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拼搏年代 >

第26章

拼搏年代-第26章

小说: 拼搏年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奇虫少年?”方燕接话:“这名字不错。”

    吕冬不好意思的笑:“我怕有危险,把手里的虫子和蚂蟥,全扔贼头上了。”

    方燕插话道:“吕冬,你提供的新闻线索奖金申请下来了。”

    吕冬立即来了兴趣,追问:“多少?”

    方燕的皮包没带:“100。我皮包在车里,一会拿给你。”

    吕冬难免失望:“才100。”

    “因为新闻重大才有100。”方燕简单解释:“普通新闻线索钱很少。”

    吕春知道他们说的是什么,关注点与吕冬不同,问道:“你调查清楚了?要登报?”

    方燕说道:“今天登报了,相关部门正在处理。”

    像晚报这样的媒体,从来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报道重要事件必须考虑全局。

    吕冬没看报纸,但听方燕说,也放下心来,既然把群骗子卖给报社,当然不想看到他们有好下场。

    虽然100块钱少了点,但他只是动了下嘴皮子。

    关键今天有600块钱入账!

    方燕跟吕春说了会话,主要是古董骗局的事,又转回吕冬身上。

    这篇古董骗局报道,方燕获益匪浅,尤其直接打压老竞争对手太东周刊,让报社上层也注意到了她。

    虽然报道今天见报,但她已经获得更多自主权,能独当一面。

    “吕冬,你见义勇为抓扒手,提供线索揭露骗局,又是抗洪先进个人。”方燕很有诚意邀请:“接受晚报采访,我专门为你写一篇报道,怎么样?”

    当着吕春面,吕冬不好意思问有没有报酬,而且知道可能牵扯到镇上H县里,不能随便答应。

    正好,瞥见有宣传口的人带着杨烈过来,当即提高声音,说道:“方记者,采访这种事,我得先请示一下我们镇长”

    这话全部落在正走过来的杨烈耳朵里,除了学习成绩,杨烈对吕冬其他方面印象一直挺好,这下更觉得他识大体。

    “方记者,你好,你好。”杨烈上前与方燕握手:“怎么在这里?我们换个地方谈?”

    方燕看了眼吕冬,这人果然油滑油滑的。

    杨烈很热情,邀请完方燕,又跟吕春握手,连带着夸了几句吕家村,不愧是大机关待过的人,处理人际关系一套一套的。

    县里宣传口的一位副职人也来了,吕冬很自觉,自动靠边站。

    方燕被宣传口的人和杨烈单独请进一个房间里,方燕将之前的事说了一下,又描述了遍认识吕冬以来的事。

    杨烈有点发愣,原本因为高考成绩放下的想法,又涌了上来。

    成绩不好,单独一件事可能没说服力,但再加上两件呢?

    镇上能出个典型人物,也是他的成绩!

    老梁就快到点了,但老梁退休,他这个外来户一定能接班?

 第36章 好人吕冬

    作为一名社会时事类记者,方燕不缺乏正义心,否则也不会冒着风险探求正大公司背后的真相。

    但记者对新闻往往有执著追求。

    当一个拥有正面社会意义的新闻摆在面前时,方燕不会无动于衷。

    “王部长,杨镇长。”方燕干脆打开天窗说亮话:“不知道你们听说了没有?今年市团委联合晚报,在全市范围内评选十大杰出团员,吕冬抗洪救灾,就很有代表意义。公交车面对扒手见义勇为,提供线索揭发古董骗局,这些集中在一人身上,全市都罕见。”

    宣传口的人是排行靠后的副职,并不搭话,他在这里更多起到监督作用,晚报方面做的事要对青照县有正面效果。

    起码不能抹黑。

    杨烈接话道:“吕冬这孩子确实不错,抗洪时的很多事,都是我亲眼所见,镇上也拍过一些照片。”

    方燕笑着说道:“这样更好,更有说服力。”

    杨烈有疑虑:“但吕冬今年高考,成绩很不理想,品学兼优这项”

    “吕冬已经毕业了。”方燕所做的工作,带来更为灵活的思考方式:“就当他是社会青年。杨镇长,王部长,你们比我更清楚,政府正在大力整顿社会秩序,吕冬所做的事,符合社会大势,报社一旦报道出来,影响广泛”

    “你确定能见报?”杨烈追求实际。

    能上报,真正成为典型,才能作为成绩。

    宁秀镇在他任上,出一个全市典型,有莫大好处。

    杨烈想做事,必须去到做事的位置上。

    方燕说道:“我有一定自主权,也跟主编和总编电话沟通过了。”

    严打形势明确,这点非常容易判断,杨烈与宣传口的人很快达成一致。

    向上面请示,这对青照也是好事,自然获得通过。

    大会结束吕冬被留下来,直接去宁秀镇政府,宣传口的人已经在与晚报方面协商采访和报道方案了。

    那位副部长和杨烈与吕冬进行了积极友好深入的交谈,作为一件有利于县里、镇上和个人的事,吕冬保证自个就是颗螺丝钉!

    虽然没有报酬,但上报不会少块肉,万一真评上十大杰出团员,短期内也能当个护身符。

    到了这种时候,吕冬看得非常清楚,有进无退。

    会议室里面,杨烈看着面前的少年郎,说道:“吕冬,你做了这些好人好事,应该大力宣传,上报这件事,是镇上交给你的政治任务,你要配合方记者。”

    吕冬知道反对无效,干脆说道:“我听领导安排。”

    县官不如现管,对人对己都有利的事,再拒绝就是缺心眼了。

    在宁秀镇这一亩三分地上,与杨烈打好关系没坏处。

    杨烈暗自点头,吕冬这孩子,有担当,有责任心,有大局观,有正义感,推上一把也是应该的。

    如果社会上这种人多点,治安形势也不至于严峻成现在这样。

    可惜,学习成绩

    刚他问了吕冬高考成绩,一阵头疼,只能说人无完人。

    杨烈由学习成绩想到忽略的一件事:“吕冬,你入团了吧?”

    这要不是团员,还来得及?

    吕冬挠挠头,略显不好意思说道:“初三入的。”

    杨烈有种不出所料的感觉,不用仔细问,肯定初中最后一批入团的。

    看学习成绩下菜,学校的传统。

    午饭在镇里吃的,吃饭前,方燕让吕冬签收了那100块钱。

    吃完饭,采访开始。

    杨烈有很多工作处理,不可能盯着,身边那位干事,跟县里宣传口的一个人,一直陪同吕冬坐在会议室里。

    采访不像后来那么正式,吕冬与方燕本身也算熟人,基本以谈话聊天的形式进行,放虫抓贼和向媒体揭露古董骗局,方燕基本都清楚,抗洪救灾那么多人看到,吕冬自然实话实说。

    吕冬也帮过方燕,方燕想要的是正面宣传,不会故意弄语言陷阱坑人。

    “抗洪过程中,有哪些人哪些事让你觉得很感动?”方燕偶尔的问题也特正面。

    “部队!他们以血肉之躯阻挡洪水。”吕冬描述一番当时的情景,想到杨烈,继续实话实说:“还有杨镇长,他不但亲临一线指挥,还跟我们吕家村的人一样,扛沙袋堵口子,我记得特别清楚,杨镇长穿了一件白衬衣,堵完一个口子从堤上下来,白衬衣变成了黑衬衣。”

    这是真实发生过的事,虽然杨烈不在,但吕冬相信这些话会传到杨烈耳朵里。

    那位干事接话道:“对!我也在现场!”他变魔术式的掏出一叠照片:“这是吕家村抗洪救灾的照片。”

    方燕拿起来看,最上面几张全是杨烈,扛着沙袋往岸上跑,身上那件黑乎乎的衬衣,证明这不是扛一袋子作作秀。

    再往后,都是抗洪一线的照片,方燕看到了吕冬在洪水中抡大锤砸桥护栏,看到了吕冬腰上拴着绳子往回爬,看到了吕冬用打火机烧蚂蟥

    上次,方燕听到吕冬和杜小兵议论烧蚂蟥,以为调侃俩贼,没想到都是真的!

    一张张照片看过去,少年郎赤着上身,露出精壮的肌肉,上面吸着一条条虫子,拿火机自己烧自己

    方燕忽然鼻子发酸,眼睛也不太舒服,泉南和青照为什么在五十年一遇的大水中安然无恙?因为有这样的人堵在前面!

    她快速扫了吕冬一眼,这人或许油滑,或许市侩,却是个真真正正的好人!

    方燕下定决心,一定要让这份报道见报!

    追求新闻的同时,宣传好人好事,弘扬正气,这不是记者的职责吗?

    这次采访进行到最后,方燕让同来的摄影师分别给吕冬和杨烈拍照,吕冬又戴上绶带,拿起荣誉证书。

    吕冬也不再考虑有的没的,这不是信息时代,即便上了报,对他日常生活也没多大影响。

    再说了,他堂堂正正做人,也不需要藏头露尾。

    又不是见不得人。

    下午四点多,这份临时工作结束,吕冬和方燕带来的人一起出了三层楼。

    “送你回去?”方燕对吕家村有点好奇。

    他们一行人开车来的。

    吕冬指了指自行车棚:“我有车子。”

    自行车棚那边有人过来,却是吕春。

    “大哥?”吕冬奇怪。

    吕春说D县局下午开会,我没回去,正好过来看看。”

    他不太放心。

    吕冬简单描述几句,又说道:“没啥事。”

    吕春看了眼方燕,直接过去:“方记者,能给个联系方式吗?我们有时候遇上一些事,可能需要媒体帮忙。”

    有些拐卖案和走失案,媒体能发挥的力量,甚至超过他们。

    方燕找出名片,递给吕春一张:“欢迎你为我们提供新闻线索。”

    吕春收好名片,笑着说道:“有的话我会打你电话。”

    当然需要帮助时才会打电话,平时记者还是有多远闪多远。

    警察不喜欢记者,偏偏记者对警察这职业特别感兴趣。

    吕冬和吕春骑着各自自行车出了镇政府大院,一路上都在聊下午的事。

    “别多想,这是很多人盼都盼不到的好事。”吕春再次给了这样的论断:“别小看这个头衔,如果能评上,总有好处。你也就不在体系内,不然”

    他笑了:“有个头衔,你跟体系内的人打交道,也会方便一些。”

    吕冬挠挠头:“我也是这么想的。”

    社会现实,不可能避的开。

    吕春认真说道:“冬子,好事要做,但要力量而行,更要保护好自个!”

    吕冬赞同:“大哥你放心,我不会拿安全开玩笑。”

    出县城来到岔路口,吕春继续往西去大学城,吕冬往北拐,去吕家村。

    过了高速桥洞,快到刘湾路口,吕冬忽然想到件事,吕振林让他去提醒刘招娣,他还没去。

    吕冬暗叹:三爷爷随口一句话,可能给刘招娣惹出很大的麻烦。

    刘招娣要有个弟弟,将来肯定会被家里逼着成为伏地魔。

    不管怎么说,这都是老同学,提醒一句也不费事。

    吕冬来到路口,转弯去刘湾村,刚到村口,就看到刘招娣推着手推独轮车过来。

    车上放着喷雾器、农药瓶和一大桶水,这是要下地打农药。

    “招”吕冬后一个字咽回去。

    刘招娣也看到了他:“吕冬。”

    吕冬骑车过去,下车站在独轮车边,说道:“有点事。”

    刘招娣这次没低头。

    “上次过来,你爸对我三爷爷说了件事,他想找个上门女婿。”吕冬尽可能婉转的说了一遍。

    咣当

    刘招娣手松开,手推车车脚砸在柏油路上,人愣愣的站着,头不自觉低下,一句话也不说。

    怪不得他最近四乡八镇到处跑,还在张罗事。

    吕冬知道这对人的冲击有多大,又说道:“别担心,你去找学校,找教委,找县里,他们总有办法。”

    这个县里,有太多希望刘招娣功成名就的人,其中有很多能治得了刘明泉。

    刘招娣默默点头,好一会才说道:“我会的。”

    别人的家事,提醒过后吕冬不好再多说,蹬上自行车:“我走了。”

    刘招娣看着吕冬调头,稍微提高声音:“吕冬,谢谢你!”

    吕冬头也不回:“老同学了,别客气。”

    希望这个受命运垂青,又被命运折磨的女孩,能顺利走入大学。

    从刘湾路口拐弯的时候,一辆四不像拖拉机猛的拐过来,路口长高的玉米棵遮挡视线,吓得吕冬直接骑进玉米地里。

    四不像突突走了,吕冬推着自行车回路上,对着车屁股骂了句:“我弄!”

 第37章 新计划新目标

    八月中旬,天气依然炎热,青照区大学城各工地热火朝天,原本冷清的大学校园也有了人气,部分老师和老生提前入驻,为新学期开学做准备。

    大学城1号路正式更名学府路,二号路挂牌化路。

    吕冬放好自行车,站在学府路与化路交叉口的东北侧。

    站了近五分钟,除了过路的汽车,愣是没看到几个人。

    一般人或许还没意识到,这里将是大学城和未来泉南高XC区的中心点。

    路口不远处,西北是省大,西南是师大,东南为财政学院。

    三所泉南比较能拿得出手的大学,各自占据一角,资源集中而又互不干扰,各自拥有极大的拓展面积。

    吕冬所在东北侧,就是吕建国工作的工地,一个占地面积极大的住宅小区,也是附近几所大学的配套设施之一。

    小区靠近路口的位置,两层商铺刚挖地基,未来可以想象。

    再往东往北,还有体育学院和艺术学院。

    大学城的规划充分体现了时代特征:集中优势资源办大事,促发展!

    除了大学,一些附属中小学也在建设,商品房早已出现,在泉南不是新鲜事物,泉南从九十年代早中期就开始建设商品房小区,积累了丰富经验。

    想要吸引人口,想要这里的地块升值,想要加快发展,最好的办法是什么?泉南已经搞明白了。

    学校!

    众所周知,教育正在变革,正在朝某些方面转变。

    这半个月来,吕冬围绕着大学城做了很多准备工作,毕竟曾经他真正进入大学城谋求生活,是在2010年之后。

    十二年时间,何止天翻地覆。

    当初洪水刚消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