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当暴君-第8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本身没有问题,就是脾气臭了一点。
脾气臭,就容易被人怂恿,被人利用,然后办出出格的事。
政坛,从来都是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可温体仁就算准了文安之会来闹事。
崇祯也是打算拿此人开刀,倒不是要杀了。
杀文安之没有任何鸟用。
文安之是有大用的,这种人,就该被安排到草原上,让鞑子们感受儒家文化的熏陶。
但是,首先得找个理由将他从国子监搞出来,然后被心甘情愿发配出去。
“都说说,这文安之该如何处置?”
又是杨所修,又是杨所修!
他出列道:“陛下,许指挥使之死,皆因国子监贡生闹事,而国子监贡生闹事,则是文安之带的头,以臣看,这背后就是文安之指使的。指使人杀朝廷大臣,这是死罪!”
钱龙锡再也忍不住了,直接冲出来怒骂道:“放你的狗屁!”
“杨所修你猪脑子啊!文安之胆子再大,也不会带着人去杀锦衣卫指挥使!这件事分明是他人另有所图!”
不知道为什么,自从杨所修成了左都御史,钱龙锡的脾气就变暴躁了,看见杨所修就想骂。
杨所修却是不生气,翻倒笑起来:“钱阁老如此维护文安之,莫非是钱阁老指使?”
“胡说八道!杨所修你除了满嘴喷粪,还会干什么!”
看自己的老大被喷,左副都御史刘懋连忙出列道:“陛下,无论如何,许显纯是死在文安之的学生手中,而且这些人是文安之带过去的,所以,臣以为,文安之算主谋!”
吏部侍郎成基命则道:“陛下,没有理由,文安之这个人脾气是坏了一些,也不是第一次骂别人了,去年还带着人去将南京礼部尚书黄锦骂了一顿。但是若是说他主谋杀了许显纯,臣认为不可能,他是一个很正直的人,也是一个很护独的人。”
“他与许显纯并无私怨,况且此事牵扯到国子监诸多贡生,以及国子监祭酒,不可轻易定论,臣以为当由廉政督察府的人来做清查。”
“此案关键人物是董方奎,将此人提拿到北京审问,再做判定。”
杨所修道:“成大人此言差矣,事发当日,礼部尚书温大人便在场,尚有十余名锦衣卫也在场,证据确凿,温大人的奏疏已经说得明明白白,当许显纯被打死的时候,国子监贡生都在高呼许显纯当诛!”
成基命继续道:“此事太过蹊跷,若是贸然定案,牵扯国子监,恐动摇国本。”
崇祯接过话来道:“成爱卿,牵扯国子监便会动摇国本,你此话怎讲?”
“陛下,四年一度的科举会试下个月就要开科了,不少贡生会参加,若是在此时南京国子监发生大事,臣担心会影响会试的正常进行。”
何如宠也连忙出列道:“陛下,成大人所言极是,恩科不是儿戏。”
崇祯抬起眉头,笑道:“那两位认为该如何?”
成基命道:“将董方奎提审到北京,暂且释放其他贡生,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保证下个月的科考。”
“胡扯!”崇祯的脸冷下来了,“围攻镇抚司衙门,打死指挥使,就这样释放,以后岂不是谁不开心了,都去镇抚司衙门闹一闹!”
众人明显感觉到了皇帝的怒气,仿佛有一股威严压下来。
崇祯锋利的目光在所有人身上扫视一遍:“大明朝什么时候有这个规矩了?”
“今日他们敢围攻镇抚司衙门,明日他们是不是要来围朕的紫禁城!”
此话一出,所有人大臣都跪下了:“陛下息怒!”
崇祯站起来,道:“朕看杨所修说得对,即刻将文安之提到北京审问,将那个董方奎也一并提审过来!其余人全部取消会试资格,暂押南京镇抚司衙门!”
说完,便离开,留下一众心中各自复杂的大臣。
过了一会儿,大家才站起来,王永光道:“都散了吧。”
众人便走出了皇极殿。
韩爌和钱龙锡并列出了去,双方互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同样的东西。
皇帝这次明显是要趁此机会打压南京国子监,为新学铺路。
现在北方诸省除了在新建银行,都还规划出建设本地大学的任务了。
韩爌私下道:“若真是如此,必然在南直隶引起一场更大的争论,届时局面才是真正的混乱。”
钱龙锡也叹了口气,他就是南直隶人,入阁之前就在南京任吏部侍郎。
他非常清楚那里的情况。
读书人自由习惯了,天高皇帝远,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但他们还没有意识到,当今的皇帝和前几任完全不一样。
皇帝现在在大力推行改革。
表面上的改革是在推行新农政,实际上新学也在推,吏治也在整顿,连言论都在管控。
皇帝的圣旨很快就到了南京城,文安之和董方奎被提拿出来,上了去北京的路。
至于刘宏案,也定了,收监十年。
这是南直隶从未发生过的事情。
这个消息在南京城传开,一时间,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应天府府尹夏定文奏疏一封到北京,提文安之说情,被皇帝臭骂了一顿。
所有人都没有想到,崇祯四年的新年,会发生这样一件事。
而身在南京的温体仁,已经预感到,接下来可能还会卷起更高的浪花。
正月初十,南京城大雪。
今年的南京城格外冷,大中午的,路边也看不到几个行人,实在有一种罕见的萧条感。
南京廉政总督察曹程到了昭狱。
按照规矩,廉政督察在怀疑的情况下,是有权对任何一个人问话的,连锦衣卫都得配合。
曹程来到了昭狱,这是他第一次来到锦衣卫的昭狱,里面阴冷潮湿,刘宏就关在昭狱里。
刘宏面色呆滞,目光麻木。
曹程走到他面前,火光映照在曹程的脸上,冰冷如铁,目光似刀剑一样锋利,这是一个十分干练的人,绝对是酷吏级别的人物。
“刘宏,王圭你认识么?”
“王圭……”刘宏怔怔说了一句,“似乎有些印象,哦,想起来了,真定府的王圭?”
“想起来了就好。”曹程脸上露出了笑容,他笑的时候,比不笑更可怕,“告诉我,你们是怎么认识的?”
“阁下是什么人?”
第181章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第一更)
“这位是朝廷新任的南京廉政总督察曹程曹大人!”
旁边的记录官说道。
刘宏大吃了一惊,没有想到眼前的人就是最近这两个月鼎鼎大名的前真定府知府曹程。
曹程敢拦朝廷运往大同赈灾的粮食,在大明的官场上已经成了知名人物了。
不少官员都赞扬他有气节,明大义。
刘宏还专门给曹程著了一片散文,在书馆里歌颂他。
可以说,曹程是南京城近两个月的大红人。
其名声都快要追上张岱了。
刘宏也视其为偶像。
刘宏没想到,居然在昭狱里见到了自己的偶像。
像刘宏这种大年初一就被抓进来了的人,当然还不知道,曹程已经是南京廉政总督察了。
“晚生参见曹大人,晚生早有听闻曹大人贤名,今日得见,三生有幸!”
“刘宏,你和王圭是怎么认识的?”
“曹大人!晚生是冤枉的,请曹大人为晚生做主!晚生一直以曹大人为榜样,曹大人敢为真定府老百姓拦下朝廷的粮食,此事传到南京城,吾等莫有不佩服曹大人的。”
曹程又问了一遍:“本官是问你和王圭如何认识的?”
“曹大人,您一心为民,不畏当朝奸臣权贵,请受晚上一拜!”
说着,刘宏就真的跪在地上磕头了。
曹程顿时有一种上去给他两脚的冲动。
如果不是曹程这种人在官场上混了多年了,而且心性狠辣,说不定还真就吃了刘宏这一套。
“您是官场的真君子,清官,好官,现在朝堂病了,奸臣当道,遮蔽圣眼,蛊惑天心,致使民怨沸腾,诸君子无不期待您这样的官员站出来,肃清庙堂,还世间一个朗朗乾坤。”
曹程微微皱起了眉头,大明朝的官场风气浮夸,尤以东南为盛,看来所言非虚。
什么狗屎的真君子,什么狗屁的奸臣当道。
搞得一副自己好像真的是为了天下苍生的样子。
你看这刘宏,把自己感动得稀里哗啦的,内心戏还真是特么的多啊!
曹程这种功利主义者怎么会吃他这一套,曹程一巴掌就抽了过去,啪的一下,直接把刘宏给打懵逼了。
“本官在问你,你和王圭是怎么认识的?”
“曹大人……”
“用刑,先用刑。”曹程已经失去了耐心,这尼玛太能扯了,自己的时间可不多啊,连这件事都搞不定,自己的脑袋估计也不保了。
这小逼崽子还一直在这里跟自己扯淡,扯什么淡!
响起了刘宏的惨叫声。
又出乎曹程的意料,很快刘宏就一五一十全部说了。
刘家不愧是南直隶四个最大的粮商之一,这粮食的买卖,做的真的是够远的。
刘宏主要说了以下几点:
一、刘家在真定府还有两万亩田,被谢文进做账,在官府的统计账面上,并非刘家的,而是20000个普通老百姓瓜分了的。
至于20000个老百姓,竟然是在账面上被“强行”多安排了一亩田。
例如真定府下面某县某家里的徐老汉,实际上有5亩地,但在官府那里记载的他有6亩地。
徐老汉交税的时候,交的是5亩地的税。
可是交粮税,就会有耗羡,这是肯定的,老百姓要多交一定。
以前是交的多,地方以各种名义加耗羡。
现在不敢了,但要覆盖多出来的一亩地的税,还是绰绰有余的。
毕竟新的农税规定,凡10亩以下者,每亩交税0034石(408斤)。
每亩才408斤的税,好一点点耗羡是完全可以填补的。
古代的计算又没有那么精良,2万亩通过做账,平摊到2个人身上。
原本一家拥有2万亩,需要交2万石的税,现在平摊了,2万石税全部避开了。
只需要给真定府下面的人一些好处就可以了。
刘家这如意算盘,打得可真是好啊。
二、刘家这2万亩田是哪里来的呢?
这还得从崇祯元年皇帝在京师对勋贵搞大清洗说起,那时候成国公因蓟镇调兵贪污案被杀,抄家,超出了十几万亩田。
像成国公那种北京老牌勋贵的田产肯定都集中在北直隶。
勋贵、大臣被抄家,被查抄的田产,都属于惠泽田,以惠泽田的方案分期卖给民间。
例如湖广省惠泽田就是福王在湖广省的田被查抄后,由湖广省官府负责售卖。
作为南直隶最大的粮商之一的刘家,在崇祯元年勋贵大片倒台的时候,就把眼睛盯上去了。
但是为了避税,为了掩人耳目,刘家就买通真定府推官谢文进来操办这件事。
而为了在真定府站住脚,刘家还和当地的大地主王家有了深入的来往。
三、真定府的王家也在惠泽田中瓜分了8000亩,以同样的方式来避税。
不仅如此,这两家在真定府的粮食,在这两年朝廷对外作战急需粮食的时候,往往以高价卖给户部,赚的可谓是盆满钵满。
四、刘家在南直隶有10万亩田,也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在遮蔽朝廷的天眼。
这是一条垂直的利益链条。
户部肯定有人是拿了他们的钱的。
户部的接头人是谁,刘宏并不知道,那个人倒是隐藏得极好。
新农政已经推行到第三个年头,刘家敢这么玩,绝不是个例啊!
刘家联合真定府的王家,通过北京的户部,赚朝廷的钱。
南京呢?
南京就更不必说了。
每逢朝廷找东南采购粮食,动则15两每石,甚至喊到了18两每石。
就说陕西赈灾,2两每石!
就说这次大同镇,一样贵的令人发指。
理由就是南直隶也缺粮。
这背后都是白花花的银子,都是裸的利益。
曹程感觉自己抓到了一条主线,一条撬开东南某一块大门的主线。
曹程出去后,将审问的内容都写成了密奏,发到北京。
看完曹程写的这些,崇祯陷入沉思中了。
有意思啊!
这叫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有意思!
国家大了不好管,许多地方的司法监督都是空白。
就说地方上的官员司法监督,中国古代一直都是有的。
例如州府的司法监督有好几块,一是监察御史,直属于都察院。
二就是推官,推官是监督弹劾地方官的角色。
而这一次真定府的推官恰好就参与到了刘家和王家的良田隐瞒案中来了。
第182章 摆明了要鞭尸啊!(第二更)
崇祯给曹程回了一封信:不要打草惊蛇,继续查。
东南的大家族非常多,有钱家族也非常多。
一是因为自宋朝以来,中国经济南移,主要转移到了东南一带。
二是隆庆开关的红利,早就了大批商人大富豪。
三是大明开国之初的国度就在东南,直到朱棣后来才将国度迁移到了北京。
综上所述,一个地方富有,会有这样积累特征。
一、读书人多。因为有闲钱,才有闲余时间读书,没钱连活命都是问题,买不起书,上不起学,只能种地糊口。
二、人们的思想更加开放。
在古代,做官才是人生成功的唯一标准。
可是在明朝中后期的东南却不同。
读书人不一定非要做官,做生意也可以。
在正统的历史上,更是诞生了顾炎武那种君主立宪派的思想。
总之一句话总结:东南就是想彻底放飞自我。
明末行政系统崩坏,导致地方官府在地方肆意妄为,但地方官府最多也就是勾结地方地主、乡绅欺压百姓。
可是东南这一块,丫的是极度的膨胀啊有木有!
他们已经不满足于此了。
他们要更大的权力,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