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春入旧年-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边吃边哭。
苏氏还道她只是伤怀孩子掉了,道:“媳妇别哭了,也是咱老高家与她缘分不够,就让她先回观世音座下修修福气吧,过两年福气够了,咱们的缘也满了,到时候自然还会来的。”
刘氏也只不语。苏氏的宽慰劝说就显得干巴巴的。
待高老头归家,几人招呼过后,默默不语的吃完了午食。直到午食后个把时辰,江春都未再见舅舅归来,因舅母的事,娘仨也不好再待下去,只道家中要谷收了,得家去做活。老两口也未强留。
自家来后,江家就在为进入农忙模式而做准备。
十七这一日,王氏上村里有欠着他们家工的人家去,挨家挨户道他们十九的要谷收了,别家自是懂了,该腾出人手的就得腾出来,那日能去几人,先给王氏说了,到时候预备酒菜好有个应对。
江老伯则上王麻利家约好,他家后日要谷收了,先将打谷子用的大海簸箕预定好。因这个时代的谷收全凭人工,没有可以借力的打谷机,只能靠一个几平米大的海簸箕,人抡手砸的,这样的工具最是抢手,而村里又只有村长家与王麻利家有,所以都得提前预定。
到了十八这一日,王氏得磨磨新买的镰刀,在家将准备堆放谷子的屋子收拾出来,自是没时间上街的。只拿了两百文钱给江春,让她买五斤大肥肉并豆腐,以及一斤下酒的花生米、黄豆子回来,接下来三日做酒菜要用。
迎客楼小伙计照常的天未亮就到了江家,几人将四十多斤参差不齐的螃蟹搬上牛车,再放上江春要卖的青椒、韭菜、丝瓜等菜蔬各十几斤。待行到村口时,江春再下去搬那些事先藏好的白果和蛤~蟆菜。
小江春与这迎客楼叫“张六福”的小伙计已然熟络了,故她装作不经意打听起来:“张六哥,怎这几日都是你来嘞?你们没得轮休哇?”
“有嘞!本今日就该陈九叔来的,但店里没人记账,他走不开,只能我来顶班咯。”小伙计不无抱怨,好好的轮休日就这样没了。
“怎没人记账嘞?我舅舅轮休去了?”
“可不嘛,说是家里妇人病了……陈九叔还笑话嘞,道定是那日小寡妇来找他的事儿被家里媳妇子晓得咯,脸被挠花了出不了门嘞……”伙计十五六的样子,正是好听这些成年人故事的年纪。
小江春满脸疑惑,“什么寡妇?我怎不晓得嘞?”
“你怎可能晓得,我都是那日才听说嘞!你舅舅以前定亲了的人家本姓夏,只后来夏家老头看不上在家种地的高洪叔,把亲给退了。后来夏家姑娘嫁了县里卖豆腐的,这不还没几年的嘛,卖豆腐的男人死了,小寡妇就找上高叔了。只道以前自己是被逼无奈嫁来县里的,现今婆母每日间不是打就是骂的,闹着要归家,请高叔帮忙请状师嘞……”
江春已经闻到了一股浓浓的绿茶白莲花味……
果然。
“高洪叔先也是不想惹这身麻烦的,只那小寡妇连着几日上店来哭诉,高洪叔眼见无法,只得给请了状师……这状师也请了,那小寡妇还是日日来,每日间就点一碗米线,边吃边找高洪叔吐苦水……”小伙计继续八卦道:“十五那日高洪叔的正头娘子来了,正好撞见小寡妇倚着柜台说话嘞……你舅母倒也没吵闹,只看着不太痛快的样子嘞!”
原来如此,江春懂了。原来是当年的负心小白莲眼见前男友逆袭了,又送上门想要再续前缘,却被正房撞见反害得正房流产胎落的故事。只不知舅舅高洪在这场闹剧里担着怎样的角色了。
大人的事,江春不清楚前因后果,不予置评。她只知道有过感情来往的俩人,如果是各自成家了,不管以后你过得是好是坏,幸或不幸,都是自己选择的后果,与他人无关,凭什么要用别人努力争取来的幸福与你自己作出来的不幸做陪葬呢?!做人不要白莲花得这么理所当然哦!
两人聊着聊着不好久也就到县里了。江春本以为中秋后的第一集该是人不多的,谁知才将进了城门人就挤起来,估计是下面乡里农忙起来,请工做活置办酒菜的人不少,菜蔬都要比平日卖得好些。
卖完了菜,拿着手里的九十文钱,江春背上白果和蛤~蟆菜往熟药所去了。
今日的熟药所门前排队等候的人倒是不多,趁着还没开门,大家三三两两的聊着天,见这小姑娘又来卖药了,还有面熟的几人打趣她呢。
待穿着青衣的一男一女来开了门,江春发现那女子又换了。
这次的女子眼见也就十一二岁的样子,还一副稚气未脱的女~童模样,说话也是欢脱不少。看见江春一个小妹妹背着大篓东西,忙挤上前来与她搭了把手。
“你这小就会采药啦?不得了呢!我有你大的时候还白前白薇不分,黄连黄柏不辨哩……你每日都来吗?我有伴儿聊天啦!他们都是些老头子,好没趣啦~~~~(>_<)~~~~ ”说着还眯眯眼,吐吐舌,一副淘气女孩子的样子。
似乎又反应过来:“对啦,我还不知道你叫什么名字呢,我叫胡沁雪,沁人肺腑的‘沁’”。
这样的动人活泼,仿佛才是这个年纪的女孩子该有的样子。
江春自是笑着道:“我叫江春,今年九岁。”
胡沁雪惊奇:“你就有九岁啦?我还以为你才六七岁呢。”说完又赶快蒙上嘴巴,一副害怕说错的样子。
江春郁卒:我也想长高啊,做梦都是自己又跑又跳,还别说,它就是跟吃了小矮人药水似的一动不动。
俩人聊了会儿天,胡沁雪就去辨验药材了,到了江春的背篓,她一见小江春自己就把蛤~蟆菜按大小品相分好了,白果也是个个匀净的,自是又赞了一遍。
待江春去老所长处领条子时,老人家细细打量了小丫头一眼,道:“丫头那日表现不错,临危不乱,能治病救人,甚有恩德。”
“治病救人,甚有恩德”是晋代名医葛洪赞誉沈羲的话,可见老先生对江春还是有几分赞赏的。
江春生怕他又问起她跟谁学来的“活人术”,因已两次见到女子上工了,忙岔开话题道:“老先生你们这儿还招辨验药材的女工吗?”
“自是招的,只一条,要识字嘞”。
江春:……我的医古文不是白学得,其实我也认字的!
老先生递了她一张“江氏,两千五百三十文”的条子,不无可惜地叹了一口气。
虽然得了钱,但江春还是高兴不起来的,因为现实再一次给了她当头一棒。
走时,胡沁雪依然热情道:“江妹妹,你记得下集还来找我哦,我一直在呢,一定要找我哦,别找我师兄……哎师兄来啦,我,我什么都没说……”
江春只随意应了一声,打过招呼就走了,自是没注意到身后有青衣少年在看着她的背影若有所思。
出了熟药所,江春照着王氏的安排,买了肥肉~豆腐和花生、黄豆子等物。
又想着舅母小产了一遭,正是需要调养的时候,自家肯定是没什么相送的,而舅母每次见了自己都是又亲又抱的,她的恩情自然不是金钱可以还清的。遂又折回熟药所花了一两半银子称了一斤阿胶,可以养血补血,滋阴止血的,想着哪日拿去给舅母补补身子。
自此,今日得的银钱就只剩一千零三十文了,江春家去不提。
第21章 谷收
接下来几日,江家开始正式进入农忙模式。
十九这一日,江春早早起床跟着王氏蒸了满满一笼麦粑粑,江老伯并三兄弟先去王麻利家抬了海簸箕到黑土凹,找了块平整地方放好。
待众人吃完早食,村里帮忙的人就来了,妇人来了村长家大媳妇和老二媳妇,王麻利媳妇,以及村头张家婆媳两人。男子则是来了隔壁冬梅爹,村尾的李家两兄弟,总共八个人,再加江家自带的七个劳动力,今日能下田的就有十五人了。
人多干活自然快,但造饭就是个问题了。
江家平日自己用的蒸米饭的锅,是不够煮那么多人吃的饭的,只得去隔壁三奶奶家借。因着感激小江春治了她孙子的病,三奶奶不止借了一口大锅,还连带吃饭桌子并凳子、草墩的借了十几个,也算是解了江家的燃眉之急了。
高氏先拿出七八碗糙米来,使着小江春淘过放锅里煮,待煮开出了米汤,舀起来沥干净水气,再倒进蒸锅里蒸着。待米饭上气出了锅,又将肥肉煮下过了一道水,让江春去后院扯了一大把嫩葱子来,准备做个回锅肉。还将豆腐切块儿,摘了几条大丝瓜来,切着准备烧个汤。刘氏送来的鸡蛋还有二十来个,拿出五个来,准备打了做个韭菜炒鸡蛋。再加各炸上一碗花生米和黄豆子,也算有五个菜了。
但见高氏还在看着灶房里的南瓜思索,似是还要用南瓜做个什么菜来。江春不禁想到,自家都已经连着吃了个把月的水煮南瓜了,现再看到,真的……不想再吃了啊!
忽然灵机一动,江春道:“阿嬷你不如做个炸南瓜饼吧,我在舅舅酒楼看到有这个嘞,可好吃了,还不费油。只消将南瓜剁碎,用面粉一裹,跟炸葱油饼一样嘞!”
高氏一听自然心动,就使她削了半大个金黄色的老南瓜出来,先切条,再切块儿,剁得碎碎的备用。自己则回房去舀了半小盆面粉出来,先加水和面,还无师自通地打了两个鸡蛋进去,待面揉出筋骨来,揪下小团搓开作面皮儿。
待看着日头渐渐升高热起来,就陆续放菜下锅,将回锅肉、丝瓜豆腐汤、韭菜炒鸡蛋一一做出来。再就着搓出来的面皮儿,裹上南瓜碎末,包裹严实,待油锅热了,直接放下去就炸,勤些翻面,不到两三分钟,就炸得两面金黄了,还散发出南瓜和鸡蛋的香味来。
正炸着呢,打谷子的众人就家来了,闻见灶房里的香味,均奇是何物。
待高氏炸好满满一盆端出去,众人都夸高氏上灶是把好手。高氏笑笑不语,又回灶房就着油锅炸了花生米和黄豆子。
等江春帮着娘亲将所有菜均分两份,各摆在两桌上,再拿出碗来,添上满满的糙米饭,江老伯也给几个男人倒上了米酒,大家就吃开了。众人一下夸回锅肉入味,一下夸豆腐嫩的,当然说的最多的就是南瓜饼好吃了。
两张桌子刚好够十多个大人围坐,几个小儿自是到灶房里吃的,江春给他们每样菜留了点。高氏又要准备忙前忙后的添菜盛饭,江春不忍心看她忙半日了屁~股还不得落地一下,道自己会添的,将她推去桌上坐着吃。
那边桌上,王麻利媳妇看江春小丫头一个,做事倒是比她还麻利(她自认为的),不住嘴夸起来,说着不免扯到那日王麻利家来说的,江春会“活人术”救人的事儿。
众人自是好奇的,只一个劲追着问她如何如何,哪般哪般。要说为何王麻利家两口子能“比翼双~飞”呢,他媳妇那嘴皮子麻利起来与他也是不分伯仲的,只把众人听得一愣一愣:“啊?!”“居然还能这般?”“不得了嘞”……
江春在旁:……
倒是江全,喝了几口米酒,酒气上头来,少有的露出几分得意神色来,高氏也颇为欣慰,一副与有荣焉的样子。
吃完饭,聊完闲,大家拿着镰刀又下田了。
江春将高氏推去坐着休息了会儿,自己和江夏将锅碗瓢盆全收拾干净。再把鸡仔放出来挠挠地儿,将猪食给剁了拌好,喂了猪,就暂时无事了。
眼看日头越升越高,气温渐渐高起来,这时候在田里割稻子,最是受罪。江春以前也跟着爹妈干过这种活计,自是晓得其间的辛苦。
这里打谷子的方式与江春小时候颇为相似,都没有打谷机,只能用海簸箕。即先用镰刀贴着土面将稻谷割下来,再由男人拿去海簸箕边上就着篾制的边缘使劲抡,用力拍打,不断翻面,直到谷穗上的谷子每一粒都被拍打下来。这样的天气,抡圆了胳膊又费力,又要被飞舞的谷灰刺戳得……确实蛮受罪的。
遂提议道,要不就给叔叔婶子们送点儿茶水去。江家虽然没有花钱买来的茶叶,但平日上山会采一些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功效的野山茶家来,晾晒干了既可以作茶水喝,家里有人吃上火了还可以煮来消消火气。
高氏自是同意。母女俩人又去烧水煮茶,待水煮出来放温下来,已经是三四点钟的样子了。高氏将野山茶水装在家里下地用的水壶里,再装上几只大碗,让江春叫上文哥儿,两人合力提到田里去。
众人正干得口干舌燥汗流浃背呢,苦凉苦凉的茶水就送来了,自是受欢迎的,村人几个也不分彼此,就着一只大碗就“咕噜咕噜”轮转着喝起来。
待水喝完,男人们开始用麻袋将打好的谷子往家扛了,江家姐弟俩就也跟着回去了,晚饭自是要赶快煮上了。
待天色擦黑,众人也拿着镰刀,抬着海簸箕的回来了,大家热闹闹的坐一块儿吃了顿丰盛的晚饭,都夸老江家伙食好,来江家换工真是占便宜了,把王氏老两口都逗得合不拢嘴。
收拾完东西,该洗的洗完,该擦的擦完,众人也累得倒头就睡了。
接下来两日,江家均是早出晚归,带着众人将整个黑土凹七亩田的谷子给收完了。说是七亩,但有些靠山的,沿着山脚多挖进去点儿,每年多挖点儿,几年下来也就多出一两分来了。当然,江春猜,能这么“挖地脚”也只限于王安石方田均税法未施到王家箐之前。
收回的谷子自有村里公用的道场可以晾晒。这道场是当年眼见着村人渐渐多起来,村里老人号召着,一家出点儿人工,在村子中央找了块空地,先将土块推平,压紧地面,再去捡拾些牛屎来冲水搅和了糊在上面,待干透了也就光滑了,还能防开裂防进水。
对,就是牛屎,在这个年代,牛屎就相当于后世水泥的作用了。
江家大人们,早晨眼见着太阳出了,就用麻布口袋将谷子扛出去,扒~开来铺在道场地板上,使三姊妹去守着,时不时翻一下,晒得均匀点儿,也防着麻雀子去啄,甚至有时候还可以避免人为的损失。
毕竟粒粒金黄饱满的谷子晒在那儿,只要多加一道工序碾出来,就是白花花的大米,若是没有个人守着的……人性的恶总是在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