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歌-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该是内帑银子,皇上这么花钱,自己还节衣缩食的过紧日子,着实令他们感动。
但感动归感动,这次民变的势头更猛,要想平复,军饷、赈济、安置等等银两又将是天文数字。
“户部现在还有存银4089万两白银,这些银子,还要留着今后几年的用度,皇上的内帑银也仅剩下370万两了。这钱怎么出?还要好好谋划才是。”
“不单这些,朕已经提前知会了王洽,预支300万两,用来兵器、炼铁、修造船坞之用。恩许令的银子,4000多万两已经到达极限了,再有增加,也不过十万十万的增加,现在我大明就靠着这4000万两白银过活了。”
“皇上,那皇商的孝敬银、镇海舰队的海事银,年底前…”
“孙先生,”小朱不仅苦笑一下,“这两笔银子,今年你我君臣就不要做想了,万事开头难,孝敬银最多最多200多万两,海事银,能有个100万两就谢天谢地了。”
“皇上,不如这样,先发那预支的300万两银子过去,等孝敬、海事二银到户部后,再做补足之用。”这是周延儒的主意。借贷消费,他倒是挺超前。
“现在也只能这样了,但朕先前的预支银子,还是要花费的,好在先期投入不是很多,暂时,先让王洽从内帑支用吧。”
300万,随随便便的就要填无底洞了,明末越招抚越壮大,越壮大越要花钱招抚的恶性怪圈,仿佛重新以历史的惯性出现了。
“列位卿家,朕最先提出的,剿杀策略,失之急躁,但剿抚并举的方略呢?列位卿家有何打算?”
“皇上,此事还当缓行,”钱谦益率先反对,但是见皇上眉毛一立,他连忙接着说下去:“不过,不过嘛,臣倒是想,可继续留用洪承畴,此人杀伐决断,颇有大将之风。先明旨饬斥,并罚俸一年。再发暗旨提拔他为陕西左参政,这样一来既可以平息民怨,又可以暗中向他表明一个态度,朝廷一力招抚,但不得已情况下,可相机行剿杀之策。不知皇上圣裁如何?”
“温体仁,你的意见呢?”想通过这个法子,必须先得到温体仁的认可,因为这是钱谦益的主意。
“臣附议!”
“嗯,”小朱稍稍坐的舒服一些,再开口就缓下了语气。“其他卿家的意见呢?”
“回皇上,发暗旨倒是可行,只是六科给事中那里…”
“哦,这点周大人可不必挂怀,钱某愿当这个说客。”
“那臣亦附议。”
“刘卿家,孙卿家!”这个事情必须人人表态,否则一定会出乱子,洪承畴的本事小朱知道,冷静下来一想,留用还是必要的。
“臣,臣附议。”刘鸿训犹豫权衡了半天了,只能附议。
“臣想的是,以京营出陕西,或可能节省一些银子。”
看看,这就是国家这届的内阁,连主理兵部的阁臣,都在琢磨如何能扣出银子来,可敬的朝臣,悲哀的朝政。
“孙卿家你仔细说说。”
“回皇上,京三营并没有历年欠饷的问题,对付流寇应有胜算的把握。但空饷、冒饷的积弊陋习,也到了整顿的时候。以京三营出陕西对付流寇的名义,既可以帮杨大人和洪承畴出一点助力,又可以借机清理积弊。可谓一举两得。”
“好,孙卿家此言,想必也是附议钱先生的方略了,那就赶紧拟旨,另外,赐杨鹤‘士责搁笔’一件,让他知道,朕对他信任如故,重用有加,切不可再出差池了。”
“臣这就拟旨。”
随着旨意发出,洪承畴的奏表也上来了,他里面的意思,竟然和北京这边的想法差不多,国家虽有恩许银垫底,但是这些银子要留给今后几年使用的,明抚暗剿才是正理。对于自己矫诏杀降的问题,他自请带枷理兵。
看到这个折子,小朱心中感慨,这小子在这个时候来看,不愧名臣风采啊。
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是为京师三大营,向来是拱卫京师,用做皇上亲军来使用的,当年成组亲征蒙古,三大营着着实实打了几场漂亮仗,也打出了汉军威名。但是两百多年了,积弊逐渐严重起来,不清理是不行了。接到这个不派饷银,去打白仗的旨意,居然没什么反弹,想来也是因为不论是领兵的,还是当兵的,心里都清楚。天下的军系都盯着他们,不打个漂亮仗说不过去。再一个,皇上恐怕也是实在没法子,才想到他们。所以,出兵准备倒是挺痛快,很快三大营就齐备了6万兵马。
国家这边也没什么好客气的,直接下令,让他们连夜出发。
他们前脚走,小朱就把孙承宗推荐的李邦华给任命为右都督,主理三大营的清理工作了。从出兵六万来看,估计剩下的,就都是歪瓜裂枣了。张庆臻,这个懿安皇太嫂的亲哥哥,也成为总督三大营的督师了。
一个干吏,一个皇亲,加上整个内阁和兵部的支持,清理起来还是没问题的。
这个清理工作在最开始,李邦华就跟大家都说清楚了,得罪人的事情他干,也就是俗称‘唱白脸’的,至于唱红脸的,由张庆臻来干,其余的阁臣九卿包括小朱这个皇上,都不能露面,免得事情复杂化。并且时间不会太短,起码前线那边还有六万人在打仗呢!你先把人家后院给烧了,不炸营才怪!
这些方略,可以看出李邦华的胆气和才气,小朱着实的褒奖他一番,并且把他的这番话,拿给内阁来看,大家也都表示了适当的赞许。不是充分的赞许,是因为事情还没成功呢。等结果再表态,毕竟是中国官场上,几千年的习惯了。
‘整吧,整吧,李邦华,我以前还真不知道你,看来原先那个崇祯挺背的,这么多人才,这么好的火器基础,竟然还是输给了后金?真是匪夷所思。’小朱心里面自言自语。
************
ps:大明地方官职:布政使相当于省长,左右布政使,相当于副省长,左右参政、左右参议是都是正副布政使的副手,参政又是辅助参议分管地方的官员。
主角的定位是中等素质,并不知道赫赫有名的李邦华,情有可原。呵呵!');
第十章:郑芝龙
一方面是李邦华在恪尽职守的整顿三大营,一方面是各种各样的要钱折子。国家西南边陲也有叛乱,各级官员的俸禄,九边军费,辽东银饷,甚至还有各地拆建魏忠贤的生祠也要用银钱来摆平,毕竟现在是募兵、募工制度,工钱再少,也要花的。
当小朱面对各地催要银钱的折子,心中很有一种急躁情绪,虽说国库现在有几千万两白银,但这钱要算着花,如果想到是将来五年内的用度,五年之后,还不定怎么着的时候,心中的急躁更是剧烈。
花钱是痛苦的,尤其是这钱本来就赚的不容易,更可悲的是,这钱还是一次性买卖,以后不会再有。
这里说的是‘恩许令’的银子。
当小朱试图说服自己,争取年年开征恩许令的时候,他心里知道,这是动摇国家根本,极其混蛋的昏君之举。国家信用不可废,当年的崇祯,因为有魏忠贤的赃银垫底,先是减增辽饷,用内帑的银子填补亏空赤字。后来魏忠贤的赃银花的差不多了,不得已再次复征辽饷,甚至还加增了练饷和剿饷,这一下子,国家信用成为负数。老百姓和军人,都不再相信你这个国家了,你靠什么来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正是当年崇祯朝因为政策反复,造成国民对国家极度不信任,进而到处出现漏洞,弥补漏洞,又需要大量的金钱,为了大量的金钱,不得已,再次透支自己的信用,循环往复之后,大家最终选择放弃你,这才是最终导致了他失败的内因之一。
因此,‘恩许令’的银子再诱人,也不能重新征收。否则,全天下的地主、官僚阶级会率先抛弃他这个皇上。比之前,因复征、加征三饷造成的后果更为严重。因为前一个举措,撕碎的是农民阶级的心。而后一个,则是撕碎士人阶层的心。毕竟眼前这个国家,是摆明了的地主阶级社会。
于是,小朱全部的希望便只能寄托在‘孝敬银’和‘海事银’这两项上面。
仿佛这个平行世界的老天是公平的,郑芝龙招安了。
熊文灿通过驿站明刊,知道了皇上对海事的政策,他也利用这点,招抚了郑芝龙。而郑芝龙比照毛文龙之后,所做出的判断更实惠,此时国家用人之际,接受招安,南洋、西洋的海事一定会归他管理,不仅不用再背负海匪的恶名,也不用冒着官军清剿的危险当海盗了。不仅如此,还能稳定的拿到海事银的分成。并且郑家的门楣还能光耀。何乐而不为?
于是在熊文灿孤身一人,上他的战舰前来谈判的时候,他一方面为大明士子的气度折服,一方面敬佩熊文灿的胆量。
谈判的时候,双方均谈到了海事银的问题,郑芝龙的胃口不大,因为他知道,一成半的银子,足够他的船队吃喝玩乐了。要知道南洋和西洋的海事利润,可不是东瀛、朝鲜这两地可比的。
这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大到了整个世界。大航海时代,即便一艘满载贵重商品的货船沉没,它的船主也不会因此破产,因为,再来同样的一艘,便足以填补三艘沉船的亏空。
当然,如果你是船东,而你的船队连续十次都沉没在大海里,那么你的唯一结局,就是自己抱着石头往海里走去。
当然,这个情况是不可能出现的,因为海洋是公平的,它不会连续找你一个人的晦气。在这个伟大的时代里,即便海盗,也注定成为传奇,注定成为传说,被人们口耳相传下去,被历史永远的缅怀。因为你终究需要鲜血的洗礼,才会被海洋所接受。
伟大的东方,伟大的大中华民族,应运而生了许多伟大的航海家,比如郑和,比如郑芝龙。除了这两个最著名的人物之外,还有无数的明之子民,泛舟天际,达济四方。
因此,作为最优秀的海盗,最精明的商人,郑芝龙提到了一个漏洞,皇帝和内阁毕竟不是商人,他们制定的政策好是好,但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现如今大明的沿海城港,不仅是汉人的私船,更多的是西洋番夷的私船。光收国人的船税,显然太便宜那些红毛鬼子了,国家应该对那些番夷的船队同样进行征税。税率也定在二成,最后熊文灿考虑到对方多是拿银子来买东西的,所以,税率最终定在了一成。
熊文灿不是个商人,但他凭借直觉,认为郑芝龙这个意见可以上报,便上报了上去,小朱接到这个报告之后,连连敲自己的脑袋,怎么犯了崇洋媚外的错误了?平等国民待遇,都属于亏自己,利他人的丑事。
现在倒好,来了个超国民待遇。连忙批复“善。”小朱的字原本不算差,毕竟从小就开始练的,所缺的,就是格局器量而已。这个‘善’字,是在小朱心情复杂的情况下写的,嘿,还别说,好看的无以复加。
熊文灿连续上书,都得到皇上正面、积极的回音,立刻振奋起书生的意气。并以读书人的气节,与郑芝龙进行了毫不妥协、毫不畏惧的讨价还价。其中甚至有一条是这么规定的:郑芝龙分出十只战舰,及熟练的水手,全部赠与镇海舰队。这个条款的达成,让小朱惊讶于现在的书生们的胆魄。
这十只战舰的分出,不仅意味着郑芝龙的真心归附,更重要的是,国内的船只对于通商日本的南方航线不是很清楚,一直来都是郑家兄弟所属的商队所垄断。这样的分船队,等于是郑芝龙拱手将东瀛的海上商事送与了毛文龙。
与虎谋皮的技巧大家都知道,但有胆量实施却不是人人能够做到的。敢做,又能做成功的人就更少了。
郑芝龙本身控制商船队伍,熊文灿清楚这点,他继续的进攻,希望郑芝龙放弃海贸,专心当他的福海水师都督,但这点,基本是戳到了郑芝龙的肺管子,大老郑把大脸一耷拉。
“熊大人,吾等均是为国尽忠,这觉悟我有。但不能为了我一人,而将亲族朋友,都赶尽杀绝啊?”
大老郑是真急了。
熊文灿也不含糊:
“郑将军此言差矣,自古官商不得相勾连,吾等既有忠君爱国之念,万说身家,便是以此身成全,又有何妨?”
“熊大人不怕死,俺大老郑也不是软脚蟹,但我身为一家之主,难不成,让他们喝西北风不成?”
“如有万全之策,你提就是了,何必如此推搪。”
熊文灿冰雪聪明,他早知道大老郑有退路了。
“呵呵”郑芝龙不好意思的干笑两声,他还真是想好了辄。“皇商相约天下商户,入伙合股,某家的一位兄长,于经商,颇有门道,不知?”
“郑将军早说嘛!此事包在下官身上。”
熊文灿笑的很开心,开心的像一只乌贼,郑芝龙心中毛毛的想。
于是,皇商施复的手下,便多了一个掌柜的,郑三库。这什么鬼名字?
看着熊文灿智斗郑芝龙的报告,小朱心中未免有些惋惜:
如果不是为了今后几年福建及东南等地的海事,只有他熊文灿最合适。小朱真想把他调进北京安排个重任给他,这人幽默从容,有才有心,有他在身边,日子过的也轻松一些不是?
另外分成比例,也被熊文灿限制在了一成,富裕出来的半成,将归户部所有。
为了稳妥起见,熊文灿亲自陪着郑芝龙兄弟等人,一起入京觐见。
但前期工作做的这么好,还有什么可谈的?小朱所能做的就是封官晋爵,以皇帝的名义,认可他们之前商定好的协议。还有从法律上,确定好大家的分赃比例。
郑芝龙:
进诚意伯,赏‘穆字金刀’,恩准筹建福海水师。以五彩锦鲤为军旗,令必悬“明”字国旌,官服可底衬星云山海,背绣五爪云蟒(龙)。着南京卫及福建、广东两省,专责与皇商施复共理海贸,其中境内采购与装运的事情必须由皇商主理。获利,南京户部提留五分份利,福海水师提留一成,商家取两成五分,四成归户部,一成归内帑。
这两家水师的海事银中,均提到了商家取两成五分利的说法。其实这里面的商家,专指皇商。也就是说,皇商在国内采购并发货的资金循环,可以两头拿钱。这当然也是推行海事银的妥协方案之一。小朱妥协的次数很多,但大方向的努力终究得到了实施,也不能说是失败。至于今后怎么办,他还没想好,但有朝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