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小日子-第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哈哈笑着说道:“叶抒文,赶明儿我带着你去街上好好逛逛……”
“哦……”叶抒文扫了一眼四周,见战友们都咧着嘴笑着,那牙齿白灿灿的一片。
心知大伙儿又误会了。
这个李向梅,老毛病又犯了?
一会儿不开他玩笑,就不是她了?
想着,不由得挺直了脊梁。
而李向梅一见,不禁哑然失笑。
瞧那人目不斜视的样子,甭提有多好玩了。
心底的那股子恶趣味,又冒了上来。
*
元宵节一过,铺子里又恢复了正常营业。
徐甜甜像往日那般忙碌着。
对冬娃的教育,也日益加强起来。
每天下午,她会抽出时间来教他数数识字。晚上临睡前,会让他温习一遍今日
所学的内容。冬娃很聪明,注意力也很集中,除了好吃爱睡懒觉之外,基本上没啥
毛病。
徐甜甜感到十分欣慰。
她想,照这么发展下去,日后考上大学是没啥问题的。
看看家里也很重视教育。
爹一见到冬娃,就会考考他,无论是背儿歌还是掰着手指头做算术,只要答对
了就会有奖励。
而凤芝在二哥的鼓励下,又去报名读了夜校。
她想趁着年轻,把小学毕业证拿下来,这样才算彻底脱离了“文盲”的行列。晚
上出门,爹不放心,就和婶子一起去接她,也顺带着坐在教室里听先生讲课。
相比起来,徐甜甜觉得自己反而是家里最落后的。
每天除了吃就是睡,全靠那点老本撑着。
日子就这么过去了。
转眼出了正月。
“二月二,龙抬头”,按照习俗是要剃头剪发的。
这天中午,徐甜甜烧了一大锅热水,给冬娃洗了洗。然后,给他剃了个光葫
芦,惹得冬娃一个劲地去照镜子,小嘴瘪了瘪,差点没哭出来。
徐甜甜赶紧给他戴上了绒线帽子,紧紧地捂着。
心里笑道,这么小就知道爱美了?可嘴上还是哄着他,说道:“冬娃,用不了
半个月,头发就长出来了……”
“喔……”冬娃用小手捂着脑袋,嘴里哼哼着:“娘,难看死了,我再也不要剃头了……”
徐甜甜一边笑着,一边扯着冬娃进了铺子。
她和凤芝换了班,让凤芝也去后院,洗洗头发。
她带着冬娃正在柜台里转圈圈,就见邮递员上了门。
有挂号信?
她拿出印章签收后,看着信封上那熟悉的笔迹,心知是那人写来的。只是那邮
戳,却是京城里的。
这是回国了?
她心里一阵激动。
于是,拿着信封对着太阳照了照,可惜牛皮纸太厚了,啥也瞅不见。用手捻了
捻,里面硬扎扎的,像是夹着照片。
冬娃在一旁仰着小脸,瞅着娘那熟悉的动作,糯糯地问道:“娘,是叶叔叔来
信了吗?”
“嗯……是你叶叔叔写来的……”
“娘,叶叔叔啥时候回来啊?”
“快了,等到战争一结束,就回来了……”
徐甜甜捏着信,做着种种猜测,可到底还是未敢拆开来。
她心里直痒痒,可还是忍住了。
等到下午爹回来后,就把信交给了爹。
章存林拿着信,一边笑着一边裁开了封口。
信果然是叶先生写来的,薄薄的一张,说是回国了,在京城只待七天。里面还
夹着两张黑白照片,一张是在广场上拍的,一张是在故宫里拍的。
照片上的叶先生穿着一身军服,未戴眼镜,看着格外神气。
一家人呵呵笑着,传阅着照片。
就连崔腊梅都看直了眼,连声赞叹道:“这叶先生,长得可真俊气,这得啥样
的闺女才配得上啊?娃他爹,你说的那个女学生,和叶先生到底成亲了没有啊?……”
“呃……应该成了吧?不过,倒没听叶先生提起……”
听到爹和婶子的议论,徐甜甜抿着嘴直笑。
她看着那人的照片,心说,这一下拍了多少张啊?
怎么一次就给寄来了两张?
这人长得这么俊气,光看看就觉得养眼,平日里该多招人啊?一想到这样的俊
才,与自己有了点瓜葛,不由得暗自得意。
也觉得自己挺有魅力的。
她装着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心里却算着时间。
这会儿,那人已经回到前线了吧?
*
徐甜甜收到照片时,叶抒文已经回到了前线。
这趟回国,他可是拍了不少照片。
本来干他们这一行的,就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外加上那个李向梅不知从哪里
搞来了一台照相机,整天对着他不停地咔嚓着。
开会时,要拍照。
参观时,要拍照。
出去转悠一趟,也要拍照。
到了最后,他也弄不清自己究竟拍了多少张照片?
反正,不给她单独拍合影的机会就成。
而李向梅呢,虽然大大咧咧的,喜欢当众开他的玩笑。
可内里却是个有分寸的,更是矜持的。
他一直觉得她非同寻常。
那说话的语气和行事做派,都透着一股子自信。而骨子里更是满满的骄傲,非
普通人家的女子所有。
他想,他继续装着不明白的样子好了。
以她的骄傲,定不会强人所难吧?
赶在离京的那一天,李向梅送来了一沓子照片。有团队合影的,也有他的单人
照。他从里面挑选了四张,给家里寄了两张,给章大叔也寄了两张。
他想,她一定能看到吧?
想着那人笑起来的样子,心里一片柔和。
他有许多话想跟她说,可一直没有机会,只好攒着。他想,等到见面的那一
天,得说多久才能掏干净?
可一想到面对面的交谈,又一阵紧张。
其实,他和她满共没说过几句话,真要见了面不知该从何说起?
这时候,他忽然意识到他对她的感觉,更多的是来自想象。
这种莫名的情愫驱动着他,想与她靠近。
凡与她有关的,他都感兴趣。
在他眼里,无论是章大叔还是冬娃,都是她生活中的一部分,与她息息相关,
密不可分。
怀着这份念想,他感到格外充实。
他觉得,她比他想象中的还要好。
这种好,无法言喻。
就像等了好久,终于等到了那个人一般。
这种感觉是奇特的,既神秘又平凡,既真实又充满了幻想。
他想,应该为她做点什么?
可他又能做些什么呢?
*
阳春三月,杨柳青青。
随着天气的渐暖,黄酒销售又进入了淡季。
可县城那边的“钱记”饭铺,却依然保持着旺盛的需求。
另外,还有几家饭铺也慕名而来。
省城那边,每隔俩月来进一次货。叶采办冲着章存林拍着胸脯说道:“章掌
柜,您就放心好了,即便到了暑期,这销量也不会下滑……”
见此情景,章存林自然是心满意足。
他按照冬娃娘的建议,接下了县里的那几笔单子,不但补上了铺子里的缺口,
还扩大了黄酒的知名度。
徐甜甜心知这是最后的机会。
到了明年,“三大改造”就要开始了。
无论是“叶记商行”还是“章记”铺子,都将发生巨大改变。她想,赶早不赶晚,
到时候“章记”就主动参加改制好了。
没准第一批报名,还能把酒坊升格为国营体制,给全家人都搞个全民工呢?
如果是这样,可是端上了铁饭碗啊。
第51章
揣着铁饭碗的梦想; 徐甜甜越发努力起来。
她一门心思地琢磨着,怎样才能提高黄酒的销量?
这天,她给爹和启宽大哥提了一个建议,想在黄酒包装上下一番功夫。
以往; 酒坊里出产的那些红封黑陶罐; 大多是三斤装或五斤装的; 或者是十斤
装的大坛子。这种包装是够实惠的; 可到了城里却不见得适合。
她想; 城里人喝起酒来; 与乡里有些不同。
尤其是那些文人墨客; 大多是世家出生,喜欢讲究一种格调。那大坛子直接端
上去,甚是不雅。再说黄酒一旦拆封; 也存放不了多久。
不如搞一些小包装?
例如; 一斤装的小陶罐,不但便于携带; 价钱上也显得便宜些。另外; 还可以
用红绳把两只陶罐系在一起; 成双成对地出售; 售价却与三斤装的差不了多少。
这么一来,利润反而会高一些。
章存林一听; 觉得很有道理。
他和启宽商量了一下; 就去定制了一批小陶罐。
待成品出来后,就先发到省城去试一下销路。
那叶采办很快就回了信; 说一斤装的颇受欢迎,整体销量也上去了。现在天热
了,不宜多饮,小罐倒是非常适合。
而县里的钱掌柜那边,也想出了一个新招术。
他在柜台上摆起了一斤装的小罐黄酒。店里的顾客喝酒喝得高兴,想再给家里
捎带一份,随手就提着走了,倒是方便得很。
其他几家饭铺,也跟着学。
这么一来,一斤装的小陶罐销量直线上升。
酒坊里的钱,“哗啦哗啦”地赚了回来。
章存林看着账本,乐得简直合不拢嘴。
这冬娃娘的眼光,真是没得说。
启宽大哥也连声夸赞,说妹子的脑袋瓜儿就是好使。
徐甜甜也十分得意。
这点小创意,对她来说不过是小菜一碟。
如果不是考虑到包装成本,她甚至想尝试一下半斤装的。
那罐子可以设计成扁平状的,带着个鼻儿,可用红绳系在腰里,用软木塞子塞
着。想喝的时候,就摘下来仰着脖子抿一口,那姿态甭提多潇洒了。
可惜,只能在脑子里过过干瘾。
*
春去夏来,又是一个好年景。
麦收过后,镇里乡里又闲了下来。
这天下午,徐甜甜正躺在竹椅上,摇着扇子眯着眼儿,就见两位身穿土黄布制
服的中年男子进了铺子。
“曹组长,李主任……”她一眼认出了来人,赶紧站起身来,热情地招呼着。
“呵呵,徐掌柜……”那位身材高大的中年男子呵呵笑着,打了声招呼。徐甜甜一
听,有些不好意思。虽然她干着掌柜的活儿,可被人当面喊掌柜,还是有些发虚。
“曹组长,您这是……”
“呵呵,我和老李过来瞧瞧,顺便找你爹说说话……”
徐甜甜把二人让到柜前坐下,又端了一壶茶水上来。
曹组长见章存林不在,就和徐翠翠聊了起来。
原来,他刚从区里调到镇上,担任镇委书记一职。他和李主任搭班,组建起了
虎头镇镇委领导班子。这几天,先下来摸摸情况。
听李主任介绍说,“章记”是章存林家开的,就过来瞅瞅。
“哈哈,曹书记来了,那感情好啊?”徐甜甜立马改了口。心说,这曹书记可是
个老熟人了,工作上也很有一套,以后没准还得和他经常打交道呢?
“徐掌柜,听说你家的黄酒都销到县里去了?这可是给咱镇上长脸了,往后得
好好发展发展……徐掌柜,你跟你爹也说一声,在经营中有啥困难?尽管说,政府能
帮着解决的,就绝不含糊……”曹书记爽快地说道。
听了这话,徐甜甜隐隐猜到这次摸底恐怕就是为下一步的“改制”做准备。她心
里一动,就不慌不忙地说了起来。
这经营中遇到的困难不好多说,这利润也得少报,可这前景嘛,倒是可以多提
提。一番话下来,把曹书记和李主任听得心花怒放,连声称好。
徐甜甜也暗自得意。
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开端,等到“改制”开始后,她还得鼓动爹再去当一回积极分子。
她明白开铺子能赚钱不假,可日后这街面上的大小铺子和作坊都是国营的或集
体的,想赚钱也没了门路,不如先表现得积极一点,也好给家人谋点福利。
送走了曹书记和李主任。
徐甜甜躺在竹椅上,哈哈笑了起来。
她想,日后只要弄个城镇户口,再端上铁饭碗,这小日子就再也不用发愁了。
黄昏时分,见爹回来了。
徐甜甜就把下午之事跟爹说了一通。
章存林一听,也呵呵笑了起来。
这几天,听说镇上来了一位新书记,原来就是工作组的曹组长啊?这人不错,
思想觉悟高不说,还挺正直,日后虎头镇可是有大发展了。
第二天,章存林去了镇公所,主动找到曹书记说了会儿话。
见曹书记问起腊梅,更是感动得很。
人家可是政府的人啊,都两年了还能记得咱这平头百姓?
回来后,在饭桌上一个劲地说着曹书记的好。
听得一家人都咧着嘴直笑。
自那以后,只要镇子上召集商户开会,徐甜甜都积极参加。
她想,得先做个铺垫,表现得进步一点。像曹书记那样的好同志,工作起来一
板一眼的,咱也得好好配合才是。
反正,和政府搞好了关系总没错。
*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
转眼到了秋季。
这段日子,徐甜甜除了经营好铺子,还挂念着娘家。
爹在县中还好,早已转成了正式教员,每月按时领取薪水。娘还在乡里守着,
和爹继续过着两地分居的日子。
两个兄弟吃住都在学校,成绩还不错。
这个年代,家家户户都很穷,能供养孩子读完高中实属不易。而爹咬着牙,打
算让三个孩子都读大学,肩上的压力可想而知。
家里早已见底了,全靠娘的嫁妆撑着。
好在去年志和考上了春城大学,读得是化工专业。
读理工科,是她的建议。
为了日后安全考虑,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弟弟去读文科。她知道重工业是国家发
展的重点,在后续的运动中受到的波及也较小,只要自个儿不犯浑,出事的几率非
常小。
明年,志君也要考学了。
她已经跟爹说了,让志君也读理科或工科。等到大学毕业后,这铁饭碗可是捧
得稳稳当当的,半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