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绝不当仁宗-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吕夷简这才朝着刘娥拜道:“太后!如果真的如官家所言通商后,茶税每年有如此收入,那么臣认为废除茶官榷也无不可!”
“嗯!不知该如何通商?”
刘娥见赵祯自己将脸面给赚了回来,原本有些心里是有些怒气的,此时也随着众位大臣的态度转变而化作乌有。
赵祯这才将心里的想法给说了出来。
“首先,撤销六务十三场,官府不再参与茶叶的交易过程,既没有预付本钱,也无所谓茶息,只保留向茶商收取茶税、向园户收取茶租的制度。与此同时,官府依然将茶叶作为特殊商品进行适度管理,茶商需要申领凭证方才能参与交易,并且规定销售的区域以及缴纳税收的期限,从而防止偷税漏税。”
冯拯不解的问道:“若真如此的话,园户领不到官府提前预付的本钱,还要向官府缴纳茶租,这无疑会增加园户的负担,臣认为此举不妥!”
一朝之宰相连最基本的经济学常识都没有,赵祯不由得对冯拯很是失望,当即回怼道:“卿可知,朝廷借给园户的本钱,他们是要承担利息的,如此算来,岂不是先前岂不是朝廷强制借贷了吗?”
王曾有些担心的说道:“如若将茶叶改为通商,那么西北实行的入中制将很难在维持,如此以来的话,臣担心会影响河北两路的粮食收购!”
王曾的话倒是还有几分道理,虽然眼下宋辽已经议和多年了,但谁也不敢保证辽国会不会再次南下,所以河北两路囤着重兵,自然就需要大量的粮食,而河北连年灾祸不断,粮食产量很低,百姓温饱尚且成问题,更何况有多余的粮食出售给军中了。
赵祯见此开始将心思放在了自己储物空间里那两颗土豆和一斤玉米种了,但毕竟远水难解近渴。
刘娥见此说道:“王卿之言不无道理,但若再继续实行入中制,那么茶课必将入不敷出,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绝对不能再实行下去了,至于河北两路缺少军粮,哀家建议向更为富庶的荆湖两路,以及两浙路购买粮食,由水路运往河北两路,除此外还可以向江南等地的富商透露消息,河北的粮价可以适当提高一些,此外,由内藏库拨出钱200万贯,绢五十万匹用来给河北驻军采购生活物资。”
冯拯脑子一转又说道:“臣担心此举会引起茶叶上涨,扰乱市场,不法奸商囤积居奇!”
赵祯笑道:“卿知道茶叶价格为什么会上涨吗?实行通商后,茶商们将直接从茶农手上获取茶叶,而不是向六务十三场领取茶叶,所以不会出现以次充好,新茶配旧茶的局面,简而言之,新茶是新茶的价钱,旧茶是旧茶的价钱,毕竟一分钱一分货吗?又谈何会扰乱市场呢?冯相公难免太过于杞人忧天了了吧?”
赵祯一席话引得在场的群臣一阵笑声,冯拯落了面子,脸上越发的挂不住了,而刘娥也是对这个宰相越来越不满意了。
赵祯很清楚茶叶通商可以实现官府、茶商、园户三盈的局面。他之所以信心十足,那是因为他来自二十世纪,明白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出决定性的作用,从而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实现市场的良性发展与持续繁荣。
自古以来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一向是由官方垄断经营,比如汉代时,盐铁就成为了官营,盐关系天下苍生的性命,铁则是兵农之本,这两样由朝廷垄断也倒是情有可原,但茶这种东西并不是生活必需品,而是可有可无的消耗品,但为什么会纳纳入官营呢?
答案很简单,那就是朝廷缺钱,不得不与民争利。
所以什么藏富于民的说法都是糊弄人的,赵祯也不会相信,他唯一确定的是,若想富国强兵,朝廷必须有钱才行,否则一切都是扯淡,而宋朝的三冗问题,他眼下也无力去解决,他所能做的就是先想办法开源,让朝廷尽量有钱,待其亲政之后,在一步一步去解决三冗问题,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他的帝王之路才刚刚开始。
崇明殿上,赵祯只是给了一个建议,两府虽然采纳了,但还要经过商讨,等到正式颁行天下已经是两个月后的事情了,不得不说这效率是真的低。
冯拯虽然对经济一窍不通,但还是做了一些好事的,比如宋真宗天书下降之后,宋朝相继建立了天庆节、天祺节等一系列节日来庆祝,而每次庆祝花费颇大,连过个生日都要斋醮。
斋醮(jiao)是道教仪式,也称为斋醮科仪,道教设坛祭祷的一种仪式。即供斋醮神,借以求福免灾。其法为清心洁身,筑坛设供,书表章以祷神灵。
宰相冯拯因而奏曰:海内久安,国家费用应该有所节制才行,于是刘娥便让礼仪院进行削减,以往每年四十九次斋醮改为二十次,供品由两千四百份减为五百份,赵祯依旧觉得多,还是太过于浪费,于是在说服刘娥之后,将斋醮改为一年十二次,每月一次,每次七七四十九份供品。
。。。。。。
0050章 好奇的刘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不知不觉间便已经进入了阳春三月。
“再高一点!往上一点!”
“对!就是那里!一定要给朕弄牢固一点!”
福宁殿外,赵祯正在指挥着屋顶上加装避雷针的工部工匠,避雷针的原理和制作都很简单,以宋朝的工艺自然也很容易就造出来了。
刘娥和杨氏听闻赵祯要给他的寝宫加装一根硕大的“绣花针”,都不不免好奇,纷纷跑来观看。
“官家!好端端地给屋顶装什么绣花针啊?,你这又是做什么妖啊?”
刘娥看着在屋顶忙乎的工匠,想不明白,这好端端地屋顶加上一根这么大的绣花针,不但影响美观,而且似乎没什么作用。
而赵祯这两月来也没闲着,他除了听政和进学之外,就是老喜欢往工部跑,这两个月工部没少被折腾,但也做出了不少新鲜的玩意,比如赵祯就指挥工部做了一辆简易的木质自行车,虽然骑了两次就坏了,但总归是造了出来。
杨氏对赵祯满脑子奇怪的想法已经是见怪不怪了,她正站在一旁等着赵祯向她解释。
一直待工匠将避雷针装好,赵祯方才来到刘娥和杨氏面前。
“大娘娘!小娘娘!朕加装的这是避雷针,不是什么绣花针。”
赵祯真的很想下个诏令传达全大宋,毕竟他今天给宫里的建筑装了避雷针,明天开封的百姓们就该知晓了,然后茶余饭后就会津津乐道的谈论着当今官家脑子是不是秀逗了,竟然给建筑装一个硕大的绣花针。
“避雷针?难不成是用来避雷的吗?”
刘娥好奇的问道。
赵祯笑了笑,回道:“大娘娘,虽然此物叫避雷针不假,但却不是用来避雷的,准确的说是用来接引电流的,如果遇到雷雨天气,雷电不小心击中宫中建筑,那么避雷针将会把雷电电流通过自身的接地导体传向地面,从而保护建筑物、高大树木等避免雷击。”
“什么是电流?官家嘴里说出的怎么都是些哀家没听过的新鲜事物,也不知道官家都是从哪听来的,从哪看来的?”
刘娥眉头深皱着,眼前的赵祯让她越发的看不懂了,听政从来都不会迟到,哪怕身体不适,也会前去听政,对于政事一般则是很少发言,但若是发言,总是能将事情分析的头头是道,并且给出最优的处理办法。
朝廷的茶叶通商已经实行下去了,就目前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想必今岁朝廷的茶课收入定然能大幅度增加,刘娥有时候都觉得赵祯不似十三四岁的少年,反而是一个老谋深算的中年人。
但偏偏赵祯有的时候又特喜欢胡闹,做一些傻事,看起来又像一个贪玩的孩子。
“什么电什么流的,奴家倒没听懂,但建筑装了这个叫避雷针的东西,是不是自此以后就再也不怕雷击了?”
杨氏忙开口问道。
“是的小娘娘!其实还有一种方法,那就是在屋脊的两头,装一个仰起的龙头,龙口吐出曲折的金属舌头,伸上天空,舌根连接着一根根细的铁丝,直通地下。若雷电击中了屋宇,电流就会从龙舌沿线下行地底,起不了丝毫破坏作用,同样能达到避雷的效果,同时也不会影响建筑的美观!”
很多人都认为避雷针是十八世纪才发明的,但其实早两个世纪,中国的宫殿建筑师就掌握了避雷的措施。
“那官家为何不采用这法子呢?毕竟在哀家看来,这好端端的宫殿装一个那么大的绣花针,实在是太不雅观了!”
刘娥不停的摇头。
“大娘娘!如果改用第二种方案,那么施工的工程会扩大,而且花费会增多,眼下朝廷财政不宽裕,是故朕不想大动干戈,反正都是为了避雷,哪种方法最省钱,朕就用哪种方法!”
宫内的建筑已经有些年头了,贸然加上避雷针确实有些不雅观,但总不能推倒重建吧,俗话说得好,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大宋的财政到了哪种地步,他不是不晓得的,前些日子,刘娥令人统计内藏库,清点完毕之后,内藏库所有物品加在一起折合钱不过二千万贯,要知道宋太祖在位时,一年可是最少攒五百万贯的,结果经过太宗和真宗两代皇帝的挥霍,只剩下不到两千万贯了。
要知道眼下大宋一年的税收可是近四千万贯,而内藏库只有这么点钱,如果遇到什么突发事件,是很难应付的。
“官家知道体贴民情,勤俭节约,已经很不错了,不过,官家近些日子老是折腾工部官员,工部官员没少在哀家面前抱怨,官家日后也该注意一下影响,百姓是需要体恤的,但臣子说白了也是百姓,也是需要体恤的,官家可懂?”
刘娥心里清楚赵祯的折腾虽然都是些小事,但工部毕竟不是皇家的私有部门。
赵祯一听顿时有些不乐意了,他虽然不是像爱迪生那样的大发明家,但毕竟是一个现代人,回到古代想要倒腾出一点科技感的东西来也是情有可原的,谁都没想到,他回到古代发明的第一件东西居然是马桶,因为他即便是皇帝,也受不了那古代厕所的荼毒,更别提还有那万恶的厕筹。
赵祯便将眼光投向了杨氏。
杨氏心领神会便出言道:“姐姐!宫里有蹴鞠队,但吾官官家并不喜欢蹴鞠队,一直白放着也是浪费钱粮,不如将蹴鞠队解散,省下来的钱给官家在宫内弄一个小小的工部,也好方便官家弄些小发明什么的!姐姐!官家毕竟年轻,年轻人总归是要有点爱好来打发无聊的时间是不是?”
杨氏没说出口的是,刘娥一直揽权不放,官家几乎不怎么处理朝政,就这样,你还要剥夺他一些无伤大雅的爱好的话,难免就有些不近人情了。
“嗯!官家可以挑选几名工匠入宫内,专门用来服务官家,但蹴鞠队就不用解散了,毕竟养了那么些年,一旦解散,传了出去,外头百姓岂不是要笑话,堂堂赵氏皇族连只球队都养不起,那岂不是让人笑掉大牙,官家要明白,朝政即便再是维艰,也不能让天下百姓看出来!各中深意,还望官家慢慢体会了!”
刘娥最终还是同意了杨氏的提议,因为赵祯并不沉迷于女色,这么长时间来,后宫也就一个刘贵人而已,同赵氏皇族的好色相比,赵祯就是一个另类。
“大娘娘!朕想要宣一人进宫,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朕不日就会替大娘娘解决一个天大的难题!”
刘娥不解的问道:“不知官家想宣召何人?”
“此人叫毕昇,是一个平民,眼下应该居住在杭州城内!”
赵祯忙回道。
。。。。。。
0051章 祥瑞
几日后,一队殿前司朝着杭州疾驰而去,他们是去抓毕昇的,当然也不能说是抓,准确的说是请,不过如果毕昇不听话的话,那也就成了抓了。
刘娥不知道赵祯点名要一个名不经传的小民干什么,但看到赵祯说竟然能帮她解决一个大难题,也不由得便同意了。
北宋平民毕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不过活字印刷术要到庆历年间才能发明出来,而此时的他还不过是杭州城内一名小小的书肆刻工而已。
福宁殿内,赵祯看着眼前的两颗土豆和一斤玉米种子正在发呆,他在想该怎么向众人解释这两种东西的由来,因为眼下马上就到了土豆和玉米种植的季节了。
如果这两种高产的农作物能够在大宋生根发芽,那么要不了几年,大宋的百姓将不会在饱受饥饿之苦,眼下大宋有着广袤的土地,而人口也不过五千万而已,而且系统留下的土豆和玉米都是后世最优异的种粮,所以即便是放在农耕技术仍然落后的宋朝,那产量估计也是足以惊人的。
一连几日来,赵祯想了很多说词,玉米还好,不种不会发芽,但被他从储物空间取出来的土豆都已经发芽了,再不种下去的话,就要浪费了,若再想获得土豆,就得去万里之外的美洲去取了,而且取回来的还是没有经过改良的土豆。
“官家!您要的几口大缸,奴家找来了,侍卫们正将他放在殿外呢?”
画眉气喘吁吁地走了进来。
“嗯!把这两颗土豆拿上,小心点别把上面刚发出来的芽儿给弄掉了!”
赵祯见此便朝着画眉说道,他已经提前将玉米收了起来,因为两种农作物一起出现的话,太过于惊世骇俗了,所以他打算先让土豆出现,这样的话要不了多久就可以吃上土豆烧牛肉了!
来到殿外,几名抬着大缸的侍卫正靠在一处歇息,见赵祯出来了,领头的侍卫忙单膝跪地:“末将周勇拜见官家!”
“拜见官家!”
几名士卒异口同声的说道,画眉本来找了几名宦官前去抬大缸,但宦官丧失了男人的阳刚之气后,连力气都小了很多,自然是抬不动的,所以只好劳驾值班的禁军帮忙。
“起来吧!不愧为我大宋儿郎,这身体真是健硕!茂则带将士们下去吃点好的,此外每人赏钱十贯!”
赵祯上前仔细打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