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豪门世族 >

第15章

豪门世族-第15章

小说: 豪门世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今心态变了,发现大嫂这样做,才是痛快呢。
  王氏从来没有打算和薛家常来常往的,不过如果薛家人正常,她倒是不介意当一般亲戚,但是如今这些个薛家人一个二个都不正常,她又不是找虐。
  后来尤氏有过来,告诉了王氏,这薛家的人为什么上门来。原来是想把薛家的姑娘嫁给李骐,或者还有打算把薛家的姑娘许配给王氏的侄子王琅。
  算盘打的倒是挺响,只不过把姿态放的太低,明明是来商量事儿的,结果却摆成了高高在上。
  王氏发觉自从来到京城后,真是刷新了她的认知了,这人的底线是越来越没有下限了。
  某些人自我感觉也太好了吧。明明是不可能的事情,他们倒是觉得理所当然,不仅仅理所当然,还觉得对方如果不按照你说的做,那就是大逆不道。
  快过年了,今年因为是头一年回京,所以李家需要准备的东西特别多,王氏在京城里的庄子和铺面也都对好了帐,族人们的东西要发,有来往的府邸之间年礼是少不了的。
  王氏做这些事儿的时候,都会把李舜华带在身边,她是想让女儿从小就接触这些管家的事儿,耳闻目染,以后自然而然就会了。
  再心疼女儿,也知道要让女儿学会这基本的本事。
  虽然手头上有人可以给女儿做了,但是当主子的,自己心里有数,才不会被人糊弄和欺骗。
  李舜华每次都仔仔细细的听着看着,别以为自己心理年龄大,就什么都懂,什么都看不起,那样只会让别人看不起你。
  家里的账目,还有管家的事情,每个都不是那么简单的,这里面的诀窍多着呢。
  下人们多,该如何奖惩,如何安抚,都不是那么简单的。
  李舜华现在不到四岁,可是不妨碍她多学一学。
  什么时候,只有自己学会的东西,是别人抢不走的。
  进入了腊月,眼睛下起了鹅毛大雪,一连下了好几天,外面的雪都有膝盖深了。
  京城里有好多人家的房子被厚厚的积雪给压倒了,京郊更是厉害。
  这年头的人,特别是乡下地方,并不是所有人都那么富裕,盖得起砖瓦房的人在乡下都是少数,很多人都是土墙加上茅草顶子,厚厚的雪把这些茅草房子都给压垮了。
  很多人都在半夜的梦中,就被砸了,有的运气不好,受伤了,更严重的还有被砸死的。
  发生了雪灾,朝廷派人去救济,可是朝廷现在也缺钱,光靠朝廷怎么可能成事儿?
  一般遇到了这种事儿,大部分人就等着倒霉了,天灾可不想现代的时候,政府什么都送,什么都安排的好好的。封建时代的上位者们,能让人出面就不错了,基本上能救助一半的人就算是很了不起了。
  不过,京城里的豪门大户们,在这个时候,也会站出来,设了粥棚施粥起来。
  因为雪灾,很多人都连饭都吃不上,受灾的地方集聚到京城,在城门口有各家大户设置的粥棚,让这些受灾的老百姓排队领粥喝。
  不是说这些大户人家作秀,表示自己是积善之家。豪门大族,从祖上开始,遇上这种天灾,都会出面做这种事儿。
  有的家里有信佛的,更是舍米施粥。还有的是捐给了寺庙棉衣,让寺庙的人施舍给这些受了灾的人。
  大家都一起做,就没有树大招风的了,谁家也不是傻子,处处拔尖,到时候容易招惹嫉恨。
  长安侯府自然也不例外,不过李舜华也听说了,以前他们家没有回来的时候,是薛氏他们当家。
  遇到这种事儿,也是不情不愿的,弄得族里人也跟着被人说道。
  其中还有些中饱私囊的,把好米换成了陈米,这样也能省一笔钱。
  开源节流,对李舜华来说,最有利的是开源,而薛氏等人以前最喜欢做的是节流,其实节流也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节省,根本就不能让财富更多起来。
  开拓更多的生财之道,才不会为了这财富上的事儿斤斤计较。
  不过,枪打出头鸟,这道理他们也懂。
  一般施粥,都是好几家好几家的商量,有个大体的数量,具体从什么时候开始施粥,要施粥多少天,粥的浓稠,大家都有个标准。
  不然有的施粥的天数多,有的施粥的天数少,人家会说谁家吝啬,谁家财大气粗。
  或者是粥有的人家很浓,而有的人家都能稀的照人影子,这不是找骂吗?
  当然,不可能做到每一家都一样,大体上差距不大就成。毕竟,都是做好事儿,做到最后来了个挨骂,谁家也不乐意。
  李煦之把这个事儿交给了族里的人办,大家商量的是,从腊八开始,一直施粥到腊月二十八,一共二十一天,他们长安侯府和楚国公,湖阳长公主府都是安排在一起的。
  当然,还有西宁侯府,今年因为王琅这个小主子回来了,所以少不了他们家。
  王琅自然是要跟姑父家在一起的,强出头的事儿不能干,可是随大流的事情,王琅也知道,跟着一起没有什么坏处。
  这天,已经是腊月十五了,施粥也已经十来天了。
  期间李骐和李骥都过去看过,当然,他们没有在粥棚表露自己的真实身份,不然让这些受难的人知道了给他们磕头,那这施粥的初衷就已经变了。
  做这种事儿,也不是为了让别人感恩自己的。
  手里的资源比别人多,能适当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这也是他们乐意的。
  “既然要去,就多带些人手,看看也好。”王氏对李舜华吩咐。

☆、第32章 气势不同

  李骐和李骥哥俩还有带着王琅一起去城门口看看施粥的情况,看着小妹妹无聊,就打算把李舜华一起带过去,王氏一看,这表兄弟三个都上阵了,自己的女儿跟着过去,也不会太担心。
  从回京城后,除了陪着王氏去给家做客外,就是上次去了楚国公家的跑马场,别的地方,李舜华还没有去过。
  李煦之也赞同女儿过去看看,多见识见识人家的疾苦,也能知道世道的艰辛。
  “一定要看好舜华了,你们也不准去那人堆里去。”虽然说见识见识很好,可是安全第一。
  王氏不希望自己的儿女出什么差错,尤其是女儿,那种施粥的地方,肯定是人多,且那些人和他们平时接触的人都不一样,王氏倒不是看不起这些遇灾的人,而是为了女儿的安全着想。
  世间的人上百种,就有那一种仇富的人,看见这些富贵人家的人不顺眼,起了黑心。
  以前也不是没有过这种事儿,就有那觉得自己什么都不顺,怨天尤人,觉得老天爷不公平的,看到了穿戴比自己好的人,这一下子就嫉恨起来,甚至恨不得对方去死。
  李骥说道:“娘,您放心,有大哥和二表哥在,怎么会让小妹出事儿呢?”
  李家的粥棚是在城北这边,坐着马车到了城北门,这边也有士兵维持次序,他们坐的马车并不起眼,到了北门口,就看见领粥的人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基本上是老人和孩子占得比例多。
  “京郊的地方,有朝廷发的赈灾粮食,那些壮劳力留在家里修缮房屋,反而是这些妇孺和老人孩子过来领粥喝了。”既然要修缮房屋,自然需要力气,不吃粮食怎么能成?
  李舜华问道:“虽然是房屋倒塌,可是以前的粮食难道就消失了吗?”
  这是李舜华不理解的地方。
  受了雪灾,该是房子这些东西受损,或者是东西被砸伤冻伤。而粮食怎么着也不会减少,又不是收庄稼的时候,遇上大雨或者天旱减产。
  冬天了,也不是收获的季节。粮食应该安然无恙才是。
  李骐和李骥两个人还没有开口,反而是少语的王琅开口了,“房屋倒塌,有些粮食就被压在下面,一时半会儿也收拾不出来,所以会缺少粮食,施粥正好是缓解了这个困难,再者,有些人家会用粮食换东西,尤其是这种天气,相对的粮食就少了起来。”
  原来是这样,恐怕还有那种有人口受伤的人家,粮食也是紧缺的吧。
  庄户人家,本身也没有多少存钱,用粮食换钱,恐怕是他们最主要的存钱方式了。
  所以他们这些人家施粥,还真是解决了他们的困难了。
  不管有人家是不是沽名钓誉,可是这种方式,确实是帮了不少老百姓。
  “二表哥,在西宁会不会有这种事儿?”李舜华问道。
  作为刚刚醒来就离开西宁的人,李舜华表示对西宁的情况不太清楚。
  但是这不妨碍她对西宁的兴趣。平时在家里,就听自家娘说,西宁是如何如何的好,比京城有人情味多了。
  “西宁从来不会等到老百姓缺吃少穿了,才会送上门,只要自食其力,每个人都不会少了吃的。”王琅说道。
  “二表哥说的是,在西宁那边,我从来没有见到谁家像京城这边这样,等着别人救济的。”李骥说道。那边的人多彪悍,要是别人施舍了,那就是侮辱人了。哪里像京城这边,天子脚下,施舍的人太多了!
  其实对李骥来说,他更喜欢西宁那边,就是跑马也比京城这边自在,一出去就能奔驰,那边的人也爽朗大方,不像京城这边的人,很多人说话都要绕好几个圈子,绕来绕去的,暗示明示的,一点儿意思也没有。
  李骐道:“先不说这个了,我要过去看看去,二表弟要不要过去?”他是要到自家粥棚看看,看存粮还有多少。
  族里有人在安排,不过这施粥的人却是自己家的下人,李骐上次经过别家的粥棚的时候,就听见那施粥的人在抱怨,这么个鬼天气,别人都在府里享清福,他们却要在这里盯着寒风施粥,连点工钱都没有。
  本来是好事儿,结果因为下人们不情不愿的,倒是弄得怨声载道的。
  在这城门口,确实是比不上在府里暖和,但是主子们要求办的事儿,却有些刁奴不把这当成一回事儿,反而把主子的名声搞臭了。
  王琅摇了摇头,对于他来说,施粥不过是个形势,这种时候,他们西宁侯不跟着,反而成了独立特性了。
  本来他父亲就一直被人盯着,皇帝那边,说起来是信任父亲,不过暗地里却又猜忌父亲,所以还是随大众吧。
  只是王琅骨子里不喜欢这种靠施舍的人,在他们西宁,个个都可以当成兵,没有了东西,那么就去抢敌方的,只要上得了战场,抢到了东西都是你自己的。
  当然,王琅不是说,这些施粥的人非要去抢别人的东西,而是那种精气神,就不如他们西宁那边的人。
  “我也跟着大哥一起去,小妹,你就不要去了啊,二表哥,你帮我们把小妹看好啊。”李骥说道。
  “二哥,我在这里好好的,不需要人看着,再说,还有这么多护卫呢,二表哥,你有事儿就去忙着,不用在这里陪着我。”李舜华忙说道。
  王琅道:“现在没有事儿。”
  于是,李舜华和二表哥就留在了马车里,李舜华又问了很多关系西宁的事儿。
  “表妹对西宁很感兴趣。”王琅说道。
  李舜华笑道:“嗯,我出生在西宁,我娘喜欢西宁,就是我大哥和二哥,也是喜欢那边,只是我以前什么都不明白,要是有机会,能回去西宁,那也挺好的。”
  “会有机会的。”王琅说道。
  李舜华发现二表哥并不像别人说的那样,沉默寡言,“对了,二表哥,你上次送我的宝石我很喜欢。”
  “那下次再给你带几匣子。”
  几匣子?这又不是石头,有一箱子就很不错了,李舜华忙摆手,“二表哥,我现在已经够多了,再有了你留着吧。”她说这是为了表示感谢,可不是想要继续要的。这个误会可要不得啊。
  外面传来了一阵吵杂声,王琅问外面,“有何事?”
  其中的两个护卫忙去打听,另外的护卫就立刻警戒起来。

☆、第33章 混乱

  “启禀二公子,是寿阳侯府施粥的人与领粥的人因为粥盛的多少发生了冲突,现在已经平息。”那护卫禀报道。
  王琅让护卫退下,对其中的一个护卫吩咐道:“带着人去长安侯和西宁侯的粥棚去看看。”
  有些人会浑水摸鱼,也是防着弄出什么乱子的意思。
  其实寿阳侯府的名声也不错,只是有时候却有些下人会自以为是,反而坏了主子的名声。
  “不好了!死人了!”不知道谁尖叫了一声。王琅当机立断,让车夫把马车赶的远远的。
  “你们负责把表姑娘安全的送回去。不得有误!”王琅吩咐道。
  “二表哥,我大哥和二哥还在那边!”李舜华担心的说道。
  “别担心,我就过去看看,你先回家,这边恐怕会乱起来。”
  “那表哥你自己也要小心一些。”李舜华说道。
  “知道了。”
  李舜华虽然想跟着哥哥和表哥一起走,可是知道自己现在人小,留在这里反而会让他们分心,所以就乖乖的回去了。
  到了家里,又怕自家娘亲会担心,所以就告诉她说,两个哥哥和表哥还有事儿,等一会儿会回来的。
  不是不担心他们,而是二表哥让自己不要担心,她从心里就相信二表哥,能和两个哥哥平平安安的回来。
  王琅下了车,立刻带着人去了长安侯府的粥棚铺子。李骥正在这里,可是却不见了李骐的影子。
  李骥正准备出去看情况去,只不过王琅来了,然后让人护着他先回去。
  “大表哥在哪里?”王琅问道。
  “大哥刚刚出去,二表哥,小妹呢?”这个时候,他首先担心的是自己小妹的安危。
  “已经让人送回去了,你也跟着回去,有什么事儿,等回头我再跟你说。大表哥那边我过去找。”王琅吩咐道。
  今天真是混乱的一天,等王琅和李骐汇合后,已经有难民和人打了起来。
  原来是有个难民在永乐侯家的粥棚那边领了一碗粥,结果吃起来,就一下子口吐白沫死了。
  这个人是全家一起过来讨粥喝的,看见自己的亲人就这么死了,哪里肯干,一下子就围住了刚才盛粥的人,这不一下子就乱了起来吗?
  李骐先是把自己家的粥棚给安顿好了,然后就去找王琅了,只不过王琅先让李舜华回去了,再去找他,两下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