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宋-第6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她抬回禅房。派人请老朽出诊。当时师太已经清醒。老朽问诊得知。其腹痛异常。拒按据动。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气短。伴呕吐。尿短赤。苔黄。脉洪数。”
“你辩为何证?”
“老朽诊为病邪纠结阳明胃腑,郁闭化热,毒陷脏腑,乃热毒盛证。选用清热解毒,凉血开窍的黄连解毒汤合大黄牡丹皮汤,同时,针灸上~、中~、梁门、天枢、内关和足三里诸穴。可是……,唉!”
“没有效果吗?”
摇头苦笑:“不仅没有效果,病情反倒加重了!昨日中午,大师急骤腹痛,状如刀割,仰卧两腿卷曲不敢移动,有昏厥之状。老朽无奈,力邀府城诸名医会诊。可是,十来个大夫诊察之后,分成三派,各持己见。老朽一派力主热毒盛证;通津堂柯暄柯大夫一派力主湿热蕴结证,主张清热化湿行滞,下方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贵芝堂何永良大夫一派,诊为瘀热内结症,力主化瘀清热,解毒止痛,方用大黄牡丹皮汤合五味消毒饮。众说纷纭,难以定论。最后,决定先按老朽的方先服一剂,不行再换。”
杜文浩心头苦笑,真是?、琥上为药引,共计二十六味,并捣研为末,用新水调下一钱匕。若能咳嗽。夜半当省人事。若是灌药四服后不咳嗽……唉,只怕症属不治!”
空惠师太的弟子们顿时放声大哭来。
跟随龚铭来的子根据他的口述,抄方后要递给林青黛拣药。龚铭说了声“慢!杜大夫和钱大夫,你二位也一同会诊看看。”
钱不收点点头,诊脉望舌之,道:“龚大夫,老朽所见与你略有不同。”
“哦?请教!”
“师太忽然昏仆,神识昏昧,营卫痹滞,目昏晕,言语涩,心神不宁。论证当属中急风,该当用透关丸方,、麝香等九味,同为末,以酒一升,慢火熬为膏,更量入炼熟蜜,同和为丸,每服三十丸。温荆芥汤下,不计时候。”
摇摇头,望向杜文浩:“杜大夫,依你之见,师太之证是否属于中急风?”
杜文浩摇摇头:“师太中风,可能不是源于风邪!”
和钱不收都是一愣,相互看了一眼,龚铭问道:“中风还可源于其他?”
“是的,中风不仅可源于风邪,而且,还可源于火、痰、瘀、虚,病患平素气血亏虚,心肝肾阴阳失调,或忧思恼怒五志过极等等,都可导致阴亏余下,阳亢于上,内风旋动,夹痰夹火,横窜经络,蒙蔽心窍,脑脉痹阻,血溢脑脉导致中风,以致气血逆乱,脑髓神机受损……”
皱了皱眉,打断了杜文浩的话:“杜大夫所言,老朽听不太明白。《灵枢》云:‘虚风之贼伤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虚邪偏客于半身,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客,为偏枯。’何曾说中风源于火、痰、瘀、虚?钱大夫,你说呢?”
钱不收点点头,也道:“仲景医圣《金匮要略》亦云:‘夫风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并不涉火、痰、瘀、虚。只不过,我师父辨证,多另辟蹊径,龚大夫不必惊讶。”
“是吗?杜大夫用药常常剑走偏锋,这老朽也有所闻。只是,这个论述,恐怕……太过匪夷所思了吧?”
中风病又名卒中、偏枯,包括现代医学的脑出血、脑梗塞、脑血管痉挛、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多种脑血管病的范畴。关于中风病因和病机的论述,宋朝前后是不一样的。唐宋以前,以“内虚邪中”立论,认为中风是外风,是人体气血亏虚,脉络空虚,外卫不固时,招致风邪入中脉络,而导致中风。唐宋之后,则偏重于内在因素,金元四大家提出了风火痰湿瘀阻络治病的理论,展到现代,则分的更细了。
杜文浩对治疗中风,也没多大把握,而这种理论上的争议现在也没太多的意义,再说在治疗中风这种病症上,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