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远东1628 >

第411章

远东1628-第411章

小说: 远东1628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还从公司带来了大批的粮食、蔬菜种子,争取明年春天在根据地开发农业资源,争取在不远的将来,做到根据地粮食自给自足。另外,以后他还将在根据地开展生态农业计划,建立菌类培植中心、养鸡场、养猪场和畜牧场。(未完待续。)

第七百四十四章山西(十二)

此时胜水河边聚集着大批的内河机帆船,为了支持山西支队的这次行动,公司甚至将黄河水道运送流民的大半船只都调集了过来,这才算是解决了物资的运送问题。

几个大队陆续回到了吕梁山区,沿途还都在流民中收拢了一批青壮男女。现在根据地的各项基础工程还都在收尾阶段,这次行动劫掠的大批物资还要清点入库,所以近期不宜收拢太多的流民。但是在入冬前,吕梁山根据地将根据粮食等物资的储备情况,再确定今年收拢流民的具体数量。

胜水河简易码头这几天非常的热闹,山西游击支队的官兵,以及大批的民兵和流民都在这里忙碌着。李明和宋涛等人也都和大家一起搬运船上的物资。

整个根据地的人都被动员了起来,山上山下到处都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这次任务劫掠来的物资太多了,从船上卸下来的物资堆积如山,都被放在河边几个物资临时存放点里。然后用一辆辆马车再把物资运到山下,利用进山索道将物资送进根据地。

根据地的山下,进山索道正在全负荷运转,二十四小时日夜不停的向根据地运送着各种物资。几台蒸汽机组剧烈的咆哮着,根据地工业小组的员工紧张的守护在设备的旁边,紧张的观察着设备的运转情况。

因为物资太多,运送物资的进山索道速度,也无法在短时间把所有的物资运到山上。李明就命令将所有的战马,以及缴获的骡马和耕牛都利用了起来,驮运物资上山。

很多上山的民兵和流民,都会主动的要求背负一袋粮食,或是其他物资,虽然山路陡峭,但是他们真的是饿怕了,只要让他们背粮食,再沉他们也不怕。看到公司拉回来这么多的粮食,大家的心里都踏实了,就算再苦再累,他们也要把粮食背到山上去。

吕梁根据地现在一穷二白,虽然有公司支援的一些物资,但这里距离公司毕竟太过遥远,往返一次需要很长时间,如果光指着公司一味的支援,明显不现实。目前公司还能依靠运送流民往返的船只,不断的对根据地进行物资的补给,可一旦进入冬季,公司的物资补给就会大幅度减少。

所以吕梁根据地还是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争取做到自给自足,通过缴获等手段,满足根据地各种补给需求。也可以在吕梁山区大肆开荒造田,利用种植玉米、马铃薯和红薯等亩产较高的农作物,满足自身的粮食需求。

物资搬运的行动整整持续了十几天,才算是将河边上堆积的物资运到了根据地。当最后一组物资被索道送上山,根据地的所有人都大声的欢呼了起来。

看着如此之多的粮食等物资被送到了山上,根据地的流民都非常兴奋,这个年景说什么都没有用,有粮的才是娘。大家看着堆积如山的粮食,就别提多踏实了。

又经过几天的清点统计,在远东几十个员工的努力之下,所有的物资终于全部入库封存了起来。李明他们这些天也在跟着大家一起忙活,每天只睡几个小时,都非常的辛苦。看着堆积如山的物资,大家都很欣慰。如果不把这些物资统计完入库,他们真的睡不着。这可是根据地的根本,没有了这些粮食等物资,吕梁根据地根本熬不过这个冬天。

李明和根据地管委会的几名常委,也总算有时间坐在一起开个会了。根据地的仓储和物资统计工作,都由吕永仁负责,他首先对根据地的粮食等物资的仓储情况和这次行动劫掠的物资统计工作,向大家做了汇报。

“支队各个大队这次行动缴获的物资,基本统计完毕,物资现在都已经入库。其中白银一千五百余万两,黄金三十余万两,白面、杂面、稻米、小米、豆类等各种粮食总计两万余吨,骡马耕牛两千余头。另外还有大量的金银珠宝、古董字画、宝石翡翠、丝绸布匹、瓷器漆器、铁料铜料、农具炊具等物资,我们按照现在大明的市价估算了一下,总值大约八百余万两白银。”

大家听了他的汇报,都非常的振奋,其他物资倒还不算什么,主要是那两万多吨的粮食,这个太给力了。晋中盆地的几个县城的晋商、米店和官仓,估计都被远东扫干净了。

这个年景,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啊,关键是你就是有再多的银子,也买不来粮食。米店和各个大户都捂着粮食不卖,生生的将粮食炒成了天价,而且现在还买不到粮。

李明点了点头,转过头对旁边的林菁华问道:“老林,根据地的窑洞准备的怎么样了?”

根据地的基建工作,目前由林菁华负责,听了李明的话,他笑着道:“根据地的各项基础建设,都是按照之前制定的规划建设的。这几个月,我们在附近寻找了几处合适的地点,共挖了近两千个窑洞。包括生活区、办公区、仓储区、工业区和军营等区域。我们建造的各个窑洞生活区,都是按照大队建制规划的,方便根据地对流民的管理。

因为时间比较紧,流民生活区窑洞的条件比较简陋,每间窑洞三层通铺,挤一挤可以睡五十个人,现在大部分窑洞已经可以入住,但越冬应该没问题。每个流民大队生活区,都建有公共厕所、食堂、饮水区、储煤点和仓库。

另外办公区、仓储区、工业区,以及部队营区的窑洞条件相对好一些,冬季取暖的情况也不错。我们正在抓紧施工,在入冬前争取把所有的窑洞都建造完毕。但冬季取暖用煤的需求比较大,我们在各个居住区建设的储煤点儿,目前还有很大的缺口,我们正在抓紧储运煤炭,保证各个生活区的冬季取暖用煤。”

周林想了下道:“这段时间我带领一批流民和民兵,在根据地周围的坡地,开垦了一些荒地,预计明年春天可以种植近万亩的玉米、土豆和红薯。但是这里的地下水资源情况一般,我们在各个地区打了很多水井,但只有六成的水井能够出水,明年农作物的引水灌溉工作,可能会面临一定的困难。

我建议在入冬前,加大对农田灌溉设施的投入。这些天我也做了一个农业基础设施的改造计划,在附近山区的几个地下水丰富的地区建立水源地,用整齐机组做为抽水泵的动力,建立完善的农田灌溉系统,保证万亩农田的灌溉工作。这个计划一旦实施,也能解决未来根据地的工业用水和民用用水需求。”(未完待续。)

第七百四十五章粮食(上)

山西吕梁山根据地管委会的几位常委,一连开了三天的会,确定了根据地下一步的工作方向。首先是要抓紧完成根据地的基础建设工作。

然后就是入冬前完成流民的收拢任务,根据地目前的准备情况,包括粮食等物资的仓储情况,以及根据地其他各项工作的准备情况,今年吕梁山根据地预计可以收拢五万余名流民。随着根据地各项基础建设的不断完善,争取在三年内,未来的吕梁山根据地,最终收拢流民的数量将达到三十万人。

远东在陕西、山东、河南、南直隶、河北等地的游击支队,也在近期发动攻势,劫掠各地的一些县城和农村土堡,收集粮食等物资,在各地收拢流民,创建根据地。

但他们今年并没有建设根据地的时间,预计收拢流民的数量,都不会太大。各地的根据地将会在明年建设根据地,然后再加大收拢流民的数量。

因为大明北方各地的流民数量巨大,各支队收拢的流民,也有相应的标准,收拢的流民将以青壮和妇幼为主,对于老弱流民,各个游击支队就无能为力了,估计他们可能熬不过这个冬天。

如今远东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公司几乎停止了所有的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耗费了大量的资源,拼命的从大明收拢流民。预计在入冬前收拢流民的数量,将达到史无前例的两百多万。

这些流民将安置在辽东、济州岛、外东北、台湾、吕宋、朝鲜、南洋和锡兰等地。两百多万流民的管理工作,对公司来讲,倒不算什么大问题,毕竟这几年公司培养了大批的基层管理干部,都有着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民委会各个部门对移民接收工作,经过几年的运转,更是得心应手。

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保证这两百多万流民的温饱。这需要几十万吨的粮食,才能熬到明年的秋收。在这个时代,农业生产水平非常低,亩产一两百斤的地区比比皆是。

虽然远东公司为了应付崇祯大旱的流民潮,利用各种途径,购买了大量的粮食等物资,并在各地建造大量的仓储区,建立了完善的战备粮食储备机制,但面对汹涌而来的大明灾民,远东公司的战略储备也勉强能满足如此多的灾民近一年的粮食需求。

远东公司在现代社会就做了充分的准备,带到这个时代的各种农作物种子,都是成熟优质,具有抗寒能力的优良品种。经过这几年在辽东和海参崴地区的推广种植,效果确实不错,虽然和现代社会无法相比,但和这个时代的亩产相比,已经提高了几倍还多,这才让远东有了大批量收拢流民的底气。

但是这个时期,正是历史上著名的“小冰河时期”,气温偏低不说,还有各种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会造成重大的影响。谁也不敢保证,明年辽东还会和以往那样风调雨顺,万一辽东也遭受了自然灾害,远东公司将陷入到极为危险的境地。

为此远东也进行了动员,发动一切力量到各个国家和地区购粮,并不惜发动战争,试图通过战争掠夺其他国家和民族的资源,救活大明北方各地的流民。

今年军委会发动了朝鲜战役,仅朝鲜一地就向辽东运回了二十余万吨的粮食。而且从明年开始,朝鲜将会成为远东公司另一个粮仓,公司在朝鲜实行了包产到户,每户农民每年的粮食收获,将上缴六成给远东。

今年冬天,军委会将继续发动日本战役,相比朝鲜,军委会在日本掠夺的粮食等物资,预计将远远多于朝鲜。到时候日本的老百姓,最后的归宿也将成为远东的矿工苦力和农奴。

明年,军委会还将远征印度,将南亚次大陆一口吞下。

印度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印度的耕地面积数量居亚洲之首,多达1。43亿公顷,人均占有耕地0。16公顷,约为我国的两倍。属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共分四季,12月为凉季,35月为夏季,69月为西南季风雨季,1012月为东北季风期。北方气温最低为15℃,南方气温高达27℃,几乎全年都是无霜期,全年均可生长农作物,热量资源相当丰富。

未来公司将向印度大量的移民,依靠印度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充分开发印度的农业资源。届时,印度将会成为远东公司最大的粮仓。

在不远的将来,南洋、中南半岛、澳大利亚也都将会被远东陆续征服,公司也将向上述地区大肆移民,那里也将会成为远东的农场和牧场。这将彻底扭转中原历代王朝,因为人口暴增造成千里饿殍,易子而食的惨剧。

但是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远东现在必须解决这两年的巨大粮食缺口。公司近几年,已经逐步增加了从奥斯曼帝国的粮食进口,与奥斯曼帝国的贸易,已经由原来的金银和粮食相结合的结算方式,改为专以粮食结算的模式。

公司还在南洋,向各地的土王施加了压力,要求他们各苏丹过向远东售卖大量的粮食,如果完不成远东规定的交易额,远东将不排除使用武力进行武装征粮。南洋各个苏丹国深知远东说到做到,这帮异教徒太凶残了,如果他们无法完成远东规定的交易量,远东真能灭了他们的国家。

所以南洋各国顿时一片鸡飞狗跳,各地的土王派出军队到各地大肆武装征粮。南洋各地的老百姓也遭了殃,很多人家里的粮食被抢了个精光,各个部落也都受到了苏丹的命令,那就是向远东卖粮,若是完不成交易的数量,将会遭到灭族的惩罚。反正完不成远东的要求,大家一起死。

这也在南洋各国造成了一定的饥荒,大批南洋的土著被饿死。但各地土王苏丹看着一艘艘装满粮食的船只相继驶往了马尼拉,心里也都松了口气。至于那些被饿死的土著,关他们鸟事。(未完待续。)

第七百四十六章粮食(中)

又是一年的秋收,辽东各地的农村也开始忙碌了起来。今年辽东也出现了旱灾。这还是自远东来到这个时代以来,遇到的第一次规模比较大的自然灾害。

虽然辽东的灾情,还无法与中原北方数省的大旱相比,但还是比较严重,整个辽东的夏天基本没下几场雨,很多地区的土地也都成片的干裂。

好在辽东地广人稀,远东公司农业人口相对较少,公司在辽东开垦的耕地,都在辽东的几条主要河流的沿岸地区。公司民委会农林部,调集了大量的蒸汽抽水泵,从各个河流里抽水,通过完善的农田灌溉系统,基本保证了耕地的灌溉,使得辽东的灾情得到了控制。

而且远东公司在辽东地区主要种植的农作物,都是以抗旱能力较强的玉米、马铃薯和红薯为主,所以辽东今年农作物的收成,平均亩产仅下降了不到两成。

农林部在现代社会就有针对性的制定了规划,主要就是为了应对“小冰河时期”和“崇祯大旱”等恶劣气候和自然灾害,而做出的解决办法。不但选用了优质的高寒地区的良种,而且都是抗旱性相对较强的品种。

农林部这几年,在辽东各地投入了大量资源,动员了大批农户,大肆进行农业基础建设。各地都建设里了大批应付旱灾灌溉系统和应付洪涝灾害的排水系统。事实证明,农林部的所有投入,都取得了回报,面对如此恶劣的旱灾,辽东的农作物损失可以说是微乎其微。

李老根和家里的朝鲜女人,赶着装满了玉米棒子的牛车,兴冲冲的向家里走去。每到秋收的这些天,辽东的农户就像过节了似的。

今年的夏天雨量少得可怜,干裂的土地,漫天的黄土,无不预示着今年是一个大旱灾年,李老根和家里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