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莺莺传 >

第83章

莺莺传-第83章

小说: 莺莺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于说有没有铺面的生意人为什么差别这么大,这也是有原因的。想想就知道了,没有铺面的生意人绝大多数都是小生意中的小生意,似粧粉巷的货郎,想赵莺莺大伯的木匠,像她们自家以前的染坊。这些生意其实并不比普通做工赚的多多少,那么收太多显然就不合理——根本挤不出来,那是逼人家去死。
  之后的日子果然越来越好,几日之内涌到高邮的洪水都退去了,而乡下也不必担忧了。所以除了惦记扬州每日两次施粥的,陆陆续续灾民们开始返乡。至于说图一日两次施粥的,那都是穷的底掉了,回乡才是彻底没有退路,只能留下来。
  不过这种人毕竟不多,再加上施粥也不可能一直下去,迟早会停下来的。这些人要么将来在扬州扎根,要么迟早要返乡。
  少了许多外来的灾民,再加上不再下雨了,大家都深感之前的那种日子已经过去。所以原本稀稀落落,只有粮店才有许多人的人街道总算逐渐热闹起来。关店的重新开店,扬州人也开始采购各种需要的东西。
  观察了几日外面的情况,王氏甚至允许赵莺莺和赵蓉蓉跟着自己出门。正好赵莺莺打的那些套袖都完成了,她想着交到绣庄能够换钱,便道:“娘,我去!我要去绣庄一趟。”
  她是知道家里的钱都用在瓦片和石灰上了,现在赚一点儿钱,或许能帮家里应应急。
  一路上赵莺莺观察着扬州,其实还是看得出来曾经遭过涝灾的——很多房子都屋顶塌了,或者垮了一面墙。还有的房子因为地基泡酥了,歪歪扭扭,需要专门的手艺人来矫正。
  还有就是低处房子脚下的水迹,高的有两三尺呢!现在水都没有了,但是留下了难看的痕迹。
  赵莺莺偶尔可以看到人在街上撒石灰和浓醋,王氏告诉她这是涝灾之后怕有疫病的做法。赵莺莺懂得一点,曾经京城里闹疫病的时候,皇宫里也这样做了来着。
  大街上人其实没有大旱大涝之前来的多,但是相对于之前的萧条已经很让人欢喜了。母女三人就一路说说笑笑地往绣庄去,赵莺莺按照之前订的文契把套袖交上。掌柜的信任她的手艺,略微验看了之后二话没说立刻给钱。
  赵莺莺这些日子一直在家做活儿,各种线绳和绣线等都用的差不多了,便顺便补充了一些。和赵莺莺已经做惯了生意的掌柜的一看,心里估计了一下东西的价值,立刻道:“莺姐儿这些就不要算钱了,算铺子里送的。”
  拿了银子,母女三人出了绣庄。赵蓉蓉颇有些不可思议:“我之前还担忧来着,现在扬州城里可比往常萧条的多了,会不会绣庄不要这些套袖了。没想到掌柜的给钱给的这样干脆,还送了莺姐儿这些。”
  王氏听到赵蓉蓉的话立刻笑了:“傻孩子,这可是写了文契的,绣庄若是真的不要,之前下的三成定钱可就收不回了!至于说扬州城萧条,这些东西卖不卖的出去——真正伤了元气的都是贫苦人,有钱人不是一样过日子?莺姐儿打的那些套袖,你想想那是给什么人准备的?”
  赵蓉蓉回忆赵莺莺那些精美异常的套袖,立刻明白了意思。那种东西普通人用不起也用不上,只有有钱人家才会要。而如今的扬州城,虽然看着萧条不少,但是那些盐商大户,那些官宦人家,日子并不会有什么改变。
  “至于说人家给莺姐儿送东西。”王氏教女儿道:“你几时看到这些生意人吃亏了的?吃亏都是为了占便宜!他们是看到了莺姐儿现在年纪这么小手艺就如此了得了,将来恐怕更不得了。想着多多拉拢,以后莺姐儿能一直和他们做生意呢!”
  赵蓉蓉恍然大悟,赵莺莺在一边偷偷地笑。
  从绣庄出来,王氏便带着女儿们往菜市场那边走。昨天得到的消息,菜市场今日开门。不知道能有什么东西,但是先赶来看看是正理。一开始王氏想着这一次很多人家都元气大伤,这几天的菜又一定非常贵,市场上的人应该不多。
  到了才觉得人山人海,感叹道:“我还是小看了咱们扬州,有钱人实在是太多了。”
  说完也不再废话,带着赵莺莺赵蓉蓉进去。
  这时候菜市场的摊子并不多,一路走来,有一家卖豆腐的,王氏买了两块。有一家卖豆芽的,王氏没看。有一家卖土豆的,看到土豆有些冒出了小芽芽,王氏就连看都没看了。
  之后王氏还买了几个鸡蛋、一些大骨头,这才结束了菜市场之行——买的并不多,实际上所有来买菜的人家都没有买多少。这时候大家都知道了,过几天菜价恐怕就要降下来,再加上夏天的菜大多数都是放不住的,傻子才多买呢!
  王氏本就是来买菜的,买完了菜自然往回走,直到路过一家酒坊的时候才住了脚。家里有赵吉喝酒,这些日子坛子里的酒只有出的没有进的,已经快空了。摸了摸钱袋,王氏走近酒坊,又打了三十斤酒,让他们给送到家。
  等到回家的时候却看到王家外婆正和王家舅妈收拾东西,连忙扔下手上的菜,道:“娘,这是怎么了?”
  王家外婆笑着道:“现在外面风波都平了,我们还留在你家做什么?自然是快快回家去了。留在你这里啊,我是既不舒坦,又惹闲话,所以你可别拦我。”
  王氏懂这话的意思,再加上她又不是远嫁,留人的意思也很淡。不过还是道:“您走我不留,但是绝不能这么急匆匆的走——您看,新买的菜,至少吃上一顿好饭菜,再让我和您女婿一起帮着搬回去才是。”
  这个王家外婆倒是没有拒绝,想也没想就点头了。
  于是王氏急匆匆地围了围裙,又让还没有进屋的赵蓉蓉赵莺莺带着东西一起进厨房。
  母女三人估计着家里有的东西,最终决定烧一道煎豆腐、一道摊鸡蛋、一道土豆丝、一道蒸腊肉、一道骨头粉丝汤。在以往算不上顶好的菜色,放到如今已经是赵家能做到的极限了。
  话又说回来了,被老天爷折磨这么久,这些日子早就习惯了应付一样的饭食,如今这一餐算是久旱逢甘露,只有说好的!
  吃过饭之后便帮助王家搬家回小三巷,不只是赵吉和王氏帮忙,就连赵家的孩子们一起。手上哪怕只拿一个小包袱,那也是他们的意思。因此只需要一趟,王家所有东西就都搬回去了。
  只不过事情并没有玩,毕竟是有十来日没有住人的屋子,再加上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都在下雨,可以想见那些霉气了。于是王家上下决定做一次扫除,于是赵家众人顺势就留下来帮忙。
  围墙上,晾绳上,全都挂满了,都是王家穿用的东西。在众人清洗过之后就再夏日的太阳底下暴晒。
  有经过王家门前的熟人看了就知道是王家人回来了,便敲门问好——在这一次天灾当中,扬州人死的并不算多,但是大家依旧有一种劫后余生的感觉。因此新见到一个以前的熟人都要去问一下好,算是确定大家都活下来了。
  王氏一边帮忙一边就道:“我们家里虽然一直住着人,但是我想最好也像娘家里一样,好生扫除一下。”
  对于这样的事儿,赵吉从来只管出力不管打算。至于孩子们,王氏身为母亲自然不必征求他们的意见。
  所以第二日天不亮就有了一家人一起起床扫除的事情——除了方婆子之外所有人都起的非常早。不过赵家比王家大很多,扫除起来也麻烦很多,早些开始的确比较好。免得到到了下午还做不完,那时候可就热了。
  清洗衣物、擦洗器具、打扫屋子,一切的一切都好像过年一样。麦瑞娘她娘过来的时候已经做的差不多了——围墙、晾绳上都色彩斑斓满当当,家里器具、地板都一尘不染,甚至外头院子的石板地都冲洗了一遍,可以说是干干净净。
  大家体谅赵莺莺的年纪,她算是休息的比较早的一个。不过她并没有立刻就去休息,而是钻进了厨房煮了绿豆甜汤。等到麦瑞娘她娘在和刚刚做完事喘口气的王氏说话的时候,她就把绿豆甜汤端上来了。
  家里每个人都有,包括做客来的麦瑞娘她娘。
  这也是两个平常走动多的妇人在灾情过后第一次说话,麦瑞娘看了看赵家便道:“赵三嫂子是个讲究人,这就收拾好了!”
  一边说一边珍惜地喝了一口绿豆甜汤,这又是绿豆又是糖的,在她现在的家里实在是很久没尝到了。而且可以想见,之后的一段时间估计也尝不到。
  不过她没什么可抱怨了,原本和她家差不多的人家现在都差不多要出去讨饭了。只有她家,因为提前买了米粮等,算是没有损失太多。甚至那些粮食到现在还没吃完,节省着吃说不定可以挨到度过难关!
  麦瑞娘她娘之所以上赵家的门,一个是很久没到交好人家走动,过来说说话,另一个就是求人了。
  两个人说起灾情里头的一些事情:“我们巷子那个无儿无女的苏哑巴,他昨日被人发现死在家里了。都说他不是饿死的,床底下粮食可没吃完!应该是一个人在家有个不小心又没人照料的。。。”
  “卖梨子的宋老大家里已经穷的要讨饭了,前两日还想卖房子换些钱度日。但是去牙行一问,才知道好多人家都在卖房子,现在的房子啊根本卖不出去。倒是拆了房子卖砖瓦木石不错,不是很多人家的房子都需要修补么,正用得上!啧啧,现在城里这些东西涨价可厉害了。”
  王氏想起赵吉说的这两日就要去瓦窑、石灰窑提货,心里不由得高兴。
  麦瑞娘她娘又说了一会儿话,这才坦明另外一个目的——以前她是在人家家里做雇佣的帮工的。不过这一回主家发话了,家里今年要节省,所以裁了一批平常的雇工,其中就包括麦瑞娘她娘。
  “赵三嫂子人头熟,给帮忙留意着。要是有人家要雇佣帮工记得帮我问一问,我的为人你是知道的,最勤恳不过。又是做帮工惯了的,十分合适。”


第84章 
  王氏招待麦瑞娘她娘; 陪着道:“麦嫂子的事情我记着了,只不过您也知道; 我们都是一般人家; 离那些有钱请雇工的人家好远!真遇上了,我必然说,要是没遇上; 那也是没办法。麦嫂子自己也仔细寻摸,可别耽误了。”
  邻里之间互相帮助本是常理; 王氏自没有什么不乐。她不过是怕麦瑞娘她娘把所有希望寄托在自家身上,最后事情不成; 倒是耽误了。
  麦瑞娘她娘赶紧摆手:“赵三嫂子说的什么话; 我都晓得的; 晓得的。”
  送走了赵三嫂子; 王氏就找来赵吉问他:“瓦窑的瓦片和石灰窑的石灰打算什么时候去提货?”
  赵吉一拍大腿:“混忘了!这件事本身就该越早越好的——事不宜迟; 正好今日有空; 先找隔壁王大借些银子去,或晚间; 或明日,把东西拉回来; 然后托牙行寻买主,也容易的很。”
  王氏忙道:“既然是这样,我替你被一些礼物去。”
  说着打开床后的茶叶箱,寻出一匹还没裁开的彩缎,又找了两盒茶叶; 包好了一应交给赵吉:“这些礼也勉强了。”
  王大给街坊借钱一般都是低息甚至无息,只有对那些常常借钱的才会如一般借钱放出高利贷。所以说王氏要让赵吉给他送礼,这是谢谢人家帮忙的意思。
  赵吉点点头,这就提着礼物往隔壁王家去了。开门之后新来的穗儿就迎了上来:“赵三爷来家了!”
  赵吉把手上的礼物搁在堂屋桌上,对着王婆子长揖:“婶子,这一回是寻王大哥有事,不知道他是否在家。”
  王大这几日可是事忙——外头不知道多少人生活没有着落,这般倒是便宜了各家当铺和他这个放高利贷的,于是早出晚归。
  王婆子没有说这件事,反而先叫了起来:“哎呀!侄子这是做什么?这样近邻,不年不节的居然带这样的礼物过来,这不是生分了!”
  对于王婆子来说,一匹彩缎两盒茶叶自然算不上什么。但是她一贯会做人就在于她能站在别人的那一方想问题,所以知道这对于普通人家来说,也不算薄礼了。
  赵吉赶忙又作揖:“婶子说差了!倒让我不好意思往下说。这些礼物是送王大哥的,实在是我这里有些事情请他帮忙。自古都是这样,哪有请人帮忙不送些礼物的。”
  “那也要看关系不是!”后头传来王大的声音,也是巧了,今日他正好不大忙,竟然提早回来了。
  “若是关系平平,求人办事送些好处那是常理,还要赞一句有眼色哩!只不过我家和赵三哥家是什么关系,这时候上门送这些,那不是打我的脸?拿回去拿回去,若是赵三哥不收回去,这件事我可不办。”
  无法,赵吉也只能苦笑着点点头。
  说毕了这个,王大才接着问道:“这可是稀奇了,赵三哥和嫂子一贯不是求人的性子。平常我想为赵三哥尽一份心也没处去,没想到赵三哥竟然会上门来求——赵三哥只管说就是了,只要我帮得上忙,再没有二话的。”
  赵吉临到头了还是有些不好意思,只是想到那等着提货的瓦片和石灰,最后涨红脸道:“也不是什么别的事情,不过是最近家里有银钱不凑手,想问王大哥借一些——王大哥放心,半个月内必定还清。”
  王大听了这个立刻笑起来:“我说是什么事儿呢!原来是这等小事,赵三哥勿忧,你说个数,但凡我有的,没有推辞。”
  说着从怀里拿出一张五十两的银票,一个剪破了的五十两大元宝,看上去到还有二三十两。最后倒出荷包,里面散碎银子半包,零零碎碎的也该有七八两:“这是我手头的现银,赵三哥要用且拿去,不用写那些劳什子的文契了,等什么时候有了再还我!”
  这加起来有百来两银子,对于赵家这样的人家绝不是一个小数目,即使是王大自己也不见得可有可无。这时候他却这般豪气地递给赵吉,饶是赵吉晓得他本业是放高利贷,也十分感激了——不管人家是做什么的,人家对你是没的说的。
  只不过百来两银子是不够的,当初赵吉买石灰一百两银子,付了三成定金三十两,需要七十两银子的货款。而买瓦片则是二百二十多两银子的货,二十多两银子是现货,已经付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