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当暴君-第5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这些原理,中国古人有发现,但没有具体的总结出来。
例如热力学的单位,以及各种计算公式。
这些理论刚开始让他们硬啃肯定是不现实的。
毕竟没有实践支撑的理论,如同读天书。
所以这些教材还没有正式颁布下去,只是做了初版的编写。
编写完,还需要格物科学院的人去一步步做实验。
实验能做出多少,就正式编写多少上去,总比没有好。
新学的确要注入更多的工科类的东西。
至于崇祯自己写的《国富论》,自然是已经大肆印刷出来,放到北京大学,成了北京大学最热门的书。
这一上午,崇祯都在浩渺的新学教材里忙碌,将其中该往后面排的全部往后面排,现在就可以印刷,拿出来加入进去的也全部拿出来了。
没办法,这种事,暂时还真得他亲自来做,不要怕麻烦,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未来,不能马虎,也不能乱开玩笑。
这一忙就忙到下午。
乾清宫的钟响了,按照穿越者崇祯重新制定的计时规则,现在已经是下午两点了。
为什么要将古代的计时做调整?
当然是为了更加便捷,只有便捷的东西才能在以后推广到普罗大众当众,人们接受得会更快,推广普及成本会小很多。
王承恩走进来:“皇爷,郑大人,王大人,在外面求见。”
“快宣进来。”
郑大人和王大人是谁?
当然是刚从南直隶卸任了吏部尚书的郑三俊,和从陕西赶回来的工部员外郎王徵。
这两个人接下来可都是有大用的。
郑三俊在历史上是有名的能臣,四朝元老。
不多时,郑三俊与王徵都进了乾清宫。
“微臣参见陛下。”
崇祯走下去,亲自将郑三俊搀扶起来,又将王徵搀扶起来,并语气温和道:“两位爱卿快快免礼,一路舟车劳顿,辛苦你们了。”
郑三俊微微一怔,没想到皇帝居然如此亲切。
皇帝的凶名在东南一带可是如雷贯耳的。
自这一次李元起案后,民间都有不少传闻皇帝是名副其实的暴君,而且现在上演如火如荼的报纸案,也让不少读书人对皇帝印象差到极点。
“王承恩,快赐座,上茶,朕要与两位大人好好聊一聊。”
“是。”
“臣等岂敢在天子面前入座。”
“不必客气,汉唐之时,君臣皆坐而论道,你二人又是朕的股肱之臣,朝廷诸事繁杂,朕对人才从不苛求。”
说话间,王承恩便将椅子也安排了上来,又上了茶。
皇帝发话了,二人只得坐下。
王徵自不必说,他本来在浙江当差,被崇祯安排到陕西协助史可法在米脂一带开凿水渠,兴办新农政。
去年陕西米脂的新农政可是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的,王徵有很大的功劳。
不仅如此,王徵这个人还是明末著名的科学家,这是个复合型人才。
“王爱卿,跟朕说说陕西的情况,朕想听听陕西老百姓对新农政的声音。”
“回禀陛下,现在米脂的老百姓,皆言陛下是圣明天子,朝廷这两年在陕西拨发巨额钱财赈灾,整个陕西都对陛下感恩戴德。”
“朕不是要听老百姓如何对朕感恩戴德,朕是要听老百姓对新农政的看法,老百姓真正有没有饭吃,有没有田,孩子们吃不吃得饱?”
“有田!有田种!自朝廷推出新农税后,不少地主开始卖地,再加之惠泽田,也让不少老百姓有了耕地。”
“地主开始卖田,会不会出现老百姓想买田,但是没有钱买的局面?”
“有!”王徵突然有些激动起来,“臣就是准备说这件事,不少老百姓以前做佃户的时候,实在没有钱,有些人家里一辈子就没有见过银子,这是现在阻碍陕西土地改制的最大的因素。”
崇祯心中思忖了起来,和顺天府的情况一样,即便地主老爷们想买田,老百姓也没有钱买。
王徵感慨道:“有的人在民间借了高利贷,却因为无法偿还,闹出人命。”
一边的郑三俊以前在南京做过户部尚书,对田产这些自然是非常熟悉的。
但他所在的南直隶,环境优渥,情况比陕西要好一百倍不止,这种局面他还真没有遇到过。
实际上,这种现象,将会在接下来新农政全面推出去后,全面面临这个问题。
不急,这个问题,崇祯已经准备好了解决方案了。
第113章 银行拉动农业的发展(第二更)
崇祯道:“这件事,朕已经让皇家银行出一套政策,由皇家银行贷款给老百姓,利率不高,千抽五。”
一亩田一两银子,也就是1000文。
千抽五,就是一年多还5文钱,这比银行给老百姓的利息要高一个点。
这样皇家银行存的钱也贷出去了,每年还有利息回来。
想买地的老百姓也有钱买地了。
银行也有多的钱作为利息给在银行存钱的老百姓了。
这是三方受益的局面。
这就是金融手段。
通过收集社会财富,用国家信用做背书,将收集起来的财富房贷出去,赚取比给出去的更多的贷款利息。
如此,即解决了缺钱方的问题,又增加了存钱方的财富,自己还赚到了钱。
所以说,在正统的历史上,银行这种存在,才真正全面拉开了商业世界的序章。
崇祯将自己的想法说了一遍。
郑三俊一听,什么反应?
直接给跪了!
陛下圣明啊!
王徵也直接给跪了!
陛下圣明啊!
王徵本来在去年年初就面过圣,但这一年多一直在陕西,虽然知道皇家银行这么个存在,但还真不知道皇家银行到底是干什么的。
现在一听,卧槽了,原来是这么玩的!
郑三俊来北京的路上,还有一肚子话还跟皇帝说来着。
什么查封报纸啊,什么大举用兵啊,什么皇家银行啊,都在他的红线之内,都是要劝皇帝三思而后行的。
可真正第一个谈论的却是农民种地的问题,这问题竟然就延伸到了皇家银行上了,这一说下来。
还劝个屁啊!
这么好的政策,劝它干什么!
所以啊,真香定律特么自古就有啊!
一瞬间,郑三俊眼睛都亮了。
“陛下圣明!陛下圣明!”
“朕爱卿,坐坐坐。”
郑三俊那真是眼泪都快出来了。
再看皇帝,这说话语气如此温和,如此关心老百姓生计,处处为老百姓着想,还有如此好的政策。
这哪里是东南那些人传闻的暴君?
这分明就是千古圣主啊!
如此好的政策,为何之前不实施?
为什么?
因为银行在今年才相对稳定下来了啊!
其实之前不是没有,惠泽田就是朝廷把从王公贵族那里抄来的田,都分期卖给老百姓,只是这分期的钱,就直接在每年的税里抵扣了。
和银行有些类似,只不过中间没有出现银行而已。
中间肯定是要有银行这样的专业机构的,不然就会出现。
而且银行这样的专业机构是可以在以后的商业世界里,定向扶持某些行业,协助国家完成战略转移或者升级的。
这郑三俊来北京就是来任职的。
什么职位?
当然是前不久崇祯宣布成立的国税局。
将财政和税政分离,财政以后由毕自严来管,税政则交给了郑三俊。
而崇祯刚才说的银行贷款给农民买田,其实就和国税局有很大的关系。
为什么这么说?
越多人获得田,交税的人就越多,交税的总额当然就越多。
郑三俊重新坐下,原本心怀忧愁的到北京,做好了苦口婆心劝谏的他,此时却已经像一个勤学好问认真听讲的小学生了!
郑三俊道:“陛下,老臣有一个小疑惑。”
“但说无妨。”
“万一从银行借钱的老百姓不还钱了,或者突发意外去世,如何是好?”
崇祯淡淡道:“银行把田收回来,重新拍卖出去。”
“听君父教诲,胜读十年圣贤书。”
“朕在第一个五年计划里说过,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目标是解决吃饭的问题。现在新的农税已经有效果了,很多地主在卖地,新问题就是农民缺钱的问题,这个问题就用银行来解决。”
“此事需要国税局来协助,目前人丁普查统计既然在国税局,国税局要根据各省的人丁数来协助银行在各省的放贷限额,放贷出去的是真金白银,不是废纸,此事一定要仔仔细细核查,皇家银行会对每一个省做严格的放贷数额控制。”
郑三俊激动道:“臣领旨!”
他没想到,刚过来,就接了这么大一个任务。
王徵道:“陛下,皇家银行现在还只有顺天府有,那……”
“这就是朕接下来要解决的事情,新版的银钞已经制作出来,造假难度很高,成本也很高,朕打算北方诸省,南方的湖广先实施。”
为什么先在这些地方实施?
因为新农税倒逼地主卖田真正有成效的就这些地方,其他地方,就算现在设置了银行,也是多余的。
凡是得一步步来。
银行是属于金融体系,玩的是真金白银,不得不谨慎。
如此看来,崇祯的银行战略计划,正在朝正规前行。
农业时代,通过银行做中间调控,将土地财产均匀分配,这个过程银行自己也可以不断熟悉、熟练。
这个过程,一定会遇到不少风险,如此就可以不断完善银行的风控体系,为后面的商业社会打好基础。
“接下来,许多老百姓都会买到田,能种出多少粮食,就要看你王徵和宋应星他们了,水渠的进程还要再加快,缺钱就跟朕提,朕只有一个要求,加快进度,咱们等得起,但是老百姓等不起。”
“谨遵陛下教诲,臣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王爱卿,快去北京大学转转,朕专门给你留了一个屋子,给你读书、做研究的。”
“臣叩谢陛下!”
说完,便转身出了乾清宫,留下郑三俊。
“郑爱卿,国朝税政情况,你心中应该略知一二,朕对税政的问题是深恶痛绝的,全民纳税的政令已经颁布了一年半时间,和新农政一同推出的。”
郑三俊站起来,行礼道:“陛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税政崩溃也不是一两天形成的,需要时间来调整。”
“朕知道,朕之所以将税收从户部单独出来,成立国税局,就是要有人专门来做这事,此事关乎重大,全要依靠郑爱卿你了。”
皇帝这话可以说是说得相当漂亮。
但如果你全信了,说明你的大明公务员资格证肯定是花钱买的,或者说,你是个天真活泼可爱的小憨憨。
领导说漂亮的话,你怎么能全信呢?
领导的漂亮话,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拉拢人心,事后如果出问题了,你该背锅还是得背锅。
这一点,心里还是要有逼数的。
第114章 经常保湿,对皮肤好(第三更)
郑三俊心里就有数,这是一份非常棘手的工作。
但他不知道,这份工作,在未来会变得比他现在现象的还要棘手。
为什么?
等土地改革结束后,农政焕然一新,粮食问题初步缓解,大明可能就要开始往商业社会飞奔了。
那时候的税,可就不止农业税这么简单了,还有商税,各种税。
所以啊,国税局,那是必须单独出来的。
郑三俊道:“臣一定不辜负陛下重托。”
见完郑三俊与王徵之后,崇祯揉了揉太阳穴。
还有两件重要的事情有待定下来。
都是这一次冉兴让和李元起案暴露出来的问题。
什么事?
一是漕运问题。
驸马冉兴让通过大运河来运输他的货,这就是漕运的。
古代的漕运其实就是交通运输的一种。
在崇祯的新架构里,要被划入交通部里的。
古代的漕运体系是比较混乱的。
例如大明朝的漕运就是属于漕运总督管,漕运总督一般都是户部的人,要么是尚书兼任,要么是侍郎兼任。
因为在古代,税收和漕运是分不开的,而税收又是户部负责。
那么现在,税收统一交给国税局了,是不是漕运总督也从国税局挑选?
不是!
漕运要改革。
漕运只是交通中的一环而已,但交通的改制,就是要从整顿漕运开始。
二是暴露了海防问题。
杭州湾和大沽口,都属于海防。
海防要纳入专门的海军体系里去管辖,不能再胡乱分配了,要不然权责不清,即容易出问题。
现在登莱巡抚袁可立已经在筹备登莱水师,崇祯当时将袁可立这种大佬召回来,是为了重建东江镇昔日辉煌,形成对建奴全线的包围。
袁可立用的就是水师战术,他倒是觉得,等袁可立完成了水师组建,只要立了功,完全成立一个海军总署,交给袁可立来管辖。
毕竟崇祯在后面还有太多事要做,海军是大大的有用的。
只是海军的组建,绝不是成立一个海军总署就够了。
还要战船的全面升级,这些都是需要技术的,技术从哪里来?
当然是北京制造局。
北京制造局的技术理论升级从哪里来?
当然是北京大学!
说到底,就是要加速大学的发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科技的理论是从学术层面走出来的。
将新学的教材审批完后,崇祯就让人送到礼部去了。
今天实在有些乏,也懒得再多动脑筋,崇祯转身便去找皇后周婉言。
造船的事,明天再说吧。
等崇祯到坤宁宫,看见周婉言正在自己织衣,果然如史料上记载一般心灵手巧。
周婉言是小家碧玉类型的妹子,性格温和,平日里最大的爱好就是在坤宁宫织衣绣花。
历史上的周婉言其实挺可怜,堂堂一国之母,经常穿的都是补丁衣服。
不过那是历史上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