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清明上河图 >

第68章

清明上河图-第68章

小说: 清明上河图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康承训尚未及开声,麾下诸将却一起上前,猛然跪倒,向着赵桓道:“陛下,臣等惟愿死战,宁死不逃!”
   
第五十一章 潼关大战(10)


    “对!”
    赵桓将眼一瞪,将想上前说话的康承训吓退。然后起身上前,向着各人一一目视,然后又道:“朕身边得力的大将己经全然派到前线,死守长安,朕与朝延安危,几十万百姓的性命,就在诸卿身上!”
    此语一出,阁中诸将更是激越,当下一起立誓道:“愿保陛下与阖城百姓平安,身百死而不悔。”
    “好,卿等如此,朕心甚慰。”
    甚慰是甚慰,也成功的使得眼前的这些将军愿意竭力死战。赵桓心中,却是一点轻松的感觉也没有。
    真正能攻善守,在军中很有威望的将军们,己经全部派到前线。甚至连种极、薛强:折孝忠这样年纪稍长,被赵桓刻意放在军中锻炼的心腹侍卫出身的将军,亦是不在身边。
    他表面镇静,心中其实惴惴。
    身为帝王,一向倚重着知兵的枢密大臣和高级将领,而此次的长安一战,显然是要他亲力亲为,没有可能再去倚靠别人。
    张浚,自有他的长处,而这样的守城决战,却不是他可以号召和鼓舞的。
    自己默想一回,先向康承训问道:“依你之见,现在应该如何?”
    康承训身为赵桓的近卫最高首领,原是不赞同赵桓死守的意见,而是赞同大臣的想法,想让赵桓立刻出奔,最为安全。
    只是皇帝做了决断,他却也不便多话。身为武将,唯有以诚事君,竭力报效。
    见赵桓问话,当即便道:“以臣之见,现在当务之急,是要知道敌人究竟是否当真前来长安,有多少人马,步骑若干。是否有攻城器械,有没有粮草接济,把这些弄清,就可以因势制敌,而不是被敌人牵着鼻子走。”
    赵桓静静听完,环顾左右,却见张浚、张所、谢亮、王野等知名的大臣,都是面露赞许之色。
    也不待他发话。张浚与同知枢密王野一起上前,奏道:“康承训所言,确是在理。”
    张所曾任河北路经略,虽然现在是宰相,却也忍不住发言道:“不错,康承训虽然久在殿前。适才奏对,有大将之风。”
    得到这些知兵大臣的首肯,康承训兴奋的满脸发光,当即又道:“既然诸位大人都很赞同,不若由臣率几百精骑。前去探查。”
    赵桓摇头道:“你是殿前禁军的最高统领,有你在则军心士气不必朕操心。你若有个闪失,军心必定不稳。”
    康承训还要再上前请求,赵桓微微摇头,以目光将他止住。
    长安城内,他最信重的大将就是此人,怎么可能让他去以身犯险。
    当耶令道:“以胡斌为正,朱绩为副。带三百精骑,前去河中一带查看,若是见了敌人。不可接战,只需弄清情形,便立刻返回。”
    胡、朱二人,都是殿前司的将官,听得皇帝将如此重要的任务交由二人,两人相视而笑,摩拳擦掌,上前一步,同道:“臣谨遵陛下圣谕,一旦见到敌兵,必定不会交战。”
    赵桓眉宇间略带倦色,又令道:“若是见了逃出来的各府、县官员,可以顺途带回。”
    “是,臣等晓得。”
    赵桓强打精神,朗声笑道:“二位将军皆朕身前虎贲将军,必定不负朕望。”
    说罢,也不必走枢密发令的程序,直接令人交给二人皇帝地诏令,由二人持令,调动兵马,连夜出城,前去探看敌情。
    张浚目视这二人离去,知道此事己成定局,当即回转心思,向着赵桓道:“既然陛下决意如此?”
    这样的问话,其实对皇帝来说很是不恭,他却自然而然的问了出来。
    赵桓微微一笑,向他道:“朕决心己下。”
    “是,臣明白了。”张浚躬身一礼,眉宇间己满是凝重肃杀之气。他又躬身道:“臣为陛下的掌兵大臣,自然要为陛下出谋划策,陛下既然不纳巡狩之议,那么臣还有话要说。”
    “卿且道来。”
    “陛下今夜安排,尚属妥当。不过还有许多疏漏之处。”
    此时此刻,也没有人计较张浚的言辞,甚至他自己,也只顺着自己的思路说,并不在意。见皇帝紧锁眉头,只待自己说话,便紧接着又道:“调派兵马到城墙附近,原是对的,不过陛下只是下令全军一古脑的过去,不分轻重主次,没有后手,如果敌人今夜就至,只要一点被颇,就很可能全局溃败。再有,除了调兵到城头,还需让长安府调派精壮百姓,准备擂木、火药、石块、沙包等守城器械,敌情紧急,需不能有半点耽搁。”
    赵桓听到这里,己经知道对方说地全然正确。
    守城需要分清主次,也要有相应的预备队,更需要大量的守城捕助器械。
    赵桓的第一反应固然正确,却有点一古脑把家当全拉上去的弊病,倒是张浚不紧不慢,提出来的几条,都属真知灼见。
    他心中明白,当即就依张浚所言,派同知枢密王野,并长安知府一处,在城门附近调集民壮,准备诸多守城器械。
    这一次殿前会议,议到此时,远方地天色己经微微发亮。
    虽然一夜不眠,各人却是全无倦意,只是心中盘算计较,想着敌人是否真的前来,又是何时到得长安城下。
    到了辰时初刻,整个长安城开始由暗夜中苏醒。
    只是虽然天色己明,宵禁取消,人们可以随意进出,城门却仍然紧闭,禁绝城内外的来往。加上夜来情形诡异,便有不少人便刻意来到皇宫附近,打探消息。只是今日的皇宫附近,戒备份外森严,隔着老远,就有大量的殿前侍卫守备,稍一靠近,就被士兵用发亮地矛尖指向胸口,不准再近一步。
    与此同时,枢密院使和长安知府连夜召集了几千民壮,在各个城门附近维积石块、木料、石灰,沙包的消息,也传遍了全城。
    天色大亮之后,又有不少厢军士兵,到城中造箭院和弓弩院去领取了大量地弓弩和箭支,沿途之中,数十万百姓忧心仲仲,看着士兵们用马车拉着硕大的床弩,吱吱嘎嘎的向着城头前进。
    再驽钝的人,此时也知道必定是有金兵来犯。
    皇帝是否还在城中,大臣们是否还在,众人却是完全模不着底。
    而且在半夜时分,有几百名骑兵疾奔出城的消息,先由城门附近的住家先传开来,然后悄悄传遍阖城百姓,使得心人灭加慌乱。甚至有不少不知道宫中详情的官员,也开始惶恐不安,一个个聚集在一起,议论纷纷,有关系有门路地,便去寻着上司打听确切的消息。
    一直到正午时分,城外又来了不少神情狼狈的官员和少量地士兵,乱哄哄叫开了城门,然后便被守城的将领派人护送,直到宫中。
    过不多时,又有一两百人的小股骑兵赶到城下,不少人都是身带箭伤,浑身鲜血,在他们进城的同时,又有相当数量的士绅和骑马或骑驴的百姓,紧随在后,就在这一队骑兵进城的同时,相随而入。
    在放进一批人后,眼见逃来的人越来越多,守城的负责将领眼见不对,便立刻下令士兵强行赶开城门处越来越多的百姓,不顾对方的叫骂和哭喊,将城门强行关上。
    就在沉重的铁皮包木的城门关上不久,城头瞭望的士兵眼尖,看到远处烟尘大起,一队队女真骑兵在不远处的平原上出现,飞驰而来。
    在看到城门己闭,城头上己经有士兵把守戒备,就在城头弓箭射程之外不远的地方,几个将领模样的女真人骑马聚在一处,低声商议。
    此时守城的士兵,有不少是紧急派驻上城的厢军和其余的杂投士兵,看到对方如此,虽然寥寥几人,却也是心慌气沮,忍不住不等将领发令,就有不少士兵张弓搭箭,向着城下射过箭去。
    而敌人显然是在射程之外,那些稀稀拉拉的箭支还隔着老远,就己经飘落在地。
    在城头士兵射箭之初,那些女真人也是吃了一惊,待看到情形如此,便一起哄然大笑,更有人将马一赶,又往前一些,一手义腰,一手指着城头叫骂。待城头箭射过来,却仍然隔着十几步就力尽落地,便又惹得一番大笑。
    这样一来,城头士气低到无可再低,而城下的敌骑越聚越多,眼见城头的士兵如此不中用,几个女真高级将领颇为意动,开始调派士兵,让离的近些的先下马,又命人去砍了几颗大树,削尖了一头,竟似准备顶着城头箭雨,强行撞开城门。
    正乱间,却见城头一阵骚动,士兵们如同被风吹伏的野草一般,乱纷纷矮了一截,城下的女真人正是纳闷,不知道出了何事,稍顷过后,开始还很微弱,而越来越响,到得后来,连城中百姓也一起呼喊,几十万人的声响汇集一处,响彻云宵。
   
第五十一章 潼关大战(11)


    汇集在长安西门外不远处的金国将领,由五个女真万户,一个汉人万户组成。六个万户,带着四万余兵马,全部由骑兵组成,在用羊皮筏子悄然渡过汹涌的黄河之后,迅速拿下龙口,在三天之内,横扫了宋朝整个河中府,四县一府,落入囊中,五六千守军,没有一个人能够逃走,全被斩杀。
    至干当地的官员,也悉数被俘。
    因为害怕走漏消息,使得长安有所戒备,更是担心宋朝皇帝早早逃走,连续做战的金兵并没有休整,在打下河中府后,不过几个时辰后,全军就开始沿着官道飞驰而进,一路上遇着的所有宋人,一概射杀。
    在从河中进发四天后,金兵前锋遭遇到自长安城前来哨探的小股骑兵。虽然金兵拼命追赶,城中出来的两位将军和麾下骑兵,全是长安城中的禁军精锐,见机不对,立刻边战边逃,在死伤百多人后,迅速甩脱了身后追兵。
    如此一来,消息必定走漏,前面的功夫全然白费。而最关键处就在干,如果敌人用精骑护卫皇帝逃走,到时候追之不及,则就算拿下长安,将二十万精锐西军全歼,也并不能算是成功的完成这一次做战计划。
    对江南两准、四川关中、荆湖两路,如此山多险峻或是水网密布的地带,金国上层实在没有信心用完全的武力来征服。
    而只要再次俘虏宋朝皇帝,赵构已死,宋朝境内再也没有近支宗室可以扶立,军心民心必乱,到时候金国再以天命一说来蛊惑收买人心,对上述各险要的战略要地,用鲸吞蚕食的办法慢慢吞并,则天下大一统的进程,将无人可以阻挡。
    这样的计较。还是在初春时,在完颜吴乞买的召集的勃极烈会议中,由完颜宗弼否定了完颜宗峻等人的与宋议和的主张,极力主战,并且提出打下关中,消灭宋朝在关陕六路地武装力量,则宋人只能在江准和荆湖这两个地方与金国争雄,战略回旋的余地进一步缩小。精锐禁军大量被灭,若是能在快速突袭中再次将赵桓俘获在手,则宋朝江山唾手可得。
    整个战略,都以完美的布局和精妙的计算进行。
    还是在三月初春,整个白山黑水的辽东大地就沸腾起来,下至十六,上至六十,无数懵懵懂懂从来不知征战为何物的女真射手,被从部落里征召出来,换上战袍。拿起自己的弓箭和官府发给的刀枪。骑着战马,先汇集到上京,然后到幽燕。千里大地上,无数渔猎地好手摇身一变,转而成为精悍的战士。
    在前辈们抢掠的实绩面前,在完颜部女真今天的风光面前,这些原本淳朴善良,或是说闭塞落后的部落猎手们,立刻摩拳擦掌,幻想着杀到中原富庶地界,抢夺金银,丝绸、瓷器、铁具、女人。在他们眼中,中原花花世界,江南好比天堂,只要大伙儿冲杀一阵,就可以大抢特抢,到时候满载收获,得意还乡,好比到森林打猎,猎得一头老虎。回家的时候,要多风光,就有多风光。
    这样的动员力度,甚至在女真人第二次进攻宋朝时,也没有达到这样的强度。
    到得盛夏时节,动员部署在燕云、河东、河北各路的纯女真战士,已经超过十万,这样的规模,在金国与辽国地生死之战,也并没有达到。
    除了女真本族战士,还有十几个契丹、渤海、汉人万户,总数达二十万人地大军,由河东、河北各路,形成了一个硕大的钳形包围圈,其中,以几近全部的契丹和渤海、汉军加上大部地女真战士,在潼关外形成了强大主力兵团,给了关陕境内宋军绝大的压力,迫使对方一定将主力集结到潼关。
    而与此同时,由各族精锐骑兵组成的河东方面,由用早就准备的大量皮筏子,强渡黄河,突袭长安。
    这个战略,经过仔细的推敲考量,绝无瑕疵和纰漏。
    正面压力的庞大,迫使宋军必须得以主力来应对,甚至主力齐集,在早有准备的金兵面前,也不能确保万全。
    而主力齐集潼关,则关中必定空虚。
    这样的做法,只有一个不足,就是赵桓可能提前逃走。
    这也是金国上层的最大担心。对宋朝皇帝的逃跑功力,在去年完颜宗瀚追赶赵构时,早就有所领教。
    赵构自扬州奔逃,至建康,至临安,然后逃到海上,金兵搜山捡海,却连赵构地毛也没捞到一根。而金兵不耐南方气候水土,只要一退,赵构以皇帝的身份卷土重来,则又尽复失土,重新恢复于金兵的对峙态式。
    正因如此,在布置河东突进的兵力时,放弃了所有的攻城器械等辅助设施,务求要将赵桓堵在长安城里,若是对方溜的太快,则纯骑兵追赶起来,也很有可能让赵桓根本不可能立脚,甚至在途中被追到。
    至干赵桓会不会如富平一战时那么勇猛,却并不曾列入金人的考量之中。
    富平战时,宋军主力齐至,赵桓又刚从北国逃回,是以有亲征至军中的举动。甚至有不少女真贵族认为,以赵桓以往的表现,富平一战时,很难说是自己愿意,倒是极有可能刚到宋朝,大战一触即发,临危之际,被前方地大臣和将军迎入军中,而以赵桓当时的尴尬局面,也不得不同意这样的处置。
    现在,赵构已死,赵桓独大,他势必会惜身保命,以自身的安全为第一要务,怎么可能会与敌人死嗑到底。
    正是怀着这样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