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我在大明当暴君 >

第75章

我在大明当暴君-第75章

小说: 我在大明当暴君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上来直接就变成了单方面的碾压。

    很快,额日敦巴日就被人推倒。

    他想拔出刀子威慑周围的人,被后面一个急着逃跑的蒙古军一刀子捅进了后背,那人拔出刀子拔腿就跑,看也不看是谁。

    乌恩其倒吸了一口凉气,之前他还说等明军崩溃后,自己率领1万人出战解救明军。

    现在看来,明军根本不需要任何支援。

    这完全像8000只狼冲进了5万头羊的羊群里。

    城头上的蒙古人全部看傻眼了。

    不仅傻眼了,而且心里在滴血。

    呼和巴日心痛道:“殿下,那可都是咱们土默特部的子民啊,不能就这样被明军杀了!”

    达兰台皱起眉头,无奈道:“现在能怎么办,难道我们要出兵和明军作对?”

    所有人都沉默了。

    他们由刚才的认为明军托大了,到后来的震惊,再到心痛,再到震撼,最后看见目之所及的雪地已经彻底染成红色,一种凉气从脚底冒起来,头皮都在发麻。

    天快黑下来了,杀戮慢慢接近尾声。

    曹文诏也不知道明军杀了多少,达兰台他们也不知道明军杀了多少。

    更没有人知道有多少蒙古人幸存活着逃出去。

    方圆十里都飘散着血腥味,归化城内的人被城外的惨叫声折磨了大半天。

    虽然人都死在城外,可是归化城的每一条街道都能闻到血腥味。

    有的人甚至直接跪在地上。

    城头上的达兰台面色苍白,喃喃道:“难怪阿布宁愿发起政变,也要挽回和明朝的关系。”

 第157章 你们如此不仁,就不要怪朕不义…

    也许,土默特部的人永远都忘不了崇祯三年十一月十二日这一天。

    永远也无法忘记浓浓的血腥味中,飘起来的血雾,还有哪些绝望的惨叫。

    那种被恐惧支配的阴影,至少要好几代人之后,才会慢慢平息下来吧。

    傍晚的时候,太阳渐渐沉入地平线,天空变成深蓝色。

    一轮冷月悬于苍穹之上,如同一只眼睛正冷漠地看着下面的一切。

    伊克图尔根河,这一条从归化城前面流淌过的河流,在这种天气原本已经结冰,但被人身体里喷出来的鲜血给生生融化了。

    无数尸体悬浮在冰块之间,将河流堵塞。

    冷风从荒原上悄无声息地吹过,只剩下明军战马铁蹄的声音。

    天彻底黑之前,达兰台惴惴不安打开了城门,他亲自率领一批人出去,拜见了曹文诏。

    在确定对方不准备动手,才非常礼貌地将曹文诏迎进了归化城,开始安排人准备一切,包括为外面死去的人收尸。

    消息在两天之后就传到了大同镇。

    看完曹文诏的军报,崇祯这才满意。

    这一节课上得很好,土默特部在这一次的叛乱中,损失了六万人,他们的总人口一共也就十几万,以后还想再翻出什么浪花,是不可能的了。

    当大同镇的俄木布得知后,差点没有晕过去。

    这对土默特部的打击太大,但是他不能说什么。

    因为明军是在杀叛徒,是在帮助土默特部平乱。

    当鄂尔多斯部的额璘臣听完这个消息后,全身都在冒冷汗。

    而内喀尔喀部的卓尔巴图也庆幸这一次亲自来请罪了。

    时间过得非常快,转眼已经到了十一月二十日。

    耿如杞进了大同城,一路向代王府赶去,很快,他就见到了皇帝。

    崇祯正在火炉旁看地图。

    地图上插了很多旗帜,包括大同镇、山西省、漠南草原各部。

    “臣参见陛下。”

    “你来了,来,这边来。”

    耿如杞走过去,走到地图前。

    “跟朕说说,现在从雁门关运输过来的粮食主要走哪些道?”

    耿如杞先是呈递了一份汇报,里面有北直隶、山东、山西、河南、湖广各省提供的粮食总额。

    还有浙江、江西、南直隶、四川、福建、广东和广西的汇总。

    从十月初皇帝的命令传达下去后,最先得到消息的当然是北直隶、山东、山西、河南这四个省。

    随即是湖广、南直隶、浙江、四川。

    到了十一月,江西、福建、广东和广西才得到消息。

    崇祯打开仔细看完,目前以河南、湖广给出来的粮食最多。

    河南拿出来了30万石(3600万斤),湖广拿出了45万石(5400万斤)。

    这两个地方都是被重点整顿过的,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吏治环境很好,行政效率自然就高起来了。

    北直隶、山东和山西这三个地方,也拿出了不少,加起来也有50万石了。

    南直隶、浙江、江西这三个富饶的省呢?

    对不起,一分都没有!

    为此,南直隶的各州府给的理由是民间粮价上涨,若是贸然捐粮,恐扰乱民生。

    意思就是捐粮没门,想要粮食,拿钱来买!

    而孙承宗的奏疏里也写得很清楚了,需要动用150万两买购买粮食。

    这种早已预料到的破事还是发生了。

    其实这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很容易被忽略。

    什么问题呢?

    事关现任户部尚书郑三俊的。

    郑三俊以前在南直隶做官,并且做到南直隶的户部,后来到了南直隶的吏部。

    也算是南直隶顶级大佬了。

    而这一次,据说南直隶那边没有给他这个曾经的大佬面子,连一点点都没有给。

    要不然也不至于说没有粮食了。

    这透露出一个什么信息?

    东南似乎将郑三俊也视为了暴君的爪牙。

    这充分说明了东南目前的情况之严峻,意识形态已经到了扭曲的成都。

    当然,现在重要的是大同镇的事情,东南的事情能放则放。

    事态紧急,之前在信中崇祯就说过了,让孙承宗便宜行事。

    所谓便宜行事就是当东南不愿意捐粮食的时候,就买,先把粮食买过来,饥饿燃眉之急。

    孙胡子已经找郑三俊一起卖粮食去了。

    南方的诸省给的价格也很直接嘛,一律是15两每石。

    150万两,能够买到100万石。

    而平时的粮价是多少呢?

    08两每石。

    为什么要买100万石?

    北方诸省不是已经有几十万石了么?

    因为耗羡,粮食在路上运输肯定会有折损,而是大冬天的。

    最好打对折的准备。

    耿如杞看着地图,说道:“陛下,粮食囤积到雁门关后,主要还是分三路走,与陛下出兵大同镇的路线一般无二。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在路上消耗太大,臣做了一个测算,可能还需要再增加100万石粮食。”

    “说出你的理由。”

    “大同镇的老百姓要熬到明年三月,需要至少四个月的粮食储备,每人手中存的粮食必须超过1石。”

    “整个大同镇目前可统计的人数有90万人,陛下若是用100万石,的确可以满足这个条件,只是路上运输的实际损耗,已经接近一半了。若是要有100万石粮食全部发到老百姓手中,就必须准备至少200万石(24亿斤)。”

    崇祯已经明白耿如杞的意思了。

    其中北方诸省的粮食已经抽到极限了,北方的粮食本身就比南方要少。

    要抽南方的粮食,又面临路途遥远,损耗过高的实际问题。

    所以,可能要准备的比200万石还要多。

    那现在改怎么办?

    当然只能硬着头皮买,直到把这个窟窿给堵上,让大同镇顺利度过这个冬天。

    至于南方现在要发国难财,那就先让他们发去吧。

    你们如此不仁,就不要怪朕不义。

    该还回来的,朕可是全部都记在账上了。

    “陛下,还有一件事。”

    “什么事,尽管说。”

    “目前尚有10万石(1200万斤)粮食被扣押在真定府不得动身。”

    崇祯的一对剑眉立刻就抬起来了,目光锋利的看着耿如杞。

    居然有人敢在这个时候私扣运往灾区的粮食!

 第158章 化被动为主动(第二更)

    而且动手的还是北直隶的真定府。

    “你此话当真?”

    “不敢有半分虚言!”

    崇祯走到一边,将桌上的剑拿起来,扔给了耿如杞:“朕现在就任命你为五省漕运总督,拿着尚方宝剑,带着你的人,去把事情办妥了,朕需要粮食能够在过年的时候都到达大同镇,所有的费用,一律批准。”

    耿如杞慌忙接过剑,还好他反应快。

    若是没接住,估计就从五省漕运总督变成阎王爷面前痛哭流涕的小鬼了。

    “多谢陛下的信任,臣铭感五内!”

    “快去办吧!”

    “是!”

    作为上位者,关键的时候,就是要大胆用人,大胆放权,大胆的给钱,把事情尽快办清楚了。

    耿如杞拿了尚方宝剑,把运来的粮食与卢象升核对完后,便匆匆离去,一路快马加鞭往南边赶。

    此时,真定府的真定城。

    知府曹程正在屋子里烤火,炉子上还烤着红薯,满屋子香味。

    曹程抱怨道:“今年这冬天怎么这么冷?”

    同知王树清道:“大人,这红薯确实是好东西,耐放,还饱腹,虽然吃多了人觉得不舒服,可关键时刻的确能救命。”

    “可不是么,现在那宋应星可是朝堂上炽手可热的人物,也不知道咱们的东西有没有送到宋大人的手上。”

    曹程悠悠然说着:“那东西可是本官花了1万两银子从西域商人手里搞到的,蓝田古玉。”

    王树清道:“和宋大人搞好关系,这点花费是很值的,今年新农政推行力度如此之大,北方诸省全部强力落地了。”

    曹程喝了一口茶,继续道:“你说咱们扣了耿如杞十万石粮食,朝廷不会撤了咱们吧?”

    “大人多心了,现在真定府的老百姓无不对大人感恩戴德,都说大人爱民如子,即便天子知道了,也不会说什么。”

    曹程心中闪过一丝焦虑。

    他扣粮食肯定是找好理由了的。

    今年的冬天太冷了,真定府的粮食也出现紧缺的状况,不少老百姓手头也紧。

    如果不是朝廷在大力推行红薯,今年真定府怕是要饿死一些人了。

    曹程这么做,一是确实得为自己做打算,若是真饿死了不少人,以皇帝的脾气,他这个乌纱帽基本上不保了,甚至要蹲牢狱。

    二也是想给自己博一个清流之名。

    这件事肯定会引起很大的反响,毕竟这是送往大同镇的粮食。

    但只要自己在这里面坚持,打着为真定府老百姓好的旗帜,来做这件事,事情就不会那么简单了。

    至于大同镇那边,先不管了,又不是我的辖区。

    这是曹程的真实想法。

    在明末,这并不是什么稀奇事,而是非常常见的。

    明末官员相互明争暗斗并不局限于朝堂上,地盘也是派系林立,都想着眼前自己的事情。

    例如正统历史上,崇祯三年山西正在剿匪。

    山西巡抚和大同总督就不和,为了保存实力,避免犯错,相互对叛军不闻不问,相互将叛军放到对方的地盘。

    这只是其中一个例子,地方上的利益冲突数不胜数。

    这一次真定府扣押粮食,就是典型的地方上的冲突。

    这点身在大同城的崇祯已经推算到了。

    他推算了好几种可能。

    一、曹程半夜睡觉从床上摔下来,脑子摔坏了,所以才敢私扣粮食。

    二、打着为民着想的名义,把粮食扣下来了,准备来一场铤而走险的政治游戏,若是成功,此后必然在仕林中留下美名。

    三、他可能觉得找不到人生意义,不想活了。

    显然,第二点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如果真的是第二点,曹程这一步阳谋,走得非常刁钻。

    因为他已经占到了政治正确的制高点上。

    他非常精准的抓住了崇祯的心思,玩了这么一出。

    那接下来该怎么办呢?

    是不是曹程祭出为民着想的名义,就情有可原了?

    扯淡!

    当然不是这么玩的!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

    从政者自然是要为民谋福利,可得守规则。

    如果大家都打着“为国为民”的口号胡搞,岂不是天下乱套了?

    而且曹程在这里给崇祯挖了一个坑。

    什么坑?

    曹程肯定是已经开始将十万石粮食处理下去。

    老百姓对他感恩戴德,如果这个时候皇帝强行要将这十万石粮食夺过来,运到大同镇,必然引发真定府老百姓的不满。

    手心手背那都是肉啊,都是大明的子民,不能如此区别对待吧。

    不给真定府的还好,既然都给了,又拿回来,肯定就是有问题的。

    如果现在崇祯对曹程从轻发落,或者念在他为国为民的份上,既往不咎,明天保定府、太原府、河南府的知府可能都会效仿。

    那就真的讨论了。

    这都是现实问题,所以要管理一个国家,从来都不是简单的事。

    现实中就会出现尼玛各种意外情况。

    有没有办法解决?

    当然有!

    如果你觉得世界上的难事太多了,不是世界出了问题,而是你可能脑子不太够用,需要多历练和学习。

    这种事,既然发生了。

    就要分两步走。

    一是对事不对人,和曹程把所有的一切,按照流程核对清楚,留下证据。

    二是立刻从顺天府再抽调十万石粮食,做填补,运输过来。

    但是问题来了,这两点都没有解决曹程的事情,没有让曹程付出代价,其他知府依然会效仿。

    三,也就是最重要的一点,对曹程该怎么办怎么办,抓起来押送回京责问是最好的,只不过要注重方法,因为曹程现在在真定府的民望很高,抓他必然会引发不少民众的抵抗情绪。

    那如何抓他呢?

    先是要派一个恶人去,这个恶人要让真定的人都知道,这笔粮食是边关救急粮食,曹程已经违反国法了,所有参与进来的人都违反国法了,都必须受到惩罚。

    随后再真定府制造紧张情绪。

    等到了一定的地步,由皇帝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