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宝宗师-第16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明清以后的玉佩,主要以如意、花卉等寓意祥瑞的纹饰图案为主的。这跟明清以前的纹饰风格,出现了明显的界限。”
唐顺的讲述,清晰明朗,瞬间引起了节目现场的人群震撼。
曹全友和高长青都是暗暗咋舌,听得津津有味,不敢辩驳。
唐顺稍作停顿,提高了几分嗓音,再次讲述:“所以,刚才我说的那些,大家应该也听出来了,古代玉佩的工艺水准,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是战国时期到汉代时期的巅峰阶段。第二,则是魏晋时期到元明时期的下滑阶段。第三,则就是明清以后的改革复兴阶段。”
“明清以后阶段的玉佩特征,我刚才已经讲过了,就不再多做赘述。我接下来讲一讲第一、第二阶段的。”
稍作停歇,唐顺继续讲述:“战国、汉代时期的玉佩工艺,在纹饰雕刻时,图案主要以夔龙、夔凤为主。”
“也许是因为战汉时期的时代风气,争斗、战争比较多。所以那个时期的雕刻工艺,制作出来的龙凤形象,都是显得很威风凛凛、彪悍十足的。”
“这种雕刻风格,一直延续到魏晋时期,玉雕工艺开始下降,玉雕作品渐渐缺乏神韵。”
“所以,原本威风凛凛,精炼彪悍的夔龙、夔凤形象逐渐改变。龙凤结合的纹饰图案,开始兴起。”
“这个时期的纹饰雕刻,图案形象就显得丰满了些。更因为工艺水准下降,雕刻的线条涩滞,缺乏流畅有力的感觉,纹饰形象就缺失了战汉时期的彪悍。”
“这种风格的玉雕工艺,一度下滑,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
说到这里,唐顺停顿下来,笑了笑,才接着讲道:“断代的特征和要点,我差不多能讲的就这些。另外,我再补充一下,关于鉴别战国玉佩真伪的要点。”
“从目前我国出土的大量战国时期的玉器,可以看出来,战国时期的制玉工艺是十分发达的。”
“其时由于政治、文化和对外贸易及经济发展需要,各国都十分注重玉器的生产。不仅韩国、魏国、赵国、燕国、鲁国、越过、秦国、楚国等强国有细腻的玉器工艺。”
“就连国力弱、土地小的中山国、曾国、随国等都有着令人叹为观止的玉雕艺术。因此,战国诸侯奢玉,一点也不过分。”
说到这里,唐顺笑道:“据文献记载,在当时时代,琢玉业是官方的主要手工业之一,作坊多设立在首都,有严格管制的。”
“考古学家早已经在郑韩故城、洛阳东周王城等地,发现了一批琢玉工厂。据目前的资料记载,战国时期的玉器,主要以楚国玉器居多,且琢工精巧,艺术水准最高。”
“另外,战国时期的玉佩,主要作用也很广。其中有佩饰、随葬、祭祀等。玉佩种类也很多,主要有青玉、黄玉、墨玉、白玉等。”
“且雕刻手法也很多,主要以透雕、浮雕、阴刻等技法为主。装饰的纹饰也有很多,主要以谷纹、蚕纹、丝束纹、长节纹等为主。”
“龙形的纹饰图案的呈现姿态也有很多,可谓丰富多端,变化多姿……”
一阵侃侃而谈,引得节目现场群情震撼。
【作者题外话】:第一更~
第三百五十章 内画鼻烟壶
从没有听到过如此详细的断代讲解,满场观众都是震撼连连。
曹全友和高长青都是目光惊骇,讶然难掩。
这得需要多么牢靠的历史知识,才能够讲得如此天花乱坠?
乔景辉更是脸色僵滞,唏嘘难尽。
“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
短暂的沉寂之后,节目现场爆发起激烈的掌声。
并且,持续了足足几分钟,才慢慢地消停下来。
不少观众更是当堂喝彩,连连叫好。
主持人几次想要插话,都是无隙可寻。
可见观众的热情,以及现场的氛围之激烈。
几分钟之后,掌声和喝彩消停,主持人才渐渐地把控住节奏。
“好了,这件战国龙形玉佩啊,已经被我们的三位老师陆续评断过了,确实是真品哈。那么,接下来,我们有请三位老师给估个价吧?”主持人含笑控场。
曹全友笑了笑,道:“唐老师对战国玉佩的了解,可谓知之甚祥,我觉得,还是交给唐老师估价吧。”
高长青在旁边颔首,也是一脸赞同的应承。
“那么,有请我们的唐老师,为这位大姐的战国龙形玉佩估个价。”主持人心领神会,当即将话题递给了唐顺。
唐顺闻言,拿起话筒,讲道:“战国龙形玉佩迄今为止,出土的有很多。但是,大多数都被博物馆收藏。所以,市场流通的传世品是极少的。”
“这样的状况,也导致了市面的对比价位极少。因为大家都知道,古玩文物的价格,从来都是不固定的,都是依据各个时期的市场价格对比评估的。”
“迄今为止,我了解到的战国龙形玉佩的过往价格,还是2007年燕京诚铭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出现过的一项拍卖纪录。”
“这场拍卖时间,是2007年11月18日,当时拍卖的也是一件战国龙形玉佩,跟这位大姐的这块,款式相似,质地相差不多。”
“当时的估价是35万到45万人民币,而最后的成交价呢,是44万人民币。但是,当时拍卖时间,距离现在已经过去了十多年,市场价格肯定是存在极大变化的。”
“战国龙形玉佩近些年的收藏价值逐渐增高,这也导致了它的市场价格居高不下。如果,这位大姐的这件战国龙形玉佩要出手的话,我估价啊,大概是80万到100万人民币。”
“80万到100万?这已经是很高的价位了!”
主持人一阵吃惊,随即看向持宝人笑道:“恭喜大姐,您的这件战国龙形玉佩确认为真品,专家估价为80万到100万人民币。”
“谢谢主持人,谢谢三位老师!”
持宝人接回玉佩,忍不住激动,一阵感谢。
现场一阵雷动般的掌声。
在掌声之中,持宝人退出了节目现场。
“接下来,我们有请第二位持宝人!”
待得第一位持宝人离场之后,主持人继续控场:“我们先看大屏幕,第二位持宝人为我们带来的宝贝是什么呢?”
众人的目光,纷纷投向荧屏。
唐顺坐在嘉宾席,随从大流,看向了大屏幕。
只见屏幕跳动,一只鼻烟壶闪现了出来。
从放大的屏幕照片,可以清晰地看到,这只鼻烟壶是琥珀制成,透明的外壁,显现出一副简单勾勒的山水画。
简约的画法风格,却形神具备,格调典雅。
看来大写意,很有意境。
“本期节目的第二件宝贝,正是这件琥珀鼻烟壶。大家掌声有请,第二位持宝人为我们呈上这件宝贝。”
大屏幕播放完照片,主持人便是热情邀请。
掌声雷动间,一位中年大叔走了出来。
在他手中,握着一只高约8厘米,直径约4厘米的鼻烟壶。
精巧的造型,秀美的光泽,迅速地吸引了所有人的眼睛。
持宝人简单的自我介绍之后,主持人便是迅速将话题递给了唐顺他们。
“接下来,我们有请我们的三位老师,为我们做出评点。”
中年大叔快步走向嘉宾席,将手中的琥珀鼻烟壶放在了嘉宾桌上面。
依旧是曹全友最先上手,高长青次之,唐顺最后。
三人陆续上手之后,曹全友将话筒递给了高长青。
前面一件物件,唐顺和他都是出了彩,唯独高长青还没有丝毫表现。
高长青见状,也不含糊,接过话筒,讲述起来:“刚才我们已经看过了,这件琥珀鼻烟壶呢,是一只制作精美,工艺典雅的内画鼻烟壶。”
“所谓的内画,就是在这里边儿作的画。这个是很考究工艺的,对绘画的技术水平,也是要求很高的。”
高长青一边讲述,一边用手指比划,道:“这只内画鼻烟壶呢,里边儿画的是简单勾勒的山水画,很是大写意,很有意境的。”
“然后呢,经过刚才我们仔细的观摩,鉴别之后,从这只鼻烟壶的包浆,和形式,大致推断,这只鼻烟壶的制造时期,应该是清朝嘉庆年间。”
“经过多方面的观摩,和仔细验证,我们一致认为,这只琥珀鼻烟壶,是真品。”
简单地做出了判断,高长青便是放下了话筒。
说完了?
太简单了吧?
主持人笑了笑,随即看向曹全友问道:“曹老师,您还有需要补充的吗?”
曹全友呵呵一笑,拿起话筒道:“大家应该都知道,国内的鼻烟壶大都是以画面精美,细致入微,而又笔触精妙的为佳品。像这种大写意,简约风格的内画壶,一般不会太受人欢迎的。”
说完之后,曹全友也是放下了话筒。
主持人见状,又看向唐顺,道:“唐老师,您还有需要补充的吗?”
唐顺犹疑了下,拿起话筒,道:“说到鼻烟壶吧,如果时间允许的话,我想再给大家科普一下。”
“噢?”
主持人讶然了下,随即笑道:“唐老师一直以来真知灼见,学识渊博。那么我们有请,唐老师为我门简单地科普一下鼻烟壶。”
简单两个字,提醒着唐顺长话短说。
现场一阵热烈掌声,尽显躁动。
曹全友和高长青,都是幽幽的看向了唐顺,好奇唐顺接下来又会讲些什么?
不会又是些断代的要点吧?
唐顺清了清嗓子,冲着曹全友和高长青颔首一笑,随即开始讲述起来。
第三百五十一章 科普震全场
“我要科普的东西并不多,只是简单地讲述一下,鼻烟壶的历史,和目前兴起的内画流派。以帮助更多的古玩爱好者,学习和鉴别。”
唐顺轻声笑道:“鼻烟壶指的是盛鼻烟的容器,小可手握,便于携带。明末清初,鼻烟传入中国,鼻烟盒渐渐东方化,产生了鼻烟壶。”
“现代社会的人们嗜用鼻烟的习惯几近绝迹,但鼻烟壶却作为一种精美艺术品流传下来,而且长盛不衰,被誉为‘集中各国多种工艺之大成的袖珍艺术品’。”
“中国鼻烟壶,作为精美的工艺品,采用瓷、铜、象牙、玉石、玛瑙、琥珀等材质,运用青花、五彩、雕瓷、套料、巧作、内画等技法,汲取了国内外多种工艺的优点,被雅好者视为珍贵文玩,在海内外皆享有盛誉。”
“内画鼻烟壶更是其中特有的传统的工艺品种,自清朝嘉庆年间才开始制作流行。历经近二百年,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殿堂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唐顺侃侃而谈,娓娓道来:“经过多年传承,现目前内画艺术有燕京的京派,鲁省的鲁派,粤省的姚江派等三大流派。”
“其中,京派的传承最悠久,起源于京都。京派的艺人擅用竹笔、柳木笔作画,以画面厚朴、古雅见长。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便是叶仲三老前辈。”
“鲁派则是仅次于京派的第二流派,鲁派画工云集地在鲁省博山。因鲁省博山籍的内画艺术师毕九荣在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从燕京回到博山后发展起来。”
“鲁派最有特色的是能够利用瓷器上用的釉彩在鼻烟盒的内壁上作画,然后,烘烧形成内画鼻烟壶的瓷釉画。即使盛水,画面也毫不受损。”
“姚江派则以艳丽的色彩和装饰风格著称于世,发源地是粤省汕头,也被称作粤派,传承时间十分年轻。”
“后来王习三大师在继承京派大师叶仲三技法的基础上,融合内画名家流派之特长,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在国际上被誉为冀派,属于现代新兴的第四大派。”
“内画,不仅是使用在鼻烟壶上面,自内画兴起以来,国内不少器具都曾使用过内画工艺的。”
说到这里,唐顺举起了那只内画鼻烟壶,面向摄像机道:“经过刚才我所述的内画鼻烟壶流派之后,咱们再来看这只内画鼻烟壶。”
“这只内画鼻烟壶的画工,和绘画技巧,并不属于这四大流派的任何派系。其简约的风格虽然写意,但是,画工技巧远不及现在精湛。”
“所以,在判断出这只内画鼻烟壶的年代之后,咱们就可以推敲出,这只内画鼻烟壶的来历,应该是内画鼻烟壶刚刚兴起时的最初一批工艺品。”
“而据史料记载,最早时期的内画鼻烟壶的名家是粤省新会的甘恒文。其以小钢珠、石英砂和少量水灌入壶中晃动,将内部磨出细纹,再以带有弯钩的竹笔蘸上颜料涂色,从而形成了这种画工简约的内画技艺。”
“哗!”
听着唐顺断代,满场观众,再次掀起了惊呼哗然。
曹全友和高长青都是悚然大震,看向唐顺的眼神,流露出骇然。
这些历史典故,即便是经验老道的曹全友,都是知之不详。
唐顺居然如数家珍,侃侃而谈,娓娓道来。
一时间,曹全友都心神震荡,有些坐立不住。
“有据可查,内画鼻烟壶,泛起于清朝嘉庆时期。但也有野史记载,其起源是乾隆时期。”
唐顺呵呵一笑,迎着观众掌声,提高嗓音讲道:“传说,乾隆时期一位能书会画的文人嗜好鼻烟,因家中破落,只好拿空鼻烟壶用竹签刮壶壁鼻烟解瘾,无意中刮出的线条优美如画从而获得启发,内画由此而生。”
说完这些,唐顺在含笑颔首间,放下了话筒,宣示着他的讲解已经结束。
“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
刹那间,现场爆发起雷鸣般的掌声。
较之先前,更是激烈。
现场录制的栏目组工作人员,都是膛目结舌,骇然交加。
唐顺的精彩讲述,独具特色,造成的轰动影响,堪称《寻宝》节目录播以来之最。
现场这种雷鸣般的掌声,自《寻宝》录播四年以来,还是从未有过的。
一次都没有!
更别说这样几次三番爆发的。
由此可见,唐顺的讲解,引得了多少人的敬佩和震撼。
热烈的掌声,经久不绝。
主持人都是呆愣了好一会儿,才反应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