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锦绣农门(作者:寒小期) >

第69章

锦绣农门(作者:寒小期)-第69章

小说: 锦绣农门(作者:寒小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四郎去屠夫那头买了肉,又准备好所需要的诸多配料。啥都备齐以后; 她瞅着天气已经不早了; 就索性拿了板凳坐院坝上; 盼着宁氏回来。
  等这天下午后半晌; 宁氏照例跟牛氏一起赶着驴车回来时,隔了老远就看到王香芹站在院坝上冲她挥手。
  “你把驴车送回家去,我去瞅瞅四弟妹有啥事儿。”
  三两语的打发走了牛氏; 宁氏兴冲冲的往老屋跑,得知是王香芹希望她能帮着做道菜后,二话不说撸起袖子洗净了手就上了灶。
  王香芹先提了昨个儿四郎和六郎去镇上那事儿,说到时候可能需要宁氏帮忙做个菜。当然,假如县令大人另有安排的话,那就算了,她只是希望尽可能的做到最好,毕竟是她亲手养出来的猪,适合做什么菜她心里还是很有数的。
  宁氏其实不是很理解这个逻辑,好在她有个优点,甭管财神奶奶说啥听着就是了,还费什么劲儿去想呢?当下,她只依着王香芹的指示,高高兴兴的做起了新菜。
  因为材料俱全,就连肉块都是王香芹提前洗净切好的,至于其他的配料也都是整整齐齐的盛在小碟子里,依序排好的。等于说,统共也就只剩下锅这一步骤了,当然火候也很重要,不过这些都难不倒宁氏。
  “咋还要加酒呢?我做菜还从没加过酒呢。别说,这闻着味儿还真不赖。”宁氏做完了最后一道工序,拍了拍手,又将剩余的大半壶酒搁到了灶台旁边的架子上,顺手将台面都清干净了,又问还有什么事儿,没有的话她就回家去了。
  王香芹咋干得出来使唤完人就让人离开的事儿?当下,她高声唤了六郎,让六郎去将二郎和灶台唤过来,晚饭就在家吃了。
  其实,她准备的肉挺多的,自家用的灶台全都是大灶大锅,刚才倒不是满满一锅,不过半锅的肉也不少了,别说添二房一家三口,就是将其他几房叫过来也无妨。只是这么一来,要是叫了三房五房,那大房叫不叫?再说了,三房的田氏还怀着身孕呢,眼下天色虽然还挺亮堂的,等吃完饭天肯定黑了,大冬天的,还是别折腾了。
  宁氏别的地方不成,这种事情上倒是人精一枚,她很快就想明白了这里的症结,当下笑着道了谢,也没提其他,只是等灶台过来时,耳提面命的说了好一会儿,气得胖娃子嗷嗷叫。
  不过,等东坡肉出锅时,灶台就不叫唤了,他双眼直勾勾的盯着他娘手里的饭盆,从院坝到堂屋,再到饭桌上,灶台演绎了现场版的呆若木鸡。
  也是宁氏能耐,她嫌弃碗碟不实用,直接拿了平日里盛稀饭的饭盆,里头密密麻麻的码了十余块东坡肉。当然,宁氏本人并不清楚这道菜叫什么,王香芹也没特地提起,可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香味太诱人了。
  “你给我等着,你爷奶先吃,懂不懂!”宁氏眼瞅着灶台伸长了脑袋就要凑过来,嫌弃的瞪了他一眼,将饭盆放在了饭桌中间,又问王香芹吃这个有啥讲究没?
  “这能有啥讲究?吃呗。”王香芹毕竟不是真正的厨子,上辈子会做的也都是一些家常菜,味道不好也不坏,就普普通通的那种,没啥吃头,唯独除了这道菜。这也是因为她养出来的猪,除了做火腿肉、熏肉味道极佳外,也特别适合做焖肉。而焖肉里面,东坡肉是当之无愧的肉状元。多做几次后,加上有辅助工具,做这道菜并不难。
  当然,被偷师也容易。
  这点宁氏也想到了,她本来是盘算着还能给小食摊儿添道菜,毕竟这焖肉看着就叫人口齿生津,格外得有食欲,可仔细一琢磨,她觉得工序太少了,只要稍微有些厨艺底子的人,就算不能复制个百分百,好好琢磨一番,会个七八成总没问题的。
  想到这里,宁氏就熄了这个念头,准备好好品尝美味。
  另一边,朱父和几个儿子本来是眼睛盯着酒壶看的,王香芹提前买了一壶酒,还是品质比较好的那种,份量倒是不多,差不多够每人喝个几盅的,这是朱母提前叮嘱的,生怕喝多了误事。不过很显然,朱母想太多了,等东坡肉一上桌,父子几个眼里还哪里有酒?要知道,王香芹是临时起意的,根本就没时间去寻摸好酒。就乡下地头,再好的酒又能好到哪里去?比起不知道吃过多少回的酒,他们明显对东坡肉更感兴趣。
  东坡肉吧,是属于典型浓油酱赤的大肉菜,减肥人士的天敌。幸好,这年头可没这种说法,像这样实实在在的大肉菜,绝对是极受欢迎的。
  一筷子下去,轻轻松松就能挟掉一块肉,最上层是肥肉,却是肥而不腻,中间层是五花肉,软而不烂,底下又是瘦肉,一丝丝的能被轻易的挟走……
  王香芹本人倒还算镇定,她品尝过各种不同做法的东坡肉,浙菜、川菜、鄂菜里头都有这道菜,做法是大同小异,不过差距还是有的。只是,她最爱的还是自家养猪场出来的猪,顶好还是上午杀猪,中午就做东坡肉吃,那滋味可真就别提有多美妙了。
  眼下这个嘛,滋味是不错,但也仅仅只能算是不错了。
  对比才能出结果,别人就不提了,就说灶台这小胖娃,最初还嘟嘟囔囔的说他娘坏,等东坡肉一上桌,他整个人都迷离了,他娘虽然平时爱叨叨他,可关键时候还是能看出亲娘的,自己都没顾得上吃,先给小胖娃挟了一块到碗里。然后就……
  没有然后了。
  灶台一头栽进了碗里,吭哧吭哧的吃得满嘴流油,他也不挑肥拣瘦的,反正无论是那一层的肉,都吃得开开心心的,从头到尾没吱一声。
  王香芹也是想着自家人吃,没必要扣扣索索的,因此每块都挺大的,差不多有成人拳头那么大,一锅是四乘四码的,十六块刚好每人两块。
  可灶台吃不下啊!
  在高高兴兴的啃了一块半后,灶台绝望的看着碗里的半块肉,眼泪水都快溢出来了:“我、我能拿回家明个儿早上吃吗?娘你明早给我热热当早饭吃吧!”
  宁氏瞅了一眼活脱脱像狗啃过一样的肉,嫌弃得不要不要的:“知道了知道了。”顿了顿后,她忍不住吐槽道,“这肉我都会做了,过年再做给你吃。”
  灶台太高兴了,顶着油嘴就给他娘亲香了一个,气得宁氏差点儿没忍住抽他。
  至于王香芹拜托的事情,宁氏倒是答应得很爽快,还说到时候她顺便将驴车赶过去,正好今年赚了不少,在县城里采买一些镇上买不到的好玩意,回家过个好年。宁氏倒是没刻意问朱母家里缺啥,因为想也知道朱母肯定会说啥都不缺的,她只盘算着回头去镇上瞧见好东西了多买一些,提前说这个没意思。
  还真别说,宁氏跟温氏想到一块儿去了,只是她俩的做法却截然不同。
  温氏是得了大郎的叮嘱,让她寻思下今年给什么孝敬,钱和米粮肯定会给的,可他们到底是长房,眼下父母由四房赡养了去,他们身为长子长媳总不能跟其他几兄弟一样只给那点儿孝敬吧?大郎的意思是,正好快到年关了,借着这机会给东西,当父母的就算心里不痛快,也不会发出来的。
  道理温氏都懂,可她却不想平白吃了这亏。她算是看出来了,朱父朱母跟了哪一房,那房就是享福的。朱父是老庄稼把式,有他盯着,地里的收成还能差了?朱母眼下连四十都没有,又是利索人,什么活儿都会干,有她在,王香芹是半点儿都不需要操心家里的活儿,到点回家就有热饭热菜吃,还有人帮着喂鸡捡蛋洗衣打扫……
  哪儿有便宜都叫四房占了,偏叫他们大房多出孝敬的?
  话虽如此,温氏也没直白的拒绝,她就是跟宁氏想到一块儿去了,觉得只要直筒筒的问朱母缺啥,朱母肯定会说啥都不缺的,这样一来,她不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少给孝敬了?
  这么想着,她也就这么做了。
  朱母倒是如她所愿的说了自家不缺任何东西,结果宁氏那头的孝敬还没到,毕竟她要等去县城后才买年货,倒是田氏指派三郎送来了孝敬。
  木炭、棉花、布料、糖块、瓜子……
  田氏也是能耐,她这哪里是送孝敬,压根就是帮着把年货采买了一遍。当然,这些年货也就是将将够,要多买也是可以的,且她买的都是很寻常的东西,没有一样是出众的。田氏这么做也是想过的,她觉得她不能抢二嫂的风头,不是没钱,是不能把二嫂比下去,不然谁知道二嫂回头会不会找机会收拾她。
  宁氏还真就特地过来瞧了一眼,她是做惯了买卖的人,如今算账的本事是远远超过了六郎的。只草草的扫了一眼,她就大概的估算出了这些东西的价值。
  看着种类挺全乎的,东西也不老少,可实际的价值绝对不会超过五两银子。
  对比一下自己的预算,宁氏顿时放下心来,暗道三弟妹还是挺有眼力劲儿的,知道不能越过嫂子去。又想着田氏给她留了面子,她也得提点提点牛氏,让牛氏按着田氏给的孝敬略减一分来送。
  这是啥?这是妯娌们之间的默契啊!!
  其他人都高兴了,唯独温氏……
  疯了吧???
  他们秋收以后才分的家,眼瞅着连半年光景都还没到,怎么就要给那么多孝敬了?况且,当初分家时说好的米粮和钱都是依着数给的,等于这就是平白多添的。可试想想,朱父朱母能吃多少东西?其他几房给的米粮都吃不完,更别提二老年纪又不大,完全可以自给自足的,所以她们这是想便宜谁啊?
  温氏气成了蛤。蟆,想着就算意思一下送了年礼也一样会被人说嘴,索性就捏着朱母先前给的话,回去告诉大郎,只道朱母亲口说的,家里啥都不缺。
  朱母还真就不稀罕这些,分家时,家里的钱财是都分了出去,可之后各房给的米粮和钱,王香芹全没要,就让她自己留着。再一个,她手里还有另外一笔钱,就是六郎该得的那份家产。哪怕她并不会去花用六郎的钱,可手里捏着钱,仓里堆着粮,后院养着鸡,还有其他几个儿媳妇时不时孝敬的衣裳、吃食等等,她真的不稀罕倒霉长媳的那点儿破玩意儿!
  她是没说啥,不过朱父却上了心。又因为眼下离年关还有一段时日,朱父只是在心上记了一笔,并没有明着说出口。他还想给大郎一次机会,年礼送早送晚无所谓,送多送少他也完全不在乎,可要是完全不记得这事儿……
  作者有话要说:
  晚上还有一章,大概12点前。


第061章 
  朱大郎丝毫不知道眼前正有一个重大危机向他逼近; 他仍旧按部就班的过小日子; 还得抽空去镇上置办年货。又因为二房的驴车和三房的牛车都不得闲,他不得不独自一人挑着空竹筐往镇上去,一趟肯定不够; 少不得要多跑两趟。
  而与此同时,也到了县城赛猪的日子。
  提前一天; 王香芹就已经做好了全部准备。他们秀水村这块; 离镇子倒是不远,可这趟去的却是县城。王香芹提前问过了,得知要是坐牛车的话; 一天之内来回倒是没问题。可她吃不准究竟是当天哪个时辰比赛的; 再说万一到时候出了什么纰漏,这临门一脚有了闪失,得多后悔呢?
  索性; 王香芹就让四郎提前一天出门去,只四郎一人肯定不行; 宁氏陪同就更不妥当了,因此商量到最后; 终是决定由四郎和二郎俩口子一道儿去,至于灶台则由六郎代为照顾两天; 晚间也跟着六郎睡。
  说是照顾; 其实也没太多事儿; 灶台已经不小了; 加上白日里要去村学; 也就是帮着解决了一日三餐和睡觉的问题。再就是这两天里,让朱母去二房那院子里喂喂鸡和狗,别的倒还真不用太费心。
  别的暂且不说,反正灶台是一点儿也不稀罕他六叔的。
  眼见爹娘要走了,他只眼巴巴的仰着头瞅着他娘:“娘啊娘,娘你明个儿一定要早点儿回来啊!记得给我多带点儿县城里的好吃的。我不挑的,像什么蜜枣子、吹糖人、糖葫芦、五香豆、咸煎饼……”
  灶台的话还没说完,宁氏就已经带着一脸的不耐烦,毫不留情的赶着驴车走了。
  ……
  眼看人跟车都走得没影儿了,剩下的人自然是该干啥就干啥了。
  胖娃子还想趁机耍赖不去上学,结果被六郎强行拖拽去了村学,六郎的心态特别好懂,他就是典型的因为有个悲惨凄凉的童年导致了他就喜欢看侄儿跟他遭受一模一样的遭遇。他还不单是把人拖去了村学,还摆出了一副家长模样,好生同杨先生聊了两句,回家就告诉朱母,人家杨先生说灶台读书天赋不太够。
  朱母多精明呢,一听这话就知道是杨先生费劲儿说的委婉话,不过她原也没对灶台抱什么期望,再一个,孙子跟儿子是不同的,连孙子他亲娘都没说啥,她一个已经分家跟别的儿子过的奶奶有啥好说的?
  “得了吧,你二嫂一早就说过了,让灶台回头去镇上拜大厨为师,以后他是要当酒楼饭馆的大厨的!”
  这个事儿吧,王香芹也知道的,当时在场的还有温氏,然而六郎却实实在在的是头一回听说:“当大厨?二嫂真不打算叫灶台考秀才啊?”
  “估摸着最多也就再读个两三年吧。”朱母吧唧了下嘴,很快就算出了时间来,“灶台翻过年都九岁了,再读个三年,也该有十二岁了。我琢磨着,你二嫂大概会先把灶台带身边教个一年半载的,说是送去当学徒,也没的啥都不会就送去的,最起码切菜洗菜生火做饭总得会的,保不准连调料啥的都要认全乎了,回头出师也容易点儿。”
  六郎一脸的懵圈,照这个说法,灶台最多也就再念三年书?这还是往多了算的,保不准过个两年,灶台把常用字都认全乎了,就该叫他回家练切墩了。
  所以,苦的只有自己?
  朱母嫌弃的瞅了一眼小儿子,俗话常说,小儿子大孙子,老太太的命根子。然而很可惜,朱母并不咋喜欢这个小儿子,总觉得他比前头几个哥哥还笨,最好的证据难道不是,他都念了八年书了,也没比几个哥哥聪明多少吗?
  “有这发呆的工夫,把屎给铲了不好吗?反正你都熬出来了,我又没叫你继续念书,也没让你接着算账,你还有啥不满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