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锦绣农门(作者:寒小期) >

第7章

锦绣农门(作者:寒小期)-第7章

小说: 锦绣农门(作者:寒小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香芹只说好,将剩下的仍旧搁到了荷包里,找地方妥当的放好了。
  如今还不到冬日里,天黑得没那么早。四郎一看离晚饭还有一段时间,就索性大步流星的跑去找里长了,买块宅基地不费什么事儿,可假如要挨着家里的话,最好提前说,万一已经有人要了,也好想办法跟人换一下。
  还算幸运的是,附近的宅基地没人要,里正就是老朱家本族的人,不算近亲,但四郎要喊一声族叔。族叔给了个不错的价,三两半就买下了一亩地,明个儿就去盖红印子。
  于是,等晚间吃饭的时候,四郎就一五一十的同家里人说了这个事儿。
  “啥?你买了地?”朱母也跟着惊了,当然家里其他人也没比她好多少。
  四郎看了眼王香芹,后者示意他继续说。他便继续道:“娘啊,芹姐儿说要养猪,又说不好占着家里的猪圈,就喊我去买了一块地,就紧挨着咱们家的。对了,回头等我买了石料,还要叫大哥帮忙,去山上砍几个好木头下来。”
  “成啊,到时候你喊我一声。”朱大郎想也不想的就一口答应了下来。
  五郎也想帮忙:“四哥你最好略晚一点,这样二哥三哥就都回来了,盖个猪圈,咱们哥几个上就可以了,用不着请别人,就算不费钱不得包餐饭呢。”
  老朱家的人憨厚是憨厚,不过也不算,关键时刻还是很精明的。
  只不过,你们的重点真的对吗?
  朱母拿筷子拍了下桌:“等等,你们哪来的钱?买地三四两,买石料一两总要的,还要买猪崽子?这么大的阵势,总不能只买一头吧?四郎家的,你娘家给你陪了多少嫁妆?”
  按说,嫁妆不论多少都跟婆家没啥关系,也因此朱母从不关心儿媳手头上到底有多少私房钱。其实多半是没有的,乡下地头嫁闺女,陪嫁一般是衣裳和被褥,有些抠门的,收了婆家送去的聘礼,却舍不得花钱给闺女扯布做衣裳,一身旧衣打发出门子的也不在少数。
  结果王香芹手头上居然有那么多银子?
  四郎也是实诚,就照着王香芹下半晌跟他说的那话,简单的重复了一遍。
  本来,要是换做王香芹说这话,精明如朱母未必就不能看出点儿端倪来。可眼下成了朱四郎,他憨啊,又完全信了媳妇的话,说起来那叫一个感概连连,只道不该听信片面之词,人家王二妹虽说模样一般了点儿,人惫懒了点儿,脾气凶了点儿,可也不是那么坏嘛。
  得亏王香椿没听到这一席话,不然气都能给气死。
  王香椿是没能立刻气死,在场的某个人却差点儿没气疯了。
  大嫂温氏捏着筷子的手指都发白了,面上嫉妒的神情根本就掩盖不住。也亏得这会儿全家人都在听四郎说话,没人注意到她,不过就算注意到了,也没什么用,谁叫她没个心里有愧的亲妹妹呢?
  听听!
  十两银子啊!
  人家王香芹只想借个三五两的,她亲妹妹寻死腻活的非要往她手里塞十两银子,不收还就长跪不起了。都这样了,那肯定是选择原谅了,毕竟亲事都已经成了,揪着那点儿陈谷子烂芝麻的事情不放也没什么意义了,还不如抓住眼前这笔钱。
  那可是足足十两银子啊,都能买一块好田了。只是,田里的出产到底是小头,再说朱家眼下又没分家,真的置办了田产,回头反而不好掰扯。养猪就不同了,辛苦归辛苦,回头到了年底卖出去,到时候可是一大笔钱。
  朱母也没想到王香芹动作那么快,问她:“你想养几头猪?”
  “先养五头吧,多了怕忙不过来。”
  尽管感觉五头略有些多,不过又不用帮着出本钱,还不用出力气,到时候直接白得一半的利润,朱母想来想去都觉得占了大便宜。当下,难得的冲着王香芹露了个好脸色,笑道:“那你赶紧忙起来,趁着农闲先把猪圈盖好了,等开春了,我领你去镇上捉猪崽。”
  又扭头看向其他几个儿媳,嫌弃的神情明晃晃的摆在脸上:“你们几个也上点心,跟芹姐儿学着点儿!”
  作者有话要说:  二更√


第008章 
  老朱家祖祖辈辈都是地里刨食的,没有食不言饭不语的规矩。事实上,家里大小事情几乎都是在晚饭桌上说的。
  早上着急干活呢,哪个有空慢悠悠的边吃边聊?都是快速的扒拉饭,吃完就离桌的。中午稍微好点儿,可也得分时候,像最近农闲时分,倒是可以略聊几句,农忙时肯定不行,朱母要骂人的。倒是晚饭,甭管啥时候,吃完了饭都是歇下的,所以可以慢慢来,有事都是攒着留到晚饭桌上谈的。
  结果今个儿的这一出,差点儿没把人气出毛病来。
  听到朱母的话,除了王香芹之外的几个儿媳心里多少都有些不得劲儿。
  是她们故意磨叽不想赚钱吗?这要是公中的事儿,那还真有可能,可这都说了是私活,赚了钱自己能留下一半的,她们心里比谁都着急。
  好好的一顿晚饭,几个媳妇都吃了一肚子气,其中最难受的则是大嫂温氏。
  温氏原就妯娌几人中最看重钱财的,在她看来,没占便宜就是吃了大亏。像六郎花销的钱,就算是公中出的,那六郎多花一些,他们不就少花一些了?还有家里人明明都在干活,她还是会盘算,她男人是六兄弟中最年长的一个,她又是妯娌里头最早嫁进来的,那岂不是他们夫妻俩干活的年头最多?
  这还是琐事,眼下涉及到私活,那可是实实在在能进自己腰包的钱啊。她拿筷子戳着红薯粥,心里默默的盘算着王香芹来年开春捉了五头猪崽回来养了,等到了年底出栏卖掉后能得多少钱。
  猪肉值钱,要是找杀猪匠杀了卖零碎的,那家里人还能捞到肉吃,可万一卖了整猪,到时候钱全落到了王香芹一人手中,哪怕还要交到公中一半,可管家的是朱母,想也知道朱母不可能再花钱买肉回来大家分着吃的。
  五头猪啊,起码也能卖个二十两银子吧?一半就是十两银……
  哦对了,人家今个儿不过就是跑了一趟镇上,回来荷包就鼓起来了,这还真是同人不同命啊!
  温氏想得太认真了,等她回过神来时,才发现桌上的盘子已经彻底空了,连菜汁都被人用馒头抹了一遍,干净得要命。
  本来心里就难受的温氏,当下更难受了。
  “娘,我明个儿想回一趟娘家。”温氏几口将碗里的红薯粥喝下肚,眼见朱母就要起身离开了,忙提了自己的事儿,生怕再度被驳回来,她赶紧又添了一句,“我手头上没本钱,想回娘家借点儿。”
  朱母觉得这话很有道理,就点头应允了。
  二嫂和三嫂原本只是羡慕王香芹,这回儿又齐齐的看向了大嫂温氏。后者得意的仰起头,可不是谁都有底气回娘家借钱的。
  既是得了朱母的允许,次日一早温氏吃罢早饭就出了门。她想着今个儿回娘家还是特地借钱的,总不好两手空空的去,可家里也没别的东西,鸡蛋倒是有,却是婆婆收着的。思来想去,她索性去自家菜园里砍了颗最大最水灵的白菜,抱上就出了村子。
  温氏娘家离秀水村有段距离,即便是大清早就出门的,等赶到时,也已经是半上午。
  嫁出去的闺女回来看望爹娘长辈,温家人自然是高兴的。尤其是温母,她早间刚被儿媳妇们气了一遭,瞧见亲闺女回来了,忙一脸欣喜的迎了上来:“来就来呗,还拿什么东西?家里还能缺口菜吃?”又唤儿媳,“没眼力劲儿的东西,还不快拿去灶间?记得回头去地里说一声,让今个儿早点回来。”
  使唤完儿媳,温母就将女儿拉进了堂屋里,又拿了花生瓜子,让她吃着。这档口,东屋那头的温家大伯母和三婶娘也过来了。
  跟老朱家不同,温家尚未分家,仍是由温氏的爷奶当家做主,中间是叔伯三人,至于温氏同辈的就多了,十好几个,不过里头一多半都是闺女,仅有四个男丁。再往下一辈,到目前为止只有俩孩子,全都是温氏大伯那一房的。可就算如此,温家的人口也不算少了,一大家子人住在一起,热闹是热闹,是非也不少。
  温氏嫁的好,哪怕离秀水村远着呢,娘家这头也知道老朱家家底厚实。说白了,要不是因为这几年六郎念书的开销越来越大了,也不至于去跟王家那凶婆娘提亲。好在,结果还是好的。
  王家姐妹易嫁那事儿,他们村里也听说了,但知之不详。眼下正好温氏在,就忙问了起来,温氏也乐得打开话匣子,毕竟她总不能一来就开口说要借钱吧?
  长辈们陪着温氏在堂屋那头说话,温氏同辈的堂嫂、弟妹们,在忙活完了手头上的事情后,也都聚到了堂屋里,不过却是听的多说的少。及至温氏终于从王家姐妹易嫁说到王香芹从妹妹处得了十两银子,自然而然的就扯到了借钱的事儿上头。
  “……我婆婆那人不知道有多过分,后娘就是后娘,明明我是跟老四媳妇一道儿被抓的,结果她就只收拾我。我也就是想让六郎别读了,老四媳妇还想着分家呢,想分家都没被收拾,凭啥我就被收拾了呢?”
  “还有做私活这事儿吧,她不肯借本钱也不愿意出力,偏生最终得的利润还得分她一半。我还问她了,万一要是亏本了怎么办?你们知道她咋说?她说你亏本有我啥事儿啊?那有本事我赚了钱你也别分呢!”
  提到婆婆,当媳妇的多半都是一肚子气,温氏自然也是。
  可这回,她却没得到支持,不管是温母妯娌仨,还是温氏的堂嫂、弟媳妇们,都一脸羡慕的望着她。一半呢!她一个当儿媳的,居然能得一半的钱,都这样了,还嫌不满?要知道,这年头别说当儿媳的,就算是亲儿子好了,只要父母还在且没分家,手头上哪会有钱?
  温母劝闺女:“你婆婆对你够好的,还分一半给你呢。”
  “是我得白白分她一半呢!”温氏强调道。
  听到这里,她堂嫂收回了羡慕的眼神,不由的忆起了很久之前的一桩事儿。当时家里小辈儿里头,只堂嫂这一个媳妇,那可真是累啊,起早贪黑的各种忙活,连带喂鸡打扫院舍等等活儿都是她来做的。有一日,她清理鸡舍时,在边角角里捡了两个鸡蛋,想着正好没人发觉,就偷偷的揣怀里,准备给自己和儿子加个餐。结果,就是这么碰巧,叫当时还未出嫁的温氏逮着了。
  换个心善的,大不了就当没瞧见呗,横竖母鸡下蛋又没个定数,当时温家喂了二十多只鸡,少了俩鸡蛋根本就看不出来的。可温氏非要把事情捅破,那一次闹得特别难看。
  温氏当时说的那些个话,哪怕已经过去七八年了,她堂嫂还是记忆犹新。
  “你这会儿总算是知道当媳妇不容易了,当初可你不是那么说的。你当时说啥了?你说吃家里的喝家里的,还敢藏私?!你有私心我也有私心,这个家就散了!!藏私就是做贼,偷家里的东西,是贼,休了最好!!”
  “别说是为了儿子,当初我藏那俩鸡蛋不也是给儿子吃的?你是怎么说的?你说家里还会亏了孙子吗?天地良心啊,一家子人呢!”
  “婆婆分你一半你还嫌少了?谁家能叫媳妇拿着钱?你婆婆这么心善,你不谢天谢地,居然还一文钱都不想给你婆婆?你怎么能这么自私自利呢?你婆婆拿了钱是自己花用吗?还不都是用在你们身上了?家产是谁挣的?你吗?你怎么能这么没良心呢?”
  因为印象太深刻了,堂嫂将当初温氏砸到自己脸上的话,一五一十的全都回敬了过去。字字句句都在质疑温氏没良心,不知感恩。
  温氏结结实实的给弄懵了。
  同样没搞懂状态的,还有温氏的弟媳妇们,晚进门的她们压根就不知道这段往事,不过这并不妨碍她们看戏。一边是朝夕相处的堂嫂,另一边是早就嫁出去的大姑姐,傻子都知道该站哪边。再说了,温氏还能分钱呢,不就是帮着养家禽家畜,居然能到手一半的钱?太令人嫉妒了。
  一旁的温母心疼闺女,想帮着说话,却没办法开口。
  道理很简单,只要今个儿温母开口帮衬了闺女,等将来上头的老头老太没了,温家也跟着分家后,温母该怎么降服儿媳妇们?她有俩儿媳呢,回头要是跟大房那糟心媳妇一样,记住了今个儿的事情,反过来拿捏她,那她又该怎么办呢?
  “好了好了,都少说几句。”温家大伯母笑着打了圆场,却并不骂自家儿媳妇,而是反过来教育温氏,“你也是,你婆婆够好了的,不就是干点活儿吗?干活就能得一半的钱,这可是打着灯笼都寻不着的好事儿啊,你不说感恩,怎么能在背后说她呢?操持一个家可不容易,要我说,你就不该收着钱,就算是你赚的钱,全给了婆婆又怎么样呢?她回头不都是花在你们身上的?花不完的,将来也是分给你们的。”
  “那是我干活,我赚的……”
  “都是一家人分什么你呀我呀,你整个人都是老朱家的,你赚的钱不就应该给家里吗?”温家三婶娘也插话道,“回去好生跟你婆婆赔个不是,你年岁还轻,手里捏着钱还不得叫人哄了去?全叫你婆婆收着,反正将来都是你们的。”
  堂嫂打了头阵后,就顺势退回去了,接下来根本就不需要她出面,长辈就你一言我一语的教育起了温氏,听到消息后一步赶来的温老太也连连点头,觉得儿媳们说得太好了,孙女真是不知好歹。
  温氏之所以忍住了没发火,完全是因为心里头还惦记着借钱这回事。等长辈们好不容易教训完了,她又再次开了口:“娘,你就借我点儿钱,我想买上四五十只小鸡崽,养鸡这事儿我熟,不单鸡蛋能卖钱,回头养大了直接卖鸡,又是一笔钱。只要等我赚了钱,一定立刻还你。”
  方才还没怎么开口的温母,这回却是直接摇了头:“你说什么傻话?我哪儿来的钱?咱们家可不是老朱家,一家人都是拧成一股绳的,谁也没藏私。”
  个人没法借钱,公中就更不可能了。温老太直接道:“你索性也别借钱了,叫你婆婆买上个四五十只鸡崽子给你养啊!”
  “她不会借的!难道你还能给我想出法子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