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小日子-第7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这性子,长大了会不会好一点?
晚上,他倚着床头,揽着甜甜。
低声说着话儿。
他攥着她的手,揉着,暖着。先问了问冬娃,接着又说起了春娃。
“甜甜,春娃实在是太皮了,以后就送到部队上吧?”
“嗯……我也是这么想的,虽然心里还是希望他能考上大学……可到了那个时候……”
说到这里,徐甜甜不禁摇了摇头。
到了那个时候,哪里还有大学可上?
等春娃小学毕业那年,大运动就开始了。那时高考已经停了,“插队落户“搞得
轰轰烈烈的,普通人家的孩子想通过推荐上大学,连门儿都没有。
她可不想看到自家孩子“上山下乡”,去农村接受再教育。她认为那纯粹是浪费
时间,对孩子们的成长也没啥好处。
如果能去部队上,怕是最好的出路吧?
可想入伍,又谈何容易?
要么有关系,要么有特长。
说起特长,她立马想到了春娃的那个大嗓门。
如果能靠着一副好嗓子,当个文艺兵也不错。于是,笑着说道:“抒文,我瞧
着春娃有点音乐细胞……”
“唔,我也发现了,这娃一生下来就喜欢嗷嗷……”抒文也笑道。
“抒文,要不就从小开始培养吧?”
“好,我留意一下,给春娃找个老师……”
徐甜甜和抒文讨论着孩子们的未来。
对冬娃,她倒是挺放心的。
只要他好好学习,考大学还是有机会的。可春娃呢,只能等到日后恢复高考了。
她想,春娃的文化课可不能拉下了。
有了文化底子,参加高考才不会那么难吧?
*
腊月二十九,就是除夕了。
徐甜甜还在门市部里上班。
抒文在家带着春娃,给他讲故事,哄着他背儿歌,还把那军歌一首一首地唱给
他听。春娃对音乐很敏感,学歌尤其快,爹会唱的,他早就会唱了。
听爹一开嗓,他就跟着唱了起来。
叶抒文发现,春娃唱得比他好。
无论是音准还是节拍都很到位。虽然是童音,可嗓门高,一嗷嗷,那声音就穿
透了院墙,传到了巷子里。
甜甜说,只要春娃一嗷嗷,街坊邻居们就知道是叶家的那个二小子在练嗓子
了。平日里都不敢让他乱嚎嚎,怕影响到人家休息。
“春娃,你嗓门这么大,以后想不想当歌唱家啊?”
“爹,歌唱家是干啥的?”
“歌唱家,就是专门登台唱歌的……”
“爹,唱歌有肉吃吗?”
“有,歌唱家吃得可好了,出去演出都是吃小灶,一顿有四个菜呢……”
“爹,那我长大了,也要当一名歌唱家……”
当歌唱家,有肉肉吃。
春娃牢牢地记住了这一点。
中午,等娘一回来,就上去揪着娘的衣襟,仰着小脸说道:“娘,春娃长大了
要当歌唱家,给娘吃肉肉……”
“好,娘就等着吃春娃的肉肉呢……”徐甜甜听了,咯咯笑着。
她和抒文商量了一下。
说军区文工团里可是高手云集,要不等到节后把春娃领过去让老师们瞧瞧?请
老师给指点一下,看看从哪方面开始入手?
抒文点了点头。
打算假期一结束,就去团里打听打听。
吃了午饭,徐甜甜和了半盆子面,就上班去了。
抒文在家里把饺子馅剁好了,面也醒好了,就挪到堂屋里擀饺子皮,准备包饺
子。春娃在听收音机,见爹在忙着,也要动手捏面团。
抒文怕他搞浪费,就板着脸没有答应。
惹得春娃在一旁,急得直打转转,嘴里还嗷嗷着:“吃饺子,吃饺子!”
徐甜甜回来时,已经快五点了。
她洗了洗手,也加入进来。
她擀饺子皮,抒文来包,不一会儿就包了半锅拍。
春娃见了娘是要告状的,说爹不让他包饺子。
她听了,有些哭笑不得。
就耐心说道:“春娃,米面不可抛洒,小娃娃要爱惜粮食,可不能玩面哦……”
还给他讲了,农民伯伯种田有多辛苦?
春娃听得似懂非懂的。
可还是明白了一点,要爱惜粮食,否则就没有饭吃。
除夕之夜,因为冬娃不在家,娘也回去了。
显得冷清了不少。
吃了年夜饭之后,叶抒文揽着甜甜躺在被窝里,说着话儿。春娃睡在床里面,
老早地就开始呼呼了。
一家三口,就这么迎来了农历新年。
他和甜甜依偎着,听着外面的爆竹声。
新的一年又开始了。
到了初六那天,冬娃回来了。
春娃欢喜得不得了,围着哥哥打转转,嘴里不停地问着小妹妹。
可冬娃却有些失望。
那个小妹妹就是个肉团子,闭着眼睛睡觉时挺安静的,可一醒来就“哇哇”直叫。
还有,那小娃娃咋长得那么丑啊?
和弟弟小时候一个样子,一点也看不到小姑的影子。
可他为了这个小娃娃,大老远地跑回去过年,可给冻坏了。看看手上都起冻疮
了,晚上钻在被窝里,痒痒得都睡不着觉了。
徐甜甜见了,捂着嘴直笑。
冬娃受了挫折,以后还念叨小妹妹不?
想到此,不由得摸了摸肚子。
怀孕四个多月了,冬天穿得厚还看不出来,等到换了春装就很明显了吧?
*
三月初,学校开学了。
启康从家里带回来几包蔬菜种子,有韭菜、萝卜、白菜、辣椒、豆角等作物。
公爹托人打了招呼,春娃顺利地入了托儿所。
这是商业局办的托儿所,条件很不错,中午还管饭吃。
徐甜甜算是放了心。
娘下个月过来,也能松快一下了。
紧接着,她和抒文开始了种菜计划。
她遥控指挥着,抒文带着启康在公爹那边一连忙了几个星期天,终于辟出了一
块菜地。她让抒文把种子播了下去,以后每个星期回去看看,顺带着浇浇水。
这时,已是四月下旬,各地开始放起了卫星。
报纸上说,要提前进入共产主义。
农村家家户户都不准冒烟,全部入了公家食堂。男女老少聚在一起吃大锅饭,
顿顿有肉吃,有白面馒头和大米饭,还不要钱不要票,开开心心地迈向共产主义。
而这将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从管伙食的到炊事员都是大手大脚的,家人亲戚也跟着受惠。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这个春天,注定是不平凡的。
在“浮夸风”之后,又陆陆续续地掀起了“共产风”。
就像最后的盛宴,狂欢之后如梦初醒。
第92章
*
进入五月之后; 徐甜甜的肚子又鼓了起来。
孩子已经七个多月了。
冬娃和春娃都想要个小妹妹,她和抒文也想生个闺女。
可这事哪由得了她?
不过,娘说了瞧着像个闺女。
看情景,和娘当年怀着她时一模一样。
她听了; 暗自欢喜。
可又怕到时候失望; 就未露出一点口风。
平日里; 她除了锻炼身体之外; 就是看报纸、听广播。
时刻关注着外界的动向。
还从爹那边打听着消息。
这时候; “共产风”是愈刮愈烈。
各区县都是相互攀比的; 只要一个地方的做法见了报; 其他地方就会积极跟
进。再后来,不光是农村,就连城里都受到了影响。
像商业局直属的几个大厂; 就搞起了大食堂。
厂里把职工们的粮食定额都集中起来; 一日三餐吃大伙。说是帮助职工们减轻
生活负担,提高工作效率。那些带家属的还好; 可以申请把自家的口粮领回去。而
那些单干户们; 就只能乖乖地吃食堂了。
他们销售科的; 平日里不在厂里上班; 还都是拖家带口的,就申请自己去粮店
里买粮。
做过饭的都知道; 买回家自己做着吃; 稀的稠的搭配着,吃的滋润还省粮食。
饭量小的; 甚至还有结余。
启宽大哥自然明白这个道理。
他家虽然是集体户口,可还是向厂里申请领取口粮。说几个孩子都上学了,吃
饭时间赶不到一块儿,得给孩子们做饭吃。
这时候,后勤上还算好说话,就批准了。
徐甜甜听说后,暗暗松了口气。
心说,等以后粮食一紧张,后勤处是绝不会开这个口子的。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
章家爹来信说,镇子上也搞起了大食堂。
除了个别有粮本的城镇居民,大部分乡民都入了公社食堂,吃起了大伙。
村子里,也搞起了大队食堂。
家家户户都不留口粮了,全部入了公。到了饭点上,大喇叭一吆喝就端着碗去
吃饭了。
一开始,村民们也觉得稀罕。
大伙儿聚在一起吃着,十分热闹。
况且,吃的都是一样的,顿顿都有白面馒头,生活真是大为改观。
嘴里都念叨着,共产主义就是好啊。
在这股风潮之下,徐永泰那边却反了过来。
以前,他是吃大伙的,现在却不敢再吃了。他跟书店里说,翠翠娘回来了,家
里有人做饭吃了。其实,翠翠娘又回省城照顾闺女去了。
这不过是他的托词而已。
来省城进货时,他跟闺女说,地方上或多或少都出现了浪费现象。
城里还好,虽然搞起了食堂,可有口粮限额。
可乡里就不同了。
入了公社之后,各村各户都是欢欣鼓舞,奔着社会主义甚至共产主义而去的。
无论是公社还是大队,都是大手大脚的,把勤简节约抛到了脑后。
有些上了年纪的农户,觉得这么个吃法不妥。
可哪敢开口?
任谁都不想戴上“落后分子”的大帽子吧?
可这么吃下去,又能吃多久呢?
志和结婚之后,就不再吃食堂了。
那个江红英本想省事,继续吃大伙。可志和说,“咱还是把口粮领回家吧?”江
红英就问,“工作这么忙,哪有时间做饭?”
见志和一再坚持,说他学着做,才勉强答应下来。
具体原因,他不好明说。
姐姐早就提醒过了,说如果现在不领,以后怕是想领都领不回来了。
到时候,饿肚子可是免不了的。
*
在这股热潮的推动下,外界一片喧嚣。
唯有部队上还保持着几分冷静。
抒文说,军区那边在想办法改善伙食问题。
本着“自力更生,减轻地方负担”的原则,从军区到基层连队,都搞起了畜牧养
殖业。有条件的就种菜养猪喂鸡,没条件的就垦荒扩种一些经济作物。现在连队
里,都有种菜班和养猪班,专门负责后勤工作。基层单位的伙食,也有所好转。
徐甜甜听了,咧了咧嘴。
她记得部队上的这种光荣传统,延续了很多年。
直到八十年代末期,还有战士参军入伍之后,就呆在后勤上,学养殖、学种
菜。等到退伍之后,还靠这门技术发家致富,成了“万元户”。
那可真是光荣的退伍兵啊。
若论起养殖,她和抒文也快成专业户了。
现在,院里搭起了鸡棚子,养了一窝小鸡娃子。
菜圃里种了菜,绿油油的一片。
上个星期天,抒文还带着冬娃跑到郊区的集镇上,牵了只小绵羊回来。可拴在
院里还不到两天,就熏得她喘不过气来。
心说,这进了城就娇气起来了?
以前在老宅里,不是天天喂猪喂羊么?
可想着日后的“营养计划”,只好咬牙坚持下去。
冬娃自小就喜欢小羊羔子。
可见了这小绵羊却爱不起来了。
他皱着小鼻子,瞅着那只小羊。这浑身上下脏兮兮的,闻着臭烘烘的,与记忆
中雪白的小羊羔子成了鲜明的对比。
春娃呢,倒是不嫌弃。
从托儿所一回来,就拿着烂菜叶子去喂羊,嘴里还“咩咩”地叫着。
就像冬娃小时候的样子。
她呢,每天照常去门市部上班。
这喂羊的任务就落到了娘的肩上。
娘找了一件灰布罩衫当“工作服”,再戴上一只大口罩去给羊喂饲料,嘴里也嘀
咕着“熏得头疼”。
几天下来,她有些发愁。
这天一热,更是臭气熏天的,可咋办?
这事看起来容易,做起来可真难啊。
抒文闻着院里的味道,也皱了皱眉头。
看来,这计划得改改了。
实在不行,就把羊给卖了吧?
又过了一星期。
叶茂才也听说了,不禁挑了挑眉毛。
心说,文儿那两口子可真能折腾啊。
想着儿媳妇有孕在身,就发了话。
“文儿,把那只小羊牵过来吧?爹替你们养着……”
“爹,那味道可重了……”
“唔……那就先试试吧?这院子大,羊拴得离屋子远一点……”
“爹,实在不行就……”
叶抒文做了个杀吃的动作。
可小羊羔子哪有肉吃?
再说,真杀了还是有点舍不得。
当天晚上,陈姨拎着个竹筐子过来,把羊给装走了。
可回到那边,撑了不到一个星期,叶太太就受不了了。她跟叶茂才说,娃娃的
奶粉就包在她身上了,这羊还是赶快弄走吧?
再养下去,怕是要疯了。
“养羊”计划失败了。
一家人都松了口气。
这城里和乡里就是不同,不然家家户户不都成了养殖专业户了?
*
转眼到了夏收时节。
报纸上又是一片欢腾。
各地各县都是大丰收,小麦亩产都创了历史纪录,形势一片大好。县里下来检
查时,无论是公社还是大队,那粮穴子都是满满当当的。
产量报上去,省里也欢喜。
看看“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只要这任务摊派下去,不就轻轻松松地完成了?
在这种气氛的感召下,人的头脑继续发热。
这时候,有人提出农业大丰收了,那工业呢?
是不是也要上一个新台阶?
不知是哪个省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