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小日子-第6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籍”也从松散式管理变成了集中管理。
也就是说,乡民们想进城工作就没那么容易了。
而粮食,也全面实行了“统购统销”政策。
城里采用配给制,农村是自留口粮。
这时候,想再改变户籍已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章存林看着手中的户口本,感慨不已。
当初,如果不是翠翠的深谋远虑,他怕是还舍不得家里的那几亩地吧?
可到头来,一切都归了公。
并且,还丧失了转为“城里人”的机会。
现在,他拿着城镇户口本和粮本,就能去国营粮店里买平价粮了。
再也不用为吃的发愁了。
第85章
*
进入一九五六年之后。
在省城生活的徐甜甜; 对户口本和粮本的感受更深。
去年户籍登记之后,她就领到了户口本。
因为抒文在部队上,她就成了户主,名下有冬娃和春娃二人。紧接着; 《市镇
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出台了; 她又去粮食局领了粮本和粮票。
自那以后; 城里开始按照人头数凭票供应粮食。
进饭店吃饭; 也开始要粮票了。
爹怕她这边不够吃; 每次来省城进货时; 还背着半口袋大米; 说是娘的口粮。
跟爹她从不客气。
见爹送来了粮食,就高高兴兴地收下了。
只是跟爹说,家里的口粮够吃; 不要再送了。可爹嘴里应着; 下次来的时候照
样背着半口袋大米。
她知道这是爹的一片心意,也就随他的意了。
启康搬过来之后; 也把名下的口粮搁在了她这边。
章家爹也怕他们不够吃; 还给寄了粮票过来。抒文也把省下来的饭票; 折换成
了粮票带回来。公爹那边; 也时常送些吃的过来。
总体来说,家里还算宽裕。
这一段日子; 外面相对平和。
她和抒文过着平静的生活。
每天; 娘帮着照看春娃,她去门市部上班; 抒文在部队上忙着。
启康,还有冬娃去学校上课。
四月里,春娃会走路了。
还会喊爸爸妈妈、姥姥姥爷了。
这时候,她给春娃断了奶,全靠娘喂着。春娃好动,一刻都不得闲。光娘一个
人,都快招呼不住了。每天,都把娘累得够呛,家里也更忙了
自从娘来到了省城,爹就来回跑着。
见爹这么辛苦,她心里很过意不去。
娘为了照顾她和春娃,一直住在这边。志勇考上大学后,家里只剩下爹自己
了,孤零零的一个人,平日里吃饭都成问题。
一说起来,爹总是乐呵呵的,说书店里开了伙,他去店里吃。
可这么下去,总不是办法啊?
她想,实在不行就让娘回去吧?
或者,让爹想个法子调到省店来?
可娘舍不得春娃,也舍不得她。
还总是宽慰她,笑着说“就让你爹来回跑着吧?你爹就喜欢到处瞎逛,圈着他
还觉得难受呢!”
她知道娘不放心。
还怕她累着。
抒文不在家,她一个人带着冬娃和春娃哪里顾得过来?
抒文也不想娘回去。
说还是想个办法把爹调过来吧?
她跟爹说了。
爹也挺乐意,就开始留心起来。
婆婆那边,虽然不待见她。
可自从见到春娃,就喜欢上了。
见春娃断了奶,就跟抒文叨叨着,想把春娃接回去住上一段。
抒文没敢答应,心知她不会同意。
晚上睡觉前,他把娘的话一学,就被她挡了回去。说“娃太小,还离不开娘,
如果咱娘想春娃了,就送过去让娘瞧瞧……”
抒文也觉得有道理。
还跟她说,娘太娇惯春娃了。
一见面就不肯撒手,要啥给啥,这么惯下去还得了?这娃是个好动的性子,一
刻都闲不住,比冬娃可皮多了。
说起冬娃,那改名的事儿到底露了馅。
最早是被俊兰发现的。
自从她来到了省城,基本上每个星期天都会过来找冬娃玩。
俩人在同一个年级,还喜欢趴在一起写作业。
有一天,俊兰拿着冬娃的作业本,注意到了封皮上的名字。她有些好奇,不禁
问道:“冬娃,你咋拿着叶俊琰的本子?”
冬娃听了一愣,不知说啥才好。
娘一再叮嘱过,不能跟大伯和小姑那边提这事,也不能跟小叔说。还把他的课
本都包上了封皮,上面只写着“俊琰”二字。
这样,即便拿着他的课本,也看不出来。
可作业本就不一样了,上面可写着他的大名呢。
现在被俊兰看见了,可咋办?
他糯糯了半天,也没说出个所以然来。
俊兰只是随口问问,也未放在心上,就埋头办起作业来。
俊兰一走,冬娃就跟娘说了。
她一听,皱了皱眉头。
这事怕是瞒不住了。她想了想,跟冬娃柔声说道:“冬娃,如果俊兰再问,就
说这个是你的别名……”
“嗯……”冬娃有些不自在,可觉得娘说得也有道理。
后来,见俊兰再也没有提起,才松了口气。
俊兰没在意,可启康却注意到了。
他一看到冬娃的作业本,就明白了。可他疼爱冬娃,对三哥也没啥感情,心里
也向着她,就帮着隐瞒。
他觉得名字只是一个符号而已,并不能说明什么。
于是,就假装没发现,也未跟她提起。
爹那边,也一直保着密。
她猜到了这一点,对启康也很感激。
到了秋天,冬娃上小学四年级了。
启康也考上了春城邮电学院。
这是工业部与省政府共建的一所高等院校,毕业后大多去了邮政部门。也是非
常好的国有企业,一辈子都安安稳稳的。
报志愿时,她跟启康提了一下。
启康对她一向信赖,就痛痛快快地接受了她的建议。
章家爹和腊梅婶子也很高兴。
启康能考上大学,翠翠可是出了力的。
章家出了个大学生,这可是后继有人啊。
*
转眼到了年底。
这一年,是朝气蓬勃的一年。
“三大改造”完成之后,无论是工业还是农业都取得了较大发展。而市面上,商
品较为丰富,物价也相对稳定。
当然,变化最大的还是人们的精神面貌。
街上,穿长袍马褂和旗袍的少了,穿中山装和新式制服的多了起来。
报纸上,关于路线方针的讨论也不少,还大力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在这股热潮的带动下,知识分子阶层也随之活跃起来。
向左?还是向右?
一时间,辩论不休。
徐甜甜密切关注着这些变化。
她依然保持着每天看报纸和听广播的习惯。而抒文在部队上也很忙,基本上是
三天一大会两天一小会,学习贯彻上面的文件精神。
对此,她有些担心。
不断地叮嘱他,无论是开会还是学习,都不要乱发言。需要个人表态时,多说
些好听的,万不可提意见。
因为她知道,明年春天一场席卷全国的运动就要开始了。
在这场运动中,知识分子首当其冲。
那些经常发表不当言论的、对社会主义不满的、为资本家说话的,都被人记在
了小本本上,到时候一起算总账。
爹和志和,她也打了招呼。
尤其是志和,年轻气盛的,万不可冲动。
启宽大哥和凤芝,也给提点了几句。想着大学校园里也不太平和,又给志君、
志勇写了信,见了启康,也叨叨了几句。
她想,无论如何一家人都得保住平安。
*
日子就这么过去了。
时间进入了一九五七年。
元旦过后,徐甜甜注意到市面上发生了变化。
农贸市场里的商贩少了,活鸡鲜鱼肉蛋等副食品供应也少了。在门店里买饼干
糕点之类的,平价的要搭着粮票卖,议价的倒是不用。还有黄酒,因为是粮食做
的,销量就更好了。
这些都是物资短缺的前兆。
她知道计划经济才刚刚开始,后续情况只会更加严重。
以后,无论是吃的,还是用的都是凭票供应。什么油票、肉票、布票、糖票、
副食票、缝纫机票等各种票证,先后进入了普通家庭的生活。
看来,她的储备计划得提前了。
得趁着现在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相互交织,农贸市场上还有一些副食品可以买
到,得想着法子多储备一些。
等再过两年,即便有钱有票,怕也没东西可买了。
她大致核算了一下。
蜂蜜、酒、醋、糖等食物最耐存储,在密封条件下,无论存放多久都能吃。尤
其是蜂蜜,营养价值高,存个十年八年都没有问题。
而粮食的存储,颇有讲究。
她找到启宽大哥问了一下,说是未脱壳的稻谷、高粱保存时间较长,还不易变
质。在低温干燥的环境下,能存五到十年不等。像大豆能保存三到七年,小麦也能
保存三、四年。
这些带壳的粮食,在城里很难见到。
可在县里和乡里的集贸市场上,还能零零星星地收到一些。
这天,趁着爹来省城进货,徐甜甜跟爹细细地说了一番。
徐永泰一听,惊愕地瞪大了眼睛。
以后会发生饥荒?
现在就要开始储备?
想着家里还空着几间屋子,用来装些小麦、稻谷啥的正好。只是那蜂蜜、糖之
类的东西,可不便宜。
闺女说,屋里和窖里存的东西得够三年吃的,那得存多少啊?
徐甜甜说:“爹,有备无患,现在就一点点地存吧?这事可不能往外说,家里
存了吃的也不能让外面知道……”
“呃,爹明白,这人一旦饿疯了,可是啥事都干得出来……”徐永泰立马想到了古
书中提到的情景,不由得打了个寒颤。
解放后,形势一片大好。
咋还会出现这种事儿?
可想着大自然之力不可抗拒,农业生产一旦凋零了,真是啥事都有可能发生。
有备无患,总是好的。
尤其是在吃的方面。
徐甜甜见爹答应了,这才放了心。
她掏出三十块钱塞给了爹,说回去后,先想法子买点蜂蜜,这个东西放个几十
年都没有问题。
徐永泰呵呵一笑,就收下了。
想着买了蜂蜜,先给闺女送过来一半。
送走了爹。
徐甜甜还给章家爹写了一封信,让他那边也准备一下。老家房子多,能藏东西
的地方也多。爹是个聪明人,跟他一说,他就明白。
她还打算回镇上一趟,顺便买点东西回来。
*
星期天,抒文回来了。
徐甜甜跟他也说了一通。
让公爹和婆婆那边早做准备。
“抒文,爹那边地方大,可以把楼上收拾出来,阁楼上棚上一排一排的板子,
既防潮又防虫,还防鼠……”
叶抒文郑重地点了点头。
对甜甜的预知能力,他一向信服。
虽然,她至今未说出缘由,可他还是无条件地相信她。
他知道,他们是一体的。
她操了那么多心,都是为了这个家,为了两个孩子。
想到这里,不由得揽住了她。
他紧紧攥着她的手,柔声说道:“甜甜,不用担心,一切有我呢!”
第86章
*
这天晚上; 徐甜甜和叶抒文窝在被窝里,说了好久。
俩人制定了一个计划。
从这个月开始,尽可能地节约粮食,把余下的粮票都攒起来。
她记得; 几年之后粮票是能当钱使的; 甚至比钱都好用。只要不过期; 拿到集
市上就能换东西; 吃的用的都有。
家里的存款也取出来一部分; 用来储备食物。
她打算先买一些黄酒、蜂蜜和冰糖; 搁在东屋里存着。
说到存款; 这两年下来,她和抒文也小有积蓄。
前年,第二套人民币发行之后; 厂里给职工们重新核定了工资标准。
现在; 她一个月能领十八块五毛,每季度有固定的劳保福利; 每年还有两套工
装和两双帆布鞋。
国营单位就是好啊; 啥都给发。
如果不是爱美; 连做衣服买鞋的钱都省了。
抒文的津贴也长到了八块钱每月。
在部队上吃穿用度都是公家发的; 不用自个儿操一点心,这八块钱可是实打实的。
他俩的收入加一块儿; 还不错。
当然; 不能和高工资的比。
像公爹,在局里挂着个委员; 每月收入是她的两倍多。
可那边的负担也重。
抒文的爷爷奶奶都还健在,婆婆和陈姨都在家里。
改制之后,全靠公爹一人的工资撑着呢。
所以,她也感到挺满足的。
“抒文,家里的那点底子,咱尽量不去动它……”她拍了拍床板,笑着说道。
“嗯,甜甜,你咋说,咱就咋办……”叶抒文笑嘻嘻地应道。
家里的账归甜甜管。
春娃出生后,银行里存的那三十块钱花去了大半。可去年一年下来,又攒了九
十六块。甜甜说,一个月存八块钱,一年下来也近百块。
细水长流,才是过日子的。
“抒文,等以后咱也买一台缝纫机,我想学着轧衣服……”
“好……”
徐甜甜算了一笔细账。
现在物价平稳,只要不像以前那样下馆子,还能再省点钱出来。
目前,除了吃之外,家里的主要开支在穿上。
冬娃长大了,个子又往上蹿了不少。
他脚上穿的就是厂里发的帆布鞋,大小正合适。
她想,如果学会了裁剪和蹬缝纫机,就能给冬娃和春娃做衣服了。还能把抒文
省下来的军裤改一改,给孩子们穿。
她也可以给自己做衣裳。
这比买的要便宜一些。
俩人做着种种打算。
一改往日大手大脚的生活习惯,变得节俭起来。
*
转眼又到了年关。
腊月里,启康和冬娃都放寒假了,春娃会揪着小哥哥的衣襟,满地跑了。
娘跟着爹回县里过年去了。
等过了年,再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