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翻身记-第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信服开店的,如果价钱一样,上店里买的人会多出不少。
她和两个儿子都是雷厉风行的人,于是决定租一家门店。
其实这时候的二姨家,已经与赵家分开干了,一家一个小摊,不过她看上了更好的路,也没忘记告诉亲姐。
反正林县大得很,姐妹不挤在一块开店,也没啥影响。
二姨已经说干就干了,赵母思维保守,虽很心动,但仍有些犹豫,最后决定写信问一问二儿子二儿媳。
其实主要想问的是姜宁,姜家人脑子都活,姜家兄弟都混出林县了,附近几个村子啧啧称赞。
既然问到自己跟前,姜宁也就很客观投了赞成票,她还提醒了店铺选址要注意位置,人流之类的问题。
她还顺口提一句,如果店面有富余的地方,可以考虑开发一下其他产品,不要闲置浪费了。
于是,赵母下定决心租了一个店干起来,生意确实比小摊时好,就是鸡鸭没以前好收了,赵向前得跑更远的地方。
“赵家算是在县里扎根了,大岗村的老宅子,就住着你公公和大伯哥。”
赵老头不参与生意,他沉默守着家里的地,给家里留下最后一道保障,赵向前农忙帮父亲种地,平时忙着收购鸡鸭,人瘦了一圈,但精神好。
“你爸昨天去亲家那边说一声,就你公公在,他那性子,大概也不会特地去县里说。”两边是亲家,平时也走礼,彻底搬走肯定得知会一声的。
姜母絮絮叨叨,姜宁安静听着,她露出一抹微笑,嗯,婆家终于彻底在林县扎下根了,这挺不错的。
不是她不一视同仁,只期待娘家人搬来杨市团聚,却排斥婆家,而是性子不同,根本很难相处。
大嫂孙秀花蛮横霸道不讲理,关键红眼病还厉害得很,她做事不择手段,看看之前的偷窃事件就知道了。
还有那心眼比筛子还多的小姑子,赵玉燕明显是个眼高手低,还爱搞事的,杨市大人物多得很,要是捅出篓子,擦屁股的少不了赵向东两口子。
擦得上就够怄气了,万一还擦不上呢?
她男人,她娘家都在杨市发展呢!
光这两个人,姜宁都自觉消受不起。
而且还有最关键一点,她娘家是凭两个哥哥的本事在杨市扎根的,兄妹三人互相依靠,互相帮助。
如果换了婆家,就不是这个说法了,包袱背上身就甩不掉。
在林县自食其力,挺不错的。
姜宁笑笑,继续一边低头摘菜洗菜,一边听亲妈嘀咕。
不料姜母说着说着,话锋一转,凑过来低声说:“宁宁,你有动静没?”
第64章
啥动静?
姜宁懵了半响; 才反应过来,姜母是说她的肚子,问她怀孕没?
她脸有些热; 眨眨眼睛; 装作若无其事,继续低头洗菜; “没呢; 哪有那么快?”
姜母一想也是,闺女和女婿团聚满打满算也就四个月; 还没怀上也正常,不过她不忘嘱咐道:“那你抓紧点儿,生了外孙正好妈给你带着。”
她想了想,又嘱咐道:“那事儿太密了,也不好怀上,你让你男人偶尔也停些日子歇歇。”
赵向东年轻血气旺盛,身体强壮一看就是个有心有力的,小夫妻刚结婚没多久; 正是热乎的时候。
姜母也是过来人; 她懂; 但为了小外孙; 她还是嘱咐闺女一下,这些知识年轻人不知道呢!
姜宁其实是知道的,毕竟上辈子资讯发达,但她不知道为啥话题就歪到这里来了。
孩子这事儿; 既然结婚了她就有心理准备,不过姜宁年轻,顺其自然,她也不着急。
不过现在和人讨论这些私密事,哪怕对象是亲妈,她也臊得很,“嗯嗯嗯”胡乱应了几声,连忙转移话题,好混过去。
闺女害羞姜母知道,话说了就行了,她也不穷追猛打,顺势就说起其他。
青菜烫好了,焖了米饭,姜家兄弟俩也去把订好的肉菜拿了回来,卤猪蹄,红烧肉,香煽土鸡等等一大桌子,一家人热热闹闹吃了洗尘宴加团圆饭。
大伙儿各自回房休息,姜宁躺在金贵的紫檀木大床上,舒服吁了口气。
四合院的家具,为了配合宅子,样式一律古色古香,她躺着这个是透雕回纹的月洞门架子床,小屋子似的,古代大家闺秀的标配。
太漂亮了,而且睡习惯了硬板床,她也没觉得半点不适应。
她以后买了四合院,也要打个精致的架子床。
“还不睡?”
这厢房挺大的,分内外间,最大的变动就是加建了卫生间,赵向东洗了澡,直接赤。裸上身就进里间,翻身上床。
他的胸膛宽阔结实,一如既往温热,姜宁躺着滚了一个圈,投入他张开的臂弯。
赵向东立即将人搂住,亲了亲。
这一套动作行云流水,显然演练过无数遍,姜宁笑着抬头,回亲了亲他的下巴。
两口子的唇碰在一起,缠绵热吻片刻,最后分开赵向东身体绷紧,声音有些哑,他轻拍了拍她的背,低声说:“宁宁,快睡吧。”
姜红兵就睡隔壁,两口子都没打算干和谐的事,要知道她二哥耳朵挺尖的,万一被他听见,姜宁没脸见人了。
她乖乖阖上眼睛。
赵向东的假期是两天,难得丈夫有空,爸妈也来了,姜宁索性暂停营业一天,既自己休息休息,也陪陪父母丈夫。
姜父是个闲不住的,次日就吩咐儿子带他去货行看看,既参观儿子们的店,也熟悉熟悉以后工作环境。
他才四十多岁,没有闲在家里养老的道理,当然得有个工作忙活的。
闺女卖女装他不合适去,好在还有儿子们的货行。
姜宁没有陪着去,这空闲她领着赵向东去了自家小洋楼,给认认路,也参观一下宅子。
小洋楼翻新了一遍,屋子内外的墙壁都新刷了一遍,淡黄色的漂亮小洋房子雅致美观。
屋子里墙壁是奶白色的,一楼挑高格外敞亮,米黄色的落地窗帘,拉开是两人多高的巨大玻璃窗,采光极足,外面还有花卉纹栅栏防护窗,与外墙平齐。这是小洋楼本身有的,姜宁吩咐工匠翻新,现在都刷上黑漆,簇新得很。
屋里家具都是紫檀实木沙发,玫瑰花莲花孔雀纹,精雕细琢,优雅华贵,偏西式风格,配小洋楼恰到好处。
原色的回旋木梯已经上了清漆,和整个屋子一样焕然一新。
屋子精致典雅,暖色系看着柔和舒适,姜宁挺满意的,赵向东也觉得好看,不过他对这些无所谓,媳妇儿喜欢他就喜欢。
小洋楼的翻新工程比四合院大一些,需要去去味儿,因此两口子也没留多久,看了一遍就离开了。
赵向东接过钥匙锁门,他不忘嘱咐道:“宁宁,你平时要是累了,就回爸妈那边歇着就好,这屋子你要是想住,恐怕得养两条大狗。”
姜宁一个年轻漂亮的小媳妇,独自在小洋楼歇脚,他是一万个不放心的,哪怕出去不远就是大马路,安全系数比较高。
“我住这干啥呢?就是顺便收拾好而已。”
姜宁当然不打算在小洋楼住,她丈夫在家属区,她家就在家属区的,平时忙的不行,就算抽点空也会娘家看爸妈了,哪有空折腾着特地来住住?
以后有机会再说吧。
热热闹闹过着一天,傍晚赵向东和姜宁就回家属区去了,第二天他还得工作呢。
姜家这边也上正轨了,姜父去给儿子帮忙,至于姜母和刘慧芳就忙碌着收拾家里,刚买的房子,想住得习惯,用得顺手,还有好一阵子折腾。
恰巧姜家兄弟处于休整期,货行人手充裕得很,也不用急着去帮忙。
姜宁则照常开店营业,她每天午休回四合院一趟,陪家人也顺道吃饭,没两天姜父也回家吃饭了,他也惦记着闺女呢。
至于姜建设姜红兵兄弟,能抽空回来的,当然不会缺席。
不过最近他俩却没啥空,接了父母到杨市以后,他们就立即着手处理挂靠的事。
姜红兵将批出去做人情的那些货物均出一部分来,不过两次,就彻底打开门路。
挂靠的事办成了。
“真的吗?二哥。”
姜宁惊喜,她哥哥办事太有效率了,爸妈到杨市也就第三天而已。
她忙不迭问:“就是你上次说的那个拉链厂吗?”
姜红兵在市纺织总厂人脉很深,但他考虑过后,却没有选择在总厂挂靠。
一来,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二来,纺织总厂太庞大了,山头林立,派系不少,关系太过复杂,长远来说,并不是一个挂靠的好选择。
兄妹的摊子规模小还好说,以后做大了,盯着的人肯定就少不了,派系多代表麻烦多,解决红眼病就够呛的。
而且日常维护关系成本也高,逢年过节拜山头,不狠狠出血绝对过不了关。
所以,姜红兵打算找家规模不算太大,但经营状况不错的厂子作为挂靠对象。
他考察一番,再仔细斟酌,最后选择了市里一家拉链厂。
“嗯,就是它。”
挂靠以后,很多目前的难题就能迎刃而解,姜红兵也很高兴,“我和那边约好了,咱们明天一早过去办手续。”
“好!那我明天早上直接回家得了。”
第65章
次日; 兄妹三个就把挂靠手续办下来了。
从拉链厂出来,姜宁觉得天也蓝了树也绿了,连瞅着马路两边一排排灰不溜丢的的小楼房; 都觉得格外顺眼。
姜家兄弟俩也很高兴; 姜红兵含笑问:“宁宁,我上回和你说的那个仓库也没多远; 走二十分钟就到了; 要去看看吗?”
既然解决了挂靠大问题,雇工等等约束就迎刃而解了; 接下来可以大展拳脚,姜宁想想都觉得兴奋得很。不过吧,扩大生产是第一要务,她还是先找个合适的厂房再说。
这个问题,她曾经和哥哥们讨论过。
她需要厂房,姜建设兄弟需要一个仓库做中转,兄妹三个一拍即合,打算找个靠近或干脆在一起的; 互相照应。
既然属意拉链厂; 那就先在拉链厂附近开始物色吧。
拉链厂位置不错; 往南走大半个小时就是河运码头; 这个码头历史悠久,百余年来一直兴旺,因此附近留下了大大小小的仓库。
姜家兄妹看上的就是这些仓库。
既然建造之初是规划为仓库的,那么用料肯定上乘; 即使历经数十年风雨,依然很结实。屋子足够宽敞,墙壁也够厚,就算改做厂房,稍稍调整一下也就成了。
兄妹三人步行,二十分钟左右到地方,一看见这个仓库,姜宁立即点头。
两座格外高大的青砖房并排,看着得有十一二米高,两层的,每座面积有好几百平米,结构非常简单,里面除了几堵关键的主墙,什么胡里花俏的障碍物都没有。
仓库前面还有一个大院子,停七八辆大货车没问题,围墙也是青砖的,看着有些旧,但很结实。
从前很实用的中型仓库,现在姜家兄妹需求相似,同样也会使得顺手。
姜宁挺满意的,这地方硬件适用租金合理,关键是距离西河坊也不算太远,而且最近这一两年,附近还就着码头衍生出了一个批发市场,她以后要是有了其他想法也方便。
兄妹三人都是利索性子,既然看上了,那就立即拍板,当天下午,这个仓库就租下来了。
两间仓库,左边哥哥们用,右边就归姜宁。
厂房有了,接下来就得填充硬件,聘请人手。
这硬件头一个,就是缝纫机。
姜宁算算自己手上的流动资金,由于购买了小洋楼和几千块钱木材,她手上现在能挪动的,大约有八。九千块钱。
这还是因为这年头房价很实惠,小洋楼售价就小几千,不然她可能会缓一缓再置办房产的。
姜宁翻了翻存折,八十年代很了不起的万元户,她花了几个月时间就达到,哪怕算上前期累计,也就一年多。
看着似乎很简单,但她知道其实不然。
这年头固然机遇多多,但想领先一步,眼光魄力缺一不可,而且最关键还的人脉关系,没人脉没关系,任你再聪明,最多也就当个小个体户,闷声发财,再想往上走,就受到诸多政策局限了。
改革刚开始这两三年,先富起来的无一例外都是关系户,头一拨就是各种二代,姜宁手上这万把块钱,在人家眼里不算什么。
不过吧,投胎这技术羡慕不来,姜宁对自己目前发展还是挺满意了,新厂子规模大小,就看手头资金办事吧。
她斟酌一晚上,隔天就利索安排起来了。
一百六十块钱的蝴蝶牌缝纫机,先进三十台。
缝纫机票她一直攒着,姜红兵也帮忙留意,票是有的,这回挂了拉链厂的名头,走公家路线,中小批量购置也没啥难度,很快拉了回来。
就是厂房挺大的,虽就着几堵主墙分割出几个大房间,三十台缝纫机连一个房间也能没填满。
先这样吧,有了第一个车间,第二个车间还会远吗?
这些事姜宁都是吩咐田斌去办的,她本人开店营业,同时还往店门外再次贴出招工告示,招聘熟手女工。
哪怕会使缝纫机的人比例不高,但耐不住西河坊人流量大,告示上明确写了工资待遇,应聘的人不少,一天少则两三个,多则七八个。
应聘的活姜宁实在忙不过来,于是就交给彭弘毅了,他打理加工场已经有一个多月了,很认真很负责,就算缝纫机没实际操作过,也能轻易胜任考察手艺这工作。
他看人也有自己的一套,按照姜宁给的条件选人,不足一旬就招满了三十名女工。
女工一被聘用,次日就上班,后院那七台缝纫机连同原料仓库也一起挪了过去,方便统一管理。
姜宁这边非常忙,管理人手紧缺,姜红兵就把胡国川还回来了,赵向东许卫国介绍的那四个老战友早陆续到位,他那边人手挺充裕的。
多了一个人,姜宁立即轻松不少,她考虑了一下,留着田斌在店里帮她的忙,彭弘毅胡国川就暂时都放在厂子那边,等上轨道后再回来一个。
厂子从无到有,又招了一大批新女工,必须多放个人看着。
除此之外,作为第一批女工的石小兰等人,已经升级为小组长了,除了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