,她那时候正是敏感的时候,半信半疑之间也不敢去求证,性格因此变得沉默懦弱没有安全感。

    现在想来其实没什么,她巴不得真不是余建国的孩子才好。

    乡下从来不缺少各种桃色新闻,真假都有,寡妇门前事非多,但叶听芳是烈士遗孀,大家有什么不会往她身上扯,余建国更是乔志梁救下的,大家也不会多想。

    但余二婶!她和徐招娣是嫡亲的妯娌,她四下在乡间邻里传的话,哪个不信?弄得有一段时间人人都跑来问余叶两人的关系,有的时候假的说得多了,也就变成了真的,何况余建国和叶听芳真有那边点儿猫腻,做为枕边人的徐招娣哪里能感觉不到。

    后来徐招娣郁结于心,大半是这些人多嘴多舌挑破脓疮的原因,而余二婶则是余建国和叶听芳两个罪魁祸首的帮凶,原本徐招娣可以自欺欺人到最后的。

    这也是余喜龄最耿耿于怀的事。

    你说余二婶真坏心眼到想把徐招娣气死,那肯定是不可能的,但她就是要去说,看到徐招娣脸上痛苦的表情,她心里就高兴、满足。

    余喜龄不明白这是什么心理,也不想去明白。

    迷迷糊糊想了不知道多久,余喜龄才睡过去,没睡多久就被鞭炮声吵醒,身边余喜安早就起床不见人影。

    刚穿好衣服,就听到自家院子里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还有余喜安兴奋的尖叫声,余喜龄出屋一看,天还没亮里,村里家家户户已经亮起了灯火,零零碎碎的鞭炮声更是没有停过。

    这时候,过年宁愿不办年货,鞭炮是一定要买的,哪怕是最小最便宜的,放鞭炮迎新年祭祖,放了鞭炮那才叫过年。

    厨房里,余奶奶已经在准备了团年饭,老人家脸上带着过年的喜气,半点看不出昨天夜里哭过的样子。

    余喜龄悄悄松了口气,赶紧进去准备帮忙,结果被余奶奶给拦住,“你爷特意留了挂鞭炮等你放,去放了再来。”

    这每年放的鞭炮都是有讲究的,放鞭炮的人一般都是家里顶梁柱之类的人物,且一般是男丁,上辈子活了近四十年,余喜龄都没摸过年三十那根点鞭炮的香。

    开始是余建国不让,后来她一个人过年,也没有这些讲究。

    能让她放鞭炮,说明余爷爷真的是很看重她。

    为了能延长鞭炮燃烧的时间,院子里最便宜的五十响鞭炮已经被长长地摊开,余爷爷捻着长香正笑眯眯地等着她。

    引线碰着香头,咝地一声就燃了起来,余喜龄赶紧跳开,笑着去捂余喜安的耳朵。

    看着鞭炮炸开的火光,听着喜庆的声响,余喜龄在心里默默许愿,希望喜安平安长大,爷爷奶奶健康长寿,希望一年比一年更好,过去的不好统统让它过去。

    等鞭炮放完,余喜龄赶紧进灶屋帮忙去,七八个菜,余奶奶一个人可忙不过来。

    “今天过年,咱们高高兴兴过个好年。”年三十过早年,余家的团年饭定在早上这一餐,说是团年饭,也就他们祖孙四人。

    余爷爷给她们姐妹一人发了个红包,又摸了摸喜安的头,“咱们喜安要快快长大。”

    这一年,余建国一家没有回来,余二叔一家也没有过来。

    事实上一大家子围在一起过年,也经常是有一年没一年的事情,往常基本都是老两口冷冷清清的过,今年能有余喜龄姐妹陪着过年,对老两口来说已经是意外惊喜。

    早饭吃完,余爷爷拿着余奶奶准备好的竹篮,领着姐妹两个去给太爷爷太奶奶上坟。

    上完坟回家吃过午饭,一家人围在火炉旁边闲话,余喜龄顺便把前两天卖对联的帐理一理。

    把纸墨钱,余二叔的工钱,还有那三天吃饭的钱一一扣除,余喜龄仔细点了遍手里的现钱,“一共赚了一百二十块。”

    “怎么这么多?”余爷爷不敢置信地看向余喜龄,这可是纯利润。

    余喜龄把钱又点了一遍,“纸一块八毛钱一大刀,可以裁九十多副对联,剩下的红纸条写了可以贴堂屋、猪圈,当搭头不要钱,零卖三分钱一张,小对联加福字三毛八一副,大对联加福字六毛八一副算下来是赚了这么多没错。”

    当然这其中还有今年头两年竞争小,她们准备足的原因,像后面摆摊的,收入肯定没有她们的多。

    “春联也就卖这三天,明年还不知道怎么样呢。”余喜龄把钱数好大半交给余爷爷。

    余奶奶不管事,家里管钱的是余爷爷,不过她从卖豆腐起,就在自己手里留了一部分钱,这也是余爷爷坚持的。

    “人得要知足,已经很不错了。”这一百块钱可是巨款,余爷爷仔细把钱收好,脸上浮起喜色,“喜龄,等开了年我就领你奶奶去县里的中医院看看。”

    县城里除了个人民医院最有名的就是中医院,余爷爷二十九那天已经去人医院里问过了,医生初六就上班了。

    “您和我奶都得检查一下,我想着带喜安也去看看,她太瘦了。”余喜安瘦瘦小小的,余喜龄都养出些肉来了,她还是那么瘦。

    她记得上辈子公司有个员工的孩子就是这样,养不起来,去医院检查了才知道是孩子身体里缺什么东西,得对症补,不能瞎补。

    余爷爷怜惜地摸摸余喜安的小脑袋,点了点头,“行,你奶和喜安去看,你爷爷身体好着哪,一百斤的担子也能挑得动。”

    余喜龄没有多劝,等到了医院余爷爷不想检查也得检查个遍,现在能护着她们姐妹的,也就他们两老了,她希望他们都能健康长寿。

    “爸,妈”余二叔站在门口搓着手,不好意思进屋来,脸上一道又长又红的印子,看着像是被笤帚抽的,也像是被挠的。

    余二叔这趟来是为了昨天的事给余爷爷道歉,顺便来送粮油的,“爸,您别怪元珍,她也是为了我和喜荣。”

    昨天余爷爷气走了,余二叔的酒也醒了大半,他根本没想去抢侄女的活,但两老的态度很明确,一点也不为他这个儿子考虑,他心里不是不别扭。

    别扭归别扭,后来他也想通了,他们当叔婶的惦记侄女的手艺,说出去也丢人,再者他做惯了粗活,做豆腐那活他肯定干不了,瞎惦记啥呢,摊上他哥那样的亲爹,喜龄这孩子已经够可怜了。

    他这个二叔没本事顾不了她,那也不能去害她。

    后来无论余二婶怎么说,他都闷头不吭声,余二婶拿他没办法,最后只能自己生闷气。

    余爷爷看了眼余二叔脸上的红痕,再看了眼他脚边的粮油,轻叹一口气,“我和你妈还能动,这些你都拿回去吧,别跟你媳妇闹意见,她也不容易。”

    “爸。”余二叔脸都胀红了,以前每年就算不和余爷爷余奶奶过年,余二叔都是要送粮送油过来的,他要再拿回去,这像什么话。

    到底是余二叔的一份孝心,那粮油余爷爷最终还是收下了,心里琢磨着等以后找个什么理由贴补回去。

    “喜龄,昨天的事你别吃心,你二婶就是那么个人,嘴巴坏,但是她没坏心。”面对余喜龄,余二叔才是真的躁得慌,本来给帮忙卖对联他就不愿意拿工钱,可他拗不过余二婶,只得收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