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医嫁 >

第79章

医嫁-第79章

小说: 医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派了三个人去赈灾,两个人遇难,不知道他年轻的儿子怎么样了。
    姨母也要哭出来。
    凌青菀却是心底一窒:“原本,安檐是自请去赈灾、治蝗的。不成想,朝臣不放心他,觉得他年轻,非要派两个老臣去,只让安檐辅佐,不是主将,想抢安檐的功劳。
    如今,两个老臣都葬身西北,剩下的功劳,全是安檐一个人的。等安檐回京,就要封官鬻爵。那么,那两个老臣的死,会不会跟安檐有关。。。。。。”
    凌青菀不敢往深处想。
    姨父没有想到,因为在姨父心里,安檐永远只是个孩子,是他的儿子,单纯善良。
    凌青菀想到这层,是因为她弟弟告诉过她,安檐将来会权倾朝野。假如这点手段和狠心都没有,安檐如何把持朝政?
    政治的争斗和倾轧,素来都是你死我活。
    ***
    最后几个小时啦,粉红票过月作废,求票~~~L

☆、第114章情诗

    老天爷没有继续折磨水深火热的苍生。
    十八、十九两日,连着下了两天的大雨,终于放晴了,没有继续成涝。那两天雨势很大,干涸的护城河也涨了一半的水。
    京里各处的水井,都有半井的水,虽然浑浊不堪,却能救命。
    朝廷的救济,终于能起点作用。从前想赈灾,但是哪有那么多水发放?故而,从前的赈灾,是杯水车薪,根本无用。
    现在好了些。
    盛京城里,不少人家支了慈善棚,发放米粥给贫苦人。人不再那么渴,情绪就不会失控,局势暂时有了些稳定。
    姨父也忙碌起来。
    朝中开始往西北调军,防止契丹抢掠。
    凌青菀在安家,多次遇到石庭。石庭和凌青城关系很好之后,又结交上了安栋,跟安栋来往密切。
    “石庭的马球打得特别好,估计跟我二哥不相上下。下次等我二哥回京,让他们比试比试,看看谁会赢。”安栋很推崇石庭。
    京里时髦的玩乐,石庭样样精通,让安栋佩服不已。
    凌青菀则没有私下里和石庭说过话。
    虽然如此,却总是从他哥哥、安栋口中听说石庭。
    石庭的天一阁,也开张了三次。
    其中一次是杨宰相府上,杨夫人突然病危。她发病的时候,癫狂胡言,甚至发疯要杀人或自尽,太医们束手无策。
    石庭在半年前就曾经预言杨夫人要发病,那次是在长公主的宴席上,凌青菀也遇到他们俩在一处说话。
    杨夫人当时没信。但是石庭生得俊逸不凡,杨夫人不介意和他闲聊。并没有发火。事后,杨大夫当成趣事,告诉了杨相。
    杨相对这位夫人,仍是宠爱得紧,又想起杨夫人当初的戏言,无奈之下,请了石庭去看病。
    太医们觉得石庭没有医术。等着看他的笑话。
    不成想。石庭治好了杨夫人。
    从此,他又成了杨府的座上宾。
    一个时常出入安家,又频繁进出杨家的人。在京里的地位顿时就水涨船高。
    虽然石庭是白衣之身,但是愿意结交他的权贵不计其数。石庭也并不是每个人都结交,他宁缺毋滥,这让人更愿意和他来往。
    其中还包括九大王越王。
    越王今年十九岁。是皇帝的兄弟。当年先皇在世时,非常疼爱越王。因为越王是最小的儿子,还是先皇晚年所得的美人所诞。越王的生母在世时,非常受宠。
    先皇的三位嫡子,互相残杀。最后只剩下了沐王和越王。不成想,继位者不是受宠的越王,而是身子不好。又不受宠的沐王。
    皇帝也好像挺喜欢越王的,每年的封赏总是最厚重。
    但是越王行事低调。很少出来走动,能巴结到越王,非常不容易。石庭的地位,就更加显赫了些。
    “他现在的身份,到底是谁?”凌青菀有时候会想,“他上京除了报仇之后,还有其他目的吗?”
    凌青菀觉得,王七郎进京,第一件事肯定就是给他自己报仇。
    当年他被土匪逼下山崖,一看就是有人谋害他。
    谋杀他的人是谁,估计他已经查到了,只等报仇;而他现在还是石庭,石庭非常富足,来头也不少,只怕他还另有隐情。
    凌青菀也想不明白,更不想知道。
    转眼到了九月。
    西边的局势渐渐稳定下来,朝廷的赈灾发放到位,蝗虫的灾难被消灭殆尽。
    安檐立了大功。
    两位同行的大臣,惨遭不幸,故而功劳全是安檐一个人的。
    九月初八,西边来信,安檐要回朝了。
    凌青菀舒了口气。
    她重新把给安檐做的东西拿出来,看了又看,瞧瞧哪有还有不妥。她心里竟像个忐忑的女子,等待她的情郎。
    这个念头,让她吓了一跳。
    “这只怕是凌青菀的念头。”她会这么安慰自己。因为她有凌青菀一些稀薄的记忆,所以总以为凌青菀还在这具身体里,只是被卢玉压制住了。
    她将自己对安檐的感情,全部推给了凌青菀。
    饶是如此,自己到底是明白自己的心。所有的推却,都是自欺欺人罢了。
    到了九月初十,突然有个婆子求见凌青菀。
    凌青菀不知晓是谁,还是让她进来了。
    “婢子是石官人府上的。”那婆子恭敬给凌青菀见礼,然后拿了个锦盒给她,“这是石官人吩咐,送给姑娘的。”
    凌青菀蹙眉。
    “只送给我?”凌青菀问,“这是为何?”
    “石官人说,是本上古药书,知道姑娘喜欢读医,得到了故而赠给姑娘。”婆子道。
    凌青菀没有再问什么。
    上古药书是很珍贵的,凌青菀不太想要。
    “多谢你们官人的好意,只是我有很多药书,不敢授受。”凌青菀道,“还请妈妈带回去。”
    “姑娘,婢子只是个跑腿的,姑娘别叫婢子为难啊。”这婆子笑嘻嘻的,非要让凌青菀接下。
    她不等凌青菀再说什么,起身去给景氏行礼,顺便把这件事,也告诉了景氏。
    石庭是凌家的大恩人,他得到了药书送给凌青菀,这原就没什么。现在凌青菀住在安家,石庭想尽法子巴结安肃,才给凌青菀送礼,景氏就没有多心。
    当喜欢一个人的时候,就不会怀疑他的意图。
    景氏还打赏了那婆子,遣了她回去。
    “石官人是个有心人。”景氏笑着道,让凌青菀收下,“改日让你哥哥谢他。他和你哥哥要好,这是看着你哥哥的情分。”
    凌青菀没说话。
    她回到自己的屋子里,打开锦盒一瞧。哪里是什么药书?
    说药书,不过是应付景氏,怕景氏追问起来,凌青菀无法应答而已。
    锦盒里装着的,是一对翡翠钗。遍体翠绿,质地通透温润,钗头雕刻成五瓣梅花的样子。卢玉不喜欢玉器。但是她喜欢翡翠。因为翡翠是碧绿色的。
    她深迷绿色的东西。
    而五瓣梅花,更是卢玉爱用的刺绣之物,她绣什么。都喜欢暗藏一朵五瓣梅花。
    “今天是什么日子?”凌青菀突然问身边的丫鬟。
    丫鬟道:“九月初十。”
    “哦。。。。。。”凌青菀想起了起来,今年是卢玉的生辰。
    这是石庭送给她的生辰礼。
    自从他和卢玉相识之后,他每年都会送,而且喜欢在锦盒里藏一首表达爱慕之情的诗。
    不是他自己写的。都是前朝或当朝名作。
    从前卢玉不知道,直到一次偶然的地方。将他从的锦盒跌落在地上,那诗才从锦盒底下的墨色绸缎衬布里掉出来。
    卢玉急急忙忙去找,把每年他送的都找出来,无一例外有首情诗。
    原来。她以为自己暗恋王七郎,不成想他也爱慕着她。
    等她发现的时候,正是她和她姐姐闹得最凶的时候。也是她姐姐把她许配给周又麟的时候。
    卢玉那时候,分外的愤怒和不甘。
    所以。她不再压抑自己的感情,和王七郎述说钟情,从此两人就开始谋划怎么退亲、如何成亲等。
    甚至情到浓处,她把自己的贞操给了王七郎。
    “他一定会杀了我们的。”凌青菀记得卢玉和王七郎缠绵的时候,说过这句话。
    但是,这句话里的他,不是“他”,而是“她”。她那时候只担心卢珃,卢珃会杀了她的。
    同时又隐约很快意,好像给卢珃一个下马威。
    直到她终于发现,王七郎对她别有用心,卢珃猜得分毫不差时,卢玉才惊觉自己好蠢。
    以为能伤害自己最亲的人,可以缓解自己的叛逆,殊不知那一辈子,就那么万劫不复了。
    如今看到这样的礼物,凌青菀心里被狠狠刺痛了。
    她用力将锦盒里的绸缎衬布扯开,里面果然和以前一样,有一张纸。
    展目读来,是王七郎那手遒劲有力的字,抄了陶渊明的诗:
    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
    愿在裳而为带,束窈窕之纤身;嗟温凉之异气,或脱故而服新。
    愿在发而为泽。。。。。。
    。。。。。。
    这是陶渊明《闲情赋》的十愿,句句浓情又透出悲凉。
    凌青菀尚未读完,就觉得悲从心中。她狠狠将这张纸撕碎,丢在那锦盒里。
    就连那两支珍贵的翡翠,她也掼在窗台上,磕得粉碎,心里才舒服了几分。
    第二天,凌青菀去纪王府看祯娘,路上遇到了石庭。
    石庭好似特意等她的。
    凌青菀让马车停下了,和石庭站在槐树底下说话。因为干旱,街上的槐树多半都死了,露出光秃秃的虬枝。
    “不要再给我送东西!”凌青菀看着他的眼睛,对他道,“我的仇,不管怎么报,都跟你无关!仇家是谁,不用你告诉我,我自己会找。既然你当秘密,就守住你的秘密,一起下地狱吧!”
    说罢,她转身上车走了。
    石庭站在那里,风吹起了他的衣襟,衣带蹁跹。他的脸,有种死寂般的静止,没有任何情绪,眼睛里也是一片死灰。
    他似樽毫无情绪的玉雕,矗立在枯树之下。灼目的阳光笼罩他的时周身,在他身后投下浓郁的阴影。
    他良久,才缓缓叹了口气,无尽悲凉。
    L

☆、第115章回京

    安檐十月初十到了盛京。
    凌青菀一家人还住在安家。
    昭池坊的人,原本就清贫。
    安平门的动乱之后,死伤过半。活下来的人,刚刚经历了丧事和悲痛,更没有能力搬走,还是打算住在原地。所以,他们都在修葺庭院。
    景氏打听到了,同样请人修葺院子,也准备搬回去。
    光凌青菀他们大房,也要靠姨母或者舅舅帮忙,才能搬家,或者用大嫂的陪嫁。
    景氏既不想这么给姨母添麻烦,又不会动大嫂的陪嫁。
    所以,他们也搬不了。
    哪怕他们长房有钱置办宅子,也是走不了的。二房和三房怎么办?
    还没有分家,总不能丢下他们不管。凌青菀的母亲拿不出那么多钱来置办更多的宅子。
    家里的男人们,要么无用,要么年幼,谁都靠不住。
    “还是要回去熬。”景氏道,“熬到一切定下来,再做打算。”
    景氏是想熬到祖父去世,凌青城得了爵位,再和二房、三房分家。不过,老太太还在世,肯定要赡养她。假如她不愿意分家,一切也是枉然。
    姨母听了景氏的话,觉得她所言不差。生活就是挺无奈的,虽然无奈,姨母也答应了。
    故而,凌青菀一家人暂时还在安家落脚,等年前庭院全部修葺好了,再搬回去。
    安檐到京之后,先去了宫里,见了官家。
    官家大喜,当即封了安檐为“侍卫司副都指挥使”。仅此于都指挥使,是禁军的高级将领之一。
    “真的?”姨父的小厮回来报信,姨母听说了,大喜。
    这是姨母一直盼望的。
    她就希望她儿子能有个好出身。从前,怕安檐无法服众,官家也不敢抬举他,现在是名正言顺了。
    当然。靠着安檐治蝗那点功劳。封个副都指挥使,是远远不够的。
    皇帝不过是借口给安檐升官,抬举安檐罢了。
    “是真的!”小厮回答小景氏。
    姨母笑容满面。压抑不住。
    凌青菀也眉头舒展。
    照凌青桐说的,安檐的命运提前了五年。虽然还不知道是好是坏,但是凌青菀和凌青桐都决定往好处想。
    安檐封了官之后,宫里设宴款待他。
    他和姨父直到宵禁之后才回府。
    初十的月色疏淡。清澈如水。天已经冷下来,呵气成雾。冰凉的月华在屋檐下,宛如形成了一道冰凉的纱帘。
    凌青菀和众人一样,坐在姨母的东次间,等着安檐回来。
    “没想到啊。最先封官的不是大哥,反而是二哥。娘,二哥这样算平步青云吗?”安栋笑着。问姨母。
    姨母瞪了他一眼:“最没有出息的,就是你了。还有脸说?”
    “谁家的儿子个个都有出息,那岂不是叫人嫉妒死?”安栋笑着,往姨母跟前凑,“所以,我没出息是对爹爹好,旁人不嫉妒爹爹,就少攻讦他啊。”
    说得大家都笑了。
    姨母也笑了,点了下他的额头:“数你最懒,而且滑头!”
    屋子里笑语嫣然。
    片刻后,二门上的丫鬟进来禀告说,安肃和安檐回家了,马上就要进院子。
    姨母立马站了起来。
    众人也跟着她站起来,走到了门口迎接安檐。
    灯火迷蒙,红光匝地中,有缕绮靡,照在每个人的脸上。凌青菀牵着蕊娘,站在众人后面。
    安檐和姨父走进来,第一眼还是先看了凌青菀。
    凌青菀的眸子里,有了些迷蒙的雾气。倏然相见,心头微漾荡,似惊浪拍打岩石,余波激荡。
    她微微垂眸,将情绪掩饰好。
    安檐瘦了很多,也显得黑了。他一瘦,更显得高大颀长,而且眼睛炯炯有神,精神非常好。
    人逢喜事精神爽。
    凌青菀的唇角,又有了抹淡笑。
    一番契阔,姨母拉着安檐的手,又哭又笑。安檐素来冷漠,在人前很难有情绪,故而他木着一张脸,任由姨母诉说担忧、思念和高兴。
    “孩子才回来,你这是做什么?”姨父见姨母颇为失态,笑着劝她。
    姨母这才收敛些。
    大家这才有空,和安檐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