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穿越之一门四姓 >

第22章

穿越之一门四姓-第22章

小说: 穿越之一门四姓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于沈伯谦说想买他们家后面那座小山头,里正李思才也当即表态。
  这事儿就交给他了,不过,这买山算是大事儿,还要到县里头备案,恐怕要一阵子才能办好。而且这山头虽不大,但粗量下来少说也有六七百亩的地皮,可是要不少银子。
  沈伯谦当然还是表示银钱不是问题,有什么需要的请里正尽管开口。
  既然有钱,那事情就好办了,李家几位心满意足的起身告辞。
  回到家,大爷李长河坐了半天意味深长的说了句:“这还不到十五啊,咱们几个黄土埋到半截脖子的人,谁能说买山就买的。。。。。”
  “大爷,等私塾办起来,咱们也要供出几个支撑门户的李家子弟。”李思才坚定的说道。
  第二天,沈家要招人修坟、修房、盖房的消息正式传出去。
  杨大爷顿时成了附近几个村子的香饽饽。
  原因当然是:沈家雇个人、请个短工什么的,都是他一手操办
  一时之间,认识的、不认识的全都找上门来。
  陈家老爷子开春身子渐渐好了,听说这事儿,放心不下,也带着老太太赶过来说要帮忙。
  沈伯谦本来担心他跟杨大爷会不会有什么冲突,处了两天才发现自己想多了。
  陈老爷子虽然不识字,也没太多见识,但人却难得的清醒。
  他老人家一来,看杨大爷各项花销都是记好帐,每晚拿给沈伯谦过目,立刻就放心了。
  他看看杨大爷,再想想自己,别说记账了,自从摔了一次,记性都差了好多,还是别给外孙子添乱了。
  再说了,谦儿不是也说了吗,他如今可是老太爷,哪有亲自去忙的道理,有活儿当然找别人去干呐。
  唯一一点儿不满意的就是,这钱花的有点多!
  看着孙子画的新房子,听着他说,这屋里全铺青砖也就罢了,怎么院子里也要铺?
  还要青石板铺地?还有那个什么什么廊,就是想下雨天走路方便点儿,就要花这么多钱?
  但宝贝外孙也说了,这才是读书人家的做派嘛。
  老爷子当然不知道什么是读书人家的做派,但外孙子说的总归不会错的。
  虽然心疼钱,但外孙子的面子更重要,况且这也给他老陈家长脸不是?
  沈伯谦安抚好陈老爷子,不禁捏了把冷汗。
  自己这运气着实不错,陈家二老为人真是没话说。
  李家坪也有不少的上年纪的老人家,来这里之后的这段时间各种奇葩事他也听了、见了不少。
  爱贪小便宜的、偏心眼儿的、喜欢骂街的、护短无度的、胡搅蛮缠的、随时随地撒泼打滚儿的。。。。。。
  那真是,一山更有一山高,强中更有强中手啊。
  每当这个时候,沈伯谦都要庆幸,幸亏自己没碰上这样的长辈。
  陈老爷子除了略有些护短小气,算是很不错的了。
  姥姥更是简单,丈夫说什么就是什么,比起村里那几位有事儿没事儿就喜欢骂街的老大娘,那真是——相当好。
  而最妙的是:二老对他的话言、听、计、从。
  就拿这次修房盖房的事儿来说,沈伯谦一说他们二老什么都不用管,又请他们听了两次杨大爷的报账。
  然后说,这阵子忙怕是照顾不周,请他们二老先回陈家坳歇着,等忙完收拾干净了,再接他们过来住。
  二老就被他哄得眉开眼笑,高高兴兴的回去了。
  相比之下,杨大爷可就没这么幸运了,光是雇人的事儿,他就没少被人说三道四。
  这个时候,春耕结束,正当农闲,谁家不想找点儿零活,赚点儿钱贴补家用,往年这个时候村里的劳力不少都去镇上或县上找活干。
  但俗话说的好: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
  无论是去镇上,还是去县里,都是饥一顿、饱一顿的拼着辛苦赚钱,要是再遇上点儿什么事儿,指不定就白跑一趟了。
  在沈家干活就不同了,辛苦当然也辛苦,但起码人家能管一顿热饭,而且就在家门口,家里人也放心不是。
  再说了,沈家不但管饭,工钱也不少,一天少说有三十文呢,谁不想来。
  村里人想的很简单,这都是一个村的,沈家要请人肯定先请我们呐。
  实际上却不是,杨大爷一直在从外面找人。
  因为沈伯谦对工程质量要求比较高,为了让出来的活儿好,杨大爷只找有经验的,有技术的;哪怕是多花点儿钱。
  比如两位专程请来的石材师傅,一人一天就有八十文。
  所以到最后李家坪的人就几个被选上,这立马就有不少人不乐意了。
  有说沈家发了,就不顾着乡亲们了。
  也有说杨大爷自己是外来的就喜欢偏着外乡人的。
  李家三老这次没有沉默,但却不是为李家人说话,而是出声维护沈伯谦。
  谁家盖房子不想要最好的,你自己不行,没选上,还要埋怨人家,要是选了你,你把人家房子盖差了,你来赔钱呐?
  老族长这么一顿训斥,李家坪的人也消停了。
  说的也是,看看这几天一车车往沈家拉过来的那些材料,这可不像是盖几间青砖大瓦房这么简单啊。
  这些,李长河他们当然也看到了,不由暗叹一声:这沈家,到底还是不一样啊。
  幸亏有李家老族长发话,杨大爷才能顶住压力,把沈伯谦要求的事情全部落实到位。
  这期间,马家和徐家当然也都来人帮忙。
  马家在卤汤方子上得了实惠,为了感谢沈伯谦,老爷子发话,让家里的壮劳力都来了,说是一定要帮忙。
  来的人都知道马老爷子的意思,那叫一个实在,怎么劝都没用,说什么都要留下。
  实在没办法,沈伯谦不得不出面把话说开。
  他这房子盖的跟别人不一样,要是没弄过的来了只能添乱,没看村里的人都没请几个吗?
  这才把马大姨父他们一大帮子人劝走。
  徐家来的除了二姨一家,还有二姨夫的大姐,按辈分沈伯谦要叫一声徐大姑。
  看几个人的架势,跟马家一样,都是诚心诚意的来帮忙的,可真用不上啊!
  本想按着对马家的那一套把他们劝走,但没想到一向软和的二姨居然十分坚持,一个劲儿的说徐大姑手脚麻利、能干,不如就让她留下来帮忙做饭什么的。
  沈伯谦觉得有些不对,正要问,徐大姑说话了,只说她是在徐家庄呆不下去了,才厚着脸皮跟着二姨一家跑来李家坪的。
  她什么活儿都能干,要是沈伯谦不嫌弃,先让她干三天,好了再说留下的事儿,要是不好,她立马就走。
  说话的时候,徐大姑整个人眼瞪的挺大,但人却在整个都是一种发飘的状态,脸色难看极了。
  。。。。。
  这位徐大姑倒是个爽快人,我喜欢,不过,这是有事儿啊?

☆、第34章 新宅落成

  33…新宅落成
  说实话,比起二姨的小心翼翼,沈伯谦倒是更欣赏徐大姑的爽利。
  再看二姨和姨夫欲言又止的样子,就知道其中必有什么难言之隐,既是如此,问他俩基本白搭,说半天也说不清楚。
  倒不如留下徐大姑,一来问问到底什么事儿,二姨可以了解一下徐家的事。
  二姨前面也说了,徐大姑自从和离后就一直跟他们住,都十多年了,那基本徐家的事她也算是包打听了。
  再有,徐大姑毕竟是二姨夫唯一的嫡亲姐姐,留下她起码让二姨在二姨夫面前长点儿脸嘛。
  果然,他一答应,二姨他们几个脸上神色都轻松起来。
  最后沈伯谦还是劝走了二姨一家,只留下徐大姑帮忙。
  本来他说要给工钱,但徐大姑异常坚持,要是给钱的话,她宁愿回徐家庄。
  说她本来就是避难来的,沈伯谦能看在二姨面上收留她已经是忠厚仁义了,她要是厚着脸皮再拿钱,那真是没脸呆着。
  沈伯谦看她说的决绝,也不好强求,只得作罢。
  没两天,村里和来干活的人都知道了,沈秀才家多了个能干的徐大姑。
  也真不枉二姨一个劲儿的夸,这位徐家大姑的确是个持家好手。
  这才几天啊,连杨大爷都不住的赞她,还嘱咐小妹好好跟她学着理家。
  过了些日子,沈伯谦和杨家三口,还有徐大姑都渐渐习惯了彼此的存在。
  而徐大姑除了有点儿太安静之外,真是没什么毛病。
  不过,就是有点儿太安静了些。
  在外面基本不跟人说话也就算了,在家里也是一样,只跟小妹偶尔说两句。
  尤其是刚来的头几天,愣是一句话都没说。
  要不是知道她会说话,沈伯谦真一度以为她是个哑巴。
  。。。。。。我该说什么?称赞她真不愧是二姨夫的亲姐姐吗?
  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带着这点儿小郁闷,沈伯谦暂时放下了打听徐家情况的心思,专注起家里的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完工的是沈家三位长辈的墓地。
  这事儿本也就简单,这个时代,平民的坟墓想出格都不行,什么都是有规制的;
  不过,三块墓碑,一堵石墙,还是收获了村里的赞扬声一片。
  接着沈伯谦亲自设计的可以拆卸车身的牛车,也找木匠打好了,沈家正式宣告成为有车一族;
  修葺沈家老宅花了一些时间,但在因格局问题放弃了老宅厕所的改造后,修葺工作总算是按计划完成了。
  沈家老宅修整一新后,沈伯谦与里正一起宣布,准备开办李家坪的私塾。
  至于开学时间嘛,就定在沈伯谦一家乔迁新居后的第三天。
  这件事一落定,李家几位老爷子,见到沈伯谦那叫一个亲热,真是恨不得亲上一口。
  那自然的,对他要办的事情,李家几个人也是更加的尽心尽力。
  李思才不但出钱请人丈量山头,还一力承担了办理官府文书等琐碎事宜。
  终于,在沈家老宅修整完毕后的第七天,沈伯谦收到了自家屋后那座小山头的盖着官府红印的地契一张。
  最后,工期历时三个月,中间还因为排水渠等细节数次停工的沈家新宅终于宣告落成。
  竣工当天,沈伯谦照例摆了几桌跟乡亲们热闹了热闹,也算是庆祝一下。
  而李家坪的乡亲们也终于有幸见识到了从开始盖就被传的沸沸扬扬的沈家新宅。
  评价很一致,都是说:新宅子,漂亮!
  沈家的新房,并不是常见的农村四合院。
  沈伯谦结合了民国和现代的一些风格,自己画的建筑图,院子更接近民国时期。
  既保留了一些古典特色,又有几分新式建筑的特质。
  简单来说,就是少了繁琐,多了实用。
  但占地一亩六分地的沈家新宅子,盖房子只用了八分,因为沈家院子分了两重,内院和外院。
  外院全用红砖铺地,除了种了几棵树之外,主要就是靠近后门的水井、牛棚、鸡窝、柴堆这些杂七杂八的东西,其余地方都是空空荡荡的。
  虽然看起来空,但晾晒个什么东西可就十分方便,又不碍着住的人的眼。
  内院是住人的,一进崭新的红漆大门,同样宽敞的内院映入眼帘。
  众人又不由得在心里说了句:沈家真是发了呀!
  进门就是能供三人并肩走的宽阔的檐廊,把内院所有的房间全部连成一体,这个设计在农家绝对是独一份,而且,地面全是青砖铺地,这得多少钱呐!
  再一看,人家院子里还有两条青砖小路,十字交错,正中又是一口新水井。
  一家两眼井,这也是独一份啊!
  小孩子们看得特别高兴,各屋都转了一圈,不断的给大人们汇报着新发现。
  房里也都是铺的大青砖啊!连灶房里铺的都是!
  还有两个小房子里用的好像是石条建的,怪模怪样,不知道是干什么用的。
  一个还跟厨房大灶连着,不过看着不像是灶房,也太小了,而且边上不是已经有了个灶房了吗?
  小孩子们不解的跑来问沈伯谦。
  这两处当然就是沈伯谦亲自设计和指导修建的浴室和厕所了。
  这两处虽不大,但因全部用青石砌成,上地上铺的也是青石板,再加上工序繁琐,足足花了十五两银子。
  此外,浴室、厕所、厨房和内外院都有青石所砌的排水渠,这又是一笔不菲的花销。
  一大帮子人看的惊叹连连。
  都说怪到人家盖这房子不随便请人,这还真不是一般人能盖好的。
  没太在意众人的称赞,沈伯谦看着略显空荡的内院畅想起来。
  等搬进来之后栽些花种些菜,弄两颗葡萄、载棵石榴栽棵杏。。。。。一两年后又是一番景色;
  不久就要到来的夏天也不用担心了,遍布内院的青石水渠储满水就是大型降温设备;
  明年和以后的冬天也不用担心了,与厨房相同的浴室可以让他随时都能洗个痛快的热水澡,即便是三九严冬。
  想想就高兴啊!
  过些日子再把后山收拾收拾,该栽树的栽树,该种花的种花,既然买了就没白放着的道理。
  我现在可还是一穷二白的负资产呢。
  只是,这事儿还要等我先搜完山再说,那可是大工程啊。
  不过,无论如何,这日子过的,有点儿悠然见南山的意思了。
  但要说今天最高兴的人是谁,绝对不是沈伯谦,最高兴的人当然是是陈老爷子。
  尤其是沈伯谦在介绍房间的时候,特别说明其中一间主屋是给二老准备的。
  陈老爷子听的心花怒放,都顾不得心疼盖房子所用的巨资了。
  实际上,老爷子还不知道,沈伯谦这阵子不仅耗巨资盖新房,还买地买山,已经是负资产状态。。。。。。
  主要是盖新房期间,他拿下了房后这座山。
  七百五十亩地面再加上疏通官府办理文书这些花费,下来差不多就用了整整八百两。
  实在不够,沈伯谦还从刘家借了三百两,但在新房的花费上却是一分都没省。
  但看着后面的山头,沈伯谦还是觉得,这钱花的——值!以后就可这劲儿的折腾吧。
  不过,他敢这么大手笔,当然还是因为有底气,这个月刘家分红一到,他就转负为正了。
  参观之后,乡亲们在羡慕嫉妒交错的心情中再一次恭贺沈家新居落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