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少帝成长计划 >

第7章

少帝成长计划-第7章

小说: 少帝成长计划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午后将高祖皇帝剑送到少府,令少府工匠养护一番。”

    “诺。”

    一步步走下长阶,刘弘脸上尽是满意的笑容。

    只有聪明人,才能在这风云变幻的深宫中过得更久。

    不过片刻,御辇便缓缓停在了未央宫前殿外,随即传来一声高亢而又绕口的唱喝声:“陛下驾到止”

    “雅语?”刘弘疑惑地掀起车帘,才看见御辇上已是站上一位身着文袍,高大俊俏的青年。

    “陛下可还记得,当日于司马门处见到的谒yè者十人?”

    听闻王忠的提醒,回想一下当日在司马门处的所见,再一看青年晦涩的面庞,刘弘恍然大悟。

    这不就是那天在司马门下,持戟对刘恒吼“你来嘎哈”的军卒吗?

    一旁的王忠微笑着解释道:“奴婢观此子甚忠,便于前日遣人寻回,以效陛下车马前”

    那谒者也适时开口道:“谒者臣汲忡参见陛下”

    车厢内的刘弘略一打量那俊朗的青年,微微一笑,道:“朕知晓了。”

    自殿门而入,刘弘见殿门前值守的卫士微微点了点头,心中大安。

    再理了理衣冠,深吸一口气,刘弘便迈过那道门槛,步入未央宫正殿之上。

    “臣等恭迎陛下”

    “吾皇万寿无疆”

    在殿内众臣的迎接下,刘弘昂首挺胸,一步步榻上御阶,走到属于自己的龙位前,回过身:“诸位爱卿免礼。”

    待等刘弘坐上御塌,殿中朝臣才次第跪坐下来。

    与后世影视剧所呈现的古代朝堂不同,汉室的君臣关系,在大多数情况下处于相对平等的地位;即:臣拜君,君亦拜臣。

    方才刘弘入殿,朝臣们也没有像影视剧中那般跪下磕头,口称奴婢;而是深深弓腰颔首,拱手以拜。

    刘弘在坐下前,也是轻一点头表示回礼。

    待等众人都坐下后,刘弘发现虽然认识的脸没几个,但有一个标识可以确定殿内众人的地位,以及大概官职绶带。

    例如,坐在左侧最靠前的丞相陈平,腰间就是紫色绶带。

    而在陈平左侧,太尉周勃、郎中令曹岩以及一位中年人腰间,都是青色绶带。

    扫视着,刘弘眉头突而微微皱起,向身边的王忠低声问道:“丞相身后是何人?”

    只见那人紧坐在陈平之后,腰间绶带居然与陈平左侧的周勃同为青色;位列左班,此人当为朝臣,青绶表示其地位起码是九卿主官,敢紧坐于陈平身后,则表示此人的地位仅次于陈平和周勃,在其余所有朝臣之上。

    按照西汉官制,满足这些条件的只有一个人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与相国丞相、太尉并列三公,秩与九卿同为中二千石,虽与九卿同为青绶,却掌金印;而九卿怀中或腰间,则清一色为墨印。

    饶是想破脑袋,刘弘也没从记忆中找到任何一丝,这个时间点与御史大夫相关的信息。

    “陛下,此公乃守御史大夫,平阳侯曹窋”

    王忠的低语传来,让刘弘强装出来的淡定险些塌陷!

    如果太史公的消息来源可靠的话

    这曹窋是周勃的人!

    在诛灭诸吕行动开始前,计划泄露,被郎中令贾寿告诉了吕产;这个讯息,就是曹参的长子即二代平阳侯曹窋带给周勃的!

    也就是说,作为大汉政坛地位最高的三公,皆站在了刘弘地对立面

    勉强控制着即将扭曲的面容,刘弘继续扫视跪坐于两侧的众臣。

    在看到跪坐于左侧稍后的一人,正强自压抑着因喘息而剧烈起伏的肩膀后,刘弘心中才稍稍安定了些。

    轻轻清了下嗓子,刘弘强自淡定道:“少府卿何在?”

    抑扬顿挫的询问声响彻殿内,店内众人却陷入了诡异的寂静之中。

    刘弘面色顿时一沉:周勃这是又要来一出非暴力不合作?

    就在刘弘咬牙切齿之时,老远传来一道小虾米得声音。

    “禀陛下,故少府令舞阳侯樊伉,亡于亡于前时之事中。”

    循声望去,就见殿门往里约五步的地方,一个身穿儒袍的中年人正弓着腰,拱手拜向刘弘所在的方向。

    刘弘心中一沉,再度陷入两难的境地。

    打死他也没想到,此时的少府令,居然是樊哙的儿子樊伉!

    ps:解释一下,为什么说老太监王忠聪明。

    可能是我笔力不够,没有表达清楚:这把剑,是刘弘钻狗洞从未央宫跑出来之后,老太监王忠担心刘弘安危,塞给刘弘防身的剑;至于当时为什么用布条包着,是因为老太监王忠担心如果让人看到内侍带着剑,会被发现不对劲。之后刘弘为了策反北军,强行将这把普通的剑说成是高祖斩白蛇剑,以证明自己刘邦子孙的身份,从刘邦那里借点威势以得到北军的支持和拥护。

    然后在这一章中刘弘看到王忠抱着剑才想起来,老太监王忠是知道这把剑的来历的,所以暗含深意的看了老太监一眼,老太监很懂事的说:陛下忘记带上高祖斩白蛇剑了,潜意思就是:陛下放心,这把剑就是白蛇剑,就算打死我这也是白蛇剑。

    本章中关于后少帝郎中令贾寿、守御史大夫曹窋,二代舞阳侯樊伉的内容,引自史记:吕太后本纪。

    需要声明一下,樊伉为少府令并非史实,樊伉是吕氏一党,在诛杀诸吕之乱中,被周勃等人杀死;而此时的三公九卿,除了丞相陈平、太尉周勃、御史大夫曹窋外,只有太仆和典客景帝改为大行、武帝改为大鸿路的人选是明确的太仆夏侯婴,典客刘揭。九卿中其余七位是谁均无记载;包括守郎中令曹岩,也是作者臆撰的角色。

    但通过逻辑推理不难得出,吕氏为了掌握少府的财权,必然会放个自己人上去,而少府令作为九卿,不选择有能力或有背景的人肯定没法让人信服,所以吕氏选择手底下背景还算比较大樊哙嫡子,当代舞阳侯、年纪小好控制的樊伉去挂个少府令的名头,是相当有可能的,个人感觉可能性超过百分之70,出于剧情需要,作者在书中便将存疑且不可考的少府令设定为了最有可能性的樊伉。曹岩在书中成为守郎中令同理:身为吕党的郎中令贾寿死在了周勃们的刀下,找个老曹家的小子去监视刘弘也比较合理。

    希望各位看官莫要以不尊重历史为名指责我,实在是史书记载有限,作者也是多番查阅文献无果,才做出这样一个可能不符合史实的设定;在史料记载明确的环节,作者会最大限度尊重史料,尽量最大限度还原当时的情况。

    但真要说起来,这种史书没记载的事真相究竟如何,可不就是通过逻辑推理猜吗?我不过是把我的猜测写进书里了而已。至于是否与历史完全符合,我只能说我写的是,不是正史;吴承恩写三国演义尊重历史吗?也未必吧。狗头保命

 第0015章 急中生智

    按原来的计划,刘弘打算责问一番少府卿关于吕后丧事的进度,随后引出话题:太皇太后劳苦终生,后事不可有任何错漏。

    这样一来,在关于吕氏的定性问题上,刘弘就可以避免与朝臣正面讨论起吕后,并隐晦的表达出自己的意图:前时之事,与吕后无关。

    这自然会让朝臣们担心:刘弘会不会为吕氏平反?

    这个时候,刘弘就可以扔出早就准备好的甜枣:太皇太后驾崩,吕氏子弟无人管束,竟意图谋反!幸有忠臣义士拨乱反正,方使我刘氏宗庙免于覆灭之灾,当重赏!

    朝臣们得知自己不但不会被怪罪,反而会因为诛吕有功而受到赏赐,应该就可以安分不少,起码那部分和“逼杀刘弘”之事没有关联的朝臣,不会再跟着周勃他们乱来。毕竟严格意义上来讲,单纯参与诛灭诸吕的人也确实有功,应该奖赏。

    再把直接参与逼杀原主的刘兴居、夏侯婴处理了,这件事便暂时算了解了。

    分化拉拢;再杀鸡儆猴这便是刘弘能想出的,处理这件事最好的方法了

    至于陈平和周勃,自然也是要塞到“忠臣义士”的名单里,以图将来;但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么一个万全之策,问题居然会出在樊哙的儿子身上!

    没了少府令,刘弘连话头都不知道怎么开了总不能张口就来一句:“吕氏谋反,吕后无过;诸位有功,王忠,拿钱!”吧?

    正在刘弘内心抓耳挠腮之时,一道老态龙钟的身影从角落里缓缓走出,以近乎05倍速缓缓跪倒在殿中央,叩首拜道:“故太傅臣陵,参见吾皇!”

    随着王陵的话语声,靠近殿门的小虾米们顿时陷入震惊之中!

    安国武侯,还活着?

    抬起头时,王陵已是老泪纵横。

    刘弘心中顿时一亮,顾不上惊讶于王陵还活着的事实,微微提起袍摆,快步走下御阶来到王陵面前,拉着王陵的手臂将其扶起。

    待王陵踉跄着站起后,刘弘深深一拜:“老师。”

    老王陵顾不上擦满脸的泪水,只慌乱的拉着刘弘地手臂:“陛下不可,臣何德何能”

    在所有人看不到的地方,正拱手低头的刘弘却根本没有注意到王陵说了些什么王陵的出现,让刘弘瞬间想到了一个新计划。

    就见刘弘缓缓直起身,亲切的拉着王陵的手走上御阶,吩咐宦官取来一个蒲团,置于御塌之侧。

    恭敬的将王陵扶坐上蒲团之后,再度直起身的刘弘面上的和蔼顿消,取而代之的是满脸的盛怒。

    “夕者,太皇太后以朕年幼,任王翁为皇帝太傅,可恨吕产吕禄之辈从中作梗,竟迫使帝师沦落山野!”

    看着殿内尽皆满脸呆滞的群臣,刘弘心中悄悄得意着,面上却恼怒更甚:“更有甚者,太皇太后驾崩,吕氏无长者约束;吕产吕禄等乱臣贼子竟意图谋反!”

    “当真不为人子也!!!”

    如果不为人子在后世属于道德谴责的话,在汉朝,这就是对一个人最大的否定不为人子,不孝也;不孝,即不仁也;不仁,则不义也;不仁不义不孝者,获罪于天,无可铸也。

    为了让自己的愤怒更逼真一些,刘弘再度发挥了影帝级演技拍桌子!

    被刘弘改写了剧本的王陵闻言,面上倒是缓缓涌上一丝了然和赞赏;反而是朝臣们目瞪口呆的看着刘弘,原本能塞鸡蛋的嘴巴,现在估计能塞下一只鸭蛋了。

    终于将剧情拉回正轨,刘弘在心中长出一口气。

    稍作喘息,以表示自己正在按捺怒意后,刘弘微微皱着眉,缓缓开口道:“幸有忠臣义士力挽狂澜,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方使吾汉家免遭宗庙覆灭之灾祸。”

    言罢,刘弘望向左侧正木然看向王陵,满脸写着“我读书少,你别骗我”的周勃,沉声道:“国有忠臣,乃社稷之幸也;太尉以为如何?”

    完美的一招后世政坛流行的踢皮球,顿时将周勃推入尴尬的境地。

    皇帝这架势,看来是要给大家伙儿发福利,周勃能说不?

    真要按计划,无论刘弘说什么都已陛下年幼为名驳回,那都不用等下朝,朝臣们现在就能撕了他!

    汉室的官吏可都是出将入相的,廷议直接上演全武行简直就是常规操作。

    眼角微微扫了一眼右侧的陈平,见其依旧没从呆愣中缓过神,周勃只好在心中暗啐一口,忍着恶心出班道:“陛下所言甚是,高祖皇帝制,功必赏”

    话一出口,周勃就恨不得马上扇自己两个大嘴巴子!

    果不其然,刘弘眼带笑意的看了周勃一眼,便坐回了御塌之上:“既然太尉以为善,那此事便定下了。”

    说着,刘弘微笑着抬起头,环顾着殿内忠臣,目光最终回到了周勃身上:“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被刘弘深邃的目光盯着,长期从军培养出来的潜意识顿时让周勃产生一种陷入圈套的直觉。

    殿内群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终还是向御阶之上的刘弘拜道:“圣明无过陛下”

    躬身立于殿中的周勃却是缓缓闭上了眼,揪心的摇了摇头。

    不出周勃所料,刘弘开口道:“功必赏”

    沉吟片刻,刘弘露出一副穷思不得的表情,对身后的王忠低声问道:“下一句是什么来着?”

    王忠微一躬身,同样低声道:“陛下,是过必罚”

    “唔,过必罚。”

    说着,刘弘将双手缓缓背在身后,沉声喝到:“奉常卿何在?”

    就见右侧的宗师成员中,一华发老人着急忙慌跑出班列,躬身颤声道:“臣在”

    刘弘却是向殿门的方向昂首以眺远,语带萧瑟道:“按吾汉家礼制,太仆之责者何?”

    老奉常见刘弘没怪罪自己,赶忙开口,恨不得马上将自己知道的所有东西一口气说出。

    “太仆者,帝之仆也;于内专责为帝御辇之事,于外”

    没等老奉常说完,刘弘便抬手打断,望向先前那道满头大汗,躲在角落狂喘气的身影,困惑道:“哦那今日早朝,怎没人为朕驾车?”

    说着,刘弘还夸张的露出一个沉痛的表情,向立于殿中的周勃问道:“莫非,太仆也死于前时之乱了?”

 第0016章 柳暗花明

    满堂文武顿时从呆愣中回过神,精神紧绷,竖耳听着殿内的动静。

    太仆夏侯婴,自刘邦还在沛县偷看寡妇洗澡时,就是刘邦御用的放风马仔。

    这样一个老臣,当然对自己的本责倒背如流;哪怕他真的不知道,在这种敏感的时间点,周勃和陈平也必然会提醒他。

    再回想上朝前,夏侯婴是最晚到的殿内,又浑身是汉,气喘吁吁,事情就很明了了有人故意在夏侯婴前往寝宫,接刘弘上朝的路上拦下了他。

    朝臣们不约而同的将目光撒向殿内唯一有动机的人,却发现那人身穿玄色龙袍,立于御塌前,正满脸沉痛的问着周勃:太仆可安在?

    那一刹那,殿内众臣顿感脊背一凉,将头颅深埋在胸前。

    没等周勃解答刘弘地疑惑,夏侯婴便顾不上整理散乱的衣袍,赶忙跪倒在殿中:“臣,死罪”

    刘弘却是长舒一口气,微笑着望向殿内的夏侯婴,缓缓道:“太仆无事便好,便好”

    说着,目光却缓缓移向右侧的老奉常,最后一个好字出口时,刘弘与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