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锦绣农门(作者:寒小期) >

第39章

锦绣农门(作者:寒小期)-第39章

小说: 锦绣农门(作者:寒小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用跟着下地的。可就喂个鸡而已,至于吗?尤其温氏这才两个月身孕,又不是马上就要临盆了。
  憋了几天后,朱母趁着还没到正月,赶在年三十一声令下,杀鸡。
  可怜温氏就睡了个懒觉,等日上三竿,扶着腰慢慢出来时,就看到了一院子的狼藉,朱母让老伴和六个儿子联手,一口气杀了二十只鸡。自家吃的、送亲朋的、风干熏肉……朱母感觉二十只还少了呢。
  王香芹还特地要了所有的鸡爪子,她别的不会,泡椒凤脚还是会的。他们这一带是有辣椒的,人们不算特别嗜辣,却也是能够吃辣的。就是吧,原先这里没有泡椒凤爪,只有辣白菜,王香芹唤了宁氏,她动嘴宁氏动手,很快就收拾了一坛子泡椒凤脚。
  她还回忆起了辣子鸡,当然只知道滋味不知道做法,不过不要紧,这不有宁氏在吗?在她的描述下,宁氏的试验下,尽管最后做出来的味道跟王香芹上辈子吃到的不尽相同,但滋味还是挺不错的。
  反正等温氏起来,她的鸡啊!!
  朱母还跟她说,要是忙不过来,就别再扩充了,家里养的鸡太多太多了,这杀了二十只还有百多只呢。鸡跟猪不同,鸡繁殖得太快了,天热时还能下蛋,如今天气冷了,那是光吃不下蛋,不杀了吃肉留着干啥?哦对了,朱母让杀的都是公鸡,她也舍不得母鸡,毕竟他们这一带气候偏暖,等出了正月,天气就会逐渐转暖,到时候母鸡又可以下蛋了。
  可惜,朱母这种说法并未让温氏感到丝毫安慰,哪怕回头她吃了好多鸡肉,仍然还是心疼得不得了。
  更让温氏难过的事情还在后面。
  正月初一家里人照例要去长房那头给朱家老太太拜年,这其实就是个形式,老太太的儿孙们太多了,估摸着又跟去年一样,坐在太师椅上等着儿孙们过来磕头。这拜年不算麻烦,只是朱母转身又拎了四只鸡,这回还是专门拣了当年的小母鸡。
  温氏觉得她快要晕过去了。
  早先咋就没想到养鸡不好呢?养鸡啊,鸡太下蛋了,多的时候一天能拣七八十枚鸡蛋,家里吃蛋半点儿不手软,经常一天能消灭掉二三十枚,朱母还特别有道理,她觉得鸡蛋也要上交一半,眼下都没叫她上交,就家里人吃一些,咋了?你没吃?
  不光鸡蛋,鸡也保不住,有个啥事儿朱母就磨刀霍霍向鸡群,仍旧是有她自己的逻辑,这不是先杀公鸡吗?你养那么多公鸡干啥?除了吃就是吃,纯粹浪费粮食。
  再看隔壁的猪舍,那么多膘肥体壮的出栏猪们,朱母就没舍得杀。杀猪烦,要专门空出一天时间来,烧热水开膛破肚,关键吧,乡里乡亲的,你家杀了猪不请人吃刨猪汤?这要是普通村人是可以不请,那要是自家亲戚呢?朱母对长房那头倒是很不错,却没的白叫其他几房跟着占她便宜的。试想想,一人一碗刨猪汤,老朱家亲眷那么多,回头得舍出去多少猪肉?要是自家只养了一两头,那倒是无所谓,做个表面样子就可以了,偏生他们那么多猪呢!
  索性别杀了,回头真要是不养了,直接拉到镇上卖给屠夫去。
  温氏觉得她错了,她当初就不该养鸡的!
  眼瞅着朱母提溜走了四只当年的小母鸡,温氏还是挣扎了一下,试图让朱母改变主意,起码拿公鸡啊!
  可朱母却道,这是送给长房那头的,那边会帮你好好养的。又顺口提醒了一句,明个儿正月初二回娘家,几个媳妇每人提只鸡走吧,这样就不用特地割一刀猪肉了,猪肉要花钱买呢,又道:“你明个儿就别回去了,留下来看家吧。这大冷天的,路上又滑,你这怀着身子呢,好好看家,别出门了。”
  这话听着倒是没错,温氏娘家跟秀水村之间隔了好几个村子呢,平常是没啥,可冬天就算没下雪,道路也容易结冰,万一磕了碰了,那后果可了不得。
  道理没错,可温氏听着心里极是不舒服,凭啥弟妹们提着鸡回娘家,只单她一人留守家中呢?
  ……
  很快就到了初二这日,朱母也没让儿媳们只拎一只鸡,还让提了一篮子鸡蛋,再就是五郎媳妇牛氏早先做的麦芽糖也每人分了一些,好拿给娘家的孩子甜甜嘴。
  老朱家妯娌五人中,只有温氏的娘家不是本村的,其余几个全在本村,回娘家倒是极为方便。就连朱母也难得收拾了东西,她觉得去年赚了钱,是该回娘家瞧瞧了。又因为其他儿子都娶了妻,朱母只唤了老伴和六郎陪她回去。
  温氏站在檐下,看着其他人拎着东西陆续出门,转瞬间家里就只剩下了她跟大郎,就连猪毛都跑了,估摸着是跑去跟村里其他孩子玩了。
  她回想起前个儿质问宁氏,为啥宁可叫娘家人帮忙支摊儿都不叫上她,宁氏毫不客气的怼了她一句,你不是怀着身子吗?哦,她怀着身子,不能外出支摊儿赚钱,不能初二走大老远的路回娘家,只能傻不愣登的看家……
  委屈成球。


第042章 
  温氏的委屈在旁人眼里根本就不值得一提。
  乡下地头; 哪怕是像秀水村这种拥有颇多良等水田的地方; 最多也就是解决温饱,离富裕还有一段极远极远的距离。也因此,家家户户都很忙碌; 真正得闲的恐怕只有无知小儿了。所谓的穷忙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越穷越忙,从年头忙碌到年尾,别说好的生活了,能生存便是幸事。
  正因为这样; 老朱家如今的日子才显得格外珍贵起来。
  “嫂子你今个儿没回娘家啊?”路过的村里媳妇瞧见了站在檐下的温氏; 忙过来同她说话; “我今年也不打算回了,大冷天的白跑那么多路; 送了好东西也是进了弟妹的嘴。偏家里大小姑子一堆,我不耐烦杵在家里; 你呢?为啥不回?家里其他人呢?”
  温氏勉强露了个笑; 跟这小媳妇有一搭没一搭的闲聊了起来。
  别看温氏在家里的人缘很是一般,她在村里这些大娘小媳妇们跟前还是很能说得上话的; 尤其全家妯娌里她最闲; 不像宁氏和牛氏要早早的出门; 也不像田氏老是待在屋里绣花,更不似王香芹那样一门心思守着猪舍。
  她随口说了弟妹们都回了娘家; 又提到了自己有孕今年就不回了。温氏还是有脑子的; 并未直接开口抱怨; 毕竟跟前这小媳妇也不是自家人,平常闲聊几句无妨,要是说了啥不该说的话,回头传到婆婆耳中,那可有她受的。
  不想,才没说几句,就引来了小媳妇的羡慕。
  “还是你家婆母心善,见你怀了身子都不让你出门了。这大冷天的,泥路又不好走,万一滑倒摔到了,还不知会出啥事儿呢。回娘家哪有肚子里的孩子重要?老朱家日子过得那么红火,回娘家还不得……”小媳妇撇了撇嘴,她嫁过来也没几年,头一年倒是拎了不少东西回了娘家,结果东西是收下了,连顿午饭都没捞着,回来后被婆婆好一通数落,多来两次后,她自己也渐渐寒了心。
  可温氏不是那么想的,她是瞧着弟妹们都拎着东西回娘家了,她不回,那不是吃了亏?
  “说来说去还是我娘家离得太远了,要是也在一个村子,走路小心一些也没啥的。”
  “话可不是这么说的,这在一个村子,见你婆家日子过得那么好,娘家人还不得跟那苍蝇似的见天的往你跟前凑?我倒觉得离得远些好,冬天路不好走,平日里又要忙活家里的事儿,随便找些由头,等过个几年,慢慢的也就断了怜惜。横竖你有儿子,肚子里又揣了一个,怕啥?”
  温氏笑得很尴尬,她知道这小媳妇娘家是怎么回事,也不好说自己娘家情况不同,又想到几个弟妹这会儿应该都到了娘家,心里愈发的不是滋味起来。
  村里的媳妇们多半就是这两种态度,要么就是恨不得一出嫁就跟娘家断绝来往,生怕娘家人纠缠上来,要么就是一门心思的拿婆家的东西去贴补娘家。温氏倒没那么极端,只是不高兴自己被排除在外,偏生肚子里的孩子来得凑巧,让她连个发作的理由都没有,毕竟这事儿任谁来看,都觉得朱母是在为她考虑。
  所以,她只愈发感到怄得慌。
  好不容易打发走了这小媳妇,温氏也不敢再待在院坝上了,生怕回头又来个拉着她谈心,索性就躲后院去了。
  ……
  另一边,正如温氏猜测的那般,王香芹她们都在各自夫婿的陪同下回到了娘家。
  几人里头,王家离老朱家是最远的,不过秀水村就算再大,那也只是个村子,略费了点儿工夫也就到王家了。
  王家人口简单,王香芹的爹娘、兄嫂以及才三岁的小侄儿,统共也就五人。今个儿是年初二,王香芹以为兄嫂和侄儿肯定不在家,毕竟嫂子也是要回门的。没曾想,他们都在,小侄儿更是在看到她时,就高兴的边蹦跶边大声嚷嚷。
  “嫂子今年没回娘家?”王香芹手里只拿了分量最轻的麦芽糖,那只鸡和一篮子蛋则是朱四郎提着的,这会儿都交给了迎出门的王家阿娘。
  “她又有了。”王家阿娘接过东西,一脸的惊喜交加。
  乡下地头的,就算出嫁女回门也不会带太多的东西,一般能拎个一篮子鸡蛋就算是很不错了,像老朱家这般客气的绝对是头一份。王家阿娘瞧着这些东西,一方面确实是为了得到重礼而高兴,毕竟没人会不喜欢礼物的,而另一方面她也替闺女感到开心,去年还可以说是王香芹出嫁头一年,婆家帮着做做脸面,今年那就是实打实了,要不是老朱家那边对闺女极为满意,能给这么重的礼吗?
  只说话间,王嫂子也从灶屋里出来了,一面帮着收拾东西,一面高兴的同王香芹打招呼。
  王香芹问她嫂子:“啥时候的事儿?早先嫂子咋没同我提过?”
  “这不是年关里忙糊涂了呢?冷不丁的想起来日子不对,结果一看大夫,居然已经三个月了,你说我这人糊涂不糊涂?还好,我身子骨好得很,孩子稳当着呢。他大姑,你咋样啊?”王嫂子笑着说道,又顺手将凑上来讨糖的儿子打发走,拉着王香芹往堂屋里去。
  至于四郎,也被王香芹的大哥拽进了堂屋里:“这大冷天的,杵在外头吃冷风的干啥?有话不能进屋说?”
  一个村子待着,哪怕王香芹不常往娘家跑,她在老朱家过得如何,娘家人多少还是有些耳闻的。尤其在她养的猪都长成后,王嫂子没少替她从中撮合,真就成了个优秀的猪媒婆。而王香芹也是遵守承诺的人,每次成了好事,都会给王嫂子结钱,喜得她嫂子恨不得把自己的腿当成风火轮使,这也是为什么怀孕三个月了才发觉的缘故。
  几人进了堂屋后,王嫂子就端了热糖水过来,王香芹瞧着她那矫健的身手,还颇有些不适应。记忆里,她嫂子头一次怀孕时,还是挺小心翼翼的,虽说家里的活儿也是做的,却全然不是眼下这风风火火的模样。
  王香芹她娘见老伴和儿子正在同女婿说话,她只拉过王香芹,压低声音问:“你嫂子又有了,你呢?这不都进门两年了?”
  “我前年秋收后嫁人的,满打满算这也还没一年半啊!”王香芹一脸的无奈,“再说我才多大,急啥呢?”
  “你多大?都十八了!”
  是啊,她才十八啊,多青春年少啊!
  王香芹也明白这事儿跟她娘没法沟通,就好比她在婆家看五郎媳妇的眼神都是不对的,牛氏要月底才满十五周岁啊,身量未长开,脸上的稚气也未消,当真就是一团孩子气。其实她也没比牛氏好多少,甚至她三嫂田氏也差不多,就连妯娌里头最年长的温氏,其实也就是她上辈子大学毕业的年纪……
  “娘,没事儿的,我婆婆人好,从来不在我们跟前提这个。对了,我婆家大嫂也怀上了,自打知晓她怀孕了,家里的活儿都不叫她沾手了,回头我要是有了,肯定也舒坦。”
  “又有了?你别管她,她都生过一个儿子了,你多管管你自己,争取赶紧怀上一个。就老朱家这传统,只要怀上了,一定生儿子。”她娘说着就叹了一口气,“我本来是不担心你的,你打小就比你妹妹省心多了,手脚勤快,也有眼力劲儿,谁知就……也好,起码老朱家上下都是厚道人,听你嫂子说,你养了好多猪,只要再添个儿子,我就不用替你发愁了。”
  王香芹寻思了一会儿,她觉得自己并没有什么值得她娘唉声叹气的,略一思量后,只道:“小妹那头有事儿?”
  “也没啥,就是她比你还早嫁了半个月,跟你一样,肚子没动静。”隐瞒这个没意思,她娘摇着头的道,“孙家可没老朱家那么厚道,你妹妹又懒又馋又不会做人,我是怕啊!”
  怕什么?怕被休弃。
  手心手背都是肉,这话一点儿也不错。哪怕王家阿娘也觉得小闺女对不住大闺女,可她并不想看到小闺女被休。真要是出了这样的事儿,莫说小闺女这辈子都完了,自家也要蒙羞,连带沾亲带故的几家未嫁女儿只怕也得跟着受罪,已嫁出去的王香芹也一样落不得好。
  王香芹倒觉得不至于:“要真有事儿也等不到如今了,再说那孙家,家里是有二三百亩田产,可祖上也是乡下出身。他们家要是真能寻摸到好亲事,当初也不会上咱们提亲了。说白了,孙家中意的,对方铁定不愿意。矮子里头拔高个才择了咱们家,这要是闹出个什么事儿,回头再娶一样是农家女,还能高攀到什么大户?要是真能,也不会一直拖到二十好几才娶亲了。”
  “话是这么说的,可我这不是愁……算了算了,不提那糟心东西了,晌午在家吃饭,你爹年前特地割了一刀肉,年夜饭都没舍得用,今个儿全烧了!”
  王香芹本来就对原主那糟心妹子没啥感情,不过就是提到了随口应和两句,眼下见她娘主动岔开了话题,自然不会主动提起,只有一搭没一搭的说着自己在婆家的事儿。
  对她而言,每年正月初二的回娘家更像是一次固定的行程,主要是她穿过来的时候,已经是姐妹易嫁之后了,家里那叫一个兵荒马乱,压根就不可能给她时间让她慢慢的培养跟父母兄嫂的感情。真要算起来,她跟婆婆、妯娌们的感情,远胜于跟她亲娘的。
  幸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