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搏年代-第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奇虫少年?”方燕接话:“这名字不错。”
吕冬不好意思的笑:“我怕有危险,把手里的虫子和蚂蟥,全扔贼头上了。”
方燕插话道:“吕冬,你提供的新闻线索奖金申请下来了。”
吕冬立即来了兴趣,追问:“多少?”
方燕的皮包没带:“100。我皮包在车里,一会拿给你。”
吕冬难免失望:“才100。”
“因为新闻重大才有100。”方燕简单解释:“普通新闻线索钱很少。”
吕春知道他们说的是什么,关注点与吕冬不同,问道:“你调查清楚了?要登报?”
方燕说道:“今天登报了,相关部门正在处理。”
像晚报这样的媒体,从来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报道重要事件必须考虑全局。
吕冬没看报纸,但听方燕说,也放下心来,既然把群骗子卖给报社,当然不想看到他们有好下场。
虽然100块钱少了点,但他只是动了下嘴皮子。
关键今天有600块钱入账!
方燕跟吕春说了会话,主要是古董骗局的事,又转回吕冬身上。
这篇古董骗局报道,方燕获益匪浅,尤其直接打压老竞争对手太东周刊,让报社上层也注意到了她。
虽然报道今天见报,但她已经获得更多自主权,能独当一面。
“吕冬,你见义勇为抓扒手,提供线索揭露骗局,又是抗洪先进个人。”方燕很有诚意邀请:“接受晚报采访,我专门为你写一篇报道,怎么样?”
当着吕春面,吕冬不好意思问有没有报酬,而且知道可能牵扯到镇上H县里,不能随便答应。
正好,瞥见有宣传口的人带着杨烈过来,当即提高声音,说道:“方记者,采访这种事,我得先请示一下我们镇长”
这话全部落在正走过来的杨烈耳朵里,除了学习成绩,杨烈对吕冬其他方面印象一直挺好,这下更觉得他识大体。
“方记者,你好,你好。”杨烈上前与方燕握手:“怎么在这里?我们换个地方谈?”
方燕看了眼吕冬,这人果然油滑油滑的。
杨烈很热情,邀请完方燕,又跟吕春握手,连带着夸了几句吕家村,不愧是大机关待过的人,处理人际关系一套一套的。
县里宣传口的一位副职人也来了,吕冬很自觉,自动靠边站。
方燕被宣传口的人和杨烈单独请进一个房间里,方燕将之前的事说了一下,又描述了遍认识吕冬以来的事。
杨烈有点发愣,原本因为高考成绩放下的想法,又涌了上来。
成绩不好,单独一件事可能没说服力,但再加上两件呢?
镇上能出个典型人物,也是他的成绩!
老梁就快到点了,但老梁退休,他这个外来户一定能接班?
第36章 好人吕冬
作为一名社会时事类记者,方燕不缺乏正义心,否则也不会冒着风险探求正大公司背后的真相。
但记者对新闻往往有执著追求。
当一个拥有正面社会意义的新闻摆在面前时,方燕不会无动于衷。
“王部长,杨镇长。”方燕干脆打开天窗说亮话:“不知道你们听说了没有?今年市团委联合晚报,在全市范围内评选十大杰出团员,吕冬抗洪救灾,就很有代表意义。公交车面对扒手见义勇为,提供线索揭发古董骗局,这些集中在一人身上,全市都罕见。”
宣传口的人是排行靠后的副职,并不搭话,他在这里更多起到监督作用,晚报方面做的事要对青照县有正面效果。
起码不能抹黑。
杨烈接话道:“吕冬这孩子确实不错,抗洪时的很多事,都是我亲眼所见,镇上也拍过一些照片。”
方燕笑着说道:“这样更好,更有说服力。”
杨烈有疑虑:“但吕冬今年高考,成绩很不理想,品学兼优这项”
“吕冬已经毕业了。”方燕所做的工作,带来更为灵活的思考方式:“就当他是社会青年。杨镇长,王部长,你们比我更清楚,政府正在大力整顿社会秩序,吕冬所做的事,符合社会大势,报社一旦报道出来,影响广泛”
“你确定能见报?”杨烈追求实际。
能上报,真正成为典型,才能作为成绩。
宁秀镇在他任上,出一个全市典型,有莫大好处。
杨烈想做事,必须去到做事的位置上。
方燕说道:“我有一定自主权,也跟主编和总编电话沟通过了。”
严打形势明确,这点非常容易判断,杨烈与宣传口的人很快达成一致。
向上面请示,这对青照也是好事,自然获得通过。
大会结束吕冬被留下来,直接去宁秀镇政府,宣传口的人已经在与晚报方面协商采访和报道方案了。
那位副部长和杨烈与吕冬进行了积极友好深入的交谈,作为一件有利于县里、镇上和个人的事,吕冬保证自个就是颗螺丝钉!
虽然没有报酬,但上报不会少块肉,万一真评上十大杰出团员,短期内也能当个护身符。
到了这种时候,吕冬看得非常清楚,有进无退。
会议室里面,杨烈看着面前的少年郎,说道:“吕冬,你做了这些好人好事,应该大力宣传,上报这件事,是镇上交给你的政治任务,你要配合方记者。”
吕冬知道反对无效,干脆说道:“我听领导安排。”
县官不如现管,对人对己都有利的事,再拒绝就是缺心眼了。
在宁秀镇这一亩三分地上,与杨烈打好关系没坏处。
杨烈暗自点头,吕冬这孩子,有担当,有责任心,有大局观,有正义感,推上一把也是应该的。
如果社会上这种人多点,治安形势也不至于严峻成现在这样。
可惜,学习成绩
刚他问了吕冬高考成绩,一阵头疼,只能说人无完人。
杨烈由学习成绩想到忽略的一件事:“吕冬,你入团了吧?”
这要不是团员,还来得及?
吕冬挠挠头,略显不好意思说道:“初三入的。”
杨烈有种不出所料的感觉,不用仔细问,肯定初中最后一批入团的。
看学习成绩下菜,学校的传统。
午饭在镇里吃的,吃饭前,方燕让吕冬签收了那100块钱。
吃完饭,采访开始。
杨烈有很多工作处理,不可能盯着,身边那位干事,跟县里宣传口的一个人,一直陪同吕冬坐在会议室里。
采访不像后来那么正式,吕冬与方燕本身也算熟人,基本以谈话聊天的形式进行,放虫抓贼和向媒体揭露古董骗局,方燕基本都清楚,抗洪救灾那么多人看到,吕冬自然实话实说。
吕冬也帮过方燕,方燕想要的是正面宣传,不会故意弄语言陷阱坑人。
“抗洪过程中,有哪些人哪些事让你觉得很感动?”方燕偶尔的问题也特正面。
“部队!他们以血肉之躯阻挡洪水。”吕冬描述一番当时的情景,想到杨烈,继续实话实说:“还有杨镇长,他不但亲临一线指挥,还跟我们吕家村的人一样,扛沙袋堵口子,我记得特别清楚,杨镇长穿了一件白衬衣,堵完一个口子从堤上下来,白衬衣变成了黑衬衣。”
这是真实发生过的事,虽然杨烈不在,但吕冬相信这些话会传到杨烈耳朵里。
那位干事接话道:“对!我也在现场!”他变魔术式的掏出一叠照片:“这是吕家村抗洪救灾的照片。”
方燕拿起来看,最上面几张全是杨烈,扛着沙袋往岸上跑,身上那件黑乎乎的衬衣,证明这不是扛一袋子作作秀。
再往后,都是抗洪一线的照片,方燕看到了吕冬在洪水中抡大锤砸桥护栏,看到了吕冬腰上拴着绳子往回爬,看到了吕冬用打火机烧蚂蟥
上次,方燕听到吕冬和杜小兵议论烧蚂蟥,以为调侃俩贼,没想到都是真的!
一张张照片看过去,少年郎赤着上身,露出精壮的肌肉,上面吸着一条条虫子,拿火机自己烧自己
方燕忽然鼻子发酸,眼睛也不太舒服,泉南和青照为什么在五十年一遇的大水中安然无恙?因为有这样的人堵在前面!
她快速扫了吕冬一眼,这人或许油滑,或许市侩,却是个真真正正的好人!
方燕下定决心,一定要让这份报道见报!
追求新闻的同时,宣传好人好事,弘扬正气,这不是记者的职责吗?
这次采访进行到最后,方燕让同来的摄影师分别给吕冬和杨烈拍照,吕冬又戴上绶带,拿起荣誉证书。
吕冬也不再考虑有的没的,这不是信息时代,即便上了报,对他日常生活也没多大影响。
再说了,他堂堂正正做人,也不需要藏头露尾。
又不是见不得人。
下午四点多,这份临时工作结束,吕冬和方燕带来的人一起出了三层楼。
“送你回去?”方燕对吕家村有点好奇。
他们一行人开车来的。
吕冬指了指自行车棚:“我有车子。”
自行车棚那边有人过来,却是吕春。
“大哥?”吕冬奇怪。
吕春说D县局下午开会,我没回去,正好过来看看。”
他不太放心。
吕冬简单描述几句,又说道:“没啥事。”
吕春看了眼方燕,直接过去:“方记者,能给个联系方式吗?我们有时候遇上一些事,可能需要媒体帮忙。”
有些拐卖案和走失案,媒体能发挥的力量,甚至超过他们。
方燕找出名片,递给吕春一张:“欢迎你为我们提供新闻线索。”
吕春收好名片,笑着说道:“有的话我会打你电话。”
当然需要帮助时才会打电话,平时记者还是有多远闪多远。
警察不喜欢记者,偏偏记者对警察这职业特别感兴趣。
吕冬和吕春骑着各自自行车出了镇政府大院,一路上都在聊下午的事。
“别多想,这是很多人盼都盼不到的好事。”吕春再次给了这样的论断:“别小看这个头衔,如果能评上,总有好处。你也就不在体系内,不然”
他笑了:“有个头衔,你跟体系内的人打交道,也会方便一些。”
吕冬挠挠头:“我也是这么想的。”
社会现实,不可能避的开。
吕春认真说道:“冬子,好事要做,但要力量而行,更要保护好自个!”
吕冬赞同:“大哥你放心,我不会拿安全开玩笑。”
出县城来到岔路口,吕春继续往西去大学城,吕冬往北拐,去吕家村。
过了高速桥洞,快到刘湾路口,吕冬忽然想到件事,吕振林让他去提醒刘招娣,他还没去。
吕冬暗叹:三爷爷随口一句话,可能给刘招娣惹出很大的麻烦。
刘招娣要有个弟弟,将来肯定会被家里逼着成为伏地魔。
不管怎么说,这都是老同学,提醒一句也不费事。
吕冬来到路口,转弯去刘湾村,刚到村口,就看到刘招娣推着手推独轮车过来。
车上放着喷雾器、农药瓶和一大桶水,这是要下地打农药。
“招”吕冬后一个字咽回去。
刘招娣也看到了他:“吕冬。”
吕冬骑车过去,下车站在独轮车边,说道:“有点事。”
刘招娣这次没低头。
“上次过来,你爸对我三爷爷说了件事,他想找个上门女婿。”吕冬尽可能婉转的说了一遍。
咣当
刘招娣手松开,手推车车脚砸在柏油路上,人愣愣的站着,头不自觉低下,一句话也不说。
怪不得他最近四乡八镇到处跑,还在张罗事。
吕冬知道这对人的冲击有多大,又说道:“别担心,你去找学校,找教委,找县里,他们总有办法。”
这个县里,有太多希望刘招娣功成名就的人,其中有很多能治得了刘明泉。
刘招娣默默点头,好一会才说道:“我会的。”
别人的家事,提醒过后吕冬不好再多说,蹬上自行车:“我走了。”
刘招娣看着吕冬调头,稍微提高声音:“吕冬,谢谢你!”
吕冬头也不回:“老同学了,别客气。”
希望这个受命运垂青,又被命运折磨的女孩,能顺利走入大学。
从刘湾路口拐弯的时候,一辆四不像拖拉机猛的拐过来,路口长高的玉米棵遮挡视线,吓得吕冬直接骑进玉米地里。
四不像突突走了,吕冬推着自行车回路上,对着车屁股骂了句:“我弄!”
第37章 新计划新目标
八月中旬,天气依然炎热,青照区大学城各工地热火朝天,原本冷清的大学校园也有了人气,部分老师和老生提前入驻,为新学期开学做准备。
大学城1号路正式更名学府路,二号路挂牌化路。
吕冬放好自行车,站在学府路与化路交叉口的东北侧。
站了近五分钟,除了过路的汽车,愣是没看到几个人。
一般人或许还没意识到,这里将是大学城和未来泉南高XC区的中心点。
路口不远处,西北是省大,西南是师大,东南为财政学院。
三所泉南比较能拿得出手的大学,各自占据一角,资源集中而又互不干扰,各自拥有极大的拓展面积。
吕冬所在东北侧,就是吕建国工作的工地,一个占地面积极大的住宅小区,也是附近几所大学的配套设施之一。
小区靠近路口的位置,两层商铺刚挖地基,未来可以想象。
再往东往北,还有体育学院和艺术学院。
大学城的规划充分体现了时代特征:集中优势资源办大事,促发展!
除了大学,一些附属中小学也在建设,商品房早已出现,在泉南不是新鲜事物,泉南从九十年代早中期就开始建设商品房小区,积累了丰富经验。
想要吸引人口,想要这里的地块升值,想要加快发展,最好的办法是什么?泉南已经搞明白了。
学校!
众所周知,教育正在变革,正在朝某些方面转变。
这半个月来,吕冬围绕着大学城做了很多准备工作,毕竟曾经他真正进入大学城谋求生活,是在2010年之后。
十二年时间,何止天翻地覆。
当初洪水刚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