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兴唐 >

第34章

兴唐-第34章

小说: 兴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一部分种子不是很好。
    他在观看,农民也没有注意,还以为这些富家子弟闲着无聊,看他们好玩的。
    看了好一会儿,心中有数了,于是与一个农户攀谈起来。
    沤肥也是有的,有时砍一些青草蒿类,放在粪坑里沤烂了做肥料。但提到红花草时却是两眼茫然。好在有准备,李威迅速换了说法,紫云英、飞廉,这个倒是知道的。有的农民还用嫩草头,当作菜来吃。
    对这个很无语,因为李威前世小时也吃过。后来才知道有毒的。这种作物分布很广,主要在长江两岸,但华北关中地区同样也有。不管产量如何,反正这些地闲置着,在“轮耕”,天知道轮到哪一年,靠一些雨水与灰尘积攒下来的氮磷钾,才恢复地力?种植红花草肯定比闲着强。
    豆类亦是如此,只知道种植,是粮食,甚至还知道“养地”,就不知道有多养地。别的不说,这些闲置的土地种一年大豆子,哪怕产量很低,所积攒的氮肥,终比闲置的强。
    播种也是问题,象这样直接将种子撒到地里,肯定没有带营养钵育苗,就是怕费事,小田育苗,大田移载,也肯定比现在作物长势好,产量高。当然,因为根系的问题,小麦等作物,移载肯定是不行了。
    这时也出了两季,许多地里小麦青黄不接。不过缺水,长势很不好。甚至极个别田地里东一根西一根,让李威怀疑能不能将种子收回来。也有的农民正在麦田间隙里打上小坑,种高梁豆类。
    也知道选用优良的种子,可因为广种薄收,至少对他来说,是这词语形容,只是选用长势好的一片庄稼做种子,并且是各留各的种子形式选种的。难怪王戎将他家李子核钻一个洞后才出售。
    至于大规模杂交技术没有出现之前的单株选种与盐水选种,根本就没有听说过。这也是这种广种薄收制约了农民的想法。想到了盐水选种,他又想到了另一件事,现在盐真的很贵,一斤盐三文钱,好一点的四到五文,但现在的一斤他掂了掂,很有可能不及后世的半斤重。于是从东市上回去后,查了查相关的文书,才知道这时代还没有想到晒盐,不过煮盐出现了。但主要是池盐,少数地方还有井盐。这么贵的盐,农民谁舍得用盐水选种?
    不过是不是如此呢?
    又换了一个地方,与一个看起来很有经验的农民再次攀谈,结果依然如此。
    其实这些方法,除了象水车什么的,大多数《齐民要术》里就记载着,比如种子的单选单藏,春耕前的水选,只是用了淡水,显然不能将许多不饱满的种子剔除。再比如记载“凡美田之法,绿豆为上,小豆、胡麻次之”。昨天刻意翻阅了这本书籍。心中还在奇怪,因为里面记载的农业知识有许多相当科学先进,为什么产量这么低?
    心中估猜测了一下,有,少数百姓已经使用了某一种的方法,也认识了其中的好处。但没有规范起来推广。有一点可以证明,《齐民要术》中已经说明了用豆类轮耕代替田地闲置,可现在呢?
    看一看四下里许多大块大块的空地,尽管缺少水源,可有的空地就在沟渠的边上,就可以说明问题了。
    当然,里面写的东西未必所有都是正确的,大多数都是对的,侥幸还知道极少数一些能改进,或者错了,或者许多他也不知道对与错。
    可如何说服父母亲,或者各个宰辅去大规模在全国推广《齐民要术》中的知识?更不要说对中间某些内容进行再次改正。
    又转了转,脑海里却在不停地思索着,就到了中午了,拿着备好的胡饼以及一些小菜,与侍卫与碧儿坐在田埂边啃了起来。因为想着事情,连吃东西,眉头都皱着。
    碧儿问道:“殿下,你有没有想出解决旱情的办法?”
    晕了,解决旱情,虽然不是专家,但想出一两条能让产量增加的方法还是有的,可能解决旱情?
    别要说什么坎儿井,虽然这时代什么都落后,可也不能小视了人们的智慧。就象龙首渠,建于西汉,经过十余里商颜山,然后用隧洞竖井施工,凿出四十余丈深的井,井下相通行水。其实这种方法就是坎儿井。
    那是西汉,况且唐朝?
    不要说他没有那么大的本事,就是有本事,造个飞机,来个人工降雨,能将这么广大一片旱区的旱情化解?
    “不是,老天下不下雨,孤也无可奈何之。是在想另外的事,你还记得我昨天为了今天前来察看,翻看了一下《齐民要术》?”
    “记得,还是奴婢替你从书架上拿下来的。”
    “那你还记不记得孤在劳宴上,对戴相公说的话,产量太低了。”
    “记得,但戴相公说得对哎,比起汉朝,我朝粮食亩产已经高了近一倍。”
    “既然我朝能让粮食产量增加,为什么不能继续增加?”
    “但那好难哦。”
    “事在人为,就象孤的顽疾,也很难医治的。可孤在锻炼之下,现在不渐渐好转了吗?”
    “殿下,你真是一个好太子。”
    “江司闺此言极是,”因为出城,带了十个侍卫过来。几个侍卫一起说道。
    心折了。
    别的官员视察的啥,那是做做表面工作的,大家都懂。可是太子察看百姓,那是真察看,没有任何声张,到了田间不但看,还在问,现在又在想。能不能想出办法,那是一回事。可这份心意却是可嘉的。
    “你们也别夸了,百姓对孤那么期望儿,孤却无能为力,心中不安。总想出一份力回报。”
    说到这里,中午太阳有些火辣,他的额头便冒出许多汗水出来。碧儿有些担心地替他擦了擦,说道:“太子,你也看过了,也问过了,我们回宫吧。”
    看着她关切认真的表情,垄上阵阵温暖的春风吹来,也吹来了她身上微微处子的清香,李威有些心动。
    春天深了,人总有那么一点心思。让他心动的少女很多,比如还留在东宫的香雪、画柳,或者徐家那位小辣妹,可是顾忌很多。就是杨敏,也有一份顾忌,未必能摸透她的心。
    但碧儿却不会出现任何问题。
    是不是碧儿还小了一点,似乎也不小吧,再说这时代十二三岁结婚同房生小孩的都有……
    胡思乱想着,嘴上却答道:“既然出来了,再转一下吧。”
    将心静了静,看着一望无际的原野,心中又想到。不是很好办的,比如这个红花草,或者豆类,这是数年才能看到效果的,不可能今年种了一季红花草了,然后再来一季大豆,然后明年就能亩产十石,震动天下,迅速广而推之。想要这个理论引起整个国家注意,自己不能顾忌,恐怕也要几十年时间才能让它得到公认。
    太难了,现在说什么氮磷钾,嗯,就是刚刚去世没有多久的妖人李淳风站在面前,他都不会相信。
    不过有些还是可以上的。本来长安城外就有许多皇庄,父母亲,甚至祖父大人李世民,都将农业放在第一位。如果自己站在柜台前吆喝买卖,估计谏官能从太极宫一路跪到东市。但参加农业,没有一个大臣会说话的。
    有了这个便利,现在又正好能将时间抢过来,来个营养钵育苗,大田灌上水,红花草长安城外不多,但有,许多就生长着终南山下,让百姓当作野菜在吃,或者当作了祛风清热利风的药方了。他是皇太子,一声令下,会搜罗不少,或者刻意让人将豆枝抱来,一起放在田里沤。等到苗长大,将大田水放干,这些绿肥也差不多沤好了。然后再利用一些科学的方法种植。
    先不要弄太多,只要照料好了,看到效果,就是父母不推广,附近总有百姓好奇模仿的。但他很有顾忌,产量稍高也罢,如果弄出来一个四石田五石田,轰动天下……并且如果伺候得当,不是没有这个可能的。
    真的很担心……
    这个太子的身份……
    正在这时候,一人骑着马,快速奔了过来,来到近前,翻身下马,看着李威问道:“阁下可以太子?”
    侍卫立即警戒起来,李威挥手制止,说道:“正是。”
    “臣民参见太子,”翻身施礼,然后说道:“太子殿下,有一件不好的事发生了。”
    '。。'
    
第四十三章 太乙终南 八方云动(六)
    李威沉声问道:“什么事,你又是什么人?”
    来的人他不认识,当然他认识的人却是不多,就是原来李弘因为身体性格,认识的人恐怕也不多,但认识他的人却有不少。!
    “臣民是周国公府上的一名仆役。”
    一声声刀鸣声,十名护卫眨眼就将十把横刀拨出来。
    李威再次将他们拦下来,说:“继续说。”
    十名护卫手中明亮的横刀也将这名来客吓了一跳,脸色有些发白,过了一会儿,才定下心神说道:“臣民是紧要之事前来禀报太子殿下的。今天早上,西台舍人府上的徐小娘子,左金吾府上的裴小娘子,羽林中郎将府上的杨小娘子,还有太子妃,带着两名仆役,三名婢女,到了终南山了。”
    徐小娘子李威知道是谁,其他两个少女则不清楚。但这是一次正常的踏青。终南山离长安城不是很远,道路又好,如果骑马一个时辰,可以从最近的山麓到达长安南城门一个来回。当然,寒食与清明合在一起了,踏青,故名异义,大多数是散步去的,骑马与坐马车的游客倒是很少。
    就是步走,如果起一个早,上午出发,还能登上楼观台,看看讲经台、炼丹峰、大陵山、上善池、仰天池,闵怀一下几千年老子在此讲五千《道德经》的情形。如果运气好,还能碰到大熊猫,也就是啮铁兽。并能抢在日暮前返回长安。
    但有不少富家子,特别是仕女,却是选择在终南山各个寺观过夜,上午再看一下风景,从中午时,从容返回。估计杨敏她们多半是选择后者。
    听到杨敏她们不在城中,却在城外,又听到贺兰敏之,李威隐隐意识到不妙,可还是沉声说道:“继续说。”
    “是,殿下,正好此事让周国公听到,于是产生了歹心,他派了六七名游侠,驾着马车,到了终南山,伺机准备将太子妃绑架回府,凌辱之。”
    李威一听就火大了。
    杀夫之仇,夺妻之恨。这是一个大男人最不能忍受的事。虽然杨敏现在还没有与他完婚,毕竟订了亲事的。如果以后有什么风波了,两人婚姻告吹也就算了。关健现在不是还存在着这层关系吗?
    如果杨敏有什么意外,以后他出去,只好蒙着脸见人了。
    刚要暴跳如雷,可迅速冷静下。
    这个贺兰敏之可以说,自己没有招他惹他。与自己内宫勾结不提了,杨府挑衅自己,弘文馆挑衅自己。还派人在坊里散布谣传。但做出这些,也能说他不知天高地厚。可再不知天高地厚,居然胆大妄为到绑架未来的太子妃,还准备凌辱?
    因此问道:“他为什么这样做?”
    “殿下,是有原因的,只是臣民不知当,当,当不当说。”
    “说。”
    来人看了看侍卫与碧儿,李威努了努嘴,让侍卫与碧儿离得稍微远一点。来人这才说道:“周国公小时父亲过早故去,与母亲韩国夫人以及妹妹魏国夫人相依为命。后来皇后将他一家提拨,韩魏二位夫人得以进入皇宫,被皇上宠幸。可是魏国夫人人心鬼大,有些儿不安份,于是三年多前去了一趟皇宫,中午就传来得了病,暴毙的消息。接着一年多前,韩国夫人年当益壮之时,也生病而亡。自此以后,周国公心中时常怏怏不乐。但这时荣国夫人在世,将他压制在周国公的府上。不过……”
    “不过什么?”李威问道,可是心中很是震撼。终于明白贺兰敏之挑衅自己的原因了,记恨了母亲了,那么自己等人是母亲的孩子,自然看不顺眼了。
    但贺兰敏之府中这名仆役说得很客观。韩魏两人入宫不是一年两年,好几年了,连贺兰敏之今年都二十**岁了。既然母亲让她们进宫,也是默许了这层关系。毕竟**之中还有其他的妃嫔,肥水不流外人田嘛。一个是姐姐,一个是侄女,自家人,倒也放心些。
    也许是病死,也许是母亲下的手。为什么几年后才下手,不是母亲不能忍受,真相恰恰时魏国夫人不安份了。正是二十如花,青春年少之时,看到母亲权倾天下,心动了。她的小心眼如何瞒过母亲。
    单论权谋之术,千古以来,几十亿或者几百亿人,有可能母亲能傲然地排在前十位!于是有了宫中暴毙的事发生。
    岂止是如此,侄女的背叛,儿子的反对与不省心。小时候几位异母同父哥哥与堂哥的欺侮,皇宫里的幽闭,黑暗的宫斗,让母亲看不到亲情,看不到光明。只有孤独地行走在充满棘刺的黑夜中。
    于是,一代心狠手辣的女皇产生了!
    可是他心中不惊反喜。就象生病一样,如果是绝症,准备死吧,反正早晚一死。如果是能治愈,找到了病根,也容易治愈。就怕整天病魔缠身,却找不到病根在何处。
    来人继续说道:“偏偏臣民又在府上听到荣国夫人与周国公烝之。”
    烝,读蒸,《说文》上指火气上升,这时候人们也有想像力的,火气上升了能做什么,一想就想歪了,于是到最后指不正当的男女关系。
    李威一下子脑门子冒金星,心脏一分钟跳了两百下,眼睛都瞪出眼眶。荣国夫人,他穿的时候就死了几个月了,可也知道多大岁数,九十一岁,按现在人的说法,九十二岁!这个小贺兰才三十岁不到。
    “烝之?”
    “嗯,府里都在传闻,连周国公几位妻妾都为此事不满,但畏惧荣国夫人权势,敢怒不敢言。”
    这一回李威终于全明白过来。两位至亲的亲人死得不明不白,为什么会死,李威不会去考虑的。也没有办法考虑,**中很黑暗的,母亲不提前除去,说不定以后魏国夫人成长起来,母亲也会落得王皇后与萧淑妃的下场。这件事没有对与错,只有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但站在贺兰的角度,母亲是做错了。
    然后每天到晚陪着一个**十岁的老太太烝之,就是一个再正常的人,几年下来,心理也会扭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