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民国闹离婚-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杜家的小姐,嘴一个比一个伶俐,五小姐接道,“三哥以后择偶,第一要求就是要有耳疾,一个听力健康的女孩子恐怕实在忍受不了三哥。”
杜老三虽然是个好脾气,但因为没谈恋爱,把爱情看得极珍贵,听到有人这么调侃自己未来的爱人,不由得生气道,“五妹找男朋友,一定要找一个没鼻子的。有鼻子的,个个都有打鼾的可能,不结婚又没法子试验得出来,除非有为丈夫打鼾而离婚的勇气。”
五小姐狠狠地在地上跺了一脚,扭头看向杜夫人,“妈,你看他!”
杜夫人各打五十大板,“你们都在说些什么!学生当以学业为重,怎么净说些虚无缥缈的事情?”她觉得自己的孩子说话太出格了,女婿毕竟是半个外人,当着外人的面,怎么能这么不注重形象,张口闭口男朋友女朋友的,让他以为杜家是什么人家。况且她还有求于他,当然要给他留个好印象,万不能让他看轻了杜家的女儿。她要求的这件事,是关于杜二小姐的。
杜夫人虽然随着丈夫受了些西式文化的熏陶,但骨子里还是个守旧的人,对自由恋爱颇不赞成。大女儿不是自由恋爱,为着父母之命嫁到傅家,如今已然是阔太太了,丈夫也体贴,手上戴的鸽子蛋,有几个人戴得起。只是傅家只有一个儿子,她却有五个女儿,嫁了一个,还剩四个。
偏偏杜教授自诩洋派,对女儿们的婚姻大事全然不关心。二女儿已经十八了,可杜教授不但不给女儿寻婆家,反倒由着她进大学。杜夫人觉得杜教授洋派得并不地道,外国人就主张自由恋爱吗,要是这样的话,怎么会有罗密欧和朱丽叶呢?但她只心里想想,并不说出来,当着杜教授的面,她是他最真诚的崇拜者,赞同他说的一切话。杜夫人未出阁时,她的母亲传授她夫妻相处之道,要在心里把男人当傻子,但表面上要把他们成神一样。
杜夫人在心里否定了丈夫,表面上却不发表意见。她看报上说,大学的课程一半是恋爱课程,男男女女们一进大学对于恋爱这件事便无师自通。老二虽然进的是女子大学,可谁能担保她不受外面男人的引诱?万一将来拣了一个一穷二白的学生做女婿,她不还是得陪送嫁妆?现在的孩子不像她那时候了,个顶个的有主意,所以非得未雨绸缪不可。
按杜夫人的眼光看,二女儿样样不比大女儿差,只是婚姻也讲究运气,眼下杜教授的好友亲朋里并无适龄的出众男儿。她想着嫁人这事也是一帮一带。人以群分,大女婿的朋友们想必也是不错的,在这些朋友里拣一个当女婿,也不会太差劲。只是她这话不能同女婿说,只能同女儿说。
等到孩子们要回房休息的时候,杜夫人把杜加林拦下了。虽然她拦下的是自己女儿,话却是对女婿说的,她学着外国电影里的词儿说道,“念之,我要跟你借阿妮半个钟点,希望你不要介意。”傅与乔当然不介意,他向岳母到了晚安,回了西边的厢房,留下杜加林聆听杜夫人的教导。
杜夫人说是留她半个钟点,但却说了一个来钟头。虽然说话的时间很长,但中心意思只有一个,就是让杜加林在傅与乔的朋友中间寻找一个未婚的适龄男青年做妹夫。杜加林想,她二妹是想要姐夫做丈夫呢,旁的男人未必看得上眼。心里想着,嘴上却是另一套话,二妹是个新青年,现在的青年都主张自由恋爱,恐怕不赞成这种方式。杜夫人说,又不是选定了人家就要嫁过去,如果有合适的,可以先谈一谈,这和自由恋爱也没什么差别。杜加林于是应承了下来,犯不着为这个当面伤了和气。她以后未必要和杜家联系,说不定哪天她就不是傅家的少奶奶了;就算要联系,她也可以说她没找到合适的,难道杜夫人还能追到上海去么?
不料杜夫人早有了具体方案,她说你二妹现在在家过暑假,还有一个月才开学,不如趁着这个时间跟你去上海,或许能碰到合意的人也说不定。
杜加林的第一反应是拒绝,她虽然虚长好几岁,但实在吃不消这个十八岁的女孩子。不过她转念一想,最吃不消杜二小姐的应该是傅与乔才是。对于这个妻妹,因为碍着一层亲属关系,他不能像对陆小姐一样不假辞色,只能敬而远之。他要敬而远之,她偏要她跟过来。
这样对待给自己提供四年奖学金的人,未免有些不厚道。可是歉疚只停留了一秒,杜加林说我倒赞成,只是不知道妹妹愿不愿意同去。杜夫人说,我同她说,一定没问题。
傅与乔不愿同她离婚,想来是过得太舒服了,她太配合他了,在他需要的时候出现,在他不需要的时候沉默,不给他添一点儿麻烦。这舒服使她嫉妒,她自己过得不舒服,也看不得他舒服。
她回到卧室的时候,傅与乔已经睡了,他没换睡衣,只是把外套脱了,侧身躺在床的边缘,脸朝外,头只占了三分之一的枕头,是即使睡一张床也要与她划开界限的意思。她想,他一定庆幸自己今天被杜夫人留住了,否则他真不知道怎么对待她。不过他高兴得太早了,他明天醒来的时候,她一定要第一时间把要带杜二小姐回上海的事情告诉他,不知他那时是什么表情。
傅与乔那副看起来掌控一切的样子实在太可恨了,一个男人,精明到这种程度,实在欠缺可爱,迫使着想让人看他手足无措的样子。这个人,连睡觉都是皱着眉头的,实在是太不可爱了。杜加林这时突然生出恶作剧的意思来,她去梳妆台上拿了一罐双妹牌痱子粉过来,用手指头蘸着痱子粉在他的鼻子和额头上点白点,他的肤色很白,痱子粉抹在他脸上,并无多少色差。不过她也只敢点几点,毕竟痱子粉的成分有滑石粉,不宜往柔嫩的肌肤上涂抹。杜加林不知怎的,就想到了柔嫩,这个词形容男人实在是不很恰当的,不过他确实是个小白脸的长相,如果没钱,恐怕也能靠着这张脸过活。
杜加林看着傅与乔这张被自己加工的脸,因为几个白点平添了三分俏皮,是个可爱模样。他现在是个精明的青年,想来过去也是个精明的少年,可杜加林实在想象不出一个精明的童年是什么模样,他难道六七岁的时候就皱着眉头睡觉么?
杜加林简单洗漱之后,也和衣侧躺在床的另一边睡了。两人背对着各自躺在两边,将床的四分之三空了出来。灯始终亮着,黑暗远比日光暧昧,他俩不适宜这种暧昧的气氛。杜加林躺着,脑子里将白天的事又重现了一遍。她想,傅与乔其实是适宜做丈夫的,他不打鼾。
夜里,杜加林被外面的雷声惊醒,她醒得时候还不争气地啊了一声。她害怕打雷,小时候逢上这种天气,便拿着枕头去祖母的床上蹭睡,后来祖母不再了,她甚至钻到床底去避雷过,不过那种丢人的事情只有一次,更多的时候,她只蒙条被子把耳朵堵住。她醒来的第一反应就是看向床那一头的人,发现他还睡着,并没看到她的窘态才稍稍放心。床上有条薄被横在他俩中间,杜加林扯过来,将自己的头蒙住。
她想,只要听不见,就不会害怕了。
第17章
杜加林是坐晚班火车回上海的,同行的还有傅与乔和杜二小姐。他们来南京的第三天上午,杜府收到了一封电报,上面写着念之速返沪。杜加林想,这封电报一定是傅与乔找人发的。
对于小姨子要随行返沪这件事,傅与乔并没有什么上台面的理由可以表示反对,所以也只能随她去。他们来的时候带了好几个大箱子,回去的时候却很轻便,杜教授送了傅老爷自己题的两幅字,字不多,却盖了五六方印章,字体很丰腴,仿的是苏体,题的字也是从东坡诗词里摘出来的,一副是“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尊前醉倒且徘徊”,东坡写的是杭州,杜教授想的却是金陵;另一幅是“四十三年;今存谁者;算只君与长江”,三十三年被改成了四十三年,应该是他们相识的年份。
这两幅字读来是十分情真意切的,可杜加林想不明白,明明坐火车七个来小时便能从南京到上海,为什么要写的像是今生难相见似的。
三人八点半便到了火车站,火车是十点钟的晚班火车,于是只能在候车室里等着。中间有一个十几岁的男孩子来卖报,杜加林挑了两份八卦小报来看,头版是某当红女星进行了鼻部整形,报道指出这名女星至少做了美鼻术和骨质高鼻术两项手术,在文字之外,还进行了整容前后的对比。杜加林本以为是单纯的娱乐八卦,没想到后面却附了整容医院的信息,上面还写着医院里的操刀医生大半都有留日经历。想来日本的整容技术在当时就已经颇有名气了。次版是对荷里活电影的批评,作者认为电影总是丑化华人形象,对树立新的国民面貌非常不利,号召国民抵制此类电影。
杜二小姐此刻坐在她旁边,手里拿着一本萧伯纳的皮格马利翁英文版在看,她虽和杜加林说话,眼睛却一直盯着自己的书,“姐姐,报纸上讲的是什么啊?”
“女星整容,没想到现在整容技术还不错啊。”她所在的时代,网友总说民国的美女都是纯天然的,比当今动不动就整容换脸的女星真实得多。可事实并非如此,民国的整容技术就很纯熟。
“姐姐,你每天就关心这些么?”是个很失望的语气。
杜二小姐虽然也算精明,但杜加林到底虚长她几岁,口味又重,所以吃的盐要比她多得多,对于她的小心思,杜加林一望即知,这位杜二小姐还处在拿阅读品味判断他人格调的阶段,认为一个看什么样的书决定了他是什么样的人。想必在她看来,一个爱看八卦杂志的女人定是一个庸俗不堪的妇女。杜加林不仅看八卦,她以前的家里还有一摞摞的故事会呢。
到底是个孩子,非要把自己的不屑表现出来,而她轻视杜加林的品味不过是为了凸显自己,归根结底是为了引起傅与乔的注意。杜加林决定成全她,顺着她问道,“妹妹现下在看什么书?”
杜二小姐高傲地给杜加林看了个书皮,上面写着pygmalion,她给杜加林看了一眼就拿回去了,“萧翁的剧本。”
很不巧地,杜加林读过这个剧本。杜加林对文学狩猎不多,不过却读过萧伯纳的大部分著作。她读萧伯纳,还是源于那位主张“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历史学家。这位先生后期对萧氏粉转黑,生前最后一篇文章便是对萧伯纳的讨伐,而所列数的其中一条罪状便是这个爱尔兰人对版税抽成一丝不苟,就连大学生演戏也要抽成。杜加林作为一个现代人,自然不觉得重视版税有什么不妥,倒是中国的知识分子忝于谈钱,给盗版商钻了许多漏洞。
“姐夫,你在英国,有没有见过george?”杜加林想了一会儿才明白这位二小姐的意思,她这里的george指的是萧伯纳,时下学生有一股风气,为了表示自己对作者的真爱,只称名不称姓。不过这位二小姐一定不知道,傅与乔的英文名也叫george。杜加林竭尽全力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才不让自己笑出来。
傅与乔果然愣了,“嗯?”
“二妹问你有没有在英国见过bernard shaw?”
“没有。”两个字言简意赅。他又在说谎,杜加林前几天还在他的书柜里发现一本萧伯纳的签名书,上面还写着类似中文里惠赠之类的话。就算萧翁喜欢签名赠书,也不可能没有一面之缘就写这些。
“我觉得萧翁虽然写的是英国的故事,但这种语言的歧视在中国也适用。不是也有好多人在反对白话文吗?”
傅与乔保持沉默,杜加林出于人道主义精神不忍心让其冷场,“语言的歧视应该是普遍的,不过在英国不光是语言的歧视,还有口音的歧视。在现今的中国,恐怕没谁会给方言排座次,但英国人可做得出来,并且一以贯之。这世界上应该没有比英国人再在乎口音的了,萧伯纳只有生活在英国,才能写出皮格马利翁这种剧本,毕竟凭口音判断阶层也只有他们做得出来。”
尽管杜加林认为语言只是交流的工具,但她在英国的时候还是学了一口牛津腔。人到底是社会的动物,她自然不能幸免。
“要是不知道的,还以为姐姐在英国留学过呢。”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你既然没在英国留过学,就不要不懂装懂了。
杜加林决定和傅与乔一样保持沉默,不料傅少爷此时却开了尊口,“阿妮说的倒有些意思。”
他一向肯在人前维护她,因为她是他的妻子,不管他爱不爱她,在外人面前维护她就是维护他自己,另外也方便呈现出夫妻恩爱的假象来。杜加林觉得他虽然目的不纯,但结果却让她很受用。傅与乔以前跟她说但求结果,不问动机,想必还是有些道理的。
杜二小姐本想展示自己,不料却在傅与乔这儿吃了枚软钉子,只好继续看她的书。
上车的时候,傅与乔故意一手提了一个手提箱,左手是他的,右手提的是杜加林的,明明来的时候是各拿各的。杜二小姐拿的那个大箱子只好麻烦列车员帮忙。
杜加林此刻反省自己是不是有些不厚道,不是对傅与乔,而是对她这个名义上的妹妹。杜二小姐虽然自以为聪明了些,但对她也没造成实质性的伤害,带她去上海接受傅与乔一个月的白眼是不是略微有些残酷?不过她很快说服了自己,年轻人就应该受些挫折,在挫折中学会成长,才会明白什么是分寸。爱情也要合乎道德,姐妹的男人怎么能随便觊觎呢?由傅与乔来给她上这一课,也算她的福气,他毕竟不会像旁的男人那样占她的便宜。
火车到站的时候天已经亮了,家里派了汽车夫来接。一到家门口,便有佣人来拿他们的行李箱子,傅与乔很绅士地让女士先行,他尾随其后。杜加林自是知道这位少爷的性子,使劲地倒腾着自己的小脚往前走,生怕他嫌她慢。等到了二层小洋楼,她才醒悟,为什么要这么惯着他,他就是嫌她又怎样,他敢当面说么?
一进小洋楼,小翠已经在工作了,她正在修剪百合花根茎部的叶子,准备插到花瓶里。
“阿妮,你先带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