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当暴君-第5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就承担权力带来的责任。
而锦衣卫就不必对任何事负责,他们只需要去执行皇帝要做的事情。
这就是最大的区别。
简单总结就是:一个是暗处的,一个是正式的衙署。
锦衣卫存在的价值,就是为了皇帝对诸多事情便宜行事,并且给皇帝更多的情报。
所以啊,这两个部门是完全不同的。
那都察院具体职责有哪些?
一是弹劾。
二是监察。
三是立案审理。
与廉政督察府有合作,但互不辖制。
那么问题又来了。
廉政督察府的人到底从哪里招募来?
直接招募农民显然不现实。
有两种方式。
一是解决眼前急缺人的方式,即从军队里招募。
有不少士兵立有战功,但在战争中受过伤,虽然四肢健全,可对身体影响极大,这个时候,离开军队,调入廉政督察府是最合适的。
他在军队中得到过历练,做事雷厉风行,能解决问题。
当然,必须得是在军队里表现良好,名声也非常好的人。
优先肯定是从京卫军中挑选。
二是从北京大学的司法学院里挑选人出来,这些人读过书,了解大明律法,没有参加过科举,和官员是两个世界的人,有理想,再合适不过了。
“王承恩。”
“方正化。”
“廉政督察府,就由你协助李自成督办,不得有任何干预。”
“遵旨!”
到这里,群臣总算是彻底明白了。
廉政督察府完全独立在行政之外了。
一般内阁是皇帝的秘书班子,给皇帝献计献策,同时协助皇帝处理许多事情,要不然怎么叫辅政大臣呢!
可现在,这事完全就绕开了内阁,让方正化来协助李自成建立这个廉政督察府。
心思细腻的大臣已经发现问题所在,绕开内阁的部院也不是没有,例如军委会就是绕开内阁的。
但其他的,基本都绕不开内阁。
那么事情已经非常清晰。
刚刚成立的立法院和现在即将成立的廉政督察府,即司法。
军委会则是军政及军权。
内阁则是行政权。
三权分立而行,直接对接皇帝。
有不少人已经推测到,不久的将来,都察院、大理寺和刑部,全部要并入到司法体系里。
至于司法的最高职位是什么,就不得而知了,至少现在皇帝还没有表态。
而朝堂上权力中枢的结构已经越来越清晰了。
崇祯做了一个总结:“这就是朕要说的第一件事,每一个州府、县城、甲里,都必须写上反腐的标语,必须写下去,要让全国老百姓知道朝廷的态度!这件事交给礼部去操办!今年必须执行下去!”
礼部侍郎刘宗周出列道:“臣领旨!”
千万不要小看那些写在墙上的标语。
管理大的团队和组织,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即将你的想法简单、清晰的告诉给每一个人,并且不让人产生误解。
这一点本身就很难。
举个例子,你上台演讲,讲十句话,下面有一百个人,可能有一半的人和另一半的人对你将的话理解起来不一样。
组织当众,有90的问题是信息不能正常、准确流通所产生的。
所以,把反腐的标语,简单、明了的写在墙壁上,这是迄今为止,也是未来,最低成本、也是最有效的方式。
比口头传播要有用一百倍!
崇祯走到前面,道:“第二件事,全国全部重建军制,推行新军制!从军衔到编制、军规、军法,全部按照新军制整顿!”
礼部侍郎何如宠出列道:“陛下,新军政固然更优,然则完事不可操之过急,老臣以为,还得徐徐图之,以免引起边军不适。”
“谁不适?”崇祯剑眉微微一锁,握着剑的手,微微用力,“谁不适让他来北京找朕!朕看他有几颗脑袋感觉不适!”
“臣……”
“无需再言!此事由军委会牵头来执行,各地总督、巡抚、督师一律配合,不得有误!否则军法处置!”
开玩笑,现在辽东局势稳定,唯一不稳的也就是宣府外的朵颜卫了。
现在新军军威越来越强盛,不趁着现在全面推行改制,还等到什么时候。
今年年初,宣府整顿,那只是军政改制的开始。
再说了,就现在国内的局势,全面的军政改制已经迫在眉睫了。
例如长沙府的指挥使司糜烂问题,这些全部都是军政问题。
长沙府的卫所指挥使的确被崇祯砍了脑袋,可是军政却出现了真空状态,例如长沙府若是出现了大量的土匪,该怎么办?
靠地方的衙差显然不现实。
所以地方上的预备役武装力量是必须有的。
这就是问题。
军政权出现真空后,牛鬼神蛇就会跳出来了。
例如浙江都指挥使司这种地方军户问题,就必须用军队来解决的。
解决之后切必须在当地组建新军。
这些问题都是比较严重的问题。
既然新军政已经定了,就应该以雷霆手段执行下去了。
最后,崇祯道:“朕以为,新军要有一个特殊的意义,朕来定一个日期,给一个月的时间,以后每年九月一日,即为建军节!”
第111章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早朝结束后,所有官员都在私下议论起今日早朝皇帝的说话了。
用钱龙锡的话来说就是,现在朝堂已经出现新格局了。
李自成以前最多在地方上小打小闹,现在算是正式进入权力中枢了,而且是孤悬于行政之外的。
也就是说,完全是可以和内阁辅臣、六部九卿相抗衡的。
现在大家才真正明白皇帝用李自成的真实目的。
从一开始,皇帝就已经做好提拔李自成到权力中枢的准备了。
去年在河南,今年在湖广,都只是在练手而已!
这下好了,大明朝不少官员估计晚上睡不着觉了。
不过,你也先玩不要小看大明朝的官员们在权力斗争中的本领就是了。
现在已经不止100个人在想着接下来怎么整李自成了。
退朝后,崇祯就在推测朵颜卫的变局应该已经开始了。
刚到乾清宫,崇祯就接到了北边来的最新密报:万丹伟征兵变了!
还真是想什么来什么。
最新情报里,最刺眼的是,有8000八旗精锐铁骑横跨草原而来,联合万丹伟征发动了这场兵变。
崇祯之前是给固鲁思齐布写过密信的,可惜固鲁思齐布这货表面给崇祯恢复了一封感恩戴德的信,私底下却并没有完全相信崇祯。
兵变的时间在3天前,消息是八百里加急传过来的。
兵变来的太突然,现在整个元上都已经被万丹伟征控制住。
固鲁思齐布的脑袋就挂在元上都城的城门口。
草原的局势突然恶化起来。
喀喇沁部在什么地方?
就在宣府和蓟镇北边,离京师也不远。
喀喇沁部是朵颜卫的核心,朵颜卫是当年朱棣设置在长城外的番卫。
两边派束不的被穿越者崇祯派间谍干掉了,亲大明的固鲁思齐布上位后,喀喇沁部尊崇祯为天可汗,双方互市往来频繁,关系密切。
但现在固鲁思齐布死了,亲建奴的万丹伟征上位了,如果局面彻底不可控,喀喇沁部将会向历史上那样,全面导向皇太极。
这样会出现一个什么样可怕的后果呢?
宣府和蓟镇外的蒙古防线崩溃,宣府和蓟镇全部暴露在建奴的兵锋之下。
历史上著名的己巳之变,就是喀喇沁部导向皇太极之后,喀喇沁部给皇太极让道,皇太极才能从喜峰口长驱直入的。
而且,历史上的皇太极五次入关,其中好几次都是突破宣大防线直接入关。
这和蒙古人全面导向皇太极有很大的关系。
所以说,皇太极继位后,提出征服蒙古的战略思想,绝对是正确的。
那么现在问题的核心来了:争夺喀喇沁部的控制权。
如此看来,皇太极在辽河以西布局三万,号称六万精锐,其本质就是声东击西,目的就是喀喇沁部。
崇祯不由得感慨:皇太极果然不是一般人啊!接着大明内部的某些人在特殊时候搞事情,把重兵扔到辽河以西,吸引朝堂上所有人的目光,起真实目的是征服喀喇沁部。
这种手段、这种谋略,细想一想,在史书中,也称得上是顶级政治家和战略家了。
难怪历史上的崇祯和他的大臣们,被皇太极算计得死死的。
不过现在对手已经换了!
他张凡也绝对是不好惹的。
论手段、论智谋、论心性,张凡绝对不是善类。
这盘局在辽东八旗军崩溃之前,崇祯是处于劣势地位的。
为什么这么说?
辽东有三万八旗精锐虎视眈眈,宣府和蓟镇外的蒙古内部暗流涌动。
更重要的是大明内部不安。
可局面就是随着辽东之战的胜利,来了一个惊天逆转。
这话又是从何说起呢?
这不是喀喇沁部发生了整编,亲建奴的万丹伟征上台了么?
怎么就发生惊天逆转了?
所以,整盘棋的关键点就在辽东嘛!
崇祯和皇太极这两个人,都是下整盘棋的人。
既然是整盘棋,那自然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了。
棋盘上的棋子看起来是一个个个体,但每死一个,都对整盘棋有巨大的影响。
具体怎么解释呢?
如果按照皇太极的计划,这个时候,万丹伟征既然成功占领元上都城,控制了喀喇沁部核心地带,那必然会乘势大举出兵,绝不止多尔衮那8000精锐。
这一招是对已知胜局的进一步巩固,确保完全占领那片阵地,只要兵法合格的人,都懂其中原理。
但因为辽河之战的大败,现在皇太极不可能再抽调出大量的精锐横跨草原而来。
为什么?
一是必须留守精锐守住辽东和沈阳,如果再抽调,说不定袁崇焕和孙传庭就按捺不住要渡过辽河去沈阳城下面点火炮玩了。
到时候沈阳空虚,拿什么挡住明军的火炮?恐怕到时候皇太极是真的要原地爆炸了。
二是辽河的一场大败,皇太极内部已经稍微平息的矛盾,会再次爆发,打击汉人的声音会在内部抬头,这与皇太极的整体战略是相冲突的,他必须留着自己的亲卫兵来稳住局面,同时也没有底气在发动战争了。
所以,即便现在万丹伟征联合多尔衮发动了这场政变,辽东的皇太极也只能在一边干瞪眼,啥也做不了了。
所以啊,多尔衮不会有后续的援军。
整盘棋,现在的主动权其实在崇祯手中。
他立刻给张之极写了一封密信,密信的内容很简单:切断元上都一切粮食来源,堤防多尔衮突袭。
与此同时,崇祯公开给朵颜卫的阿苏特部台吉下了一道圣旨,阐明了万丹伟征的罪名,并且呼吁蒙古各部联合起来,讨伐万丹伟征,为固鲁思齐布报仇。
这两手一出,万丹伟征至少掉了半条命,城破只是时间问题。
一旦如此,多尔衮是不可能留着和万丹伟征一起送死的,他会找个机会出城突围而去,最好的方式就是正面和明军打一场野战。
而一旦朵颜卫其他部族被崇祯呼吁起来,北边的局势基本也就大势已定了。
什么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这就是!
第112章 无钱买田?(第一更)
给蒙古阿苏特部下了圣旨后,崇祯回去睡了个回笼觉。
既然辽东已经稳定,蒙古的问题自然就不必着急了。
现在主动权在崇祯手里,皇太极后继无力,那就让蒙古的局势自由再发展一段时间好了,反正虎贲卫在那里镇场子。
这叫让子弹飞一会儿,看子弹击中后,到底都有哪些牛鬼神蛇冒出来。
既然成立了廉政督察府,自然是要将李自成宣回来,正式任命,按照新的部门构架重新组建班子。
崇祯立刻传了一道旨意,让人将李自成宣回京师。
一觉睡醒,上午的阳光是格外明媚。
进入八月(农历),一场秋雨之后,北京就没有那么酷热了。
起来后,崇祯开始查阅礼部送来的小学、中学和大学的教材文档。
他看的不算仔细,最多是将大纲看了一下。
新学的教材编制从去年就开始了,北京大学虽然都已经建成一年多了,可教材的数量却并不多。
新学至关重要,而且新学才是大明的未来。
如果传统儒学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即便强行做了一波改制,某些人暂时妥协了,在回来的不久,传统士大夫们依旧会卷土重来。
只有从人们的思想上做改造,才能在未来持续的爆发出新生的力量。
所以啊,真正的改制,是从体制、文化教育、科技上做全面改制。
将腐朽熔于炼炉,保存其精华,再造乾坤,重开汉唐盛世。
在这大争之世,岂能独安乎?
至于新学目前的进程。
崇祯将明朝本身有的不少书籍已经搬到北京大学了。
例如工科学院的《物理小识》、《天工开物》等等。
(《物理小识》是明末大臣王徵写的,里面叙述了关于光的色散、反射和折射,关于声音的发生、传播、反射、共鸣、隔音效应,关于比重、关于磁效应等诸多问题的记述和阐发。)
再例如农学院里,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这些在中国古代,都是属于杂学范畴,是不如传统读书人法眼的,但现在都被崇祯放到了北京大学做正统教材。
不仅如此,他自己编写的一系列的物理学理论基础公式,也被排版印刷了出来。
例如《力学定律》、《元素周期表》,这些都是根据后世的物理学和化学理论知识写成的。
例如“热胀冷缩”原理,例如“摩擦生热”原理。
其实这些原理,中国古人有发现,但没有具体的总结出来。
例如热力学的单位,以及各种计算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