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鉴宝宗师 >

第482章

鉴宝宗师-第482章

小说: 鉴宝宗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青铜器整形的方法有锤打法、模压法、锯解法、加热整形及其物理整形等。选择方法时,是需要根据器物的变形程度和铜器的质地进行的”

    “除此之外,就是腐蚀处理。要修复和保护好青铜器,必须对青铜器腐蚀的机理进行探讨,以利于采取正确的、有效的保护措施。”

    “青铜器锈蚀机理随着科学的发展在不断的有所发展,各种理论和观点不断踊现,但如今看法较为一致的是,器物埋藏地下时接触到氯化物,因为氯离子半径小,容易穿透水膜而与铜作用形成氯化亚铜。”

    “氯化亚铜又与水反应生成氧化亚铜和盐酸,氧化亚铜遇氧气、水和二氧化碳时可生成碱式碳酸铜。氧化亚铜遇水、氧,加上盐酸又可转化为碱式氯化铜。”

    “因此,青铜器在外界环境影响下所形成的腐蚀产物,是一种由内向外为CuCl、Cu20,再向外是CuC03·3Cu(OH)2或CuCl2·3Cu(OH)2,或两者都有的层叠状结构,这一结果已经被x射线衍射法的分析所证实。”

    “由于氧化亚铜层的转化产物一碱式氯化铜是疏松膨胀的,呈粉状,通常称为粉状锈。氧和水仍可进入其中,使氯化亚铜层转化为碱式氯化铜。”

    “这就造成了内部生成粉状锈的条件,生成的盐酸遇到共析组织,又使铜转化为氯化亚铜,形成的氯化亚铜又与浸入内部的氧气和水作用生成碱式氯化铜。”

    “这样周而复始,使青铜器的腐蚀产物不断扩展、深入,直到器物溃烂、穿孔,这就被称为‘青铜病’。”

    一口气说完,青年吐了口气,稍作停歇,接着讲道:“青铜器锈蚀机理有的资料认为还与青铜中锡、铅密切相关。”

    “这种硫化物是在嫌氧细菌的作用下,由微生物还原硫酸盐产生的硫化氢而转变得采的。”

    “除了这些技术以外,还有除锈去锈……”

    青年清了清嗓子,越说越得劲:“古代遗留的青铜器,大多数都曾经在地下埋藏,因而会受到不同程度的腐蚀。”

    “作为腐蚀介质土壤的毛细管及孔隙被空气、水和电解液充满。青铜器埋于地下,在空气、水、电解液的作用下,自然形成各种不同色彩的腐蚀覆盖层……”

 第一千零五章 除锈的方法

    “这些覆盖层,有黑色的氧化铜、红色的氧化亚铜、靛蓝色的硫酸铜、蓝色的硫酸铜、绿色的碱式硫酸铜、白色的氯化亚铜矿、白色的氧化锡等不同色彩。”

    一系列的相关知识,青年讲述得朗朗上口。

    一副倒背如流的样子,显得格外的自信满满。

    “青铜器的绝大多数腐蚀产物,不仅没有破坏古代艺术作品,反而更增添了艺术效果。古色的腐蚀层,成为青铜器庄严古朴、年代久远的象征。”

    “锈层一般并未改变青铜器物的形态,而且铜锈的性质也较稳定,不致使器物破坏。所以这类腐蚀层应保留。”

    “但鉴于大多数出土青铜器基本上都是有土及锈包着,如要露出底色、花纹、图案、铭文,就必须除锈。”

    “但除锈又不能损伤铜器本胎,并要保留好的锈色,这就很考究技术。并且,与基本除锈不同的是‘粉状锈’的去除。”

    清了清嗓子,青年不知不觉的提高了几分嗓音:“青铜器锈蚀机理主要为氯离子的存在对青铜器的锈蚀影响最大,是产生‘粉状锈’使青铜器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

    “要保护好青铜器,关键在于如何处理氯离子,怎样将氯离子从器物里层移出来加以除去。或者是把氯离子封闭、稳定在器物的内部,使之与氧气和水分隔绝,免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

    “去除多余铜锈及‘粉状锈’方法很多,采用何种方法除要视每件文物的具体情况而定。但总的有一条原则,必须保持器物的原貌,特别不能伤害器物的铭文、花纹和古斑。”

    “除锈的方法有很多,但主要处理方法有三类。即机械法、化学法和电化还原法,这三类方法基本都是相互配合使用的。”

    机械方法,又分为手工操作和机械操作。

    手工操作,多用于已暴露在青铜器表面上的粉状锈。

    可以用各种工具,如不锈钢针、锤子雕刻刀、凿子、錾子、不锈钢手术刀、多功能刻字笔、洁牙机等,直接在器物上操作,细心地将粉状锈剔除。

    在粉状锈去除后,往往会发现一层很薄的铜。

    这并不是青铜器的铜体,而是氯化铜水解过程中产生的铜。

    它的下面常掩盖着许多灰白色的氯化亚铜。

    因此,用钢针刺穿薄层铜质后,发现确系氯化物可将其去除,直至见到铜体为止。

    机械方法则包括挖剔、削切、刮磨、锯解、扫刷、吹扫、打磨等。

    机械操作的方式有喷砂机,可用于清除金属表面上的锈蚀和腐蚀产生。

    它的去锈原理是利用气压喷射金属微粒,锈会被迅速去除。

    这种方法一是快速,二方便,三去锈面积可大可小。

    这一点比激光器去锈、超声波去锈有更大优势,能将有些洞隙深处的锈去除。

    激光去锈是采用激光对青铜器孔洞状深部病灶中氯化物的去除,具有准确、易行的特点。

    主要利用激励出的巨大光能,瞬时作用在表面锈层上,使表面温度迅速上升,利用激光束同物质相互作用时产生的光热、光化、光压等光学效应。

    由于锈层结构疏松,对这种能量的吸收特别强,因而将锈蚀层迅速烧熔,汽化与本体分离。

    这种方式能够快速、高效、无污染地清除掉青铜器表面的绿色有害粉状锈,从而达到延长青铜器寿命、有效保护文物的目的。

    但却不适用于大面积有害锈的去除。

    超声波去锈法则是用超声波清洗器,采用超声波微机械振荡波,无论在固相、还是气相介质中均可以波的方式传播。

    这种方法的原理是借空泡作用,而发生高频冲击及振动液体,在超声波的一个周期中的某个时间受到负压,液体在液固界面被引开使那里成为真空,产生空化气泡。

    在另一时期,又因承受正压而空泡形成至破裂过程,以高频反复进行,对被清洗物品上的污垢进行周期性的强力冲击,而使之脱离物品。

    而污垢物品表面的空化气泡的剧烈振荡作用,更促使污垢自物品剥离,所以超声波能达到极好的清洗效果。

    这种方法也可加入倍半碳酸钠溶液浸泡,通过超声波加速反应,在很短的时间内达到长时间的浸泡处理效果。

    另外,还可以用超声波洁牙机、刻字笔等。

    这些技术,都是机械类除锈方式。

    除此之外,还有更为复杂的化学方式。

    化学法则是用化学试剂配制除锈液。

    而祛除青铜器的除锈液配方有很多,比如,用5…10柠檬酸、5…10氢氧化铵、碱性酒石酸钾钠等制作,然后直接将青铜器置于除锈液中浸泡。

    这种也可以用脱脂棉蘸除锈液,再敷于生锈的部位。

    又比如,用倍半碳酸钠。

    倍半碳酸钠亦称碱浴浸泡法,所用化学剂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配制成碳酸氢三钠溶液,将含氯化物的青铜器浸入1或5的倍半碳酸钠溶液中浸泡。

    浸泡时最好加热,使液温白天保持在40℃左右。

    溶液中,至该浸液中无氯离子出现为止。

    然后再将器物用蒸馏水浸泡冲洗,将锈蚀的青铜器放入溶液开始每周换一次,几周后或半个月或更长一点时间换。

    浸泡至少要三个月,直至氯离子浓度达4PP以下为止。

    这是一种沿用很久的方法,但缺点很明显,就是极其耗费时间。

    这种方法,通过浸泡腐蚀产物与倍半碳酸纳发生作用,而使氯离子进入溶液中,对保存绿色的铜锈有利。

    当需要保留铭文、花纹和古斑时,用本法比较合适。

    所以虽然比较耗费时间,但延续今日,却依旧还被广泛采用。

    但是从除去氯离子的效率来看,它依旧不是特别好。

    这主要因为青铜器表面腐蚀层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是一个由扩散控制的动力学过程。

    只有多次更换浸泡液,才能使氯离子继续扩散出来。

    为了提高除锈的效果,需要延长浸泡的时间。

    如果倍半碳酸钠的浓度采用5。不但释放出的氯离子多,而且速度也快。

    但是对铜的消耗也相应增加,所以不宜采用过浓的倍半碳酸钠溶液。

 第一千零六章 知名的青铜器

    除了那两种化学配方以外,还有采用苯并三氮唑的方法。

    这种方法是国内外用来保护铜及铜合金常用的很有效的青铜缓蚀剂。

    在用于古青铜器的保护时,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苯骈三氮唑是白色到奶油色的粉末结晶,能溶于乙醇、苯等有机溶剂中。

    关于苯骈三氮唑抑制铜腐蚀的机理主要有两种,即吸附理论和成膜理论。

    吸附理论认为,苯骈三氮唑吸附于铜器表面后,改变了金属与溶液的界面结构,并使阳极反应的活化能显著升高,从而降低了铜本身的反应能力。

    而成膜理论认为,苯骈三氮唑对铜的保护与Cu20膜的存在有关,能形成Cu(I)…BTA配合物保护膜。

    也能在Cu0表面上形成Cu(I)…BTA配合物保护膜,这种膜覆盖性能良好。

    且紧贴在金属的外部,把金属表面与腐蚀介质隔开,形成或不溶于水,及部分有机溶剂的透明覆盖膜。

    生成的膜比较牢固,使金属的溶解或离子化程度大大降低,起到了保护金属的作用。

    例如苯骈三氮唑与芐胺混合,不仅加快了成膜速度,而且也提高了缓蚀能力。

    苯骈三氮唑与钼酸盐混合使用,其缓蚀效果加倍。

    除了这些方法之外,还有采用过氧化氢法、乙睛法、氧化银保、去离子水法、柠檬酸和硫脲混合溶液法、碱性连二亚硫酸钠法等多种化学试剂配方。

    这些方法,只是简单地提及了下,并没有太详细的赘述。

    眼看着时间所剩不多,青年抓紧机会,省去了后面的阐述,转而开始介绍起青铜器之中,较为著名的几种青铜器。

    理论交流,主要比较的是双方谁掌握的知识更多,更详细。

    所以,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讲述更多的相关知识,无疑才算赢家。

    以上的除锈方法,中国方面已经讲述得够多了。

    剩下的几种,青年懒得继续赘述。

    如果日国方面不介意拾人牙慧,再做补充,他也不介意。

    那样的话,对方总归是落了下乘,还能有什么赢面呢?

    稍作吐息,放缓语速,青年坦然介绍道:“有关青铜器的发掘和发现,迄今为止,已经经历了不短的时间。”

    “到目前为止,我国境内,也已经收藏着不少极富盛名的青铜器。如果大家不介意的话,我不妨代为介绍一下。”

    “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大致有鸮(xiao)尊、毛公鼎、龙虎尊、后母戊鼎、四羊方尊、羊父丁方鼎等。”

    鸮尊为古代盛酒器。

    铜尊,最早见于商代。

    鸮,俗称猫头鹰。

    在古代,鸮是人们最喜爱和崇拜的神鸟。

    鸮的形象是古代艺术品经常采用的原形。

    鸮尊1976年出土于豫省安阳殷墟妇好墓,原器为一对两只,铸于商代后期。

    原器通高四十五点九厘米,外形从整体上看,为一昂首挺胸的猫头鹰。

    通体饰以纹饰,富丽精细。

    喙、胸部纹饰为蝉纹,鸮颈两侧为夔纹,翅两边各饰以蛇纹,尾上部有一展翅欲飞的鸮鸟。

    整个尊是平面的立体的完美结合,尊口内侧有铭文‘妇好’二字。

    毛公鼎是西周晚期青铜器物,道光末年出土于陕省宝鸡市岐山县,由作器人毛公得名。

    直耳,半球腹,矮短的兽蹄形足,口沿饰环带状的重环纹。

    铭文32行499字,乃现存最长的铭文。

    这尊鼎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

    2009年11月13日至15日,中国仿古工艺品及技术展览会在沪市国际展览中心举行,洛阳粤钰青铜器有限公司铸造的高仿‘毛公鼎’获得唯一金奖。

    龙湖尊也是商朝青铜器。

    原器1957年出土于皖省阜南县。

    器高505厘米,口径449厘米,重约20公斤,是一件具有喇叭形口沿,宽折肩、深腹、圈足,体形较高大的盛酒器。

    龙虎尊的肩部饰以三条蜿蜒向前的龙,龙头突出肩外。

    腹部纹饰为一个虎头两个虎身,虎口之下有一人形,人头衔于虎口之中。

    虎身下方以扉棱为界,饰两夔龙相对组成的兽面。

    圈足上部有弦纹,并开有十字形镂孔。

    龙虎尊纹饰的主题是‘虎口衔人’。

    关于这一主题,有人认为这里的‘人’应是那些奴隶。

    ‘虎口衔人’反映了当时奴隶社会的残酷和恐怖。

    对于这种传统的解释,另外一些业内人士则提出过质疑,他们认为这应该是在表现一种巫术主题。

    青铜器在当时是十分重要的礼器,这样的纹饰应是巫师作法的情景纪实。

    张开的虎口在古代是分割生死两界的象征。

    虎口下的人很可能就是巫师,巫师在祭祀中通过老虎的帮助而表现出一种能够通天地、感鬼神的能力。

    当然,这一图案的具体含义暂时还无法得到佐证。

    但可以推断肯定,它在当时一定是和某种神话和宗教信仰相联系的,在祭祀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之,这尊‘龙虎尊’在考古界内的地位很高,是商代青铜器中与‘四羊方尊’齐名的珍品国宝。

    四羊方尊,同样属于商朝晚期偏早的青铜器。

    也是属于礼器,祭祀用品。

    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器中最大的方尊。

    它高583厘米,重近345公斤,1938年出土于湘省宁乡县黄村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四羊方尊器身方形,方口,大沿,颈饰口沿外侈,每边边长为524厘米,其边长几乎接近器身58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